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县传统木构架建筑保护策略
2024-04-14冯光澍邓梨方
冯光澍 邓梨方
摘 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传统木构架建筑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体现了当地的地域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正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分析三江县传统木构架建筑现状、传统木构架建筑残损情况及原因,并提出了对应的保护策略及保护维修技术,以期促进三江县传统木构架建筑的有效保护。
关键词:三江县;传统木构架建筑;建筑保护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BIM技术的侗族木构架建筑保护研究”(2020KY37005)研究成果。
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是湘、桂、黔三省交界地,主要居民为侗族、苗族、瑶族等民族,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县,素有“千年侗寨·梦萦三江”和“中国侗族在三江”的美誉。三江县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三江县侗族木构架建筑群颇负盛名,全县有很多鼓楼、风雨桥。这些木构架建筑承载着老一辈人的记忆,也是木构架建筑营造技艺的重要载体。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很多木构架建筑得不到修缮而自然消亡,木构架建筑营造技艺也逐渐消失。对三江县传统木构架建筑加以保护,能够保留侗族木构架的建筑风格、结构特点,有利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和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挖掘,也能为其他地区传统木构架建筑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三江县传统木构架建筑现状
三江县有许多传统木构架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有鼓楼、风雨桥、民居吊脚楼。
鼓楼有密檐式、巢式、干栏式、厅堂式等,被视为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主要具有文化娱乐、议事等功能。
风雨桥的桥墩有三墩、五墩,大多建造在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在侗族聚居的地方,基本上有河必有桥,因此风雨桥在三江县很常见。桥两边靠栏杆处搭建有木板,供劳累的人们休息。在夏天,风雨桥也是乘凉的好去处。
民居吊脚楼多为穿斗式木构架结构,一般为三层结构。一层主要用来圈养鸡鸭、牛羊等,并放置工具。二层用于会客,有火塘、廊等。火塘用于取暖、煮饭,但因人们常常围坐在火塘边交流,所以火塘也是人们联系感情的场所。人们在廊上休息或者进行手工劳作。三层是居民的起居室。
二、三江县传统木构架建筑残损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木构件(柱、梁、檩)残损情况及原因分析
三江县地处桂北地区,夏季潮湿闷热,所以真菌容易在木构件表面繁殖生存,分解木纤维,破坏木材成分。处于建筑体不同部位的木质构件存在不同程度腐损。黑色或者黑褐色霉斑,在柱子、檩条、椽子等木构件上比较常见。严重损坏的部位呈蜂窝状、海绵状,可以片状或粉末状剥落,致使其承载力降低,引起整体结构不稳定。同时,屋面结构荷载加重,会使其他构件破损速度加快,导致整体结构遭到破坏。
三江县木构架建筑大多使用的是杉木,而木材具有吸水性,干燥和收缩不均匀都会造成木构件开裂。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所使用木材较大,受风干技术和气候影响,木构件会产生干缩现象,同时受外力作用,也会产生干裂现象,特别是木柱、大梁上比较常见。
木构件变形是常见的残损现象。木构件受外部荷载和时间影响,物理性能降低,老化变形,便会出现弯垂现象。梁、檩条发生弯垂变形,会导致上部结构开裂或变形,加速整个建筑结构损坏进程。
