APP下载

论《说文解字》中粤方言本字的字际关系

2024-04-14何鸿鹰许瑞恩

新楚文化 2024年3期
关键词:粤方言本字说文解字

何鸿鹰 许瑞恩

【摘要】目前关于粤方言本字的研究十分丰富,但是大多是基于本字的考证,而没有对考证出来的本字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更没有从文字本身出发来探讨其存在的字际关系。因此,本文立足于《说文解字》,从汉字的职能系统出发,通过对比不同文献中的实际用例以及粤方言词典中的具体释义来分析与《说文解字·手部》中粤方言本字的字际关系。同时,从“音同义近的本字兼用”“音同异义的本字兼用”以及“义同音异的本字借用”等三个维度,来论证两者间所存在的内在音义联系,望能助力粤方言的传承和发展,进而更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语言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说文解字》;粤方言;本字;职能系统;字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H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3-0081-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3.026

2021年11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年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了,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载体作用,深入挖掘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并且强调了要“保护和开发好语言资源,科学保护好方言”。但是,反观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粤方言保护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粤方言代际传承差异、粤方言本字误读误写、特色方言课程的缺乏以及文化认同度不高等现象还相对普遍。

因此,我们要重视对于粤方言的研究,通过考证和探究粤方言本字,进而理清粤方言本字之间的字际关系,进而更好地掌握和传承粤方言。而不少学者也对粤方言本字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如白宛如的《广州话本字考》[1]、黎汉鸿的《粤方言词语探源》[2]以及黄宇鸿的《说文解字与粤方言本字考》[3]。但都普遍存在本字考证零散不成体系,未能从文字本身的字形、结构以及职能出发来对本字进行分析和整合,也没能结合历代不同文献中的用例来分析粤方言本字与中原语言间的关系。

因此,本文打算从“字—词项”职能系统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说文解字·手部》中粤方言本字音同义近、音同义异以及义同音异等三种同形异用现象,进而更好地解析本字表派生义的同词异用现象。

一、音同义近的本字兼用现象

李运富先生曾在《汉字学新论》中说出:“汉字的职能具有两个系统的属性,一个是记录语言中的‘词的职能系统(‘字—词系统),一个是记录言语中‘词项的职能系统(‘字—词项系统)。不同的职能系统具有不同的字际关系。”[4]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发现粤方言本字存在着复杂的对应关系,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一字记本词,又兼记派生词。而在《说文解字·手部》中,记本词,又兼用记派生词的粤方言本字有“掕”“攐”“搉”“撻”“批”以及“撚”5字。

掕lang3《说文解字·手部》:“止马也。从手,夌声。”[5]《唐韵》:“里甑切。”[6]粤语中读若能,上去声。《段注》:“掕马,犹勒马也,疑易拯马壮,拯乃掕之假借。”[7]《广雅·释诂》:“掕,止也。”[8]而在粤语中,“以绳缚住曰掕”,如粤谚“有驮手掕脚”以及“藤掕瓜,瓜掕藤”等。同时,其又可引申为“相连,牵,拴”“拖、带”等义,如“掕住只狗”“掕埋只细路去”。

攐kin35《说文解字·手部》指出:“攐,摳衣也。从手,褰声。”[5]《集韵》:“攐通褰,古作褰。”[6]《诗·郑风·褰衣》中的“子惠怒我,褰衣涉溱”[9],《淮南子·人间训》的“江水之始出于岷山也,可攐裳而越之”[10],均用手撩起衣裳之义。粤语中也有此古义,但词义范围扩大,其不专指撩衣服,还可指“攐开锅盖”“攐开窗帘”等,但仍保留有“去乾切”平声仙韵的古音特征。

搉kok7《说文解字·手部》的解释是:“搉,敲击也。从手,隺声。”[5]《段注》中补充到“横敲挝也。”[7]而粤方言词典中描绘得更加仔细,指用手握成拳头,把食指或中指弯曲向外突出一点,并用这个手指去敲击硬物即称为搉,如“搉佢个头”,同时也这个用义也保留了“苦角”切的上古音。“搉”还可以表示强力去敲掉或拔掉整体的一部分如“搉钉”,同时变音为lok7来表引申义。

撻taat3《说文解字·手部》:“鄉饮酒罚不敬,撻其背。从手,達声。”[5]《段注》:“《周礼·地官·闾胥》‘凡事掌其比觵撻罚之事,笺云:‘有失礼轻者以觵酒罚之,重者以楚撻之。”[7]《说文解字句读》:“此举一事以概其余也,然乡饮酒礼不言撻。”[11]可见,许慎所说的“鄉饮酒,罚不敬,撻其背”是连言。从篆书字形上看,像手持鞭子打,而“達”这个声符在表声时,还兼表义,有“达、至”之义。而在粤方言中,“撻”字也保留有“撻其背”之义,但词义范围缩小,特指手背如“撻手板堂”。而在读音方面,“撻”字仍保留了有“他達切”的古音。

