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轴行轮”法选穴推拿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
2024-04-12张世新麻向伟张媛媛
张世新,麻向伟,张媛媛
河北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6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为儿童常见的功能紊乱性肠道病,占儿童消化门诊的15%~30%,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不仅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对其智力和记忆力的发育存在一定影响[1-2]。以往临床多选取药物治疗,虽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但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大,损害其肠壁神经,进而加重病情。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3]。中医治疗历史悠久且疗效确切,其中穴位推拿因其无痛、疗效显著、预后良好等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4-5]。鉴于此,本研究选取72例FC患儿,观察两种不同选穴方法进行推拿对治疗效果、安全性、复发率、中医证候积分、血清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水平、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自拟)
1.1.1 纳入标准(1)西医标准:在没有使用泻药的状况下,每周排便次数<2次,每次排便的间隔时间>2 d。(2)中医标准:①腹部胀满、大便干结、食少纳差、食而不化;②呕吐或夜间啼哭、烦躁不安等;③曾有伤乳食史。(3)符合《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6]。(4)临床资料齐全者。(5)每周排便次数≤2次。(6)年龄6个月~4岁。
1.1.2 排除标准(1)存在器质性病变者;(2)存在精神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3)同时存在其他研究,或接受其他研究者;(4)不配合治疗者;(5)有先天性消化道病变。
1.2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河北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收治的72例FC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6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选穴推拿,即清大肠、摩腹各300次,清补脾、退六腑、运内八卦各200次,按揉膊阳池、推下七节骨各100次,按揉足三里、搓摩胁肋、捏脊各20次。
观察组另加用“运轴行轮”法选穴推拿,具体为:“运轴行轮”四穴:清补脾、清胃经、揉板门各300次,推四横纹200次,每天1次,30 min·d-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1)两组临床疗效。(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主症:排便难度、大便形状、排便时间及频率症状,以0~3分表示,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次症:饮食减少、口臭、脉浮数、唇燥或唇色淡、舌苔黄或腻症状,以0~3分表示,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3)两组不良反应。(4)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O、VIP水平。抽取患儿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约10 min,选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儿NO和VIP水平。(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状况。便秘症状:排便困难(4分)、疼痛(4分)、排便次数(6分)、不净感(4分),总分18分,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Bristol粪便形状分级:1~7级表示为大便中有分散硬块。(6)对比两组大便次数。自制大便次数量表,每周1次(1分),每周2次(2分),每周3次(3分),每周4次(4分),每周≥5次(5分)。
1.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7]进行判定,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2 d内排便2次,便质转润,排便顺利,证候积分下降≥95%;显效:上述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2 d 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排便欠顺,70%≤证候积分下降<95%;有效:上述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排便间隔时间较原来缩短>1 d,但仍>3 d,或便质干结改善,30%≤证候积分下降<70%;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证候积分下降<30%。
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n×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2.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NO、VIP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O和VI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NO、VIP水平比较
2.5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状况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便秘症状评分、粪便形状等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状况比较
2.6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大便次数比较治疗1周,两组大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3周、4周,观察组大便次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大便次数比较 分)
3 讨论
FC为儿科消化内科常见病,小儿便秘中90%以上为小儿FC,多存在食欲不佳、腹痛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对患儿智力和记忆力造成一定影响[8-9]。临床常规治疗方法较多,如调整饮食结构、增强运动量、给予开塞露、促胃肠动力药等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但应用药物治疗会引起患儿出现腹泻、脱水等不良反应,且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具有一定依赖性[10]。中医认为,该病属“前后不通”“阳结”等范畴,由五脏失调,引起肠道失司,病位在大肠,与脾、胃失调相关,且小儿脏腑较弱,饮食不均衡或服用药物,引起脾胃虚弱,运化不调,于中焦停滞,热蕴结,传化失常,进而引起FC。因此,治疗时须以健脾胃、补中焦和气机为主。
中医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如推拿、针灸、中药、穴位贴敷、耳穴治疗等[11-12]。但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患儿因畏惧针刺疼痛而抗拒针灸;中药疗效好但是常因口感不佳而使患儿依从性差;穴位贴敷直接与患儿皮肤接触,可能会出现皮肤破损或引发过敏反应;小儿推拿是治疗FC患儿重要方法之一,临床疗效确切,选择更优的推拿方法可显著减少患儿便秘痛苦,提高患儿生活质量[13-15]。对照组采取常规选穴推拿,清大肠有清利肠腑、导积滞、除湿热之效;行摩腹有健脾助运、培植元气之效;清补脾有促进脾胃功能、消积滞之效;退六腑有清实火、除热痰之效;运内八卦有降胃气、消宿食之效;按揉膊阳池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之效;推下七节骨有清热泻火、活血化瘀之效;按揉足三里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之效;搓摩胁肋有疏散解郁、消痞散结之效;捏脊有调阴阳、和脏腑、扶正祛邪、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之效[16-17]。观察组另加用“运轴行轮”法选穴推拿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便秘症状评分、粪便形状等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3周、4周,观察组大便次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轴行轮”法是由医家彭子益提出的“圆运动”思想中五脏配属中土五行模式,中土脾胃比喻为轴,位处四旁的四脏比喻为轮,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心气升浮,肾气沉降,脾胃土气居中以灌四脏。临床治疗应以脾胃为中心,傍达四末,轴运则轮动,诸气皆顺,气机调达则病愈,不论虚证实证,唯调治脾胃才是关键,突出中土脾的主导地位[18-19]。通过推拿清补脾有健脾调中、消积滞之效;推拿清胃有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泄胃火、除烦止渴之效;揉板门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清热之效。推四横纹有退热除烦、散郁结之效;推拿上述穴位,共奏理气消食、泻火烦热、健脾和胃之功[20-21]。
NO参与重要的病理过程;VIP属非肾上腺素之一,主要抑制胃肠道括约肌、平滑肌,可有效促进肠液分泌。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NO和VI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4.181,P=0.041)。该法可显著改善NO和VIP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穴位推拿是中医常见外治疗法,通过刺激患儿体内穴位或经络运行,促进胃肠道蠕动,进而可达到治疗便秘的效果[22-23]。选用“运轴行轮”法选穴推拿,从脾与四脏关系即“轮”与“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发挥和胃降逆、调阴阳、扶正祛邪之效,且在治疗FC方面具有创新性[24-25]。
综上所述,“运轴行轮”法选穴推拿治疗FC患儿疗效显著,可显著缓解患儿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