木构件遭受白蚁或者其他害虫蛀蚀也是常见的残损现象。南方多白蚁,如果木材防腐和防蛀做得不好,很容易受昆虫侵蚀,导致木质纤维素降解。不同种类的昆虫对木构件破坏不同,有些只破坏构件的表面,有些从内向外破坏。白蚁生存于木构件内部,不易被人察觉,容易破坏木构件,造成建筑坍塌。有些木構件遭虫蛀后,表面会形成虫道,并伴随产生粉末,密集且深入构件内部,破坏构件的完整性,造成木构件材质疏松,强度降低。
(二)墙体残损情况及原因分析
砌块缺失是墙体残损最为严重的一种现象。砖木结构建筑中,上层木构件破坏后,砖石砌体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受风雨侵蚀,黏结能力减弱或丧失,逐渐缺失,甚至导致整个墙体倒塌。砌块缺失主要原因是桂北地区夏季多雨,风雨交加,对砌体造成一定的侵蚀破坏,导致砌块脱落。
木构架建筑中的墙体通常起维护和承重作用,墙体开裂说明其承载力减弱,对木结构等的保护作用减弱。墙体一般采用砖石砌成,经年累月,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开裂问题,随着开裂尺寸变大,严重的会导致墙体倒塌。山墙、马头墙、砖柱处易开裂。空鼓主要是由于墙体所处环境潮气重,加上墙体面层透气性差,进入墙体内部的雨水,在高温下气化膨胀,无法及时释放。
墙面污垢是墙体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与空气、水、微生物等接触,受到污染,破坏原有的建筑面貌,如受潮发霉、长苔藓、人为油漆破坏、铁件生锈等。有的为了使用方便,在墙体钉钉子等,破坏墙面整洁。另外,随时间变迁,建筑功能发生变化,后期人为改造过程中不恰当地使用化工涂料等,也会造成墙面污垢。
(三)屋面残损情况及原因分析
屋面是建筑上部的结构部件,且多采用瓦作。在建筑长期使用过程中,屋面经过风吹雨打,出现瓦片破损和缺失,进而出现渗漏现象。屋面漏雨会使建筑物内部木结构遭到侵蚀,而木结构破坏会导致建筑结构不稳定,造成屋面倾斜垮塌。屋面残损一方面是由于施工瓦材质量较差,施工质量不好;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使用,鸟雀筑巢、家禽攀爬、植物生长、树叶阻塞等导致屋面遭到破坏。
三、三江县传统木构架建筑保护策略与保护维修技术
(一)木构架建筑保护策略
第一,使用新型建筑材料。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有很多新型材料产生,在保证原有建筑物整体形态不变的前提下,针对需要修复的地方,可以运用新型材料加以修复,以保证构件的经久耐用,延长木构架建筑的使用寿命。例如,可以在木材中加入高强度的复合材料,再加入和它配套的浸渍胶,以解决木质材料容易变形的问题,增加木材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可以采用玻璃纤维修复方形横截面木质结构,以展现更好的力学性能。
第二,运用数字化手段对木构架建筑加以保护。新技术层出不穷,数字化手段也逐渐用于木构架建筑的保护中。现阶段,数字化技术可以用来保存木构架的信息,可以用来虚拟修复与复原木构架建筑,还可以对木构架建筑进行监管,第一时间了解木构架建筑变形、倾斜、开裂等损坏情况。对木构架建筑的各种信息加以记录、保存,能够方便相关人员随时获取完整的数据信息,全面地了解相应的木构架建筑。对木构架建筑进行虚拟修复,能够还原木构架建筑的面貌。对木构架建筑进行虚拟修复后再在现实中进行修复,有利于提高效率、节约材料。对木构架建筑加以监管,第一时间发现木构架的损坏情况,及时加以修葺,能够延长木构架建筑的使用寿命。毫无疑问,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保护木构架建筑的有力手段。
第三,进行保护性规划和开发。三江县传统木构架建筑的改造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因此显得较为混乱。如需要对木构架建筑进行改造,应该在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完成,由相关部门统筹实施,以保证木构架建筑有序改造,避免杂乱无章的情况。同时,针对木构架建筑修复、改建、新建和扩建,也建议进行统一规划指导。相关部门可以对既有的木构架建筑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情况,确认该木构架建筑是进行局部修复还是拆除重建。不管是木构建筑的修复、改建、新建还是扩建,都应该考虑木构架建筑原有的文化特色,在保持其文化底蕴和当地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修复、改扩建或者新建。
(二)木构架建筑保护维修技术
