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哀伤辅导视角下儿童丧亲主题绘本的疗愈效用
——基于对9本绘本的叙事分析

2024-04-14李成齐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丧亲亲人外婆

李 爽,李成齐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一、引言

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16.2 万名年龄小于18 岁的儿童因父亲或母亲自杀身亡而成为丧亲者。考虑到其他更普遍的死亡原因(如意外、灾害和疾病等)而引起的丧亲事件,丧亲儿童是一个确实存在却常常被人们忽视的群体[1]。面对亲人的去世,成年人通常会认为儿童不懂得悲伤,进而忽略对他们的关怀。但实际上,丧亲作为一项应激性事件,在生理方面,可能会引起儿童脑功能各项指标发生变化,增加儿童患癌症的风险;在心理层面,丧亲儿童易出现焦虑、悲伤、失落、自责、困惑等情绪反应,有时还包括外化行为,如回避社交、产生自杀念头和行为等[2]。《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重点提到要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加强社会宣传健康促进,营造心理健康从娃娃抓起的社会氛围。”[3]因此,在丧亲事件发生过后,需要及时介入儿童的悲痛,帮助他们缓解哀伤情绪。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国古人很早便认识到阅读对于充实心灵、疗愈心神的功效,但并未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自1916年美国学者塞缪尔(Samuel)首次提出“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一词以来,相关研究在西方国家兴起,随后在世界多个国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于20世纪80 年代左右被引入中国[4]。好的阅读治疗读物在内容和结构设置上注重问题解决,不仅给儿童读者提供了相似的问题表现和情感表达,也提供了主人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5]5。绘本作为阅读疗法的载体形式之一,其中主要包含两种相互补充的元素——图画与文字。儿童早期就已经能够进行简单感知觉的统合,并以此来建立自己和他人他物之间的联系,在3~4 周时儿童就可以将视觉和声音图像联系起来,这类跨模态隐喻的形成是儿童能够阅读绘本的先决条件。同时,视觉刺激往往比口头言语刺激更直观,例如,我们观察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时,会将视觉刺激“眼泪”“蜷曲”“抽泣”与情绪“悲伤”建立联结,比单纯口头叙述“这是悲伤”更能向大脑传递明确信号,这表明阅读绘本更能带入认知和情绪[6]。在阅读的过程中儿童能够体验生活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产生认同、净化与领悟等心理感受,进而能以理性的方式解决其情绪困扰问题[7]。因此,绘本是丧亲儿童极佳的疗愈素材。从2004年出版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开始,我国大陆出版的死亡教育儿童绘本共62本,其中90%为国外绘本的译本[8],绘本的内容多是让儿童理性地面对生命的变化和死亡,并抚慰儿童的心灵创伤。无论是丧亲主题绘本的创作还是教育者或家长对丧亲主题绘本的选择上,儿童在阅读时是否能够得到一定的启发和疗愈都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从哀伤辅导的角度,对抽取到的9本中外儿童丧亲主题绘本进行叙事分析,探讨当前市面上的丧亲主题绘本是否具有一定的疗愈效用,以更好地明确丧亲主题绘本的疗愈价值,完善今后丧亲主题绘本的创作内容,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绘本对丧亲儿童的疗愈效用。

二、哀伤辅导的理论与应用

哀伤(bereavement)是指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恋的对象时所经历的一种状态和过程,其中包含了悲伤(grief)与哀悼(mourning)的反应[9]。哀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程度和影响会伴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减轻。国外关于哀伤辅导的研究较多,包括失去父母的儿童及青少年、失去孩子的父母、失去配偶的成人、癌症患者家属等[10]。我国对丧亲人群以及哀伤的关注是从2008 年汶川大地震后才逐渐受到重视,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儿童哀伤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11]。哀伤辅导的领军人物沃登(Worden)提出丧亲者需要完成四项任务:包括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实,处理哀伤的痛苦,适应一个没有逝者的世界,寻找一个纪念逝者的方式、同时步入接下来的生活[12]36-50。因此,哀伤辅导目标一般是鼓励活着的人去告别已逝的人或物,在其他人的帮助和陪伴下,接受失落的现实感,学习处理已存在的或潜在的情感,尝试去克服失落后再适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最终生者能够坦然地接受现实,并将情感投注在新的关系中[13]。学龄前儿童(3-6 岁)的哀伤反应是直接的且较少压抑,常通过哭泣、呐喊、发脾气或者破坏性的行为表达对分离的愤怒和害怕;低龄段学龄期儿童(6-9 岁)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丧亲带来的痛苦情绪会引发强烈的不适感,且极易受到健在抚养者的情绪感染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消极情绪,会影响儿童的生活适应性,出现过度依赖抚养者,甚至一些退缩性行为;大龄段学龄期儿童(10-12 岁)更能了解丧亲对其影响,因此常会感到无助,进而出现一些防御机制或否认内在的哀伤情绪,将哀伤的情绪隐藏起来,容易发生延迟哀伤反应[14]。对儿童来说,丧亲事件等同于彻底中断了与亲人建立起的依恋关系,同时还要面对丧亲造成的家庭结构和功能改变,抚养和照顾水平下降的境况,可能会出现多种情绪和行为问题。因此,儿童哀伤辅导的重点在于对儿童情感反应及表达的支持,帮助儿童宣泄和疏导消极情绪,正确理解和接受丧亲事件,并重新适应丧亲后的生活。

