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服务下城市居民品质生活提升路径
2024-04-14闫冉
摘 要:生态系统服务理论聚焦于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改变,是居民品质生活提升的新思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居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也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为基础,通过案例分析探讨该理论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提出产业转型、合理布局和提升环保意识这三种提高居民品质生活的有效路径,旨在为打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支撑。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理论;高品质生活;城市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广大群众高品质生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2018年以来,我国逐渐进入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创建高品质生活的新阶段。“品质生活”这一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被人们重视,更好地提升居民品质生活的关键在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研究表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多方面得益于健康的生态系统[1],如食物的供给、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温度的调节等。此外,健康的生态系统还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如绿地、公园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健身场地,也能缓解人们抑郁、焦虑的情绪。
前人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机制、人类福祉的关系等相关话题,鲜少有学者将提升居民品质生活与生态系统服务联系起来,并对其进行分析。因此,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来探索生态系统服务与高品质生活的关系,并提出可行的提升路径,为未来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下高品质生活的意义
(一)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生态系统服务是基于生态环保理念的学说,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的各种惠益。它包含了人类从生态系统中直接或间接获取自身所需的多元化功能、服务和利益,将人们对于人居环境和自身福祉等方面的需求与生态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环境卫生署等机构组织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服务四大类[2]。在该理论下,人们认为自然环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生态服务和自然资源,如氧气、水源、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等,同时还有许多非物质贡献,如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等。生态系统服务强调了大自然将有用的物质和能源运送到社会中,供应给各类公共服务,最后吸纳、溶解和转换废弃物,促进社会健康发展[3]。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为人们对社会经济、文化及生活的创造和维持提供了各种资源和服务。
(二)高品质生活
高品质生活是一种更加关注居民生活质量和主观感受的概念。它被定义为一种在当下能感受到充实、有保障、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活状态,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4-5]。它不仅代表了人们的生活品位,也是人们生活质量的体现。其中,生态环境品质主要衡量的是人们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质量的高低,即城市的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人们生活品质的高低。
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与当下社会对身心健康的关注有关。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面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社区景观和绿色空间缺失等挑战。而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宜居的重中之重,因此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
(三)城市居民品质生活的现状
居民品质生活包含了物质、精神和生活多方面的需求满足程度。这种满足程度受到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速,社区公共设施不配套、卫生状态堪忧、绿化率低下、环境质量差及老旧小区的规划不完善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容市貌。目前,人们通过持续不断地消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来满足自身需求,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索取甚至破坏必然带来不可逆的伤害。只有保护好生态和自然,才能更好地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四)生态系统服务与高品质生活
自2012年起,各地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环境就是民生,科学合理地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居民福祉,即人们对当下的生活方式、状态及人生追求感到满意。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中,其供给、调节和文化服务对居民福祉产生直接影响,而支持服务产生间接影响,通常一个服务状况的改变会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魏强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主观福祉的相关性,发现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6]。谢高地等人认为生态系統服务价值与居民福祉关系极其密切[7]。居民从当下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幸福感、安全感、参与感及对生活的满意程度都是居民福祉具象化的表现,也是创建高品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因此,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探索高品质生活的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无法忽视的步骤。
二、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在高品质生活中的运用实践
为进一步探索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在高品质生活中的运用,本文选取了一些国内外经典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国内外的实践为未来城市居民品质生活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和启迪。
(一)新加坡城市管理
新加坡以“花园城市”的美称享誉全球。其城市管理者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和环境管理将新加坡打造成一座具有生态可持续性的城市。将公园、花园等各类绿色开放空间与林荫路、绿道串联起来,使土地和绿地资源最大化,科学合理地打造一座“自然之城”;建设类似于森林的街道生态景观,使绿地占地面积增加至国土面积的一半左右;制定空中家园计划,使垂直绿化和屋顶农业随处可见。这一系列举措将生态系统与高品质生活合二为一,既提供了供给、调节和支持服务(植被的温度调节、净化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也满足了居民对于文化服务的追求(精神、审美、教育等)。此外,这些举措在改善城市微气候的同时,对高品质生活的构建做出了贡献。
(二)日本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
日本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是日本最受欢迎的国家公园之一,坚守敬畏、亲近及依赖自然的传统理念,依托富士山景色和箱根特色温泉等旅游资源,成为日本游客量最多的度假胜地之一。该公园通过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的分区管理、多环境教育模式及多利益相关者参与等方式,实现了环境保护、旅游发展与本地居民生活环境的融合,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品质生活相融合,最大化地实现有机的生态旅游模式。
(三)秦皇岛红飘带公园
