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器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构想与实践理路

2024-04-14李雪

东方娱乐周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

李雪

[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学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多是从宏观方面进行的探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器乐这一微观方面来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因此,文章試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阐析基础上,解构民族器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联,探讨民族器乐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如何可能,提出民族器乐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路。

[ 关键词] 民族器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理路

[ 项目名称]“ 伊犁师范大学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科研资助”( 项目编号:2021ZBGJYB003)。

一、耦合:民族器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关联

民族器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在民族器乐的演奏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同时也可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民族器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饱含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认同的精神内涵,二者具有内在耦合性。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器乐中的“民族认同”意识交融共存

民族器乐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和传承民族器乐,人们能够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同时也能够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器乐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记忆。每一种民族器乐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精神追求。同时,民族器乐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征之一,通过共同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使人们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认同。

此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器乐中的“民族认同”意识之间也联系密切。通过器乐的学习,人们可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渊源与传统文化,增强认同感。同时,也可以通过演奏和欣赏不同民族的器乐作品,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1]。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器乐中的“民族融合”思想相接相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民族器乐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体现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融合。而当这种融合思想在民族器乐中得到体现时,它将更加深化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进而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器乐文化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承载着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是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纽带。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历史和丰富情感,每一种民族器乐都有其独特的音色、演奏技巧和表达方式,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精神追求。在这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中,中华民族器乐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涵,传递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观和情感认同。例如,《草原连着北京》这首马头琴独奏曲描绘了不同民族文化碰撞、交流和认同的轨迹,体现了民族文化融合和国家认同心理的内在联系,展现了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2]。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器乐中的“国家认同”意识相契相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这一观念的确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的是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联系性和凝聚力,其核心是“五个认同”。为了进一步深化国家情感,发挥其巩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同时保护人民的精神家园,需要积极推动共同体意识的宣扬和加深。民族器乐作为民族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展现文化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

正如《乐记》中所提到的:“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句话表明,通过声音的传播和表达,可以激发人们对政治的共鸣和认同,增强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因此,可以通过声音符号来加强国家情感,深化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护人民的精神家园。每个人都会将音乐符号与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期望相结合,这样做可以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民族器乐的定义语为“优秀的传统民族艺术”,它被塑造为中国音乐的代表、中国音乐的精华。例如,古琴就曾被列为“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文化符号”。这种阶层艺术被国家话语建构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公有文化财产。民族器乐被定义为中国传统的优秀艺术形式,它被认为是中国音乐的代表和精髓。由此,古琴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国家文化符号出现,这种艺术形式被视为国家的共有文化财产,被广泛传承和共享。

有鉴于此,民族器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关系是民族价值诉求与国家认同价值诉求之间的契合,主要发挥民族器乐的多重属性。通过民族器乐的传承和演绎,可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最终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二、民族器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构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长期以来共同生活,互相交流合作,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器乐文化通过其独特的表达力、延伸力和传播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扩展,并在传播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深入解读和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对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具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

(一)民族器乐的政治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思想基础

民族器乐具有传播功能,其传播是以“声”的方式实现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凭借传播手段向社会广泛传播。民族器乐的政治功能主要依靠情感表达来实现,“感人心”是情感唤起的核心,是音乐政治功能的基础。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我国成立了“乌兰牧骑”文艺工作队,队员们带着四胡、马头琴、蒙古笛等各种民族器乐,将丰富多彩的节目带到了蒙古包、浩特和田野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扬了“乌兰牧骑”的表现,国家号召全国文艺工作者向他们学习。政治文化的需要使民族器乐迅速走红,在当时贫瘠的文化生活中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渴望。民族器乐作为一种特定民族的音乐表达形式,能够通过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群众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3]。

(二)民族器乐的情感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共情体验

情感认同是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心理特质的展现,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情感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民族器乐是声音符号相交织的复合载体,能够以充满韵律的音乐和生动象征有效地构造出一个有关国家团结的情感氛围,可以说民族器乐承载并传递着共同的情感体验。

一方面,民族器乐为人们提供了记忆的场域。在听乐曲时,人们的瞬时情绪与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社会性经验相互影响,形成了集体记忆。这种体验与人们的经验或已有经历密切相关,是由认知上升为情感的必经环节。另一方面,民族器乐能够实现与共同体的联结。通过持续演绎共同体的象征,将已有的价值观、象征、记忆等重新编码。在共同的情感体验中,人们通过民族器乐找到了激发归属感的方式,使得意识得以持续强化。

