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4-04-13邹亚光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

邹亚光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哈尔滨 150080]

2023年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两次提到了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它的提出不仅为东北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指明了方向,更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1776年,“国民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生产力的概念,他认为劳动分工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这里的生产力主要指“劳动生产力”,即一定时间内的劳动效率,用劳动的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劳动经验来衡量。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于1803年提出了生产三要素理论,他看到了劳动、资本和土地资源三要素协同创造出商品价值,就像工厂里的机器设备是开工的必要条件一样。马克思综合了亚当·斯密和萨伊关于生产力的论述,从唯物史观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发展规律,并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三个要素。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来看,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既保留了传统生产力中积极合理、适合新时代的因素,又克服了传统生产力中消极腐朽的因素,并增添了传统生产力所不能容纳的内容。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方面必然与传统生产力有着显著的区别[1]。

(一)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新劳动者呈现高素质化

劳动者是指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能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起作用的人。劳动者既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其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提升,并在新科学技术应用的同时大幅提高。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火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生产工具的更新、编程语言的发明、数字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都使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发生了质的提升。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劳动者知识化和专业化创新能力得以深度开发,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知识产品(服务)将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新劳动资料呈现高智能化

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条件。劳动资料的核心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在生产力的发展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工业革命以前,劳动资料以手工工具(石器、木质工具和金属工具)为主;工业革命以来,机械成为主体。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尤其是数智时代的到来,传统劳动资料与科学技术相融合,出现了一批批具有颠覆性的生产工具,例如无人机、生成式人工智能、全自动化工具等。这些工具不仅能够弥补人类劳动体能的不足,而且可以减轻其部分脑力劳动负担,使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体系发生质的飞跃。

(三)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新劳动对象呈现高算力化

劳动对象指的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加工后,能够用于满足社会需求的物质资料。只有将劳动与劳动对象相结合,才能创造社会财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某一时代的直接反映,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会带来不同的劳动对象。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劳动对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具有高算力化的特点[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合成材料、复合化材料、智能化材料等新的劳动对象,而数据作为一种可以无限循环使用的信息资源,无疑成为最关键的一部分。使用数据等虚拟要素可以超越现实条件的限制,构建数字化的虚拟空间,扩展我们生产和生活的领域。同时,数据处理和分析需要超级计算、云计算和边缘运算等强大算力支持,能够为我们生产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当今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正在迈向数智时代。只有那些率先在技术上取得颠覆性、突破性成果,进而形成先进生产力的国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历史教训和现实经验都启示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以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由以资源消耗、劳动力投入以及资本投入驱动的“粗放式”增长转为以提质增效、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的“集约式”增长。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的作用变得越发至关重要[4]。虽然过去我们也将科技创新和人才摆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突出位置,但由于当时生产水平和综合国力有限,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还是靠资源的投入。进入新时代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而且高质量发展对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成为当前经济工作重要任务。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是突破原有技术瓶颈的生产力,将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来催生出新产业和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效益和服务质量的目的,最终实现经济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二)以新质生产力改善高质量发展结构

首先,改善经济发展结构,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结构不协调、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产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给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困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可以为结构优化赋能,这也是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能有效优化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的配置,降低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流动成本,促进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这些新产业新业态为建立产业集群和产业转移创造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5]。其次,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相结合,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交叉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可以释放产业网络的综合效益。最后,新质生产力拓展了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场景,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实现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建设的高效协调。

(三)以新质生产力优化高质量发展环境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是实现永续发展的重要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对当前的生产力水平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技术突破带来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通过发展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一方面依靠科学进步和技术突破,在保证低能耗、低碳化、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增加产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有助于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实现对交通运输工具的整体调配,提高产品流通速率。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能改变新旧资源的相对价格比,使高污染企业、“僵尸企业”因企业竞争力的下降而退出市场,为新兴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竞争环境。

(四)以新质生产力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新质生产力能够赋能开放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开放有助于通过促进内外联动,解决发展机会不够充足的问题。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发生着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规则和体系面临重构,我们要增强我国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依托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轨道上实现转型升级、互联互补、融合发展,塑造世界级高水平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增强外商的投资信心与意愿。要面向全球贸易结构、资金流向、需求缺口,利用新质生产力不断提供与优化在创新性、实用性、环保性、安全性等方面同海外市场偏好相契合的产品与服务,巩固与扩展海外市场,挖掘经济发展新通道。

(五)以新质生产力凝聚高质量发展力量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发展命题,也是一道改革命题。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改变生产关系中同新质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首先,要明确共享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让人民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汇集人民力量以支持高质量发展向前迈进。要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利用新质生产力创设、丰富和完善有益于人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让人民通过分享发展成果,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发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积极推动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机制和发展模式的有序组合,让技术、人才和数据等关键要素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具有高效集聚创新要素的强大魅力,它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对接,并在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更新迭代中实现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

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教育体系,释放“人才红利”

人才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智力来源,而创新型人才是生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最活跃的主体性力量。为此需优化教育体系,调整教育资源供给结构,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人才[6]。首先,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和质量。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义务教育普及年限,同时要注重提升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利用数字化教学工具,构建一个以数据驱动、人技融合、跨界开放、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以实现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国家的目标。让劳动者在终身学习的氛围中不断提高受教育水平。其次,建设特色鲜明的人才梯度培养体系。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根据学校特色、人才输出渠道和类型、区域发展对人才的技能需求等进行定位;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上,强化全链条全方位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在短缺人才培养上,继续加强学科专业合理化设计,多措并举部署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最后,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企业人才运用体系的深度融合,突破以高校为主导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衔接不畅、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支持企业成为“引才、育才和用才”的主阵地。

(二)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产业根基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大特征就是先进性,这要求产业大量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方式,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备高技术含量、强带动作用和巨大发展潜力等特点,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核心载体。为此,一方面要扬长避短,发挥独特资源优势。着眼于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量子计算等新赛道,打造新质生产力新的增长点,推动技术扩散与溢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中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乘数效应”。推动提高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化程度,打造未来产业集群,促进集群内部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由“单枪匹马”变为“握指成拳”,加速形成创新能力强的科创企业集群矩阵、新兴产业集群园区,塑造创新驱动发展的“集聚策源地”,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共同体优势。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转型行动计划,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建设智能工厂,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数字技术和云计算优化传统产业的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高效化和协同化,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增加供应链的灵活性,最终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效能。

(三)改革制度体系,扫清发展障碍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告诉我们,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必然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机制、科技创新机制以及区域协调机制共同发挥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首先,我们要营造竞争有序、高效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减少行政审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间投资和创业等手段,给予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推进科研经费有效监管,提高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共性技术普及与扩散,汇聚创新动力。最后,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完善区域分工和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打破区域间阻隔,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服务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大中小城市、城市与乡村、东中西部等地区建立互助共享机制,实现城乡互补、区域互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延续与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我们亟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个历史机遇期,推动生产力在迭代中升级、在跨越中发展。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助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