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媒体技术 优化高中地理教学
2024-04-12戚军
戚军
[摘 要]文章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高中学生地理学习负担出发,提出巧用信息媒体技术、优化地理課堂教学结构的策略:灵活运用感知规律,提高学生地理认知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新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整合教学资源,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提出巧用信息媒体技术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关键词]信息媒体技术;课堂教学;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4-0083-03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高中学生地理学习负担的关键就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如何使地理课堂教学结构要素和教学过程发生变化、优化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呢?实践证明:信息媒体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密切融合,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媒体技术来更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不断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巧用信息媒体技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结构
(一)灵活运用感知规律,提高学生地理认知水平
心理学将教育发展目标中的认知领域划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次。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时应用信息媒体技术,有利于实现上述层次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信息媒体(图像、音频、视频等)展示地理事物的位置、形象和发展演变过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并及时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后做出反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突破教材的难点和重点,把握关键。如在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片观察大西洋两岸的陆地轮廓特点,并用复合投影片做陆地轮廓的拼合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判断地质历史上海陆分布可能存在的情形和将来大陆漂移的趋向。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科学解释的求知欲,让学生开展想象。接着导出板块构造学说,并为接下来讲述地球上的两大山系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成因埋下伏笔。
又如在探究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时,教师可以先播放《青岛海滨成避暑胜地》的视频短片:在炎炎烈日、高温炙烤的盛夏时节,游客纷纷来到青岛海滨旅游,感受海浪、海风带来的惬意凉爽,通过视频短片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带领学生展开分析讨论:白天沙滩和海水哪里温暖?哪里凉爽?为什么?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还是从陆地吹向海洋?到了夜晚,这些感觉是否和白天一样呢?在学生思考过后,教师播放初中物理比热容实验的小视频,看完小视频后,学生就能轻松回答上述问题,得出这是沙滩和海洋因热力性质差异出现气温变化、产生气压变化的结论。白天空气从气温低、气压高的海洋流向气温高、气压低的陆地;夜晚两地温压状况相反,空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在学生理解后,教师进而由昼夜风向相反,导出海陆风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东亚大陆和同纬度的太平洋之间,在一月和七月由于出现温压变化,风向发生转换,形成冬季风和夏季风。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借助信息媒体技术展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过程,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情境,贯彻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等教学原则,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可以成功实现地理教学模式向过程式、探索式、合作式的转变,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讲述地球公转运动和四季形成的原理时,教师如果用语言解释,学生可能会一知半解,只能机械地记忆结论。运用信息媒体技术来组织教学,能把教材中的“静态”信息转变成“动态”信息,展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位置的移动轨迹,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形象、直观、生动的感性认知,还使学生通过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自然现象来认识四季的形成。
如在讲授“洋流”一课时,先给学生播放麦哲伦航海图文解说的小视频。根据航海日志记载:麦哲伦带领的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当船队进入到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教师对照麦哲伦航海路线示意图,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学生一起分析麦哲伦船队在哪段航程是顺风顺水航行?哪段航程是逆风逆水航行?为什么赤道附近微弱无风?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行进会十分艰难?从麦哲伦船队航线所经过的气压带、风带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布,可以得出盛行风是推动大规模海水运动的动力来源。分析完后,教师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洋流概念的基础上,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判断是暖流还是寒流,进而分析洋流对渔场分布、气候形成、远洋航运、海洋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认识、探索、运用自然原理和规律的求知欲。
(三)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媒体技术,选择呈现与教学同步的图像、视频等,力求教学形式新颖化、灵活化和多样化,努力使知识性、趣味性和直观性三者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将遥远的地理景观、异域风土人情、复杂的地理演变过程(如火山、地震、褶皱、断层)在短时间内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教师也可以适时结合画面内容设计一些可供学生实际操作、回答的问题,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地理观察对象上,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这个过程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化为探索地理科学知识的饱满热情和持久毅力,使地理教学趣味倍增。如在复习各省省会名称时,教师可设计转换图片,使各省的图形轮廓和名称依次从“窗口”出现,让学生抢答说出各省相应的省会名称。在复习长江、黄河流经省区等相关知识时,可下发这两条河流流经省区的简图让学生填充,并将学生分组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派代表依次到实物投影前展示所填内容。这种填图竞赛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喜悦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四)整合教学资源,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中的难点是由于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知识的抽象性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新知建构带来不小困难。这时教师可以适时整合图像资源、制作相关视频,把高度抽象的地球运动过程直观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样可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如在讲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时,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态,思考地球仪为什么是倾斜的?