三、研究方法

(一)绘本的选择

本研究聚焦丧亲主题绘本建构的哀伤转化过程,为尽可能选取有代表性以及多样化的绘本,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以传播度较广、死者为儿童的直系亲属、内容描述较为丰富作为抽样标准,抽取了9 本丧亲主题的死亡教育绘本。包括《爸爸和女儿》《小伤疤》《也许死亡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等(如表1)。这些绘本故事多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以顺叙或倒叙的方式展开,死亡原因多为年老和疾病。

(二)分析方法

利布里奇(Libelich)等人提出叙事分析中的4个单元矩阵,分别为整体-内容、整体-形式、类别-内容、类别-形式四种模式[15]77-78,本研究采用其中的整体-内容和整体-形式模式对抽取出的绘本进行分析。整体-内容分析的关键在于寻找多个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从叙事者的立场来探究“发生了什么事”“为何发生”“谁参与此事”等,其目的是探问故事的意义、某个部分所传达的个人特质或动机、叙事者所用的象征和背后所隐藏的内容等。整体-形式的分析着眼于故事的情节进展和完整结构,关注故事的发展脉络,绘制出故事发展的轨迹图。总体来说,在内容部分以主要主题来掌握对抽取出的绘本故事的整体印象,在形式部分则以其叙事的类型(喜剧、悲剧、嘲讽剧等)、进展(稳定、退化等)和内聚性来表现各个叙事的脉络。

四、研究结果

通过对所涉及的9 本丧亲主题绘本进行整体-内容和整体-形式的叙事分析,得出丧亲主题绘本建构的哀伤历程分成5个阶段,分述如下。

(一)故事开端:叙述过去映射正向情感联结

丧亲主题绘本在故事开头通常会倒叙原有的情感关系,反映儿童与死者建立的正向情感联结。

《也许死亡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是以爷孙之间的温馨对话为开端引出故事,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温暖的场景,同时为下面的转折做铺垫。《长大做个好爷爷》故事的开始描述了以前的每个周五小小熊和爷爷在一起的温馨时光,体现了浓浓的亲情。《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故事开始用“当汤米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将读者拉回到过去,和作者一起体验汤米和外婆与曾外婆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展现了祖孙三代人互相关爱、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外婆住在香水村》故事开头写了妈妈带小乐去香水村看外婆,小乐一开始对外婆感到陌生胆怯不敢靠近,外婆主动用猫和小乐产生互动,慢慢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小乐也真正进入了香水村的世界。从外婆的语言和动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外婆与小乐和妈妈之间满满的爱。

生命的逝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绘本通过倒叙过去的温馨互动场景慢慢引出亲人的死亡,能够让孩子在温馨的讲述中感受到生命逝去的必然性。儿童可以直观地了解到绘本中的角色之间建立起的情感关系,在阅读过程中将绘本中的内容与自身的经历进行联合。一些绘本如《小伤疤》《爷爷变成了幽灵》《爷爷没有穿西装》《好好哭吧》会跳过第一阶段,在故事开头预设过去的情感联结,直接描述亲人死亡的发生(第二阶段)。

(二)第一次转折:以委婉言语表达死亡事实

绘本在叙述过去建立的情感联结后,开始发生转折,展现死亡事件的发生。儿童在直面死亡事件可能会产生恐惧的情绪,因此在绘本中常用一些委婉的词语来替代“死亡”,避开对死亡的直接描述。