批pei53《说文解字·手部》:“批,乎击也。从手,比声。”[5]。《广韵》:“批,平声滂母齐韵,匹迷切。”[12]《玉篇·手部》:“批,削也。”[8]杜甫《居兵曹胡马》:“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仇兆鳌注:“批,削也。”《韵会》中也记载到“批与通,削也”。因而黄宇鸿认为“批”即粤语“削”的本字,但实则不然,其本字应为“”,因“批”只是音同但已无“用刀削”之意,所以最多只能屬于音同义近的本字,而不是音义皆同的本字。

撚nin2《说文解字·手部》:“执也。从手,然声。一曰:蹂也。”[5]《广韵》:“以手撚物也。”[12]而在《广州方言词典》中就保留了“蹂”这一古义,如“撚碎的泥”,但“执”义已引申为表“掐,扭,擦”等义,如“撚住佢条颈”“撚干毛巾”以及“撚发”等。但在粤语中,其仍保留有“乃殄切”的上古音。

二、音同义异的本字兼用

在粤方言中,还有一种现象比较普遍,即音同义异,也就是,一字无本用,却借用来记录多个词义的现象。具体的本字是“拂”“擸”“抍”“搣”“搦”“摜”“?”“摺”8字。

拂fat1《说文解字·手部》:“拂,过击也。从手,弗声。”[5]过击也,也就是很大力地打的意思,但是粤语中只保留了“敷物切”的古音,而没有保留古义。如“你冇拂来拂去啦”就读为fat1音。“拂”还可以指用一些很长很细的物体打人,如“打到拂拂声”,此时的“拂”读为fit1,是语流音变的结果。而“拂”在表示“电动拂蛋器”时,就读为faak3,这是为了区别词义的变音。

擸lip2《说文解字·手部》:“擸,理持也。从手,巤声。”[5]《说文解字注》:“谓分理而持之也。”[7]《广韵》:“擸,入声叶韵,良涉切。”[12]在粤语中“擸”读若“獵”,有“用手理而顺之”之义,如粤谚“有猫儿毛要顺擸”,其保留了古音古义。但是,其词义逐渐由褒变为贬,如《仪礼·聘礼》中的“尚擸”是文雅地手持尊贵的礼器,而如今粤语中的“擸人地的嘢”以及“擸架撑”则略带贬义。

抍seng3《说文解字·手部》:“上举也。从手,升声。《易》曰‘抍马,壮,吉,抍或从登。”粤语中已无此义,而是与《周礼》中的古义同,如《周礼·天宫·职币》疏:“以财与之,谓之抍。”在粤语“抍”字可以用来表示赠送金钱或物给他人作为奖励之义,如“我私人抍你噶”。同时,其又引申为“以手掌打”,如“抍佢两巴”,“抍几巴掌”等。如今粤语本字“抍”仍保留有“识蒸切”的“蒸上声”。

搣mit1《说文解字·手部》:“搣,批也。从手,烕声。”[5]而“批”字的解释是:“乎击也,从手比声。”《广韵》:“搣,手拔也,又摩也,捽也。”[12]可见,“搣”字的古义是突然敲打,后来又引申为用手去拔取之义。但是在粤语中,“搣”字用来指用手指去箝取,再用力撕开,如“搣来”“搣碎”等,即相当于北方方言中的“掰开”,但其仍保留了古音mit1。

搦nik1《说文解字·手部》:“按也。从手,弱声。”[5]《广韵》:“持也,女角切。”[12]在粤方言中,“搦”保留了“尼革切”的古音,属于觉韵字。而据《广州方言词典》记载,“搦”字已无“按”的古义,而是与《广韵》互释,表示“捏,拿”等义,比如“搦嚟”“搦返畀我”“搦高的”等。同时随着语音的发展,“搦”字常发展转韵读为leng1,可通为“拎”。

摜kuan3《说文解字注·手部》:“习也。从手,贯声。《春秋传》曰:‘掼瀆神。”[7]根据《段注》可知“摜”为“惯”的本字,而粤语中的读音与古音同,“古患切”与kuan3音近,但已无古义,主要是“摔”和“掷”两个意思,如“摜亲”和“摜直”。

?ung2《说文解字·手部》:“攡也。从手,巩声。臣铉等案:厾部有?,与同,此重出。”[5]《广东俗语考》中指出是“音甕上声”[13],古音同,但与《说文解字》中的古义不同,而是引申为“推”与“搑”同义,如“?开大门”。

摺zip3《说文解字·手部》:“败也。从手,習声。”[5]《段注》:“败者,毁也,今义为摺叠。”[7]而在粤方言中,“摺”发的也是“之涉切”的古音,也保留了《广韵》中“摺叠”的古义,如“摺埋”,但是其与《说文》中的词义不同。

