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思维在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教学中的价值浅谈 *

2024-04-14马重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伤寒论方剂相似性

马重阳 高 源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069)

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既能有效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又是凝练中医科研问题的源泉。2022 年3 月25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在新形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前,需要不断更新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理念,认真思考推进课程发展的可行思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

网络思维是认识与理解复杂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一种新型的思维范式,是一种能够揭示事物全局特点的科学方法论。网络思维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经济中各种复杂系统微观态与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网络结构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规律、结构模式与动态行为、运动规律与调控策略等[1]。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对网络思维在中医临床经典课程中的一些认识和思考,谨请同道指正。

1 网络思维引入中医药领域符合中医传统理论的思维特征

网络思维起源于18世纪大数学家欧拉提出的哥尼斯堡七孔桥问题,在欧拉的基础上,拓扑学和图论学迅速发展。而欧拉在七孔桥问题中忽略小岛的大小和形状,仅考虑点和边的个数的这种天才的建模方法,对网络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随后在1960年前后匈牙利数学家Erdos 和Renyi 认为网络和它所代表的世界从根本上说是随机的,并进行了数学性质的考察,从而奠定了随机网络理论的基础。而21世纪初,人们发现真实世界网络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兼具小世界和无尺度的复杂网络[2]。此外,还具有优先链接原则、稳健性和脆弱性原则、中心节点原则、社群原则、网络可控原则等特性。网络思维的本质是把各种各样的复杂系统简化建模为节点以及连接节点的边的集合,节点代表系统的基本单元,边代表各个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个节点和每条边的性质还可以加上“权重”等更多的数据描述。这种由节点和边所构成的网络,能用来储存数据,表征和分析非线性事物的结构、发展和演化[3]。有学者[4]认为,网络思维是人类思维方式的第五次变革,与还原论有着明显的区分,强调主体客体之间的多元整合和互动,是一种开放共享的、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

网络思维引入中医药领域,始于20世纪末的中医药现代化及中医传承创新研究。网络思维指导的中医药研究实现了三个思维转变:实体本体向关系本体转变,个体思维向群体思维转变,客观现实性向虚拟存在性转变[5]。实际上,中医药传统理论的构建,本身就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体悟,注重宏观、整体、系统水平的认知及不同系统特征、功能、属性、规律的推广联系。这种朴素的整体论和关系论,根植于中医传统理论。中医知识可理解为抽象的网络,既储存了大量显性知识,又是隐性知识的载体。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中的“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从网络思维的角度来看,即以心为中心的网络。网络思维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创新之路,也是中医药产业的下一个增长点,目前已广泛运用于中药作用机制、方剂配伍、中医证候、中药毒理、新药研发等研究中[6]。遗憾的是,在中医临床经典的教学工作中,并未恰当地引入系统论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网络思维,以促进学科交叉。

2 描绘思维导图理解核心内容的网络表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一种能够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具有图文并重的特点,通过不同关键词的提取,形成各级主题及主题直接的关系。思维导图的可读性强,适合收集和整理信息,并直观展示信息之间的层级关系,特别适合笔记和复习。笔者认为,思维导图本质上是一种网络的可视化形式,通过构建不同层级概念的关系网络,帮助学生快速地、全局性地把握课堂学习的重点内容,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升学习和记忆的效率,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工具,极其适合在中医临床经典教学中推广。目前,许多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经典教学中已运用了思维导图辅助学生学习,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在《金匮要略》的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复习预习和学生自学等方面[7]。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伤寒论》阳虚证的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思维导图提高了《伤寒论》的学习效率、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培养了总结学习内容的好习惯、减轻了期末复习压力[8]。笔者认为,学生普遍对电子科技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思维导图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多平台Xmind、Mindmap 等软件的操作技巧,因此在技术上不存在瓶颈。通过思维导图,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地梳理疾病、证候、治法、方剂、中药等不同层次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培养网络思维和团队精神。

3 构建方剂或中药网络解析临床用药特色

中医临床经典著作中的方剂,尤其是《伤寒论》中的方剂,相似性很高。清代医家徐大椿注意到《伤寒论》中方剂的相似性,著《伤寒类方》一书,首倡类方概证的学术思想。现代伤寒大家刘渡舟在此基础上对类方进行加工补充,编著《新编伤寒杂病论类方》一书,以指导教学和临床应用。由于技术限制,这种方剂相似的思想仅停留于感性认识层面,缺乏定量数据支撑,大量的隐性知识难以显性化。笔者所在课题组运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等方法,计算《伤寒论》中的112 方直接的相似性系数,发现这些方剂的平均相似性显著高于方剂学教材中所收录的方剂。《金匮要略》教学中,在比较桂枝汤、葛根汤和麻黄汤的亲缘关系时,除了从痉病条文分析,禁峻汗加重津液损伤,推导出葛根汤都是从桂枝汤而不是麻黄汤化裁而来外[9],提出问题“有什么方法能够定量地评价两首方剂的相似性”;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学习计算两种集合相似性的方法,如Jaccard 相似性、余弦相似性、关联强度相似性、概率指数相似性等,并引导学生以Jaccard 相似性计算葛根汤与桂枝汤、葛根汤与麻黄汤的相似系数(分别是0.714和0.325),揭示葛根汤与桂枝汤的亲缘关系。在《伤寒论》教学中,尤其是在全部教学内容结束后,总结和整理教学重点时,提出观察《伤寒论》中所有方剂之间的相似性,并要求学生课后通过团队合作,给出构建网络的解决方案,思考通过观察《伤寒论》方剂相似性网络能够得出哪些规律,并进行学术分享。此外,还可以介绍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熵聚类等方法,构建《伤寒论》的中药关联网络或聚类,从而挖掘核心中药关系网络,体会张仲景的用药特色。

4 介绍网络药理学揭示经方治病科学内涵

网络药理学是近年来中医药领域内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范式,是在网络思维指导下解析中药复方科学内涵的技术方法,为解读中医药原理、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原创动力。1999 年,李梢教授[10]率先提出中医证候与生物分子网络存在关联的科学假说,又于2011年提出基于网络靶标的中药复方作用机制,帮助理解方剂配伍规律,发现药效物质基础,阐释方剂与证候的关联机制,并辅助智慧组方[11]。笔者所在课题组长期从事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形成了较稳定的技术平台和研究模式[12-14]。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药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均较为深奥,涉及数学、计算机、系统生物学、中药化学等多个学科交叉,因此短时间内难以熟练掌握。笔者认为,在《伤寒论》教学中,如在讲授四逆散条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可以将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理念和研究进展作为拓展内容。在讲解四逆散方证的核心病机及现代拓展应用后,介绍四逆散的网络药理学研究[12,15,16],帮助学生建立中药网络靶标的概念,理解四逆散治疗疾病的科学内涵。这些知识的讲解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形成网络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传承创新能力,并培养学生深层次探索中医药科学内涵的浓厚兴趣。课后布置相应作业,让每个学生查阅一篇《伤寒论》中方剂治疗现代疾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献,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习惯和查阅文献的能力。

5 展望

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溯源、贯通、致用是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的基本学习模式[17],而新时代对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运用现代方法解析中医药科学内涵。笔者认为,在中医临床经典课程中引入网络思维,有助于学生系统性地理解中医临床经典著作中证候、方剂等条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定量的角度发掘隐性知识,及通过网络靶标解析方剂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提高传承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伤寒论方剂相似性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伤寒论》实为115方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甘草在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