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4-04-13李东旭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压舱石黑龙江黑龙江省

李东旭

(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哈尔滨 150001)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黑龙江省乘势而上,在农业战线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经过40 多年的发展,黑龙江省建成了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块“压舱石”。在新时代,我们要认真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龙江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巩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地位,把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在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一、黑龙江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现实基础

黑龙江省是国家粮食主要产区,耕地面积较之其他地区相对富裕,加之长期以来制定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政策,为黑龙江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居全国首位

1949 年,黑龙江粮豆总产仅为108.4 亿斤,平均亩产69 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40 公斤[1]。到2022 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总产量达1552.6 亿斤,占全国的11.3%,连续十三年位列全国第一”[2]。连续9年稳定在1 200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全国每9碗饭就有1 碗来自黑龙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作为粮食安全“压舱石”具有较为可靠的现实性基础。

(二)农业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黑龙江省有著名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寒地黑土带之一,光温水同季,适宜种植水稻、大豆、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全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在2400~2800 小时,常年有效积温1600~2800℃之间。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等四大水系和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等三大湖泊,2021 年全省水资源总量1 196.28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1 020.53亿立方米[3]68。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具有其他地区没有的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在种植水稻、大豆、玉米、小麦等市场需要的高产优质粮食品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培育出了一系列适宜在高纬度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高效的优质新品种。

(三)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2021年,全年落实水利投资85.98亿元,完成投资77.65亿元,完成率90.3%[3]251。全省现有水库845 座,其中,大、中型水库127 座。新建高标准农田1 025 万亩,超额完成任务51万亩[4]217,进一步推进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

(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农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省农业科技人员已经发展到4.7 万人。基层农技队伍壮大到1.3 万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发展到3.98 万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稳定在100 个以上。培育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10.77万人,建成国家级农民教育培训基地8 个,挂牌省级农民田间学校50个。2021年,全省培育脱贫攻坚带头人、创新创业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等高素质农民1.5万人,全省高素质农民达到10万人[5]。

(五)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不断取得新突破

黑龙江攻破了水稻优质高产、大豆抗灰斑病育种和高产育种、玉米早熟高产和“水玉米”、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等难题,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育种水平处于全国领先位置,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5%,高于全国43%的平均水平。黑龙江将航天高新技术与农业育种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崭新的农作物育种新途径,成功地育成龙辐15 号小麦等农作物新品种,创建370 个现代农业科技园,建成了千公里科技示范带,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农产品优质化率均达到98%。先后制定了《黑龙江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黑龙江省2021 年农作物优质高效品种种植区划布局》,确定玉米等285个高产优质品种,指导种植户科学选种用种,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审定推广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334 个。建设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16 个、作物专家育种示范基地10 个[3]237。全省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占比为87%,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6]450。

(六)绿色有机农业迅猛发展

多年来,黑龙江省一直重视绿色食品得发展与培育。黑龙江是全国最早把绿色食品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省份之一。2016年12月12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制定并颁发了《2016 年至2020 年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含有机食品)9137.1 万亩,比上年增长3.6%。绿色食品企业(合作社)1136 个,下降1.9%;绿色食品产品3118 个,增长2.3%”[7]。“五常大米品牌强度值达926,品牌价值达710.28 亿元,位列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百强榜第5名,连续7年蝉联地标产品大米类全国第一”[8]。

二、黑龙江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现实挑战

实现粮食稳产高产,要着力破解各种制约因素,包括粮食产能、粮食的生产成本、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农业生产外部条件等。黑龙江要实现粮食可持续性稳产高产依然存在诸多困扰。

(一)“黑土地”流失现象依然存在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由于长期垦殖,黑土地资源沙化、碱化、退化比较严重。如不及时治理,再过50 年大部分黑土层将流失殆尽”。可以预见,如果黑龙江黑土地水土流失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再过几十年北大仓的黑土地将不复存在,粮食增产增收将难以为继。随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启动、《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出台,黑龙江省水土流失得到较好遏制,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得到较大程度缓解,黑土地保护利用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但黑土地流失现象依然存在,地力过度使用、精耕细作不足等依然是阻碍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农业基础建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易涝农田较多。易涝面积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全省易涝面积20 世纪50 年代为173.3 万公顷,2020 年增至450.8 万公顷[9]。全省2021 年耕地1 718.01万公顷,约占全国十分之一,人均占有耕地近6.78 亩,但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比重达2/3[4]217。二是全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加强。2021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8.5万公顷,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3%;水库845 座,库总容量285.97 亿立方米[4]217。黑龙江近年大面积提高水田面积,使黑龙江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粮食产量的增长。三是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由于工业“三废”排放以及农药、化肥、地膜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近年来土地污染呈发展态势,2021 年,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量分别为5.7 万吨、239.0万吨、1.8万吨[4]217。

(三)粮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利用先进技术、科学合理种植是黑龙江粮食增产增收的根本途径,但黑龙江粮食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较之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省份,黑龙江省财政收入较为匮乏,运用在农业方面的资金相对不足。二是农业科研机制还不够灵活,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意识还不强,离岗创业、股权分配等政策难以落地,“黑龙江省80%以上的科研成果是公益化无偿转让,科研和生产‘两层皮’,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远低于发达地区”[5]。三是农业技术队伍偏弱。在“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农业科技人员和专业人员以及基层农技队伍壮大到1.3万人,但总体人数依然偏少,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和规模经营发展需要[5]。

