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VR技术的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设计

2024-04-14付凤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VR技术

摘 要:当前,国家对科普事业越来越重视,传统的科普方式及科普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于高质量科普的需求。通过VR技术等进行立体化、多元化、多感官沉浸体验的数字化科普资源开发是必然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内容,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知识和技能,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难得的科普资源素材和案例。基于VR技术进行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设计,以广西馆为例阐述设计思路,并提出基于VR技术的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开发,在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素养、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全民科学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多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有利于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

关键词:VR技术;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22年度科研立项课题“基于VR/AR技术的非遗科普资源库开发与应用研究”(2022KYYB65)研究成果。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科普事业成为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将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工程设为在“十四五”时期主要实施的5项重点工程。由此可见,科普事业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科普即科学普及,是一种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大众科学素养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其具备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的特点,适合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方式进行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让公众接受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和意义的实践、表达、表演、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资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内容,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知识和技能,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可以为科普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案例,是文化传承类科普资源开发的源泉。通过科普活动,人们可以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故事、传统技艺的原理和实践,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传统方式的非遗科普活动存在一些弊端,包括地域限制、时间限制、受众局限、互动性不足以及缺乏持久性等。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突破传统的科普活动方式限制,将非遗文化、数字科技、科普、教育四者深度融合,使用数字科技和创新的科普方法,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展示和传播,可以克服这些弊端,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传播范围,为人们提供更多便利和多样的学习机会。VR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多感知性、构想性、自主性等特征。可以通过VR、电子媒体等科技手段,以数字化、可视化、游戏化等新型现代科技化的形式,模拟展示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打造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平台,使观众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身临其境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因此,基于VR技术进行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设计与运用,更符合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使科普活动更具趣味性,更易让受众人群接受,从而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关注,推动其传承和发展,更有利于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通过VR等新科技手段创新科普方式,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科普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广西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为例,阐述开发设计的思路。

据统计,截至目前,广西成功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70个,成功申请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1 115个,是一个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自治区,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如壮族歌圩、壮族铜鼓习俗、刘三姐歌谣、布洛陀、壮族嘹歌、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壮剧、彩调、瑶族长鼓舞等。广西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的设计可以体现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西文化中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更能体现出广西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凝聚出来的文化精髓。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脚本创编,

打造“一城一故事”

为了让大众在非遗数字展馆中更好地体验游览及科普学习,更容易让大众接受和喜爱的集趣味性、沉浸性、互动性、游戏性、体验性于一体的情景故事表现形式是最佳选择。将非遗科普知识以案例、图文讲解、微课讲解、视频讲解、音频讲解、互动体验、游戏闯关等方式植入故事创编中,让科普知识的学习活起来。

故事脚本的编写创作要充分考虑融入广西的民族特色,运用VR技术等科技化手段,体现游览者、受众者的主人公视角。首先,由穿着壮族服饰的虚拟数字人对广西非遗数字展馆及游览流程进行简单介绍,接着进行广西相关知识的答题互动,然后请游览者戴上VR头盔并由虚拟数字人带领进行体验。进入展馆大厅后,虚拟数字人介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剧的相关科普知识,接着进行壮剧欣赏,游览者可以沉浸式欣赏壮剧舞台的720°全景设计,可以与舞台上的角色互动,也可以换装扮演壮剧中的人物角色并尝试演唱、参与科普答题挑战活动等。

在广西的各市二级展馆中,每个展馆门口都会有具备该城市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及虚拟数字人进行引导。如进入柳州馆时,一张柳州的720°全景图映入眼帘,犹如站在马鞍山顶俯瞰柳州。通过热点链接来到柳州的展馆门口,进入一个粉色的洋紫荆花世界,花瓣缓缓落下,有一个身穿侗族服饰的数字人女孩介绍柳州,然后游览者通过答题互动可进入馆内。馆内根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导航陈列。截至目前,柳州市成功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米粉制作技艺(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多耶、侗族大歌(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戏、苗族系列坡会群、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柳州市)、侗族大歌(柳州市)共8项。通过创作一个研学故事,将这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串联,打造“一城一故事”。需要注意的是,故事创作必须是正能量的,通过VR技术融入游览者的主人公地位,并在故事中融入这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科普知识及闯关游戏等沉浸式体验。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三江侗族自治县)项目,游览者可以通过观看侗族木构建筑的介绍视频、模拟建造动画视频等,掌握关于侗族木构的造型美观设计、榫卯工艺结构、图案及雕梁画栋的美学寓意等侗族文化的科普知识,然后配合在虚拟环境中建一建、画一画、答一答、赏一赏等沉浸式交互体验,在愉快的游戏中获取科普知识。其他项目及城市展馆的设计以此类推,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广西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UI设计,

打造“一城一界面”

