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莹教授治疗泌尿系结石经验总结 *

2024-04-14孙铭阳刘新瑞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海金沙李莹金钱草

孙铭阳 刘新瑞

(1.吉林省国盛弘医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吉林 长春 130062;2.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肾病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多发疾病,与地理、气候、水源、遗传及生活习惯、社会环境、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调查[1]显示,我国泌尿系结石发病率为1%~5%,南方地区高达5%~10%。同时,约1/17 的中国成年人患有肾结石[2]。泌尿系结石是指在泌尿系统中有结石形成和滞留,因结石的大小、停留的位置、引起梗阻的程度以及有无继发性感染等因素,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发作时,可引起腰痛、血尿、尿频、尿急、尿痛、腹痛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如结石处于“静止”状态,又无梗阻或继发感染时,可以长期无症状或症状较轻。本病严重者可引起肾绞痛,并发肾积水,破坏肾功能;部分病例可发生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要透析治疗。

李莹教授是吉林省名中医,对于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她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按中医“淋证”“腰痛”“尿血”辨证施治,以补肾排石汤为基础方剂化裁,益肾健脾、清热利湿、排石通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对中医病名的认识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证。“淋”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小便赤黄甚则淋也”,此处“淋”大体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泌尿系感染。《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石淋”之病名。华佗《中藏经》中有“虚伤真气,邪热渐强,结聚而成砂。又如以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之言。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把淋证分为石淋、痨淋、血淋、气淋、膏淋5 种,他在“淋病诸候篇”写到“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其病之状,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闷绝”。泌尿系结石当属于石淋,石淋又有“沙淋”“砂淋”“沙石淋”等不同称谓,在唐代《证类本草》《本草拾遗》及宋代《圣济总录》中均有记载。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李莹教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的理论可追溯至《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所论淋癃之病因,以“气不足,热有余”为主,病位主要涉及肾、膀胱,与肾虚、膀胱气化不利和肝之疏泄失常有关。《诸病源候论》舍弃了病在肝经之说,书中写到“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以“肾虚膀胱热”立论;其中肾虚而致膀胱气化不利,乃为尿石形成的内在根本因素。石淋的病理变化以肾虚为本、湿热为标,李莹教授也比较认同这一理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出:“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蓄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尿如砂石”。秉承“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之论,指出淋证的基本病机是肾虚为本,膀胱热为标;也即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然膀胱气化之动力,主要责之肾脏。因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而肾又司职全身气化,主持水液代谢。李莹教授对肾结石病因病机的认识,在前人基础上更加深入,将病因归纳为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几个方面。

李莹教授结合古代文献、现代医学研究,从中医学整体观念出发,阐述本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李莹教授认为,泌尿系结石通常属于中医“石淋”范畴,临床辨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虚证多责之于肾阴虚、阳虚,抑或阴阳两虚、脾肾两虚。一般可见以下几种证候:(1)湿热蕴结证。此型临床最常见。外邪所伤、湿热化火,或湿热蕴结、下注膀胱,湿热煎熬尿液成石,引起热淋、血淋,是形成结石的先决条件。(2)脾肾两虚证。饮食不节,平素多食肥甘厚味,或嗜酒太过,酿成湿热,湿热郁积,煎熬尿液,尿中杂质结聚而成砂石,发为本病。或饮食伤及脾胃,脾虚水湿内停,湿邪内蕴化热,蕴结下焦,耗伤阴液而发病。脾虚日久及肾则致脾肾两虚。(3)肾虚证。房劳所伤,房事不节,损伤肾气及阴精,常发此病。肾阴虚证,肾阴虚结石者比较少见,多因体质阴虚或过服利湿之剂,有伤阴分所致。肾阳虚证,多因素禀阳虚或过服清热之剂,有伤阳分所致。阴阳两虚证,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致成阴阳两虚之证。本病的一般演化规律多为湿热之邪蕴结下焦或邪气化火,移热于肾,日久伤及肾阴,阴损及阳,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使脾肾两虚。(4)气滞血瘀证。砂石阻滞,气机不畅,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也可加重气滞,二者互为因果。