(四)粮食作物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黑龙江省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由于长期注重粮食产量,农业种植一产独大,但整体布局不够合理。一是结构不够合理。长期以来,黑龙江粮食比例偏高,生产单一。2022 年,黑龙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 468.3 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2.6 万公顷[7]。二是作物布局不够均衡。2021 年,在种植面积上玉米、大豆、水稻列为前三位,分别为652.43 万公顷、388.77 万公顷、386.74 万公顷,三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3.11%。黑河大豆种植面积占本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6.67%,大兴安岭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占本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则高达88%[3]223。三是品种及品质结构调整有待改善。从几次品种结构调整看,面积的调整大多是适应性调整,不是科技含量提高的战略性调整,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

三、黑龙江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实践路径

在黑龙江农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黑龙江省不断探索和总结,深化了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了走现代化大农业的自觉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黑龙江农业再次迎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争做“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走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现实之路,成为黑龙江人民的现实选择。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现在分户分散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致使劳动生产率和单位资源产出率低。规模出产量、增效益,黑龙江省耕地集中连片,不仅适于规模连片经营,而且发展农业机械化也迫切需要规模经营。因此,要在坚持家庭经营基本地位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载体,既能体现农民的主体性,又能体现传统农民的主体性,还能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保护和实现农民的利益,是新时代激发农民新活力的有效组织形式。要加紧培养具备相应生产能力和生产经验、掌握必要的农业种植技术、熟练使用农业机械的新一代技能型种粮农民成为农场主。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家庭农场也存在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实现更高层次的组织形式,即合作社。合作社组织“民办、民管、民惠”的性质,进一步凸显了农民的主体地位,而不是把农民变成旁观者。要在“三权分置”的框架内,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流转市场,搭建服务平台,引导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在此基础上,对外出务工人员以及其他非农人员拥有的土地可采用土地入股分红方式获取权益。

(二)支持粮食大省加快工业化进程

粮稳天下安。黑龙江省肩负着祖国大粮仓的重任,更要在提高粮食产能上下功夫。在过去70多年,在政策上主要局限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本身,尚未关注粮食生产主体竞争力的提高和规模经营。“从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来分析,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10],国家不仅要在商品粮价低的粮食生产条件建设上给予支持,还要在商品粮生产规模经营条件上给予支持。对黑龙江种植产业给予一定的特殊补助,支持农业朝着精深方向发展,在居民收入提高后,食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要支持粮食主产区通过发展加工业和粮食转化产业提供多种形态的农产品输出。对能够开发拉动农业后续的产业,对地方生产总值增长具有贡献的种粮大户,应稳定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建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奖励制度。

(三)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现代农业的粮食生产,必须着眼长远,加大投入,加快把现有的中低产田改造成稳产、高产田。从2009 年开始,黑龙江在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启动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项目,至2022年“落实黑土耕地保护示范面积超5 600万亩,高标准农田累计达1 亿亩”[2],整体提升了全省农田基本建设水平,有效提升了全省的粮食产能。今后,要进一步根据《黑龙江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规划(2021—2025年)》《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等相关规划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力争新建及改造4 100万亩,总规模达到1.22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奋斗目标,实现集中连片、沟渠连通,基本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6]184。

(四)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毫无疑问,农民是粮食种植的主体,“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11]。为了保护和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持久不衰,美国、欧盟等都对粮农进行较高的补贴,采用“直接补贴”“反周期补贴”“国家奶制品市场损失补贴”“特别灾难援助计划”“交易援助贷款和贷款缺额补贴”“作物和收入补贴保险”以及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等方式保证农民收入,在金融、税收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多优惠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议政府在继续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基础上,实施有利于农业大省经济整体发展的政策,按提供商品粮的品种、质量和数量多少,或者按种粮的面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农业是高风险产业,既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风险,又有难以预料的市场经营风险,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保证条件。应放宽农业保险产业发展的入市门槛,不断增加农业保险的险种,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会因为灾害和市场风险而受到挫伤。

(五)坚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12]。科技创新是中国以及黑龙江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在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遥感和信息化等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在旱作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方面也采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2022 年,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8%以上”[2]。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了黑龙江省农业的竞争力。近年来,黑龙江省在生物育种、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等方面不断突破。农业科技创新成为黑龙江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并且日益成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六)科学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黑龙江省应从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等三个方面入手,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促进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通过调整区域结构,建立了农产品优势产业带。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方向,丰富农产品供给。二是在品种结构调整上,进一步优化粮经饲种植比例。在确保粮食产能不降低的前提下,引导农民科学调整种植结构,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广米改豆、米改麦、米改杂、米改经、米改饲等种植模式,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罐”。逐步实现“一减七增”的总体格局,即玉米的种植面积减少,水稻、大豆、小麦、马铃薯、杂粮杂豆、经济作物、饲草饲料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促使黑龙江省种植结构由“一粮独大”开始向更加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三是优化品质结构,不断增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深度开发“原字号”,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科学开发利用各类资源,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食物供给体系,努力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实践地。

(七)加快推进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

大力发展各种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提高发展精准农业的服务水平,这既是人均耕地较多地区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最能体现现代农业优越性的重要环节。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在全省推广农垦的机械化作业、模式化栽培、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对购置大型农业机械的政府补贴,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大型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在目前农民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提高国家对农民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补贴的标准,鼓励农民利用优惠贷款和农机补贴的政策,购置大型农业机械,组建农机合作社或专业化农机服务公司,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耕作方式,通过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实现增收节支,达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猜你喜欢

压舱石黑龙江黑龙江省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Write a caption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抱紧人生“压舱石”
能源合作是中阿关系的“压舱石”
黑龙江弃风博弈
面对突发事件,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块“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