第一,木质结构维护技术。木质材料在保护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寿命是很长的,加之古代其他结构性施工材料不多,因此很多古建筑都采用木质结构制作(图1)。木质材料在自然条件下受损的原因有很多,如水浸、地震、火灾、虫害、风倒、自然老化、干裂等。传统对木质材料r 保护一般采用涂保护漆、上光油、抹柏油、炭烤、化学药剂浸泡等方法。如:埋于土中或浸于水中部分需要炭烤,最好涂柏油4—5遍;地上部分宜涂清漆,比较理想的是涂3—4遍光油;虫害多的地方需要先将木料用药液(如多菌灵)涂抹浸泡再行施工。木质材料经维修处理后效果不错(图2)。
开裂木柱木梁可用同种同色木料填缝,再用腻子找平,涂保护漆。自然老化腐朽的木质件需更换,一些珍贵木料(如古樟木、红锥、桃花心木、紫檀、楠木)更换后要保存好用于古镇文物展示。木质结构原件不用铁钉等铁件加固,维修时由于条件需要不得不采用铁件时,要不留痕迹。中国传统用于建筑镶角填边的山石有镶隅和抱角之做法,进行山石加固可选用银锭扣、铁条、铁扁担、马蹄形吊架等,木质柱梁也可采用此法将铁件深埋于柱梁内再填缝。
第二,现代墙体仿古装修技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丹洲镇丹洲村几条街道分布的民房大多过于现代,与古镇历史风貌不符,需要对外墙、门窗、屋顶进行仿古修饰(图3)。目前比较适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选用木质材料装饰外墙,二是在墙面贴仿古砖或仿古画线。前者丹洲村用得很多,东门街、西门街及北门街许多民房都采用杉木装饰,以减弱现代墙体对古镇风貌的影响。得益于三江县木作手工技人的经验丰富、工艺水平高,取得了不错的修饰效果。后者丹洲村也在用,墙面经抹灰后直接进行仿古画线,表面平整画线规范,施工速度快,仿真性强,但古味不足,如果施工不到位,画出来的线容易不符合青砖规格,或线条呈波浪状。
要取得好的效果,画线选料要得法,可选乳胶漆、石灰、立德粉、白水泥等材料,也可直接选用配制好的含乳胶漆的抹灰腻子。传统白色画线材料是采用桃胶液(桃树枝条生的黄棕色胶体经水煮后过滤得出的溶液)或用无根藤加石灰浸泡后经过滤得到的液体。在桃胶液中添加立德粉和少量生石灰混成画线用稠浆,即可在墙面上画线。画线前整平墙面,喷水润墙,稍干后按传统青砖规格在墙上拉尺,用粗铁条或粗铁钉画线,一般先画横条再画竖条,横竖需品字式交叉,即按砌砖形制画出。如需画凹线,加重画线力度即可。画出留空线后用纱布抹去露灰,就可用刚做好的白色稠浆沿线填画了(图4)。
四、结语
传统木构架建筑是我国工匠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工匠巧夺天工的设计和高超的建造技艺。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的传统木构架建筑都体现了当地的地域特色。从传统木构架建筑中,我们能窥探到当时当地的风俗人情,能够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因此,传承和保护木构架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在传统木构架的保护中也应该善用新技术、新材料,以更好地保护木构架建筑。
参考文献:
[1]强明礼,任海青,杜官本.云南藏区木结构建筑的现状与展望[J].木材工业,2013(4):25-28.
[2]杨旸,张宓.云南藏族木构架民居建筑保护研究[J].住宅产业,2021(10):55-57,86.
[3]陈娟娟,刘涛.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木构架建筑文物保护:评《中国木构古建筑》[J].木材科学与技术,2021(1):83.
[4]中国科学院中华古建筑研究社.中华古建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井庆生.清式大木作操作工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冯光澍(通讯作者),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景观建筑设计、城市建设与工程施工管理。
鄧梨方,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实验师。研究方向: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建设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