(三)民族器乐的文化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通过学习、欣赏和传承民族器乐指引人们的价值取向。民族器乐本身就是一种物质文化,先秦、汉唐时期的音乐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都曾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声音来看,对民族器乐的感知并不只是因为文字、文献与口传史诗中的描述,可以从其“古老”的声音当中听到历史。以蒙古族“潮尔”、哈萨克族“库布孜”为例,对于潮尔及其听赏者来说,其感情是由潮尔的琴声激发的,它揭示了声音是如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器乐文化的发展与交流留下了明显的痕迹,这提醒着人们关注民族间的交往信息。同时,在与其他地区的互动中,民族器乐不仅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当代表达,也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4]。

三、民族器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路

首先,民族器乐作为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中华文化的艺术精华,承载着各族人民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意志力与精神追求,为铸牢国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民族器乐具有的政治功能、情感功能、文化功能分别从思想基础、情感保障、价值取向三个方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使民族器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

(一)增强民族器乐的仪式感,打造地方特色文化

民族器乐作为中华民族音乐的核心,承载着文化传统与精髓。通过其独特的政治、情感和文化功能,民族器乐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应该更加重视和传承民族器乐,以它为载体,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可以依托民族浓郁风情及传统节日等节庆活动,适当恢复节庆器乐中的传统活动,唤起共同的氛圍。其次,可以创办新型的活动,将我国的文化符号融入节庆器乐中,通过生动的器乐表演来传达各民族深刻的集体记忆。从物质、精神、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入手,抓住民族器乐象征物等一系列音乐活动和节日的精神核心,抓住时间、空间和习俗三个方面的重点建设。

(二)增强民族器乐参与感,促进文化的交融互鉴

民族器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目前,很多器乐已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以器乐活动为桥梁,在人们参与节庆器乐活动的过程中,以个人记忆为基础,激起人们的集体记忆,形成文化认同,最终目的是促进传统节庆民族器乐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首先,各民族可以积极参与民族传统器乐演奏比赛,并建立民族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竞赛的方式推动融合与情感交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互鉴。其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增强民族器乐的参与度,促进民族器乐、器乐传承人和短视频中的一些旅行视频创作者进行联动,将民族传统器乐进行现代化创新,并在短视频中和舞蹈、生活、文化等领域相互融合,让传承人讲述学艺经历,以及所演奏的乐曲的民间故事,要注意运用注重体验的故事叙述模式。在以器乐为内容进行活动时,要运用恰当的服饰使音乐和服饰文化有机融合。最后,通过新媒体影像传播的方式对其进行展示,以增强人们对民族器乐的集体记忆。

(三)增强民族器乐时代感,以特有的文化品牌铸牢共同体意识

首先,通过创新民族器乐,人们可以共享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使不同民族之间的共同元素越来越多,从而有助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例如:组织互动体验活动,让参与者亲自参与到民族器乐的传统活动中;举办文化讲座、论坛和研讨会等活动,提供一个平台,让不同民族的文化学者、艺术家和社会人士进行交流和对话,通过分享和讨论加深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其次,形成广泛认同的传统器乐符号,筑建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保持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文化内容形式进行创新,打造地区音乐文化品牌,加深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彰显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命力。

首先,可以通过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园区,结合习俗、传统技艺、传统音乐等非遗项目,适度开发别具特色的地方性旅游服务项目。其次,可以打造非遗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族器乐等相互融合的IP 平台。将旅游产业与民族器乐相结合,采取打造现代旅游品牌的方法对本民族器乐进行全新的包装。可以通过在服饰、动作、舞台表演及演唱风格上加以创新来实现。同时,可以考虑将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以达到与当代听众审美情趣一致的视听效果。在创新方面,要与时俱进,在保持作品的原创性的同时与市场接轨。这样的创新措施能够为民族器乐注入新的活力,吸引更多的观众与游客,使民族器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相结合,进一步推动民族器乐的发展[5]。

四、结语

民族器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应当把握时代脉搏,积极探索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的民族器乐传播途径。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更好地展现中华文化的自信与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赵丹,王慧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23(06):128-132.

[2] 袁静,韩学谋.民族文化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以大理白族洞经音乐文化为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01):175-177.

[3] 刘鑫.浅谈民族乐器的发展与传承[J].明日风尚,2023(20):28-30.

[4] 张劲盛.内蒙古民族乐器制作的改良时间历程与现状研究[J].乐器,2023(10):30-32.

[5] 王安潮.在传承二胡艺术之中绽放民族文化芳华:汝艺二胡艺术成就素描[J].乐器,2023(12):8-11.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安代音乐的器乐化创作
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问题探析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