临床实践中,李莹教授认为单一证型较少,脾肾气虚、湿热蕴结下焦证多见。以脾肾虚弱为本,下焦湿热为关键,气滞血瘀、砂石阻滞为标。湿热与砂石互结,阻于水道,通降失利,气滞难行,瘀结不散,不通则痛,此气滞血瘀导致。结石久留,水道不通,消耗肾气,导致肾虚。脾主运化水湿,肾主一身之水,结石内停,水液代谢受阻,病性由实转虚,出现肾脾亏虚。此外,也有一些患者素体肾虚或脾肾两虚,气化无力,杂质停聚而为砂石。她从“诸淋皆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之理论出发,认为湿热除与肾关系密切,离不开脾脏。肾虚则失其蒸腾气化之功,脾虚则不能发挥运化水湿之效,水液不能得以正常排泄,久则酿生湿热。一方面湿热蕴结于下焦,使尿液受到煎熬,尿中杂质聚结成石;另一方面砂石阻滞于水道,气机不畅,血行瘀滞,出现腹痛、腰痛,因此脾肾两虚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气、血、津液、水湿等代谢失调,久之发生集聚与凝结,最终形成结石。

3 李莹教授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思路及临证经验

对于本病,李莹教授以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审因论治。但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牛膝为必用药物,各个证型均可使用;现代药理研究[3,4]表明此类药物有溶石作用。

3.1 湿热蕴结型主症:腰部或腹部疼痛,小便浑浊黄赤,排尿时常伴尿频、尿急、尿痛、尿路灼热等感觉,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利湿,化石通淋。方药:石苇散或八正散加减,选用石苇、冬葵子、滑石、瞿麦、车前子、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牛膝、郁金、萹蓄、白茅根、生地黄。血尿者,加大蓟、小蓟、藕节等;尿常规检查白细胞增加者,加白花蛇舌草、马齿苋、蒲公英、重楼、半枝莲等。

3.2 气滞血瘀型主症:腰部或腹部胀痛,或疼痛难忍、刺痛不移,面色晦暗或正常,小便时可夹有血块或血丝,舌质紫黯,可伴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弦。治则:理气活血,排石通淋。方药:柴胡、郁金、赤芍、虎杖、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桑寄生、杜仲、车前子、枳壳(或枳实)、白芍、三七、赤芍、泽兰、当归、牛膝、藕节、甘草等。

3.3 脾肾两虚型主症:腰或下腹隐痛或灼痛或冷痛,遇劳加剧,尿后自觉空痛,余沥不尽,面色无华,腰膝疲软,神疲体倦乏力,夜尿频多,舌淡胖,脉沉细。治则:健脾益肾,化石通淋。方药:金钱草、黄芪、海金沙、车前子、党参、茯苓、鸡内金、牛膝、白术、熟地黄、山萸肉、菟丝子、杜仲、桑寄生、狗脊、延胡索、川楝子、郁金、肉苁蓉、薏苡仁、肉桂。长期血尿伴脾气虚,加仙鹤草、槐花;伴中气下陷,则加当归、升麻、柴胡;肾阴虚明显,可加山药、泽泻、生地黄、牡丹皮;肾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仙茅、熟附片。

以上各证型表现突出者,可辨证施治,随证治之,选择相应的方药。2个证型兼见,甚至3个证型互见,则标本兼治,但侧重点略有不同。对于复合证型,李莹教授常常以补肾健脾、清利湿热、排石通淋为大法,用自拟方补肾排石汤加减治疗本病。方药组成:杜仲、桑寄生、狗脊、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延胡索、川楝子、党参、郁金、肉苁蓉、白术等。

本病发作时,患者以腰部或者腹部胀痛、绞痛为主,常伴尿频、尿急、尿痛,或尿涩、排尿不畅,痛剧时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血尿,此时湿热、气滞往往表现明显,治以清热利湿、排石通淋为主,以本方合八正散加减,常以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炙甘草等药为主,去掉肉苁蓉、白术等补益药,适当加入炒杜仲、桑寄生、狗脊,也不宜多用,祛邪为主。此时疼痛明显者,多因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应加入行气活血之品如陈皮、枳壳、川楝子、延胡索、牛膝、牡丹皮、当归、赤芍等。血尿严重者,可以加入大蓟、小蓟、白茅根、藕节、淡竹叶等凉血止血之品。疼痛缓解之后,患者腰腹疼痛不明显,血尿也不严重,以腰部酸胀、小便不畅为主,此时多有肾气亏虚、脾虚湿困等,治疗当增加扶正固本药物以健脾补肾、扶正祛邪,故以补肾排石汤为主,并增加补肾健脾药物如炒薏苡仁、生地黄、续断、山药、茯苓、锁阳、菟丝子、黄芪等,提高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大量饮水,增加活动,尤其跳绳、蹦跳等运动,有助于排石。若结石直径大于8 mm,通常需外科手术或体外超声波碎石治疗,以免造成肾功能衰竭,延误病情[5]。

