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的高质量发展取向

2024-04-13乔榛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北高质量

乔榛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东北振兴已经历20 年。20 年的东北振兴既有过聚焦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阶段,也有过关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时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1]31-32。东北振兴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形势、完成不同任务。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华民族又迈上新征程,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方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区域发展方面既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需要高质量发展的引领。2023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黑龙江时强调,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2]。把高质量发展确定为东北全面振兴的新方向,不仅反映了东北振兴在新阶段的新要求,而且赋予东北振兴在新阶段的新内容。

一、高质量发展是东北全面振兴的新突破口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东北振兴正式启动。基于当时的形势,《意见》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主要是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虽然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提出多方面的任务,但根据当时形势,最为紧迫的任务是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因为资源型城市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经历了比较大的困难,东北地区较多的资源型城市都面临比较大的困难,企业运行艰难、大量工人下岗待业,一度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最大难题,因此,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必须面对这一难题。在实施第一轮东北振兴战略过程中,由于遇上中国经济加速增长的新趋势,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虽未完成转型,但因经济增长加快、资源价格上升而日子好过了许多,也因此滞后了体制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造成东北振兴在中国经济开始新的转型时不太适应的局面。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一系列新转变,包括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型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新转型对各地区都是新挑战。能够应对这种挑战并顺利地完成转型会实现可持续增长,若不能很好应对这一挑战就会时滞转型进程并导致经济增长失速。东北地区在第一轮振兴过程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但在应对新的转型时因之前结构调整不足而反应较慢,从而造成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速度快速下降,2014 年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速度整体性地下降到全国后五位的水平[3]。因此,中央决定开启新一轮东北振兴,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部署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部署进一步推动东北振兴工作。新一轮东北振兴因面临的新形势和确定的新目标应采取不同的振兴战略。新的振兴战略以加快过去滞后的改革为目标,立足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如此,东北振兴进入了深化阶段,注重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以形成东北振兴的内生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4]。高质量发展成为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1]28。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一轮东北振兴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新一轮东北振兴有了新的突破口,就能实现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振兴。

二、创新成为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第一动力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发展阶段变化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在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但是这一成果的取得主要是借助粗放的发展方式实现的。粗放的发展方式虽然有其现实基础,也是基于我国发展条件的选择,但随着这种发展方式潜力的释放,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因此,寻求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径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5]62-63

东北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必须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东北振兴的核心是扭转改革开放后东北的发展趋势。扭转东北的发展趋势重在适应国家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重塑发展动力,形成创新驱动的新动力。东北要扭转自身的发展趋势,就是要跟上国家塑造创新动力的步伐。东北地区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重要的产业基础,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将显示出巨大的创新优势。东北三省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建立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众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科研机构,占领科教资源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这一优势在塑造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方面应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6日至8日考察黑龙江期间主持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如此表明,东北在培育创新动力方面有了新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样的成效与改革开放后不断引进技术有较大关系,但是随着成熟技术引进的空间越来越小,核心和关键技术引进变得越来越难,进一步的科技创新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新战略。东北的科教和产业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了新的用武之地,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优势,形成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将自主科技成果与产业优势相结合,形成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新趋势。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东北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第一要务。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是实体经济,关键是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东北的现代化要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所谓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体现东北的优势,又要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来优化升级其产业体系。为此,东北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创新需要着力于如下四个方面:一是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东北可以借助其科教资源优势,努力开展自主创新,在夯实基础科学的前提下,实现更多从0~1 的突破。要紧紧跟随新科技革命的步伐,探索更多未来科技并使之产业化,用以升级传统优势产业。二是要加快传统制造业创新,使东北的传统制造业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优势。东北地区的传统制造业优势显著,许多重型装备制造业都是“国之重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应对传统制造业发展较为困难的局面,需要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传统制造业是必由之路,以此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三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先进且现实的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立在重大前沿技术和发展需求基础上,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东北振兴必须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功夫,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建设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四是尽快布局未来产业,完成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顺利转化。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推进的今天,寻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的产业发展,是构筑未来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目标是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重要技术创新和研发基地,必须布局未来产业,在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等方面下功夫并寻求突破。

三、协调成为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内生特点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协调的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发展。在任何经济体发展的进程中通常会表现出两种状态:一是不平衡发展,二是平衡发展。发展不平衡是常态,发展平衡是一种理想状态。当然,发展不平衡也存在一个程度问题,适度的发展不平衡也可以被称为一种良好的发展状态,经济体想避免的是极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就是经历了从过去相对平衡到不平衡程度加深的过程。这是我国选择的发展道路自然引起的一种结果,不仅符合发展的规律,而且取得了发展的良好绩效,但是这种不平衡发展在逐步释放其孕育的生产力之后,开始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和必须解决的难题。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使发展变得协调起来。协调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5]43在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达到协调的状态,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具有经济发展内生的特点。

