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细节背后的故事
2024-04-12钱宁

让“甲方”生气的《夜巡》
《夜巡》是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代表作,但这幅画的名字不是伦勃朗取的。伦勃朗取名叫《弗兰斯·班宁克·科克上尉和威廉·凡·鲁伊滕伯奇中尉的连队正在准备出发》,这个纯描述状态的又臭又长的名字,写出来都费劲,就更别提口口相传了。
直到19世纪,一位法国评论家将这幅画称为“夜间巡逻”。在那之后,人们越看这幅画越觉得这个简单好记的名字合适。叫着叫着,这幅画就成了《夜巡》。然而,这名字是个误会。
《夜巡》成画于17世纪,但名字是19世纪才确定的。这期间200多年的洗礼,让画中的颜料氧化暗淡,并且堆积了很多污垢,这让人们几乎无法辨认其中的人物,导致画看上去很黑,就这样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黑夜。直到1947年《夜巡》被修复时,人们才发现,画中人的动作以及那些明显的阳光光线,看上去不可能是夜晚,这才解开了这幅画的一个大误会,原来“夜巡”是“日巡”。
画人像也开“美颜”
如果你认为“美颜”是现代科技的产物,那就错了。“美颜”也是画家们的一手绝技,甚至有些人靠这门绝技为自己的画作提价。提到《蒙娜丽莎》,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她的微笑,而忽略了她脸上缺了一样东西——眉毛。
被人们提到最多的推测有两种:第一种是达·芬奇生活的佛罗伦萨在文艺复兴时期流行一种拔掉眉毛的妆容,这是一种时尚。第二种说法是蒙娜丽莎是有眉毛的,但她的眉毛在这种绘画中往往都是最后用炭笔填上去的,这就让这一部分绘画不那么稳定。经过时间的洗礼,眉毛可能就先“掉了”。另一幅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的少女也没有眉毛。为什么这些画的眉毛这么容易掉?

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猜想——眉毛在当时看来很关键,它会影响这幅画的整体状态,如果把眉毛放在最后,就可以和甲方商量着来,一直调整到甲方满意为止。所以这么看来,画眉、修眉也算是一种“美颜”。
“婚礼”上的小心思
1863年,爱德华王子和亚历山德拉公主在温莎城堡的圣乔治教堂举办了婚礼。那个年代欧洲已经普及了摄影,也就是说这场盛大的婚礼可以被记录下来。但是,爱德华王子的妈妈、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还是将记录这一宏大场面的任务交给了画家威廉·鲍威尔·弗里斯。
在当时已经普及了摄影的欧洲,依旧坚持用绘画记录,那么目的只有一个:雇主维多利亚对于有谁没有谁,谁在干什么有着自己的想法。毕竟画师要按照雇主的意见修改作品,雇主不是新郎也不是新娘,而是新郎的妈妈,当时最有权势的女人。画中的新娘是维多利亚女王给儿子选的,里里外外透露着维多利亚的权势,心领神会的画师也意识到,画作要表现的不再是男女之间爱情的浪漫瞬间,而是皇室家族的繁荣与伟大。


维多利亚女王排斥摄影,显然是摄影所谓的记录真实不能满足她的需求。当天没有到场的重要人物,可以在画中到场,当日不满意的衣服,可以在画中换掉,当日不满意的表情,可以在画中修改。
当我们看到画中那位与新郎新娘一样突出的女人时,我们就明白了,画中的别人呈现出的样子或许并非他们真实的样子,但是维多利亚女王那严肃的表情、沉稳的服饰,以及高高在上凌驾婚礼的状态,一定是她希望展示出的样子。想象一下,如果画中这么多人,要先排个主次顺序再合影拍照,这得是个多么费劲的协调过程。而绘画只需雇主告诉画师自己的想法,以及大致的主次顺序,就什么都不用管了。这对传统的贵族来说,要比记录真实的摄影可靠得多。
(小水摘自《北京晚报》2023年12月22日,本刊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