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接收的天线
2024-04-12闫晗

在我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总发愁没东西可写。
自己经历的那点儿事,如果写尽了怎么办?
向一些前辈请教,为什么他们可以一年发表200多篇文章。有前辈说,多观察、多打听,听来的、看来的,都会是素材。后来,我发现自己写的不少故事的确是听来的。
生活中并不缺少故事,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持续生活,就会遇见新的人和事,创作也会涌入源头活水。
鲁迅在写《阿Q正传》时,有两处对赌博做了生动的描写。一处是阿Q押牌宝的情景:
阿Q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声音他最响:
“青龙四百!”
“咳……开……啦!”桩家揭开盒子盖,也是汗流满面的唱。“天门啦……角回啦!人和穿堂空在那里啦!阿Q的铜钱拿过来!”
另一处是阿Q从城里长了见识回来:
未庄的乡下人不过打三十二张的竹牌,只有假洋鬼子能够叉“麻酱”,城里却连小乌龟子都叉得精熟的。什么假洋鬼子,只要放在城里的十几岁的小乌龟子的手里,也就立刻是“小鬼见阎王”。
赌博场面写得这么有画面感,是因为鲁迅本人精通赌博吗?并不是。
为了写好这些情节,让人物更真实,鲁迅专门找人学习,拜了一个名叫王鹤照的工人为师。王鹤照对市井生活熟悉,懂得赌博场上的押牌宝、搓麻将、玩竹牌的方法以及赌徒们的规矩。他把自己知道的都讲给鲁迅听,还给鲁迅哼唱了赌博时唱的歌谣。鲁迅一边听,一边记,不懂就问。大师从来不糊弄读者。
作家冯骥才讲过自己接待一个叫高登的美国作家的故事。两个人交流过小说的主要内容。高登听说谁家有人过世,就登门拜访,表明作家身份,向亲友询问逝者一生中有哪些值得讲述的事情。有些人会把他轰走,也有一些人会对他讲一讲死者过去的事情。如果觉得事情有意思,能引起他的感触或思考,他就要来死者生前的照片,写一本关于死者的书。这个作家靠听来的故事进行写作。
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出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声明,这说明生活有与生俱来的戏剧性。善于采访和倾听,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
日剧《重启人生》是一部优秀作品,获得了很多奖项。主角麻美重启了很多次人生,从事的工作五花八门——从公务员、药剂师、电视台工作人员、研究医生到飞行员。怎样才能写得真实?编剧花了大量的时间采访,线上采访了50多人,问得非常细致。比如,采访理科研究员的时候,他会问:“研究室里前一个人用完显微镜之后,每次都要调回去是不是很麻烦?”没想到对方回答“真的是这样”。在采访药剂师的时候,有一位药剂师提到自己的同事即使提前来了也不自己开门,编剧觉得很有趣,就写到剧本里,变成剧中某个人物的习惯。
我听大妈讲起她刚刚嫁给大伯的往事时,灵感的天线立即竖了起来。大妈与新中国同龄,说起奶奶家的厕纸,她说自己刚结婚的时候,全家人用玉米棒芯擦屁股,后来我妈嫁过来才有条件拿学生用过的作业本当手纸,又过了一些年才用上了卫生纸。我觉得这个题材很有意思,细节丰富,富有温度,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就写了一篇文章——《厕纸上的人生》。这个角度非常特别,与生活贴近,容易让人有共鸣。
我曾经听奶奶讲鸡下蛋的故事。她讲得极为生动,甚至比汪曾祺散文中写的还要丰富。我便向她提出关于鸡的各种问题。比如鸡的食物、生活习惯、下蛋的姿势、性格等等。很多细节让我大吃一惊,只有养过多年鸡的人才能讲出来,但奶奶没有念过多少书,又不会把这些写成文章。很多故事是“采访”出来的,保持一颗好奇心,多问问,就能有新鲜的题材可写。
自从家里养了狗,我对狗的生活习性有了更多的了解,还认识了很多狗和狗主人。闲谈之中,我了解到这些狗的趣事,有的是生活小片段,有的是狗的身世。我最难忘的是一只叫太阳的中华田园犬。原本我只是从它的性别和有没有做绝育聊起,它的主人接着说到它的身世、收养它的情形,又说起它的家族中其他狗的命运。在一问一答中,我得到了很多的关键细节,一个好故事就出来了,因为它真实而富有冲击力。
打开接收的天线,你会收听到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细节,这些都可以作为你的素材储备。当几件事碰撞到一起,可能就会融会贯通,激发出新的火花,变成不一样的文章。
(大浪淘沙摘自微信公众号“闫晗”,橙子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