UI设计是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也叫界面设计。广西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界面设计的总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界面整体设计风格要突出广西特色,通过色彩、图案、字体等元素展示广西文化丰富多样的特点,给用户带来强烈的地域认同感;第二,界面布局要清晰简洁,易于导航和浏览,主要功能区域应有清晰的分隔,方便用户快速找到所需信息;第三,界面要响应式设计,适配不同屏幕尺寸和设备,确保用户在不同设备上都能有良好的浏览体验;第四,界面要注重用户体验,提供便捷的操作和导航方式,确保用户能够轻松地浏览、搜索、收藏和分享非遗科普资源;第五,界面要具有可视化的展示功能,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生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色和魅力,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第六,界面要具备多语言支持的能力,以便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用户参与非遗科普资源的学习和传播。

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的界面设计,可以在总体统一中彰显各城市的个性化及特色。每个城市的界面设计可以结合城市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情境故事的不同打造“一城一界面”。在设计时要考虑游览者的线路和舒适度。如根据柳州的“一车、一江、一花、一粉、一城”的城市名片特点,在柳州的数字化展馆设计中以洋紫荆花的粉色为主色调,每个项目的展馆围江布置,以桥连接,模拟自驾小E汽车到达各项目展馆。每个项目的界面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相匹配,如利用特定的灯光、音乐等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使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魅力和历史文化。每个项目都设计有主题展区、互动体验区、多功能活动区三个部分。在主题展区中,展馆通过使用VR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历程和技艺精髓。在互动体验区,设置互动游戏,增强参观者的参与感和娱乐性,让参观者可以亲自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制作过程,如螺蛳粉制作、侗族木构搭建,还可以设置在线商城供参观者购买衍生产品伴手礼等。在多功能活动区,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知识,设置相关教育推广区,让参观者能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传承意义和保护重要性,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在展馆界面设计时,还要考虑可持续开发设计,方便为后续新申报成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数字化科普资源的开发。

三、广西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开发,

打造“虚实混合情景”

非遗科普资源在内容上包括非遗项目介绍、非遗传承人访谈、非遗技艺展示等。虽然目的都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科普知识进行展示与推广,但是由于每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特点,导致非遗科普资源的采集、技术开发的手段和软件等不同,技术流程不同,呈现的效果及作用也不同。因此,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特点,采用VR三维动画技术及VR全景拍摄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开发,打造“虚实混合情景”,从科普的角度更好地还原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以此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

对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常见的、容易用无人机全景拍摄或相机全景拍摄等进行采集素材的项目,建议采用VR全景拍摄技术实景拍摄照片或视频的形式。这样采集的素材会更加真实。传统美术类项目适合采用拍摄全景照片的形式;传统戏剧类、传统舞蹈类、传统音乐类、曲艺类、传统医药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等项目适合采用拍摄全景视频的形式;传统技艺类、民俗类、民间文学类等项目则更适宜使用三维动画技术进行模拟制作,用虚拟动画的形式尽可能地真实还原民间文学故事、民俗类非遗活动场景、传统技艺类的结构知识点及操作过程,并配合标注等讲解,让开发的非遗科普资源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理解。

全部内容的采集与制作完成后,进入广西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的交互开发阶段,本阶段则运用基于Vive SDK的Unity3D开发引擎,根据前期编创的故事脚本,按照VR全景项目的开发流程进行基本场景的编辑,包含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游戏的嵌入,并实现所有界面设计的交互,然后进行作品发布与测试。通过数据统计和用户反馈,实时了解展览的传播效果和观众反应,根据观众反馈和市场需求,持续优化改进展馆内容和技术,提升展览的质量和观众体验,然后将成功案例设计思路推广至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

四、结语

传承了数百年甚至千年的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习惯和自然知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运用VR技术开发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是新时代背景下非遗科普方式和模式的创新,能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非遗科普的覆盖范围和效果,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文化教育、学术研究、旅游推广、全民科学普及和社會宣传等多个领域发挥突出作用,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并响应国家发展科普事业的重要战略,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重大。

参考文献:

[1]郭立才.沉浸体验视角下手工艺科普体感游戏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23.

[2]黄启骏.UI设计的交互性与界面视觉设计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2(9):56-58.

[3]陈泉如.数字直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研究[J].文化产业,2022(23):121-123.

[4]温雯,赵梦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场景与构建路径[J].理论月刊,2022(10):89-99.

作者简介:

付凤华,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动画制作、数字化教育技术应用。

猜你喜欢

VR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手机载体下VR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VR技术现况及其未来对游戏设计的影响
解析AR技术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VR(虚拟)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实际应用及影响研究
VR技术在网购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视频直播模式下的新闻生产方式
VR技术的军事化运用浅探
VR技术对古陶瓷修复和展示的研究和运用
VR技术在实战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