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丧亲者哀伤应激干预策略探讨

2021-04-03易永红余艮珍丁玲莉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逝者亲人新冠

易永红,余艮珍,丁玲莉*,汪 晖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湖北 武汉 430030,2428772125@qq.com;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护理部,湖北 武汉 43003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作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由于是新发传染病,突然发生,导致一些感染者短时间内不幸离世。在这种特殊时期,丧亲者面临的是没有机会与逝者做最后的道别,不能举办丧葬仪式悼念亲人,隔离期间没有亲朋好友的现实支持和陪伴,无法完成一个正常的哀伤过程。哀伤是指丧亲者在丧失亲人后的一种正常而又复杂的心理反应过程,波及丧亲者的情感、认知、行为、社交、生理健康等多个方面[1]。有研究指出[2-3]发生在突然丧亲、灾难瘟疫、丧失子女、亲人自杀、被谋杀等状态下的丧亲者,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延长哀伤障碍(PGD)。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面对突如其来的丧亲事件,对于丧亲者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创伤应激。如果不能及时恰当地应对和妥善处理这种特殊的哀伤反应过程,有可能导致丧亲者精神和身体方面的疾病发生,甚至会增加丧亲者的自杀风险,引发社会混乱。因此,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丧亲者的哀伤反应的表现及丧亲者哀伤反应特点,针对性进行哀伤干预措施,尽可能地减轻因本次疫情给丧亲者带来的哀伤痛苦,降低丧亲者的创伤应激反应程度,对于维护丧亲者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丧亲者哀伤反应表现

1.1 认知表现

人类通常有三个基本的认知:人们是善良的、世界是安全的、生活是可控的[4]。突发的严峻的疫情形势,剧烈、复杂、多样的哀伤情绪反应,颠覆了丧亲者的认知图式,将原有的信念陷入危险的、不可预测的混乱状态中[5-6]。疫情早期应对缺乏经验,丧亲者盲目怨恨、抱怨、甚至产生一些极端的想法。一些未能及时将亲人送医院救治的丧亲者认为自己是无能的。还有一些自己也是感染者的丧亲者觉得生活是无意义的,产生厌世念头。有多个亲友去世的丧亲者不相信现实。

1.2 生理表现

丧亲者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必然同时引起体内生理应激反应[7-8]。丧亲者难以抑制的哭泣会出现头痛、眩晕、反胃、胸闷、喉咙变紧、干燥、精疲力尽。睡眠异常导致整天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食欲下降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还有疑似或感染新冠肺炎的丧亲者会有与逝者相似的症状征兆。

1.3 情感表现

疫情期间丧亲者的情感反应是复杂、多样和叠加的。由于丧亲事件的突然,丧亲者没有接受这一残酷事实的心理准备,因此感到过度震愕和无法接受,甚至受到惊吓。部分本身也是感染者的丧亲者则表现出强烈的恐惧、孤独、悲观绝望。有些丧亲者没有足够的身心能量承受哀伤而表现为情感麻木、漠然。疫情期间的隔离状态,使得丧亲者无法见逝者最后一面,不能举办丧葬仪式,表现出极度的悲伤、抑郁、自责、愧疚,持续不断地渴望见到逝者、想念逝者。

1.4 行为表现

疫情期间丧亲者强烈的哀伤反应会伴有冲动、攻击、暴力行为,最容易迁怒的对象是医务人员、社区一线工作人员。新冠肺炎在家庭的传播,甚至会导致一些亲情的疏远,家庭成员冲突增多,相互埋怨、争吵、责怪。新冠肺炎传染性强,有些丧亲者出现多重强迫性行为,不断洗手、反复清扫、消毒房间。有些丧亲者出现难以控制的哭泣,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危险行为。压抑悲伤情绪的丧亲者以大量吸烟、酗酒方式麻痹自己,或者昼夜颠倒看手机、玩游戏,逃避现实。有些丧亲者甚至会有一些反常行为,比如大哭、出现幻觉等。

1.5 社交表现

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导致社交方式改变,社交范围缩小,丧亲者社交存在现实困难,难以参加社交活动。因传染病病耻感的影响,丧亲者担心亲友、同事的嫌弃,害怕外人知晓,不敢主动联系。沉溺于哀伤之中的丧亲者为避免唤起痛苦的回忆,将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与人交流,害怕接听亲友、同事的电话,也不愿主动开口求助;甚至连拿起电话都很困难。

