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建构园本课程的现状与对策*
——以屏南县4所幼儿园为例

2024-04-14福建省屏南县实验幼儿园陈晓苹

幼儿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屏南县民间文化四平

福建省屏南县实验幼儿园 陈晓苹

民间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福建省屏南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屏南县多所公办幼儿园尝试利用当地的民间文化建构园本课程。笔者对屏南县内4所公办幼儿园教龄3年以上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分析现阶段幼儿园教师利用民间文化资源的情况,并提出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建构园本课程的对策。

一、民间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利用的现状

为了了解民间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利用状况,笔者设计了《屏南县民间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利用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教龄、职称、学历等。第二部分为民间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利用现状,主要包括教师对于民间文化资源进入幼儿园课程的态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利用民间文化资源的情况以及教师利用民间文化资源的困难三个方面。问卷项目的设计参考了浙江师范大学王春燕教授关于民间文化调查问卷的设计,同时笔者也邀请骨干教师对问卷项目的适切性等进行评价,并做了一些调整。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屏南县城内4所公办幼儿园教师。笔者采用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共收回问卷111份,其中有效问卷111份,有效率为100%。接受调查的教师最低教龄3年,最高教龄30年;有高级教师,也有未定级的年轻教师。

经过笔者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归纳、分析,当前屏南县幼儿园教师利用民间文化资源的现状如下。

(一)多数教师对民间文化资源进入幼儿园课程持认同态度

教师对民间文化资源进入幼儿园课程的态度,影响了教师对民间文化资源进入幼儿园课程的具体实施程度。多数教师对民间文化资源进入幼儿园课程持积极的认同态度,这对推动民间文化资源进入幼儿园课程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您认为屏南民间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有哪些”的项目(多选)下,选择“增强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的有108人(97.30%),选择“促进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的有74人(66.67%),选择“能促进幼儿潜能的开发”的有81人(72.97%),选择“能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的有83人(74.77%)。

在“您认为幼儿园课程中是否应该增加民间文化的内容”项目下,90个教师(81.08%)选择了“课程中应该要有更多的民间文化内容”。另外,在“您认为屏南民间文化资源在幼儿园的利用程度”项目下,81个教师(72.97%)选择了“要广泛利用”。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教师普遍认为民间文化资源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是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手段。从希望“要有更多的民间文化内容”“要广泛利用”这些结果及其比例可以看出,近年来大部分教师认可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来建构课程,并给予很高的期许。

(二)教师较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建构课程或开展活动

屏南县的民间文化主要有民间文学(故事、儿歌)、民间音乐(歌曲、戏曲)、民间美术(绘画、手工、雕塑)、民间体育游戏和综合艺术(皮影、木偶、建筑),内容丰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教师较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建构课程或开展活动。

在“目前在您实施的课程中关于民间文化内容的比例大致如何”的项目下,102个教师(91.89%)选择了“只有很小的比例”,只有6个教师(5.40%)选择了“占了很大的分量”,剩余3个教师(2.70%)选择了“没有开展与民间文化相关的活动”。

在“您所在的幼儿园利用屏南民间文化资源的现状”的项目下,86个教师(77.48%)选择了“偶尔利用”,2个教师(1.80%)选择了“不利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师虽然知道民间文化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利用时却存在态度上积极支持而实际行动中较少利用的情况。

(三)幼儿园缺乏可用的民间文化教学资源

在“您认为本园的民间文化活动材料是否充足”项目下,64个教师(57.66%)选择了“材料不充足”,4个教师(3.60%)选择了“极其缺乏”。教学资源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前提条件,包括图片、课件、案例以及教具、场地、基础设施等。从实地调查情况看,屏南县4所幼儿园的民间文化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可供教师选择的材料极其缺乏,导致开展的相关活动形式单一,教学方式以说教、灌输为主,幼儿不能直接动手操作、体验。笔者从与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因为担心幼儿年龄小、不能理解民间文化的内容,所以幼儿园在小班和中班基本上不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只在大班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过一两个民间文化主题活动。

另外,笔者在和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虽然屏南县的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且形态多样,但教师选择时有所偏向。知名度较高、为人所熟悉的民间文化资源,如美食、廊桥等,教师利用较多;而有些类别,如民间武术、戏剧等,教师就很少或根本没有选择。

