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度舒适化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效能、肺功能及临床效果的影响

2024-04-12吴美娟魏晓丽朱琴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4年5期
关键词:效能护理人员康复

吴美娟 魏晓丽 朱琴

1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无锡 214000;2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无锡 214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指在不良外界因素侵袭干扰下,导致呼吸道气体交换阻塞受限的慢性呼吸道系统疾病〔1〕。中老年人为疾病高发群体,常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短促、胸闷乏力等症状,症状持续进展恶化,还会引发呼吸衰竭、急性肺气肿等并发症,为延长患者生命时长,采取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至关重要〔2〕。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突发的症状表现,成为临床治疗首选〔3〕。但由于患者年龄较大,机体对于外界抵抗能力逐渐下降,再加上患者对于疾病知识了解较少,易增加患者焦虑、恐慌等不良心理状态,且传统护理干预在维持与提高患者肺功能方面未能达到预期理想状态〔4〕。因此,采取系统全面、具体化、高效率的康复护理干预对策十分关键。本文旨探讨对老年COPD患者采取多维度舒适化康复护理干预对策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COPD患者72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6例。纳入标准:①经由胸部X线、血气检查、胸部CT等检查,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5〕;②年龄>60岁;③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肾等脏器功能不全;②合并持续性癫痫大发作、重度意识昏迷;③合并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认知功能障碍;④伴随严重营养不良、重度抑郁或自杀倾向或狂躁症、双向情感障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等临床基线资料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对比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对策。引导患者对医院内环境、科室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熟悉了解,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指导患者有效呼吸、排痰训练等康复锻炼,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合理膳食饮食,引导患者进行心理放松训练。

1.2.2研究组 研究组实施多维度舒适化康复护理干预对策。

1.2.2.1组建舒适化康复护理小组 主要包括:呼吸内科主治医师1名、科室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4名,营养师、康复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各1名。在开展多维度舒适化康复护理干预前,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进展过程、护理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对护理小组成员进行规范化集中培训,收集整理患者临床相关基础资料,制定合理化康复干预对策。

1.2.2.2认知干预维度 护理人员在传统疾病健康宣教内容的基础上,借助学术网站搜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产生原因、临床典型表现、治疗干预措施、自我护理注意事项等知识内容相关的参考文献,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将其进行完善拓展,并以有声视频、文字简述、图片等形式加以呈现。待患者机体各项指征逐渐稳定后,护理人员至患者床旁,将慢性阻塞性疾病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一对一详细深入讲解告知。营养师与患者一起共同制定符合其机体发展恢复的科学膳食饮食计划,对于脾肺气虚者:建议多进食蜂蜜、桂圆、薏苡仁、山药等止咳化痰、健脾补肺等食物,减少食用难消化、油腻食物;对于肺虚者:增加大枣、鸡肉、瘦肉、山药等化痰止咳、滋补肺气等食物,禁止腥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肾肺气虚者:护理人员在为其挑选日常膳食摄入种类时,首选大枣、动物内脏、核桃、黑芝麻或木耳等纳气平喘、健脾补肺功效的食物;对于肾肺气阴两虚患者:护理人员在为其挑选食物时,应遵循平喘纳气、滋补气阴的原则,例如荔枝、甲鱼、枸杞、猪肺等,避免摄入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等食物,叮嘱患者严格遵循日常饮食摄入原则。同时,护理人员还可组织患者积极参与每周2~3次的专家讲座,邀请呼吸科权威专家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常自我护理方式技巧及注意事项等演讲,讲座主题围绕“什么是慢阻肺”“慢阻肺的危害性”“康复锻炼与护理的重要性”“如何自我开展康复锻炼”,在讲说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从协助解释,鼓励患者踊跃提问,从患者提问中,挑选与本堂讲座相关,价值较高的问题,组织每6例患者为1个小组的划分,并根据自身掌握的疾病知识,展开讨论与分析,每次讲座时间控制在45~60 min,共举办6次。

1.2.2.3生理舒适维度 康复治疗师结合自身以往临床呼吸训练经验,协助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和肺功能康复锻炼。护理人员将患者床头抬高45°~60°,床尾抬高10°,为避免患者向下移动,于患者臀部下方垫置一软枕。告知患者跟随康复治疗师口令,紧闭双唇经鼻腔以最大限度将气体吸入进体内,随即屏气3~5 s,然后将口唇拢缩呈鱼嘴状,缓慢呼出气体,呼吸时间比值控制在1~2∶1,在呼气过程中,为保证肺部残余气体能够完全排出体外,告知患者手部对腹部施加适当力度的压力,如此循环反复,每天2~3次,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20~25 min。在反复呼吸训练过程中,还可指导患者对气体在吸入与呼出时,躯体产生变化的感知,告知患者将左手置于腹部、右手置于胸前,在经鼻深吸气时,左手感知腹部呈逐步隆起状态,经口缓慢呼气时,腹部也随着气体的呼出逐步回归至原位,在此过程中,右手感知胸腔应始终处于静止不动状态。为实现患者对于自身呼吸气流的控制,护理人员将患者病房内打造成相对封闭状态,在距离患者口唇平行的20 cm处,放置1根燃烧的蜡烛,观察火焰变化状态,告知患者呼气时,应保持火焰微微倾斜且不灭的状态,反复练习,每次5~8 min,每天2~3次。训练结束休息8~10 min,指导患者进行卧式、站式呼吸操训练,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取较为舒适放松的平卧体位,叮嘱患者跟随康复治疗师的口令,紧握双掌,经由鼻腔吸入气体时,双肘关节作缓慢屈曲动作,气体缓慢呼出时作伸直外扩动作,重复训练15~20次为1组;护理人员协助患者于床边站立,告知患者将双腿叉开与肩平齐,双手叉于腰间,肩颈上方、腰部以下保持不动,跟随者呼气与吸气,作左右翻转动作,如此反复15~20次为1组,每天2~3次,每次2组,连续训练8~10 d。