2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丧亲者的哀伤反应特点

2.1 突发性

在疫情初期,由于医疗资源的紧缺,发病突然,有些亲人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及救治,甚至未能送到医院在家就离世了。研究表明,突发性的丧亲会引发强烈的哀伤反应[9]。

2.2 不可控制

疫情当中因为传染病,亲人被隔离,亲人离世丧亲者没有陪伴在身边,无法完成临终关怀。按照传染病法和疫情防控相关法规要求,逝者的遗体和遗物需要统一处理,丧亲者无法第一时间获得逝者的骨灰,也无法保留逝者的重要遗物,切断了丧亲者与逝者之间的联结。与逝者保持持续性的联结是丧亲者寻求安慰和理解丧失的途径。丧亲者不能获得与逝者保持联结的重要方式和媒介,对一些丧亲者而言将是丧亲后适应的重大不利因素[10]。在疫情特殊时期,丧亲者也无法用惯常的丧葬仪式祭奠逝者。有研究指出[11],无法举办丧葬仪式给丧亲者带去程序不完整的缺失,增添难以释怀的伤痛,增加丧亲者异常哀丧反应的风险,造成丧亲者的哀丧过程更加复杂。

2.3 多重丧失

由于新冠肺炎的高传染性,聚集性发病,存在着在家庭传播的特点,在疫情高峰期部分丧亲者甚至面临多个亲人感染离世、自身也存在着较高的感染风险,或者已感染同样受到死亡的威胁。丧亲者在丧失亲人后根本来不及宣泄哀伤,还得继续配合疫情管控措施进行隔离观察或治疗,应对持续的压力状态。丧亲者在同一时期里不仅经历着丧失了亲友,同时还失去了健康、安全,甚至还有失去了工作、财产等。这些多重重大的丧失交织在一起给丧亲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创伤[12],丧亲者难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哀悼,导致哀伤反应被暂时阻滞而出现延迟和滞后哀伤[13]。

2.4 支持不足

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国家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采取了一系列的隔离措施,使社交关系结构发生变化,社交活动大量减少,社交的多样性被剥夺;丧亲者的亲朋好友同样受疫情影响因隔离无法给予现实支撑和陪伴;导致丧亲者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撑。加之日常所需物资有限,防护物资紧张,更加重了丧亲者的无助感,同时社会对传染病的歧视以及丧亲者的病耻感等诸多现实压力,让丧亲者更多的是孤独地承受和压抑哀丧反应。

2.5 哀伤剥夺

有些丧亲者因为需要照顾年幼的孩子,担心孩子无法承受亲人的离世努力压制自己真实的哀伤反应,不敢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哀伤情绪。还有些残障丧亲者,如聋哑人,难以表达其内心痛苦感受。另外,一些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警务人员丧亲者因仍需战斗在抗疫一线,在此情景下,丧亲者在急性哀伤期的心理需求可能会被剥夺。

3 疫情期间丧亲者哀伤干预策略

3.1 心理急救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丧亲者面对着种种生命困境,容易出现一些极端情绪和行为。因此,首要任务是及时进行哀伤风险评估,发现危机征兆。重点评估丧亲者的状况和需求。需要根据丧亲对象、与逝者的关系、是否有机会告别等风险因素作出评估。在当前重大疫情背景下,采取群专结合工作策略,有效发挥社区资源至关重要。由干预者指导社区工作人员及时甄别出有心理危机的高风险丧亲者人群,关注丧亲者的生活和安全,观察丧亲者的精神状态,是否有过激情绪,自杀倾向等,并立即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及情绪疏导。必要时为丧亲者提供24小时危机干预电话、网络服务。如果存在严重的悲观、绝望情绪,明显的自杀企图或报复、伤人等风险,建议住院治疗,防止消极和冲动等意外的发生,把丧亲者对自己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伤害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

3.2 寻找社会支持

大灾难让人们普遍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无力感,社会支持有助于自我控制感的获得[14]。面对突发的亲人丧失事件,丧亲者如果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增加PTSD的发生率[15]。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社会的热心援助等均可以使丧亲者得到理解和支持,有效缓解心理应激。受疫情防控的限制,可利用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这个时候亲友是应对哀伤最重要的资源。对丧亲者家庭要尽一切努力把他们的家人、亲友动员起来,让家庭成员联合互动,共同经历整个哀伤过程,家庭成员相互照顾、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彼此分担,能够增加家庭凝聚力,同时能让家庭生活运转起来,缓解生活变故带来的压力,提高哀伤应对能力[16]。对于一些丧亲者在另外的隔离点治疗,可以指导家人之间多联系,通过微信视频、电话进行沟通交流,也可以鼓励其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并引导丧亲者聚焦在所能做的事情上,避免和减少孤独。对于丧亲家庭困难者,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切实解决现实问题和困难。社区组织可以将丧亲者家庭现实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帮助丧亲者外展社会资源的连接。对于刚刚失去亲人的人来说,悲痛会削弱他们的判断力,此时如果有人能够协助处理一些具体事务,如给予日常生活上的照顾、提供一些生活必需品、帮忙收拾家务、照料孩子等,则会起到非常大的支持作用。

