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贵州干栏式建筑文化传承研究
2024-04-14段芳
段芳
【摘要】贵州的干栏式建筑是众多民居中独具特色的一支,其产生大多出于地理效应,但其演变和发展则主要由于受到外来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自身与自然的和谐调适。贵州干栏式建筑具有“历史、理念、信仰、民俗”四位一体的形成逻辑,即人文地理演变、居民俭省理念、图腾信仰崇拜、民俗文化外显。但这些独特的文化意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承,其中有干栏式建筑房屋自身的缺陷,也有现代流行建筑文化的冲击,以及干栏居民自身的文化忽视。因此亟须以传承诉求为切入,加强政策法规引导;以创新宣传为突破,线上线下相互结合;以文化自信为支点,保障文化传承实效;以品牌优势为保障,形成品牌聚合效应的传承思路。
【关键词】文旅融合;贵州;干栏式建筑;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3-009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3.030
一、引言
干栏式建筑是贵州传统民居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其形成是由于生存的需要,后又出于生活的需要而有所发展和演变。贵州地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其“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域分布特点十分鲜明,不同民族的干栏式建筑也带有不同的民族风格烙印,蕴含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与人文表达,因此传承和弘扬贵州干栏式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贵州干栏式建筑的形成逻辑
从干栏式建筑的历史源头来看,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巢居建筑。古早时期的中华民族祖先主要有两种居住形态,即穴居与巢居。穴居主要适合于降雨较少、木料缺乏、土壤黏性较强的地带,如我国西北地区;巢居则主要适合于降雨充沛、木料富足、地势险恶的地区,如我国的西南地区,贵州正处于此处。由此可见,巢居式干栏建筑的形成深受地理效应的影响。随着历史的流转,穴居演变成了井院式建筑,巢居演变成了干栏式建筑[1]。
(一)历史:干栏建筑的人文地理演变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出现了三次南迁现象,中原文化回流到南方地区,使得地处西南的贵州干栏式建筑形成了崭新面貌。由于贵州地势低下、气候潮湿且蛇虫猛兽较多,因此最初形成了高架干栏的建筑形态。然而高架干栏不方便与地面取得联系,影响日常生产生活,随后又形成了既保证卫生、又节省木料的低架干栏,且伴随席居生活方式的产生。汉代以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胡椅、胡床等能够满足日常防潮需求的家具出现,席居方式逐渐淘汰,低架干栏也降落于地面。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加速了干栏式建筑的演变。贵州干栏式建筑的演变主要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从高架干栏转变为低架干栏,最终降落于地面。此外,中原地区的居住空间架构理念也深深影响了贵州的干栏式建筑风格,表现为从单一到围合的封闭空间构成,中原地区的环境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也对贵州干栏式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理念:贵州干栏居民的俭省思想
贵州干栏式建筑的演变和发展呈现了一部贵州人民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成长史。在历史的征伐中,贵州人民躲避战乱、择险而居,在恶劣的地势环境中开疆拓土、延续血脉。干栏式建筑房屋是贵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变劣势为优势,免于外界干扰,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2]。在他们成功生存与发展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人文生态理念,其中蕴含了深刻的俭省思想。
首先,“占天不占地”的节地理念,由于贵州地区山地众多,适宜居住和种植的平缓土地资源有限,因此贵州人民为了节约土地,底层架空、下小上大、层层架构的干栏式房屋便应运而生。其次,“精打细算”的节材理念,干栏式建筑的建造消耗最大的是木材,但贵州人民对于建筑用材的把控十分精准,绝不随意砍伐,杜绝一切浪费。第三,“依山就势”的就地理念,他们的干栏房屋如同从山里生长出来,依山而建、就地调节,充分利用山体,形成了稳固的干栏建筑。
(三)信仰:亘古不变的图腾信条崇拜
贵州是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图腾和信仰,并自然而然地融合在居住建筑的设计之中,这一点在干栏式建筑风貌中尤为突出[3]。例如苗族居民独特的“枫文化”,在苗族人民心里,枫树是世间万物的源头,所以他们对枫树十分尊敬和崇拜,将其视为平安的象征。他们每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居住,就会在这个地方上种植枫树,他们认为如果枫树存活了,那么此地就十分适宜居住,便不再迁徙。而且他们对于一些长相十分出挑的枫树会进行严格保护,禁止任何人砍伐。因此每个村寨都有一棵年龄最长的“保寨枫树”,保佑世世代代的居民平安顺遂。除此之外,一些干栏建筑房屋的中柱必定会用一棵枫木,代表着顶天立地的意思。不仅是苗族居民的“枫文化”,还有一些其他民族的图腾文化崇拜,例如布依族居民的福马文化,也在干栏式建筑中有鲜明的体現。