1.2.2.4心理疏导维度 护理人员将病室内部温度调节至24~26℃左右、相对湿度调控在50%~60%,定期对地面、床单位、桌椅进行清洁消毒,控制音量在35~40 dB。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采取“暗示”“明示”等言语技巧,引导患者将自身存在的顾虑与不安因素,加以完全阐述,在患者讲述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始终保持合格倾听者的状态,适时给予患者眼神肯定与言语安慰,站在患者角度,引导患者正确思考与看待问题。同时,护理人员还可邀请其他自我护理效果较为显著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将自身在进行护理中的成功经验加以分享。告知患者家属增加陪同患者的时间,在与患者交谈过程中,应以积极乐观地氛围作为谈话的主旋律,引导患者进行美好事物及场景的回忆与联想,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时间控制在20~30 min,连续疏导8~10 d。

1.3 观察项目及评价标准

责任护士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入院1 d)、干预后(出院前1 d)自我效能、肺功能、心理状态等进行观察分析。

1.3.1自我效能 应用自我效能评估量表进行综合测评,主要包括完成自我管理、达成结果、一般自我效能、应对问题4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为0~10分,分数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好,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7〔6〕。

1.3.2肺功能 经由肺量仪测量患者最大通气量(MVV,正常范围:>80%)、用力肺活量(FVC,正常范围:>83%)、肺活量(VC,正常范围:2.5~4.0 L)、肺总量(TLC,正常范围:女:2.81~6.81 L,男3.61~9.41 L)等肺功能水平。

1.3.3心理状态 采用中文版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进行评估,主要包含正性情绪(10项条目)满分为0~50分,分数越高说明正性情绪越好,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5;负性情绪(10项条目)满分为0~5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负性情绪程度越重,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3〔7〕。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在完成自我管理、达成结果、一般自我效能、应对问题等水平,提升效果较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情况对比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水平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肺功能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最大通气量、用力肺活量、肺活量、肺总量等肺功能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肺功能水平干预前后对比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等心理状态,改善趋势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情况比较

3 讨论

老年COPD是呼吸系统中发生率较高、预后效果较差的慢性疾病之一,据统计,全球COPD发生例数约为2.51亿例,患病率约为11.7%,而我国每年COPD罹患率约4 000万例,在慢性系统疾病发生率中仅次于高血压和糖尿病,若不及时加以有效治疗控制,严重时会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及安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8〕。

3.1 多维度舒适化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临床常采用药物治疗手段,可有效舒缓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但由于患者气流受阻属于不可逆性损伤,且患者年龄较大,对于疾病知识了解掌握不足,临床配合程度较差〔9-10〕。再加上部分护理人员仍遵循传统护理理念,只是单纯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忽视了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安全感及生理需求,增加了患者恐慌、抗拒等不良情绪的产生,预后效果不容乐观〔11-12〕。因此,采取精细化、高质量的康复护理干预尤为重要。多维度舒适化康复护理干预是指以促使患者机体早期快速恢复为护理目标,从患者认知、生理、心理等角度入手,结合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在康复治疗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联合协助下,制定临床可行性高的康复护理对策〔13〕。

3.2 康复护理提高自我效能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与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患者相比,自我效能提高趋势较为可观。可见,护理人员搜索关键词汇,借助医学学术网站检索与之相关的医学参考文献,将传统健康宣教内容进行优化升级,并采取一对一直观形象的宣教模式,将疾病相关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深入细节化讲解,强化患者对于疾病的理解与掌握〔14-15〕。根据患者自身机体状态,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饮食计划,利于协助患者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护理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在强化护理效率的同时,还促使患者自我效能有效提升〔16〕。

3.3 康复护理改善肺功能水平

本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肺功能水平改善缓解情况较为显著。护理人员与康复治疗师的联合协助下,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呼吸肺功能康复锻炼,充分调动与激发呼吸肌功能水平,提高气体交换呼吸效率,加速血液循环,减少机体耗氧量,缓解呼吸肌疲劳,增加肺泡通气量,提高患者呼吸肌与肺功能水平〔17〕。

3.4 康复护理缓解心理状态

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呈逐渐好转趋势。由此可见,心理咨询师结合自我临床经验,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建立起积极有效地交流沟通,引导患者将影响自身情绪的原因进行阐述,联合其家属及时给予患者安慰与支持,激发患者自身求生欲,促使患者负性情绪的正向转换,在康复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疾病的转归〔18〕。

综上所述,对老年COPD患者采取多维度舒适化康复护理干预对策,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效能与肺功能水平,改善不良心理状态,对推动医院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效果。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效能护理人员康复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