比如,《爸爸和女儿》中父亲摇起浆,“划船离去”,再也没有回来;《小伤疤》里妈妈说自己要“永远的离开”;《长大做个好爷爷》里妈妈告诉小小熊爷爷“睡着了”,不会再醒来了;《好好哭吧》里“死神到来带走奶奶”都描述了亲人死亡是什么。《也许死亡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中只写到克里斯蒂安和爷爷生前的谈话和克里斯蒂安在爷爷死后给爷爷写的信,告诉爷爷人死后可能就是变成了另一种美丽的东西继续留在这个世界。《爷爷变成了幽灵里》里艾斯本的爷爷变成了“幽灵”,《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里外婆和曾外婆都“变成了星星”,这些描述了亲人死后会变成什么。《外婆住在香水村》里外婆“搬到了天上的香水村”,这描述了亲人死后去了哪里。这些绘本多数都解答了死亡的不可逆性,但都未提及死亡的生物性表现,可能导致幼儿对死亡产生更多的好奇。

只有《爷爷有没有穿西装》中直接写了“死”,其他的绘本都是通过“大人角色”以比较委婉的方式揭示了死亡事件。用“睡着”“变成星星”“搬到天上的香水村”等这样的词语来代替死亡、死后会变成什么与死后的世界。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儿童和死者的永久分离导致的恐惧情绪的蔓延,但可能致使儿童无法形成对死亡的真实认识,很难理解死亡的内涵与深意,也就无法真正接受丧亲事实。

(三)情绪高潮:主人公强烈宣泄负面情绪

受限于心理发展水平低,丧亲事件会引发儿童强烈的不适感,感到无助,无法调整自己的负性情绪。

比如,在绘本《小伤疤》中,和妈妈临终谈话时“我”很不高兴,大声说如果妈妈离开“我”就不再是她的儿子了。妈妈去世之后,“我”对妈妈就这样扔下“我”和爸爸感到很生气,生气过后又产生了对妈妈的极度思念,甚至为了想再次听到妈妈的声音而不让自己的伤口愈合。《爷爷变成了幽灵》里艾斯本问爸爸妈妈“爷爷去哪了?”对爸爸和妈妈“去天堂”“变成泥土”之类的说法艾斯本并不相信,但艾斯本非常伤心,哭个不停,因为他知道再也没有爷爷了,直到爷爷变成幽灵回来。《爷爷没有穿西装》里布鲁诺问爸爸妈妈和哥哥“爷爷去哪里?”在不同的人那里得到了不同的答案。于是布鲁诺一个人在桥上想爷爷,随即感到非常生气,因为爷爷没有遵守他们之前的诺言就“去了天堂”,当意识到“死”就是再也不会回来了之后布鲁诺不再生气了,内心只剩下无尽的悲痛。思考自己有一天也会死,现在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但是偶尔心口的“洞”仍旧会隐隐作痛。《好好哭吧》里死神到来后孩子们集体发出了疑惑和愤懑,“为什么?为什么奶奶必须要死?”死神温暖的故事让孩子们理解到缺憾和悲伤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孩子们需要通过眼泪开启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在绘本主人公的情感宣泄中,儿童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哀伤情绪产生的合理性,找到正确的方法宣泄。也有一些绘本不直接展现人物情绪的变化,比如,《爸爸和女儿》里只写道父亲主动划船离开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小女孩一直等等等……直到有一天,成为老婆婆的她,又走到了当年爸爸离开的岸边和爸爸相见,展现了时间流逝不会停歇,人终会老去和死亡的自然规律。