4 典型病案

高某某,女,76 岁。2019 年6 月9 日初诊。因间断性腰痛、呕吐、不能进食4 d 就医。刻诊:腰痛,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乏力,眼睑略肿,畏冷,尿灼热,大便正常。既往结石症多年,体外超声波碎石治疗多次,效果不佳。年龄较大,拒绝手术。舌淡嫩、苔黄腻,脉滑。肾功:肌酐(Cr)383.0 µmol/L,尿素氮(BUN)15.08 mmol/L,尿酸445 µ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9 mmol/L。彩超:左肾大小11.2 cm×5.9 cm,集合系统结构紊乱,肾上极集合系统分离,皮质回声增强,左肾内可见多个强回声,较大者2.8 cm×0.9 cm,后有声影;右肾增大,肾实质不清,充满不规则无回声区,肾内见多个强回声,较大者4.0 cm×0.5 cm,后有声影,右侧输尿管上段扩张2.2 cm。中医诊断:肾衰,湿热下注。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双肾结石。治以降逆止呕、补肾排石。方药:白术15 g,姜半夏15 g,陈皮15 g,竹茹15 g,桑寄生30 g,狗脊30 g,鸡内金15 g,金钱草50 g,海金沙(包煎)15 g,延胡索20 g,川楝子10 g,党参10 g,郁金15 g,肉苁蓉15 g。7 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600 mL,分3次服,每次200 mL。

二诊:患者服药后腰痛逐渐缓解,用药期间曾多次排出砂石,有大有小;饮食改善,仍乏力,尿黄,大便正常;舌淡嫩、苔薄白,脉滑。考虑患者腰痛已消失,舌淡嫩、苔薄白为气虚之象,原方加强补气健脾之力,治本为主。调整方药如下:白术15 g,人参10 g,陈皮10 g,姜半夏10 g,桑寄生20 g,金钱草50 g,海金沙(包煎)15 g,山药15 g,白芍15 g,防风15 g,郁金15 g,鸡内金20 g,杜仲20 g,甘草10 g。10 剂,服法同上,巩固治疗。

按语:膀胱的气化作用是指正常的泌尿过程,即《黄帝内经》所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离不开膀胱的气化功能,即所谓“气化则能出”。而膀胱的气化功能强弱又取决于肾,肾气充足则膀胱气化功能正常,水湿适时排出;肾气虚则膀胱气化功能失司,影响尿液排泄,日久蕴而化热,煎熬水液,日积月累,聚为砂石。正如《诸病源候论·石淋候》所谓:“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砂石”。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病程较长,结石郁结尿路,阻滞不得下泄,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壅遏不通,不通则痛,乃久病入络之故。因腰痛、恶心、呕吐,进食困难就诊。经查诊断为双肾结石,肾功能不全。西医为梗阻性肾病,并导致肾功能下降、肾衰。患者恶心呕吐、进食困难为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腰痛为肾虚表现。故本案证型是以脾肾两虚为本,湿热阻滞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急则治其标,治疗以降逆止呕,补肾排石为主。服药后,腰痛、恶心、呕吐缓解,进食改善,并排出结石多枚。方中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均为排石常用药物。现代医学研究[3]表明,金钱草具有利尿排石、抑制结石形成、抗感染和镇痛的作用;海金沙味甘咸,性寒,归膀胱经,具有清热利湿、通淋止痛之效,乃治疗诸淋涩痛之要药,可以抑制草酸钙类结晶体在肾脏内聚集,同时促进尿液排泄[4];金钱草一般用量为50 g,可用至200 g,未见不良作用。恶心、呕吐、进食困难缓解后,缓则治本,以益气健脾补肾为主。中药排石汤中加入补肾药,助肾气化,才能利于结石的排出。中药排石汤有疗效不佳者,分析原因多与未适当加入补肾药有关。

猜你喜欢

海金沙李莹金钱草
海金沙——林下少见日,蔓草自碧然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cyanobacterial circadian clock with regulation of CikA∗
Las semillas de cuscuta y la lisimaquia
方草寻源——海金沙
金钱草醇提水沉工艺的优化
施肥水平对金钱草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习近平文艺思想浅析
金钱草外敷治腮腺炎
清利湿热通淋的海金沙
Enoch Emery and His‘Wise Bl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