(四)民俗:居住房屋的文化内涵外显
任何一个地域的文化内涵都是一个相对抽象和笼统的概念,但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且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民族地区的文化则更加具有独特鲜明的民俗特点,民族地区的房屋建筑也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贵州干栏式建筑的民俗文化元素主要集中外显于三种房屋构成中。第一种是向门槛中塞硬币。干栏式建筑房屋每个房门的门槛都设计得偏高,居民们有着逢年过节往门槛中塞硬币的风俗,这被称为“摆口”,他们认为由此可以带来生活富足和平安健康。第二种是堂屋正墙上设神龛祭奠祖先。堂屋是干栏式建筑的客厅,是重要的交际场所,房屋敞亮且设神龛,从而认真祭拜祖先神灵。第三种是火塘间的实用功效和血脉延续。贵州气候湿冷,居民们主要靠火塘间做饭和取暖,这是其典型的实用价值。除此之外,它还是家庭的象征,另立门户时,总伴随着“旧火入新房”的风俗,象征着血脉延续[4]。
三、贵州干栏式建筑文化的传承困境
作为贵州地区的典型建筑,干栏式房屋在文化旅游产业中充当着关键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5]反观现状,不可否认的是,干栏式建筑房屋正在面临没落和迷失的危机,干栏式建筑文化的传承也将困难重重。
(一)干栏建筑房屋的缺陷
首先,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空间利用率较低[6]。干栏式建筑民居一般主要有三层,每一层的用途各不相同。
第一层主要架空,由于贵州的气候湿度大、毒虫猛兽多,第一层不适合人们生活和居住,主要用于养殖牲口、堆放杂物等;第二层是整栋干栏建筑的核心,此层宽敞明亮,基本上所有的生产生活活动都在这一层进行;第三层则主要用于储存和晾晒,相当于储物间。这种看似三层的“大楼”,但其实真正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二楼,因此干栏式房屋的空间利用率是偏低的。其次,居民居住舒适度较差。为了实现更好的保暖效果,干栏式建筑的窗户设计得比较小,故采光效果差,为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大多数干栏式房屋以杉木为料,但杉木含水量大、易变形。第三,房屋设计不合理。干栏建筑的功能区划分不够合理、装修简单,例如储物空间的不足。
(二)现代建筑文化的冲击
由于受到现代单一建筑审美以及西方建筑文化等的冲击和影响,贵州干栏式建筑并未得到革新和发展,其建筑文化也随之没落[7]。我国现代建筑文化极大程度上受到了外来西方文化的影響和干扰,现如今各种各样的英伦建筑风、法式建筑风、北欧建筑风以及地中海风格等遍布于现代建筑领域。这些现代建筑风格的流行,势必对干栏式建筑文化的传承造成相当不利的冲击。大多数人在建新房时选择赶潮流,更多的是迎合当下流行的现代建筑风格,忽略了自身所特有的干栏式建筑的传统价值。因此,房屋设计者和建造者应当在现代城市建筑大背景下,结合传统干栏建筑文化,挖掘传统干栏建筑文化中的精髓,突出现代建筑的传统人文特征和文化符号印记,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干栏文化的传承提供新的动力。
(三)干栏居民的文化忽视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的到来,许多人都打着“消灭贫困”的旗号,将干栏式建筑视为贫困落后的存在,开启了一段大刀阔斧的改造之路,反而忽视了干栏文化自身蕴含的民族特色和发展价值。这种文化忽视现象加速了干栏式建筑文化的衰落,部分极端行为则进一步破坏了干栏式建筑文化传承的生态环境。所谓的流行建筑文化的风靡,让贵州许多年轻人进一步抛弃了自身的文化基因,干栏式建筑文化在思想层面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现代流行的建筑文化取代了传统神圣的信仰建筑文化,这是一种价值观念的颠覆,反映出了传统干栏式建筑文化基因被边缘化、被抛弃的现实,而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基因要素的识别与传递[8]。
四、贵州干栏式建筑文化的传承思路
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贵州干栏式建筑文化传承存在着一系列的现实危机,确立新的传承思路迫在眉睫。如何让当地居民认识到干栏文化的价值,从而树立文化“自珍”心理是亟待攻克的难关。
(一)以传承诉求为切入,加强政策法规引导
干栏式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关注干栏匠人们的所思所虑,因此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建议,提取有价值、可落实的部分融于政策文本的制定当中。调查发现,传承人的诉求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生存诉求,即提升经济收入;二是心理诉求,即希望获得社会认可,希望评定程序更加完善;三是发展诉求,即渴望得到专业的知识培训。因此在深刻领会制度文件精神的同时,更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干栏文化传承政策,支持本地旅游企业研发精品旅游产品。
(二)以创新宣传为突破,线上线下相互结合