(四)第二次转折:寻求超越死亡的生命意义

在悲伤之余,绘本中的主人公获得了对丧亲事件更深层次的理解。常常会建立新的联结,让亲人以另一种方式陪伴在自己身边。

比如,绘本《小伤疤》里“我”发现每次当感到痛苦的时候就能听到妈妈的声音,于是“我”不再将摔倒的伤口愈合,一直让它流血,好像只要血还在流妈妈就还在。后来外婆告诉了“我”,妈妈其实一直在“我”心里,“我”和妈妈一直是有联结的,这种联结缓解了“我”的悲伤。《爷爷变成了幽灵》中艾斯本和爷爷约定要不时地想起对方,保持对彼此的约定和想念也是一种联结。《长大做个好爷爷》里小小熊告诉妈妈自己以后也要成为一个像爷爷那样的好爷爷,把爷爷的爱传递下去,这种传递也是小小熊的爷爷继续留在这个世界的方式。《爷爷没有穿西装》里布鲁诺感到心里好像“有一个洞”,偶尔会隐隐作痛,这个洞也是布鲁诺和爷爷的联结,每次痛的时候就好像爷爷还没有彻底离开自己的世界。绘本《也许死亡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中克里斯蒂安在最后给爷爷信中写到:也许死亡就像是毛毛虫变成蝴蝶,或者变成某种美丽的东西。这种对死亡转化的诠释能够帮助解决儿童对死后世界的疑惑,也能够带给孩子一定的心理安慰。《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里逝去的外婆都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每当汤米看到星星就会想到外婆。《外婆住在香水村》中妈妈经常对着天空发呆流泪,在小乐一点一点的化解下,妈妈想,也许外婆真的搬到“另外的香水村”了,“另外的香水村”成为了妈妈思念外婆的一个心理寄托。“变成星星”“上天堂”“去了另外的世界”这种带有宗教性和童话色彩的说法能够让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投射于某个实体。与亲人建立联结和提到死后转化,都体现了亲人在某种意义上的“永生”,亲人的存在超越了肉体死亡本身,以另一种方式继续陪伴着自己。

但有些绘本的内容中并没有提到与亲人建立联结和死后转化的内容,而是直接告诉读者一个富有哲理的观点,充满对生命的思考。比如,《爸爸和女儿》没有写死亡,但通过叙述一个小女孩从年幼到衰老到死亡的过程,我们能够理解到生命的必然终结,意识到每个人都会死,不应该因此而焦虑,而是要精彩的过完这一生。《好好哭吧》里死神讲述的故事更直观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死亡带给我们的虽然是痛苦,但开心快乐与缺憾悲伤都是人生的一抹色彩,丰富了我们的生命体验,哭完之后就要继续前行。

(五)故事结尾:与过去挥手告别开启新生活

在经历了苦苦寻求意义之后,绘本中的主人公大多都会向过去挥手告别,开启新生活。

比如,《爸爸和女儿》分别在经历了自己的一生之后又重新遇到,拥抱在了一起。《小伤疤》里,最后“我”的伤口好了,结的痂也不见了,长出了新的皮肤,也象征着过去的伤痛时光已经度过,接下来要开启新生活。《也许死亡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故事结尾克里斯蒂安在信中和爷爷也说了再见,告诉了爷爷自己对于死亡的新理解,也呼应了开头。同样,《爷爷变成了幽灵》中到最后揭晓了爷爷变成了幽灵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没有跟艾斯本告别,在故事的结尾艾斯本和爷爷虽然互相都舍不得,但是艾斯本还是在窗口与爷爷挥手告别继续生活,爷爷也放心的离开了。《好好哭吧》里死神告诉孩子们要开启人生的下一段旅程,孩子们理解了生命总会有缺憾,心里有一种“温暖的平静”。《外婆住在香水村》里妈妈不再望着天空哭泣,而是温柔地抱着小乐想,也许外婆真的在“天上的香水村”看着自己有没有好好生活。

绘本故事在最后常常呈现出一种完美的结局,“微笑告别”“伤口愈合”这样的话都隐喻了主人公要与过去的死亡事件带来的痛苦说再见,带着曾经的美好记忆继续好好生活下去。儿童阅读的过程中经历了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告别已逝的亲人,坦然地接受现实,将情感投注在新的关系中。

五、丧亲主题绘本的优化建议

综上所述,丧亲主题绘本多数都构建了完整的5 个哀伤历程。在阅读时,儿童跟随着主人公的视角一步一步走过哀伤历程,自然地探讨丧亲事件,共鸣主人公的情感表达,领悟丧亲事件的意义,从而得到疗愈。但当前的丧亲主题绘本仍可进一步优化,可从直面亲人死亡的生物性事实、建构亲人“永生”的现实意义、结合中国本土文化进行创新等三方面进行。