东北地区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平衡的过程,因此成为东北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东北地区的不平衡发展经历有着外在不平衡和内在不平衡两种特点。外在不平衡是改革开放后逐步拉开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内在不平衡是东北地区内部在改革开放后也出现逐步扩大的发展差距。东北地区出现的外在不平衡具有特殊性。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东北地区的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能源基地、农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东北地区滞后的改革和较小的开放,造成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逐步降了下来,结果是与经济发展加快的东南沿海地区差距不断地拉大,出现了与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正是由于这一不平衡问题的凸显,才促使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东北地区出现的内在不平衡也有其自身特点。东北地区的经济格局具有明显的资源性特征,即广阔而富饶的农业资源成就了东北的大农业,富藏的能源资源成就了东北的能源和化工工业,丰富的森林资源成就了东北的森工工业,等等。资源性产业的一个特点是有着明显的周期性,发展初期欣欣向荣,开发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资源枯竭问题,从而呈现出经济衰退的现象。东北经济的资源性特征最终会演化为发展差距的扩大,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因资源枯竭或开发成本上升,经济变得困难,人们的收入水平增长乏力甚至下降,从而拉大了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这样的发展趋势造成东北地区内部的发展不平衡。

东北要全面振兴必须解决这些不平衡问题,既要加强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相对接,更好地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又要加快东北地区内部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大资源、人才等要素在东北地区内部有效流动,科学规划区域发展和加强内部协同互动。无论是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还是最终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目标,必须呈现出一种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绿色成为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普遍形态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绿色发展,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中面对的基本问题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生产力比较低的历史时期,人们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选择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即人们通过掠夺性的开发自然来获得生存或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这种开发的水平越高,生产力水平也越高。事实上,如此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实使人们战胜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创造的物质财富也越来越多,但是由此引起一个新问题,也就是人们开发自然的能力越高,对自然的破坏性越强,从而出现自然反噬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并调整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确定自然对人的意义,因此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5]45

东北地区的生态资源丰富,具有绿色发展的先天优势。曾经受人与自然关系的旧理念的影响,东北地区也有过对自己丰富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经历,因此也产生较为严重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随着国际对气候变化达成共识以及我国倡导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纳入东北振兴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既为黑龙江省发展绿色经济指明了方向,也为东北地区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一条道路。

东北地区实现绿色发展有着较好的条件,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新能源资源,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绿色发展成为未来产业重要选择的趋势下,东北地区积极布局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发展是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撑。首先是理念重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布局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要充分利用自身绿色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风电、光伏、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光电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依托东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生物、大数据等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冰雪经济和海洋经济。不仅如此,东北地区还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我国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东北地区绿色发展优势很好地契合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成为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一种普遍形态。

五、开放成为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必由之路

高质量发展一种开放的发展,是必须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的发展。人类进入近代后的发展很大程度是借助不断扩展世界市场实现的。在近代以前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中几乎是在一种停滞的状态下演进的。自近代以来,人类社会才进入真正的增长阶段。这样的结果既有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功劳,也有不断扩展的经济全球化的支持。世界市场的拓展增加了需求,为工业革命提高的生产力提供了出路,正是这种供给和需求的有效结合,才使人类社会进入生产力增长的快车道,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也有一些不和谐声音和逆全球化举动。进入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一家独大”单极世界向协同共治的多极世界转变;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生产力质的转变。其中,在多极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正在丧失其传统的绝对优势地位,面对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经济体感到极不适应。这种形势给世界经济达成协同发展局面带来巨大压力,甚至出现了反全球化的新潮流。

在这样的形势下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势必遇到一些新挑战,需要解决一些新问题。其中,要不要继续扩大开放就成为我国必须面对的选择,然而,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非常坚定,不仅坚持继续开放,而且要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5]46当今时代,任何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想法、任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做法,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都是没有前途的。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开放这一条。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也必须坚持这一条,把开放作为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必由之路。

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有着特殊的环境,经历了一个特殊的过程,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我国开启对外开放后,主要的开放区是东南沿海地区,因此,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改革与开放互动的发展格局。相对来说,东北地区尽管也获得了对外开放的机会,但其地缘特征决定了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有限制,再加上改革进展较为缓慢,因此,东北地区并未形成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的局面,从而失去了不少发展的好机会。在当前的形势下,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有了新环境。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开辟,使曾经的开放后方变成了开放前方,东北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门户,被要求构筑对北开放的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 年9 月考察黑龙江时指出,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要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更好统筹贸易、投资、通道和平台建设,在市场准入、要素流动、制度型开放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局面。东北振兴面临新的对外开放环境,对取得全面振兴新突破有着重要意义,并可以成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常态化新动力,助推东北全面振兴的各项目标实现。

六、共享成为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本质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发展,是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发展。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的一项内容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在漫长的人类阶级社会发展中,以阶级划分的人们始终体现为贫富不均甚至两极分化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推到一个新高度,也创造出之前无法企及的物质财富,但大部分被资本家占有,广大工人始终处于绝对或相对贫困的状态。这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矛盾并影响着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马克思曾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并设想建立一个取代资本主义的更为高级的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消灭资本、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是一个实行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下,人们不仅变得平等,而且实现了共同富裕。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实现的。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并要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始终以践行这一目的为宗旨,尽管具体方式不同,但初心始终不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5]48共享既是社会主义建设成功与否的试金石,也是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同样,实现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也需要用共享理念去判断和界定。

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最终也需要用共享理念去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考察东北都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其中就包括更加注重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的要求。2023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牵挂最多的是人民群众,提出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东北全面振兴既肩负着把东北经济搞上去的重任,也肩负着维护好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还肩负使东北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重担。这既是检验东北振兴成效,也是检验东北振兴是否取得突破的重要标准。因此,在东北全面振兴中体现共享理念,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让人民共享振兴成果,是东北全面振兴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东北高质量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大东北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