文化的宣传推广不仅要延续原有的线下宣传渠道,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强整体统筹规划,如可以将干栏文化研究成果做成“干栏口袋书”,让广大市民对干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对其更加珍惜;或在各类公共场利用标语、宣传画册、图片等来展示贵州干栏文化资源的发展历程和利用现状等,加深市民对干栏文化的印象;另外,还可以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中增加干栏文化设施建设。同时线上宣传也不可或缺,可以借助网络传播优势,开展线上干栏文化传承人在线访谈、干栏创品直播带货、微信公众号推广等,充分考虑年轻人的喜好和特点,鼓励年轻人广泛参与干栏文化的宣传,通过“云上传”“随手拍”发现和记录身边的干栏文化,不断开拓新的宣传渠道,贵州干栏文化传承主体可以入驻各大短视频平台,发布干栏式建筑的自然风光、村落建筑、干栏文化体验攻略等相关系列视频,利用线上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与便捷性特点,扩大干栏文化的宣传推广范围吸引游客,从而引起更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和热爱干栏文化。
(三)以文化自信为支点,保障文化传承实效
干栏式建筑文化是贵州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延续,是地域文化的标签,是贵州省多民族特色的显著标识。因此,要增强贵州人民的干栏文化自信,激发大众的干栏文化自觉,提高居民对当地干栏文化价值的认识,增强其传承的内生动力,使人们自觉参与到干栏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逐渐发生变化,由观光游过渡为体验游,人们不只在乎观看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期望在旅途中获得宝贵的精神食粮,体验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而贵州干栏式建筑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性正好能符合大众的旅游期望,来此地游玩的游客们能够深入地感受这种古建筑所蕴含的文化意涵,拥有良好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从而助力干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
(四)以品牌优势为保障,形成品牌聚合效应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省,干栏式建筑文化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和特色性,天然具备品牌化的优势。品牌化是文化传承的出路,别具一格的干栏式建筑历经岁月的洗礼,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打造干栏文化品牌,不仅有利于强化贵州的文化形象,更有利于铸造文化产业,提升贵州文化的张力,增强贵州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干栏文化品牌是贵州文化的标识,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同时贵州非遗资源相当丰富,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走出品牌化的道路,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品牌聚合效应,互相促进彼此文旅产业的繁荣,以及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结语
干栏式建筑是历史的印记,干栏式建筑文化是实物建筑的人文内核。因此传承贵州干栏式建筑文化极具价值意义,然而文化传承情况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一是干栏式建筑房屋本身的缺陷,二是受到了现代建筑文化的冲击,三是干栏居民自身的文化忽视。为保障贵州干栏式建筑文化的传承,必须牢牢树立以传承诉求为切入,加强政策法规引导;以创新宣传为突破,线上线下相互结合;以文化自信为支点,保障文化传承实效;以品牌优势为保障,形成品牌聚合效应的传承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文彤,张良皋.干栏建筑演变过程中的人文地理效应[J].新建筑,1994(01):43-46.
[2]范良丽.让民族建筑述说文化魅力[N].贵州民族报,2013-04-15(B02).
[3]汪德根,吕庆月,吴永发,等.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地域分异特征与形成机理[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09):1864-1885.
[4]闫伟,舒乙.土家族民间信仰及其民族精神[J].贵州民族研究,2021,42(01):130-136.
[5]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002).
[6]杨博文.基于典型特征分析的侗族传统建筑特色延续[J].中国园林,2018,34(11):102-106.
[7]张铮溪.论建筑的艺术价值及文化传承[J].工业建筑,2022,52(05):256.
[8]王庆贺.黔东南苗族刻道的文化基因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1,13(06):73-8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