(一)直面亲人死亡的生物性事实

绘本通常从大人的角度以比较委婉的方式描述亲人的死亡。像《爸爸和女儿》中爸爸“划船离去”、《小伤疤》里爸爸说妈妈“再也不会回来了”、《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里外婆变成了“星星”等。但丧亲者想要完成哀伤疗愈,第一项任务便是接受丧亲的事实。绘本中晦涩委婉的丧亲表达可能致使儿童无法形成对死亡的真实认识,无法理解死亡的内涵与深意。死亡教育绘本应该具有三个维度,分别是生物性、文化性和情绪反应性,其中生物性子类别中包含不可逆性、无机能性和普遍性[16]。面对丧亲事件,儿童往往会产生许多死亡疑惑,“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亲人会死?我会不会死?”等等。儿童认识到死亡的生物性表现,才能意识到什么是死亡,这也是接受丧亲事实的关键。亲人的死亡会给儿童的生活带来巨变,无法再相互拥抱、无法再被照顾、无法再面对面聊天等,这些巨变会给儿童带来深深的哀伤。因此,绘本的内容应该尽可能从生命规律出发,启发读者对死亡的认识和思考。勇敢接受亲人死亡的事实,才能重新适应亲人死后的新环境。

(二)建构亲人“永生”的现实意义

丧亲者完成哀伤疗愈的最后一项任务就是在“情感上重新定位死者并持续维持联结”,这种联结在绘本中有深刻的体现。比如,《小伤疤》里妈妈永远在“我”的心里、《爷爷没有穿西装》里布鲁诺心里的一个“小小的洞”、《爷爷变成了幽灵》里我和爷爷互相思念的“约定”等,这种重建联结的策略大多从过往的经历中进行意义重构,协助儿童认识到一种重新联系到死者的可能性,构建了亲人在心理层面的“永生”。但这种心理层面的“永生”会随着儿童对死亡认知的提升而破灭,具有不稳定性。当儿童意识到这种“永生”不再可能,又会陷入到痛苦当中。基于此,我们可以帮助儿童从过去的经验出发,将儿童自身的兴趣爱好或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和死者建立起正向持续的联结,比如练习乐器、运动等,这种联结贴合儿童的生活,具有现实性,能够让儿童经常感受到死者还在,实现现实层面的某种“永生”,在绘本的创作中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引导儿童与亲人建立联结。同时,在智能社会时代,元宇宙将在真实社会基础之上,创造出巨大、丰富的虚拟社会。我们将“真实+虚拟”充分应用的社会形态称为“元宇宙”社会,届时人类个体将实现“数字永生”[17]。通过虚拟技术我们可以和逝去的亲人对话,进行“情感”的互动。在未来的丧亲绘本创作内容里,可以丰富儿童在虚拟世界里和亲人进行情感交互的可能性。

(三)结合中国本土文化进行创新

目前,我国专门为儿童出版的丧亲主题绘本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但中国的死亡教育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文化差异。国外丧亲绘本中提到的“被死神带走”、“幽灵”等宗教性的内容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用点燃香烛代表亲人的哭拜、用菊花代表着思念、在河流里点上心愿灯照亮逝去亲人回家的归途等等,这些都是具有死亡文化的象征符号。在丧亲主题绘本中,中国元素的死亡文化符号却寥寥无几。在《外婆住在香水村》中,结合了很多中国的文化元素,非常符合中国的家庭结构和“百善孝为先”的文化特征。一些国外引进的绘本并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适合中国儿童阅读。在这一背景下,亟需中国绘本作家在死亡教育绘本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作出一批符合我国儿童的审美趣味、能够引起我国儿童共鸣的丧亲主题绘本,以打破目前市场严重失衡的局面。

六、结语

本研究从哀伤辅导的角度对9本丧亲主题绘本进行叙事分析,发现多数丧亲绘本都构建了完整的哀伤疗愈历程,绘本的内容描述了丧亲者如何走过亲人死后的幽谷之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但还有一些可优化之处,作为绘本的内容创作者,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尊重生命的客观规律,创作出能够疗愈童心的优秀绘本。作为家长及教育工作者,要关注丧亲儿童的心理健康,灵活运用绘本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帮助丧亲儿童走出哀伤。

猜你喜欢

丧亲亲人外婆
外婆
你是我的亲人
寻找夜晚的银河:网络中的丧亲者
失去亲人的伤痛该如何抚慰
给外婆的一封信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丧亲者哀伤应激干预策略探讨
亲人
外婆
亲人(连载二)
外婆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