三、义同音异的本字借用

由于语言的演变,文白异读、通假字假借字的产生,粤方言人的认知心理的差异,以及有些字词借用同义字来作为训读音等原因,粤方言本字产生了义同音异的兼用现象,其中既本用又假借通假他用的本字有“撮”“搑”“捋”“捽”“摼”6字。

撮cyut3/zeot1/zap1《说文解字·手部》:“四圭也。一曰:两指撮也。从手,最声。”[5]即四圭为一撮。《玉篇·手部》:“撮,三指取也。”段注指出,三指疑为二指。唐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卷六中引《字林》:“撮,手小取也。”在粤语中,“撮”字读为執,都有用手抓取之义,但读音不同,如“撮和”“撮要”读为cyut3,“撮老泥”则读为zeot1。其还可以假借为量词,比如“一撮毛”zap1。

搑ug35在《说文解字·手部》中指:“推擣也。从手,茸声。”[5]《段注》中指出“《汉书》:‘而仆又茸以蚕室。师古曰:‘茸,人勇反,推也,谓推致蚕室之中也。如颜说则茸者,搑之假借字。”而在粤语中也保留了“推”这一古义,如“搑开个门”“乱推乱搑”以及“搑跌搑倒”等。但是到了中古,粤方言已不是“而陇切”的上古音,而是產生音变发为“人勇切”。

捋lyut6/lyut1其出处是《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捋之。”[9]这里的“捋”字就是指顺着指条把车前草的籽撸下来的意思。《说文解字·手部》:“取易也。从手,寽声。”徐灏的《段注笺》中指出,寽与捋本一字,是相承增加了形旁。粤方言中的“捋高衫袖”就有以五指捋取之意。且保留了入声韵的特点,读为lyut6。同时我们从字形上看可以看出是从一个手滑向另一个手,因而其又可以假借为形容词表示“滑溜溜”的意思,如“滑捋捋”,同时其音也发生了变化,读为lyut1,属于本字的借用。

捽zyut6/zeot1《说文解字·手部》:“持头发也。从手,卒声。”《广韵》:“手持也。”《集韵》:“昨没切,存入声。”而在《粤音正读字汇》中记载到,“捽”有抓住头发的意思,后来又引申为“揪住”“摔、撞”等义,且保留了古音读为zyut6。而随着词义的发展,《广州音词典》中则读为zeot1,如“捽脚趾”[14]。

摼hang1,又作铿。《说文解字·手部》:“擣头也。从手,坚声。”《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摼,(用棍棒)敲击,如摼下个水龙头。”[15]与《广韵》中“撞也”的古义相同,都有打击的意思,但是古音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口莖切”了。

拈nin1,又作捻。《说文解字·手部》中指出:“拈,寸耴也。从手,占声。”段玉裁注:“《篇》《韵》皆云:‘指取物也。”《广韵·添韵》中指出:“拈,指取物也”。《广东俗语考》:“指取曰拈。”可见保留了古义,还可以组词为“拈只笔”“拈个带”等,同时粤语也保留了“奴兼切”的古音。

抌tem25,又作沊。《说文解字·手部》中记载:“抌,深击也。从手,冘声。读若告言不正曰抌。”抌者有出力之意,故曰“深击也”。而在粤语中保留了大力捶打的古义,如“抌心口”“我抌咗佢兩拳”等,同时其又可引申为“仍”,如“抌咗佢”以及“抌垃圾”等,也保留了“都感切”的古音。

四、结语

通过对《说文解字·手部》中的粤方言本字进行梳理,发现音同义近的本字兼用词的有6个,占总体的31%,音同义异的本字兼用词有8个,占总体的42%,而义同音异的兼用词有6个占总体的30%。其说明了《说文解字·手部》中仍有大量的粤方言本字被后世所承袭,其一脉相承的关系可见一斑。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粤方言的古老性和包容性。而对于粤方言本字字词关系的梳理,可以为推动粤语的教学与习得提供一定的语言文字载体,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建设提供很好的材料,有助于湾区人文发展以及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白宛如.广州话本字考[J].方言,1980(03):209-223.

[2]黎汉鸿.粤方言词语探源[J].广西民族学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1).

[3]黄宇鸿.《说文解字》与粤方言本字考[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2(04):111-116.

[4]李运富.汉字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3-210.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255.

[6]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张揖.广雅[M].北京:中华书局.2013.

[9]骆玉明.诗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

[10]刘安.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1]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2]陈彭年,邱雍.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3]孔仲南.广东俗语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14]饶秉才.广州音字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15]麦耕,谭步云.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粤方言本字说文解字
粤方言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
粤方言里的“番鬼”
通假字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说文解字》视域下的先民生活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羊部字研究
普通话影响下粤方言词汇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