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舞

2024-04-14大洋

东方娱乐周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龙身龙舞金州

大洋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其历史悠久,在全国多地分布,形式品种多样。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为:“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也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龙舞属于传统舞蹈类,目前共有39 个相关项目入选,涉及13 个省市。

据汉代学者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汉代已经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龙舞。在祈雨雪的祭祀活动中,春季舞青龙,夏季舞赤龙或黄龙,秋季舞白龙,冬季舞墨龙;每次舞5 ~ 9条龙,龙可长达数丈。经过2000 多年的创造发展,中国民间龙舞已具相当高的技巧(包括扎制艺术),表演形式也丰富多彩。

龙舞道具类型

龙灯又称火龙、金龙。

用竹篾和绸布扎成龙头、龙身(3 ~ 10 节)和龙尾,彩绘龙鳞,每节龙身中都装有烛灯。起舞时,一人手持彩灯(象征宝珠)在前领舞,其他多人持龙头、龙身和龙尾下的木柄随舞,表演“二龙戏珠”“金龙蟠玉柱”等。龙灯多在节庆之夜舞弄,以锣鼓、唢呐伴奏,同时燃放烟花爆竹,蔚为壮观热闹。

南方农民在夏历五、六月间,用柳条、青藤、稻草等扎成龙形。龙身上插满香火,傍晚以后在田间场院舞弄,看起来星火点点、香烟缭绕。过去多在闹虫灾或干旱时的祭祀活动中舞弄,有驱虫、祈雨之意。此外,还有些龙身不相连接的龙舞,如流行于浙江一带的百叶龙,是由几十盏,甚至上百盏荷花灯、荷叶灯、蝴蝶灯穿插串连而成,大荷花灯做龙头,蝴蝶灯当龙尾,来回穿梭游走。而江苏流行一种段龙,龙头、龙身和龙尾都由红绸扎成,轻盈优美,多由妇女舞弄,鱼贯走出许多队形,犹如一条彩虹在空中蜿蜒。龙舞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流行最广的民间舞蹈,世界上华人聚居区也以龙舞来表现社区传统文化。

根据龙形道具的扎制材料的不同,分为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北方龙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风格古朴刚劲;南方龙舞则精巧细致、活泼敏捷。龙舞从色彩上可分为黄、白、青、红、黑等,以黄龙最为尊贵。龙舞的构图和动作一般具有“圆曲”“翻滚”“绞缠”“穿插”“窜跃”等特征。

典型龙舞流派

1.辽宁金州龙舞

金州龙舞起源于大连金州古城西门外村(西门时称宁海门,现为友谊街道园艺村),至今已有130 余年的历史。早在清光绪七年(1881 年),清朝毅军提督刘盛林率马步十二营驻防金州,在每年的元宵节,都会在军营处表演轮舞,那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与悠长的唢呐声,不仅鼓舞士气,而且带来了极大的视听感受,吸引了不少西门外村人。但在当时龙舞只限于在军中舞蹈,并不外传,村民只能偶尔偷偷看一下军营内的舞龙表演。到了光绪十一年至光绪十三年(1885—1887 年)铭字军接防进驻金州,每年的灯节依然耍龙,此时百姓可以进入军营与官兵一起观龙,同欢同庆。这期间,扎棚匠陈德员和纸匠李田英根据军营内龙的样子偷艺仿制了一条龙,金州龙舞由此诞生,成为金州民间一种经久不衰的舞蹈形式。

2008 年,龙舞(金州龙舞)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金州龙舞包括舞龙和耍龙两种。舞龙,按照已规定的套路形式进行表演,多指在正式场合下;耍龙,由艺人临场发挥即兴而为,多是在非正式场合下,并用于民间的一种表演方式。一般一支金州龙舞队由两条龙和一个龙珠组成,需19 个人合力舞动。其中,每条龙由1 人舞龙头,7 人舞龙身,1 人舞龙尾,另由1人舞龙珠。每条龙身全长23 ~ 28 米,由9 个硬节和8 个软节组成。硬节既是龙的支撑部位,又是龙的动力部分,在硬节的两端要扎成“梢子”状,可避免龙塌腰,增加龙的牢固度。软节是龙的活动节,为确保舞龙做蹦、跳、高、低、曲、钻等动作时灵活自如,每个软节用线绳加以连接。