二、民间文化资源难以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民间文化知识欠缺,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利用民间文化资源的前提是教师要储备尽可能多的民间文化知识。在与教师的沟通中,笔者发现多数教师对民间文化的了解停留在表面,比如对古民居的了解,只知道土墙、黑瓦、翘角等,而对古民居的发展历史、建筑风格及文化元素不太了解。作为资源利用主体的教师,自身民间文化素养的缺乏,会导致他们在资源面前无从着手、力不从心。在“您认为民间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困难有哪些”的项目下,105个教师(94.59%)选择了“自身并不是很了解当地民间文化”。

(二)教师的资源意识薄弱,课程资源利用能力偏低

资源意识是指对资源性质、种类等的知识性认知,以及对资源的合理、高效、综合利用的情感要求。它决定了教师如何看待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及其开发向度。有的教师资源意识薄弱,认为资源利用是专家或者园长的事情,自己只要负责教参考书的内容就好,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有的教师虽然关注资源,但建构课程的能力低,主要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缺乏幼儿的视角,不能考虑幼儿的需求。

民间文化本身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息息相关。能够流传至今的民间文化,大多具有成人化和理性化的倾向,与幼儿的生活距离较远。例如,四平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屏南县重要的民间文化资源。在成人的世界里,四平戏因其唱腔、表演和剧目具有很浓郁的乡村气息,受到民众的喜欢。某教师把四平戏引入幼儿园,希望幼儿也能感受四平戏的独特魅力。但是,该教师没有考虑到四平戏用的是方言,很多幼儿根本听不懂,而且四平戏的唱腔方式也较复杂,幼儿难以理解和体验。因此,当该教师组织幼儿观看四平戏时,台上唱得热热闹闹,台下也是一片“热闹”。幼儿发出了“他们唱些什么呢?怎么都听不懂?”“为什么一个‘啊’字要唱半天?”等疑问。

三、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建构幼儿园课程的策略

(一)丰富教师的民间文化知识

丰富教师的民间文化知识,主要可以从看、听、写几个方面进行。

看,一是实地调研。教师只有亲自去感知,才能获得感性认识,如在参观古民居活动中,了解古民居不仅有土墙、黑瓦的古朴美,还有飞檐的古韵美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会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二是多看书刊。教师要多阅读民间文化的书刊,查看资料,扩展眼界和学问。教师只有深入了解民间文化资源的价值,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民间文化,进而有效利用民间文化。

听,即利用各种机会参加民间文化课程的培训,听民间老艺人、专家讲解民间文化。

写,即撰写心得,将外在的、零散的、浅表的感知逻辑化、体系化,进而内化。

(二)以幼儿的学习特点为基础,筛选、利用民间文化资源

民间文化资源的筛选与利用,要以幼儿的学习特点为基础。教师所选择的民间文化资源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筛选并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民间文化资源应是幼儿可以感知的、能够动手操作的。生活性、趣味性及多元整合性是筛选民间文化资源的原则。如在利用“四平戏”的文化资源中,有的教师改变策略,从调查问卷入手,了解幼儿对四平戏的兴趣点和经验,开展了“有趣的四平戏”“四平戏的角色”“别样的乐器”“制作四平戏的道具、戏服”等活动。幼儿不会说方言,那就用普通话唱。幼儿特别关注的是戏剧中的人物头饰、戏服和各种兵器,教师就满足幼儿的需要,在表演区里投放了各类材料,引导幼儿欣赏、装饰和制作。

(三)建立园本民间文化资源库,支持教师再改造和调整

建立园本民间文化资源库,就要对民间文化进行分析和分类,将零散的内容系统化。园本民间文化资源库,只是给教师教学提供参考。教师在利用园本民间文化资源库时,还需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特点和需求进行改造和调整,以提高课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多数教师对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建构课程或开展活动持积极的认同态度,但由于教师欠缺民间文化知识、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不足,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较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课程建构能力,进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民间文化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

猜你喜欢

屏南县民间文化四平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摇摆不定”等十三则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屏南仙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及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屏南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屏南县低海拔地区绿竹施肥对比试验
屏南县扶贫小额信贷的创新与启示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
对四平保卫战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