3.3 提供专业帮助

第一,鼓励表达悲伤。 疫情高峰期,丧亲者自身也面临着诸多危机,一部分丧亲者需要居家隔离,还有部分丧亲者是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需要在隔离点进行医学观察或医院隔离治疗。这些因素使得丧亲者缺乏痛哭悲伤的机会,因此,干预者要鼓励丧亲者进行情感宣泄,表达哀伤。失去亲人的家庭往往需要先有一个人来打破家庭惯常的模式,袒露出悲伤,让家庭成员之间呈现出脆弱,表达悲伤、表达爱、分享情感、相互支持。干预者联合社区工作人员首先要从帮助丧亲者解决家庭实际困难入手,逐步建立与各家庭成员之间安全互信的关系,在接触的过程中要绝对避免直接地触碰家庭成员的伤心之处,尊重每个成员在一开始所采取的自我保护的方式,让他们渐渐感受到温暖和支持的力量,直至他们愿意主动呈现出自然状态,表达出真实的想法。在干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安全,避免再次伤害。本着“陪伴、倾听、不指导、不随从”的基本原则[17], 让丧亲者无拘无束地哭一哭,说一说,以减轻丧亲者内心的巨大悲痛。

第二,帮助接受事实。疫情下逝者与丧亲者是隔离的,亲人离世的时候,丧亲者无法陪伴在身边,也没有目睹死亡的过程,在获悉死亡讯息的时候往往会觉得非常意外,缺乏真实感,无法接受和适应亲人离世不在的现实。因此干预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帮助丧亲者获取逝者死亡的细节,例如,死亡的具体时间、抢救的步骤、临终的状态和遗言,这些信息有助于帮助丧亲者获得真实感。强化死亡真实感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鼓励丧亲者面对死亡和谈论失落,干预者可以引导丧亲者对逝者的有关事件进行回忆,表达对逝者的想念,不要刻意回避或压抑,逐步接受丧亲的事实。

第三,协助完成哀悼。丧葬仪式是包括安葬逝者和祭奠逝者而举办一系列仪式。面对丧亲,无论人们身处何种文化背景、经济地位,与离世的亲人做最后告别,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治疗过程[18-19]。本次疫情导致丧亲者无法第一时间获得逝者的骨灰,不能举办丧葬仪式,没有能够与亲人做最后的告别,对丧亲者来说是一种未完成的事件,让丧亲者无法进入正常哀伤。特殊时期干预者在尊重丧亲者意愿的前提下,帮助丧亲者通过一些仪式化的工作来完成对逝者的哀悼,弥补丧亲家庭最后的遗憾。可以协助丧亲者进行一些特别的哀悼方式,如举办网络上的哀悼仪式,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或者鼓励家庭成员一起通过撰写悼词、创作诗歌、绘画等方式纪念、哀悼逝者。哀悼仪式帮助丧亲者完成了与失去的亲人没来得及的告别,宣泄了丧亲者的思念与哀伤以及其内心的自责与歉疚,仪式活动转移了注意力,让丧亲者正视丧亲现实,在心理上接受与逝者的分离,达到哀伤修复的效果[7]。

4 小结

丧亲是人类无法避免但又极端痛苦的生活事件,丧亲作为一种重大的压力源,影响着丧亲者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心身健康。对于新冠肺炎重大疫情背景下的丧亲者而言,如果不及时给予干预措施,哀伤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慢性衰弱,导致丧亲者社会功能受损,严重影响心身健康。在疫情期间对于丧亲者的干预首要的任务是进行心理急救,处理极端情绪、行为,其次是提供持续性的支持、帮助。丧亲者要真正走出灾难的阴影,是一项长期的康复过程,还需要继续得到延伸的心理援助,干预者必须分类、分层、分阶段,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干预策略。

猜你喜欢

逝者亲人新冠
新冠疫苗怎么打?
你是我的亲人
纪念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亲人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亲人(连载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