金州龙舞的舞姿变化多端,舞龙的花样有盘龙、行龙、卧龙、龙出海、龙摆尾、二龙旋风转、蛟龙出海、金龙戏珠、金龙盘玉柱、地滚浪等近40 种。表演时的伴奏音乐主要选用东北秧歌的曲牌,对乐器、演奏的曲牌没有很严格的要求。乐队的人数可多可少。乐器主要有大鼓、堂鼓、锣、镲、铙钹、唢呐、笙、竹笛等。曲目多是一些比较欢快的秧歌曲牌,如《备马令》《八条龙》《鸾凤和鸣》《百鸟朝凤》等,其中演奏《备马令》的时间最长。

金州龙舞作为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已不再是农民农闲时的消遣,也不单是节日里的助兴节目,而是具有辽南地区特色的民间舞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金州龙舞独有的艺术风格从侧面为人们展示了大连人民的文化生活,以及大连的建设与发展,借助“龙”文化,也向后人展示了大连人民乐观昂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通过研究龙舞,还可以了解大连本土文化的构成与走向,进而发现一条向全中国、全世界推广大连文化的道路。

2.重庆铜梁龙舞

1976 年,铜梁境内发现了旧石器时期的考古遗址,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铜梁文化”,证明2 万年前的铜梁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和居住。现场发掘出旧石器,以及东方剑齿象、亚洲象、中国犀牛等哺乳动物骨骼、牙齿化石,同时还发现多种植物化石。“铜梁文化”的发现证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而铜梁地区自汉至宋的大部分时期,经济发展都居于全国的前列。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虽有不少水利工程的兴建,但是绝大多数农民还处于看天吃饭的境地,铜梁人民也身处在水旱交替的恶劣生产环境当中,同时龙与雨似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铜梁龙舞也在祈求風调雨顺的农耕祭祀活动需求中逐渐的诞生。

2006 年5 月20 日,重庆市申报的龙舞(铜梁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梁龙舞的舞蹈内容十分多样,包括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龙灯舞主要包括大蠕龙、火龙、稻草龙、笋壳龙、黄荆龙、板凳龙、正龙、小彩龙、竹梆龙、荷花龙十个品种,其中以大蠕龙最有特色。彩灯舞主要包括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三条、十八学士、亮狮、开山虎、蚌壳精、犀牛望月、猪啃南瓜、高台龙狮舞、雁塔题名、南瓜棚十二个品种。

而在这之中,火龙又被冠为“龙舞”之首,这种舞以铁水打金花,辅以不同材质的导引火、口中火、脊上火、腹中火、场中火、升天火等,组成一片狂热的立体火阵,极为热烈多彩。每到元宵节,人们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购买火药,制造火龙,配以烟架、禹门等多种火焰表演。最长的火龙长达40 多米,表演时场面壮观、惊险奇特,受到群众的格外青睐。首先,它风味独特、套路多变。交织的火花、炸鸣的鞭炮、激烈的打击乐、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调动着人们的观赏热情。其次,贴近民间生活情趣。舞龙手赤膊上阵,拼搏向前,阳刚气十足,反映了人们对火热生活的热爱。最后,民间传说认为,火烧龙火花袭人,可以除去身上晦气,可为来年祛病免灾,事事称心如意。火花越大、鞭炮越响,舞龙人和观龙人就越有兴致。

铜梁龙舞自产生以来,一直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为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厚的东方色彩。它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息息相关,是中华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和表现方式。铜梁龙舞这项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意志力等方面,而且能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加强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在舞动的过程中舞出中华民族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精神。

3.浙江长兴百叶龙

“百叶龙”所在地——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天平桥村,位于长兴县西南部,是长兴与安吉交界的龙山余脉部分。顾名思义,其由“百叶”构成,而此叶却非一般的树叶、茶叶,乃是由一瓣瓣荷花的粉红花瓣组成。“百叶龙”的前身是“化龙灯”,作为民间庙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节目,其历史可追溯到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百叶龙在表演中,由一朵朵荷花瞬间串成一条冲天而起的巨龙,时而奋勇冲霄,时而婀娜缠绵,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2006 年5 月,“长兴百叶龙”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叶龙是一种浙江长兴的传统民俗活动。