教师根据所提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通过转动地球仪,教师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地球仪自转方向、绕转中心和自转周期等问题,理解、掌握地球的自转运动特征。然后教师承转:地球在绕地轴自转的同时,还绕日公转,并且有各自的运转轨道面。接着展示地球黄赤交角示意图,让学生识记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和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了解黄赤交角的构成和角度数值。为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演示地球公转的运动过程,教师可以分别展示以赤道面和黄道面为水平面的地球绕日公转运动动画,让学生观察地球的绕日运动轨迹和自身的运行状态。同时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地球绕日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如果以赤道面作为水平面,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是什么状态?地球在公转轨道面上是如何运行的?经过认真思考,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是倾斜的,地球是“直着身子”沿倾斜的黄道面绕日运行。这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以黄道面作为水平面,情况又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时地球又是以何种状态绕日公转的?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能轻松得出答案: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赤道面是倾斜的,地球是“斜着身子”在水平的黄道面上绕日运行的。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就能全面理解并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问题,为学习太阳直射点、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南北半球移动扫清障碍。
二、巧用信息媒体技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其思维活动状态会随时间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分为情绪调整、思维活跃和注意力分散三个阶段。教师将信息媒体技术适时地引入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使图像信息和文字信息紧密结合,可有效地调控教学信息传输的速度和组合方式,实现教学节奏的张弛有度,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积极参与反馈,不断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之始终保持思维的兴奋状态。下面就略谈一下在这三个阶段中,利用信息媒体技术,组织教学的做法。
1.情绪调整阶段是指在课堂教学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逐渐趋向集中,处在心境调整状态。在这一时段内,应展现直观、概括性的画面和图表,安排多样化的提问,温故知新、引入新课,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如在讲述天气系统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相互补充说出今天的天气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给学生展示今天的天气预报图片,图片内容包括阴、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力、风向,防晒指数和穿衣建议等 ,进一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根据天气阴晴状况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晴天温差大,阴天温差小?为什么刮风?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巩固了新知识,情绪很容易回归课堂。如果今天恰好刮的是西北风,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引入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在上述提问中,学生可能会回答出风的来源、造成温差大小的原因,但不一定能说清楚阴、晴产生的原因,更难以预测第二天的天气状况。这时教师开始引导:我们究竟能不能预测天气呢?怎样才能预测天气呢?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天气系统。这样学生会带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进入课堂的学习之中,为了能够掌握预测天气的方法,他们会非常认真地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思维活跃阶段:调整阶段过后,学生思维水平逐步提高,慢慢达到最佳状态。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学信息的接收、消化、运用和反馈的效率提高。教师应设法有效延长这个时间段,精讲精练,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迁移知识,开展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对学生提交的练习及时批改,广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样既能把握学生的群体特征,又能兼顾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还是以天气系统这堂课为例,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之后,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决定阴晴状况的天气系统是锋面和气团两大系统。然后画出简图,分析气团锋面活动引起气温、气压、降水、风力、风向变化的原因。在讲授冷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全程参与进来,比如要求学生画出冷气团和暖气团所处的位置、移动方向、降水分布区域等,让学生讨论并回答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同时展示图表,和学生一起填写冷锋过境的天气要素。在学生掌握冷锋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引导他们画出暖锋、准静止锋示意图,并解释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和准静止锋影响下的天气状况。之后,教师选出学生代表,让他们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并和其他学生一起批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觉得学有所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注意力分散阶段是指学生因长时间用脑产生疲劳而引起注意力分散、思维能力降低的阶段。此时,呈现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者影像资料,并提出一些趣味性强的问题可以转移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其注意力,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一节课,跨越注意力分散阶段。比如,在讲到地球的圈层结构时,由于学生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没有直观的认知,而且这部分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可能会在学习的后程感觉疲劳。这时教师可以播放一個动画短片,让学生感受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索。目前,人类只探索到地下一千二百多米的深度,这个深度让我们看到了鳄鱼的最深洞穴、地下马拉松赛道、马里亚纳海沟,等等。学生在观看动画短片的过程中既长了知识又提升了兴趣,此时的热情又开始高涨。这时,教师可以适时提问:我们现在探索到了地球的哪个圈层?如果再向下探索会到哪一层?继续向下探索会面临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既能消除学生的疲劳感,又能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适当使用信息媒体技术,或展现地理事实,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探索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率;或调控信息传输,加强信息反馈,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