秦皇岛坚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为打造高品质宜居城市,建立了红飘带公园。红飘带公园是一个集休闲、健身、生态保护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公园,公园内一条600 m的生态廊道被国际知名旅游杂志《康德纳特斯旅行家》评为“世界建筑新七大奇迹”之一。作为一个充分利用场地原有资源打造的节约型生态公园,红飘带公园以简约的生态设计保留了原有生态环境,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通过环境治理等手段,提升自然河道的防洪韧性;建立慢行系统,有效满足了城市扩张和自然保护的需求。红飘带公园通过各式设计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和提升品质生活中的重要性具象化,从保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多个维度将一个全新的城市生态生活空间展现在大众面前。
不难发现,生态系统服务与高品质生活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供给服务(淡水、屋顶农业所生产的食材等)、调节服务(空气净化、温度调节等)、支持服务(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等)和文化服务(游憩、教育、审美提升等)方面。在城市绿色空间、生态公园、生态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中,可明显发现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来提升生活品质的实践措施,但我国仍有许多地方需要采用可持续的规划、改造和建设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生态系统服务下品质生活的提升路径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影响因素,健康、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居民生活品质的保障。本文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下提出了三个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方法。
(一)产业转型
随着城市化及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变得格外重要。绿色产业是人类在过度消耗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后的反思。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生态环保与产业融合是城市的发展方向,通过制定政策强化企业绿色发展观念;关注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加大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力度,提升产业经济效益和技术含量;结合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优势,发展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如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绿色物流等。从根源上减少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使获取到更营养的食物、更干净的水源及更洁净的空气变得唾手可得,使居民能够感受到城市带来的健康和安定。只有这样,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才能得以提升。
(二)合理布局
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是规划者、建设者、决策者探寻改善居住环境和创建高品质生活的有效路径。将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创建绿色城市、生态型宜居城市,既为居民提供了健康、舒适的生活生产空间,也提供了更便捷、高效、健康的生活生产模式。
首先,基于城市特色风貌,明确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可以最大化地将城市有限的空间、物质、土地资源进行分配和连接,从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其次,将生态廊道和绿色空间相融合,增设防护绿地和生态绿地;建设十分钟步行可达的公园和慢行系统,使自然和景观相辅相成,在满足居民对绿色景观需求的同时,提供健身和社交的空间。此外,完善林、水、山生态系统,通过严格遵守生态红线、制定水源涵养林和公益林的建设方案、优化地表水系资源,为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后,通过建设绿色建筑和生态型居住社区、微改造老旧小区等方式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创建既节能又美观的人居环境。城市规划者、建设者和决策者应从多角度探索因地制宜、自然共生的城市空间,使生态系统能够在城市中循环作用起来,有效地推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三)提升环保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积极开展生态环保教育、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环保公共参与度是可持续发展的表现形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在政策上进行约束,也要在人文道德上进行规范。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历史人文景观不仅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是文化传播和生态教育的主要路径。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可以在这些地方更自如地展现出来,生态教育将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讲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此外,定期举办教育活动,可以让居民在游憩和休闲中增加自然生态知识,提升居民的生态文明素质,促使居民走进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宣教活动,有助于居民树立绿色生态观念,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从精神、审美和教育层面提升生活品质。
四、结语
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是城市发展的目标、居民福祉改善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生态系统服务促进居民福祉,尤其是健康福祉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本文认为居民福祉的改善是高品质生活建設的必然条件。通过案例分析探索生态系统服务和高品质生活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生态系统服务是如何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并认为保护自然生态和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可以并肩而行。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加强居民环保意识都是为了实现居民高品质生活这一目标。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不能只依赖于向大自然索取,也应从切身利益和实际出发,思考缓解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危机等问题的路径。从政策措施、高新技术和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推动生态环境整体性的保护和修复,最终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高品质生活和谐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萨布卡特派桑,素琳桑,瓦尼查雅派实,等.健康的生态系统服务和人居环境:泰国北部的机遇与挑战[J].风景园林,2020(9):77-88.
[2]王大尚,郑华,欧阳志云.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消费与人类福祉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3(6):1 747-1 753.
[3]邱坚坚,刘毅华,袁利,等.人地系统耦合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21(6):1 060-1 072.
[4]盛广耀.城市生活品质与城市发展可续化的思考[J].上海城市管理,2010(6):20-24.
[5]丁元竹.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内在要求与实践向度[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8):72-80.
[6]魏强.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福祉关系研究[D].长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
[7]谢高地,张彩霞,张昌顺,等.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J].资源科学,2015(9):1 740-1 746.
作者简介:
闫冉,硕士,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初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