传统百叶龙多在庙会及节庆时表演,先从“游四门”“圆场”等队形开始,当荷花灯聚成圆圈、相互连接以构成“龙”形时,外圈舞队热烈舞蹈,以遮引观众视线;“龙”一成形,即腾空跃起,众舞队立时散开,突出百叶龙,形成高潮。

百叶龙的表演方式也划分为舞台舞、行街舞、广场舞等不同形式,且日趋复杂,以适应不同的表演场合。其主要队形有长蛇阵、接龙、踩四门、剪刀阵、走四角等,主要动作有游龙、滚龙、龙盘柱、腾龙、卧龙、睡龙、龙出水、龙吐须等。

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在瞬间突变成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由此将中国传统的舞龙转化成龙舞,通过湖水荡漾、荷叶摆动、荷花盛开、彩蝶扑飞、荷花变龙、蛟龙嬉戏、龙变荷花等动作和情节,完成一个完美的舞蹈过程,展出江南水乡的绝美意境。

百叶龙一共有130 多道工序,80 多种材料。其中龙尾制作的巧妙在于要做出可以张合的蝴蝶状骨架,纸糊彩绘后固定在木杆的一端,双翅张开时为蝴蝶,合拢时即为龙尾。整条龙各个部位都具双重性质,既是龙躯、龙头,又是荷花,且每一节都可拆分,别具一格、设计巧妙,堪称“江南一绝”。

与古朴刚劲、粗犷豪放、大气磅礴的中国北方龙舞相比,在江南水乡里诞生的“百叶龙”以造型轻巧精致、外形秀丽见长。它在表演风格上讲究构图唯美,动作轻灵典雅,气氛活泼灵巧。

4.湖南汝城香火龙

汝城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界之处。据传,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历史上祀龙止雨和祀龙止水的民俗活动,其形象则主要来自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香火龙以汝城所产稻草、棕叶、竹片、竹竿及特制龙香为主要制作材料,用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制成。

汝城香火龙的制作极其讲究,先用稻草扎成长数百米、直径4 厘米粗细的“赵公鞭”待用,然后按照设计图依次将“赵公鞭”分节扎成龙头、龙颈、龙身、龙尾,再在规定位置扎上龙足、龙爪和龙脊。

其龙头结构复杂精美,先生角,次生嘴,再依次是龙须、龙眼、龙耳、龙牙、龙鼻、鼻须、龙额、龙珠,环环紧扣,形成整体。

待各部分扎成后,沿水平方向在龙身两侧每隔2 厘米插一支龙香,用细篾片将龙身连成线,密密匝匝,十分壮美。插好龙香后,在祖祠前将每一节构件用竹竿绳索连接好,装上抬杆,一条汝城香火龙便制作完成。

舞香火龙的招龙仪式多在每年的元宵节期间举行,届时人们齐聚空场,在夜色中舞起龙灯,以祈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仪式中,有翻滚、喷水、沉海底、跳跃、吞食、睡眠等动作,其中“沉海底”和“吞食”表演技巧上难度较高。引路和尾随的两头狮子,除各自翻滚跳跃的动作外,还做些引龙和随龙“护驾”的动作。

到了接龙环节,汝城香火龙依次向整个村道及村周围主要道路和有关店家门口游去,每到一户人家,都有人以插香、点火、放鞭炮的方式迎接,这一行为称为“接龙”“接福”“接平安”。

龙香快要燃尽时,舞龙者将汝城香火龙盘拢三圈放在地上,龙头居中朝向宗祠方向,之后观龙人便去扯龙香,人们把扯来的龙香插在自家神案上或畜栏门边,以祈求家庭平安、六畜兴旺。

龙舞運动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其产生之时便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它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不变的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龙舞”作为“龙文化”艺术的代表,是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创造出来的代表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华夏精神的象征。“龙舞”是以一种崇高的美和神奇的美传达人们内心的愿望,表现着人们对龙图腾、对生命、对宇宙的崇拜。龙文化既体现了“天人和谐”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华夏人民继承与发扬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猜你喜欢

龙身龙舞金州
灯会迎春,一夜鱼龙舞
铜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的传承与开展现状分析
金州大黑山文献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龙身蛇形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断龙舞
龙 王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金州勇士
黄金时代 金州勇士 GOLDEN STATE WARRIORS
西部冠军,金州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