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日语阅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2024-04-12汪华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1期
关键词: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汪华

摘 要:高校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抓好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本研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考核四个方面,重构了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设计。依托学习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坚持“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在“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融入丰富多元的思政育人元素,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的考核体系,全方位推进日语阅读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课程思政;日语阅读;教学设计;线上线下

在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情感及思想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部分日语专业学生受所学语言文化背景等影响,对日本文化具有强烈兴趣,却对本国历史文化缺少深入了解和情感认同。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主阵地,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专业知识过硬、能力突出,更要厚植家国情怀、志存高远。因此,各高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指明了方向,而如何在专业课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确立教学目标——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精神“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日语阅读课程是面向日语本科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日语阅读课,属于日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作为外语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本课程授课内容包含两个部分,即阅读理解实战练习与泛读,通过大量阅读各种类型的文章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眼界,丰富课堂内涵。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传授:掌握高级日语阅读篇章所需的语言知识和阅读方法。

2.能力培养:培养阅读逻辑思维能力、快速通读能力、对所学知识技能活學活用的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能力等。

3.素养内化: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品质。

4.精神引领:树立文化自信,坚定历史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行价值塑造。

(二)育人目标的三个层次

1.个人成才: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讲授高级日语阅读所需的语言知识和阅读方法,使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

2.服务社会: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品质。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集中探讨交流,帮助学生培养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品质,并引导他们用专业的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

3.胸怀国家:通过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坚定文化自信;通过阅读历史,坚定历史自信;通过了解国家大事,对比国际新闻,厚植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国家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阅读优秀主旋律作品,增进情感认同。

(三)育人目标的时间维度

1.短期目标:知识掌握、能力运用是短期的教学目标,是发生在一个教学周期内、可以量化的目标,具有显性、短期性的特点。日语阅读课程的短期目标是使学生在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周期内,达到N1水平的高级日语阅读理解能力。

2.远景目标:核心素养的养成、价值塑造、精神引领是远景目标,具有隐性、长期性的特点。日语阅读课程的远景目标是强调课堂的沉浸式教学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启智润心,进行价值塑造、精神引领,力求实现内化核心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坚定历史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价值塑造的育人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思政育人元素——育人潜移默化,立德润物无声

阅读,是知识学习、能力素养提升、精神引领的重要途径。日语阅读课程从两大主线、11个方面、25个点进行思政育人元素挖掘,增强思政育人元素多样性,实现全面育人。通过日语阅读,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元素的有机融合,启智润心、笃行致远、培根铸魂。另外,基于课程思政隐性育人的特点,依据教学内容,探索学生更易接受的育人方式。

(一)挖掘丰富多元的思政育人元素

1.梳理思政育人元素,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线,从“增强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乐于善于学习、学会健康生活、勇于责任担当、笃学践行求实创新”6个方面18个点,全面梳理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育人元素。

从梳理出的思政育人元素可以看出,排名前5的核心素养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问题解决、勤于反思、健全人格”,主要侧重于“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实践创新”4个方面。相对缺乏的思政元素是“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尤其是“国家认同”这一方面的思政育人元素并无体现。此部分的授课,需依据教学内容,灵活寻找契机,于课堂中随时交流探讨,达到提升教学成效的目的。

2.优选新的课程思政载体,增强情感认同,强化精神引领

高校学生的精神领域建设、价值观塑造至关重要,针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内容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因此,在《纲要》的指导下,优选新的课程思政载体,从“树立文化自信、坚定历史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塑造价值观”这一主线的5个方面7个点进行精神引领。整合丰富多元且融知识性、趣味性、话题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程思政载体,构建多样化教学内容。阅读国学经典,树立文化自信;了解人文历史,坚定历史自信;看新闻知时事,厚植家国情怀;关注国家大事,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价值塑造。

教师通过沉浸式课堂教学,于潜移默化中启智润心。以课堂教学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与日常生活中的身边事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建立情感体验,增进情感认同,进行精神引领。

(二)思政育人,隐性呈现

隐性教育是以教育目的隐蔽为特征的一种基本教育方式。教育方式具有渗透性、潜在性和濡染性。课程思政具有隐性育人的特点,需要依据教学内容,探索更加易于接受的育人方式。

大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课程思政的育人意图越明显,越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课程思政育人要避免暴露育人目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学生的内心需求。

课程思政教学,不能“只见理不见事”地一味灌输道理,而应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愿意听、愿意交流、愿意思考,进而更好地领会内化。隐性的课程思政育人内容,更适合用感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以景触人、以美动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

用兴趣来驱动。对知识性要求较高的课程思政載体,要用趣味性知识或深度知识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思,在思考中有所悟。

用话题来互动。对话题性较强的课程思政载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交流机会,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促使学生认知的转化、思想的升华。

用情感来触动。对感染力较强的课程思政载体,通过沉浸式教学氛围,增进学生情感认同,进而在精神价值层面进行引导。

三、设计教学过程——基于学习通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一)教学手段选取

1.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全过程融入思政育人元素

采用超星学习通线上教学与线下授课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线上教学灵活方便,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利用线上大数据,直观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效果,便于追踪统计总结,为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切实有效的途径。线下教学更具直观性、互动性,注重体验感、氛围感以及情感交流,是有温度的教学方式,可以助力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进行精神引领。线上线下优势互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积极性、有效性,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2.线上平台“五建设”和线下授课“五注重”

利用学习通平台建设在线习题、在线视频、在线讨论、在线课外阅读、在线阅读题库等功能,打造教、学、测、考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突出线上学习课前与课后的阶段性,侧重低阶向高阶的发展性,强调课程思政的引导性。

线下授课注重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情感性、思想性。用沉浸式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用引导式交流探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流程设计

构建“课前线上引导—课中线下课堂集中指导—课后线上评价”的全程导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线上课前导学和课后作业部分,有针对性地设置思政育人相关任务。线下课堂注重增进情感认同、强化价值塑造、进行精神引领。

1.课前思政育人元素初步引导——线上初阶任务发布

线上前测:线上自学简单知识点,完成初阶任务,解决了上课时间有限的问题,为高效课堂提供可能性。

线上提问:围绕思政育人主题进行具体化、形象化提问,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思政育人内容进行初步思考及资料查阅。

2.课中思政育人元素融合升华——线下课堂集中指导

趣味导入:通过图片、视频、趣味性知识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

文章讲解:文章重点句式段落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思政育人元素融合升华:在文章讲解过程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在沉浸式教学氛围中,增进情感认同,促使思想升华。

交流探讨:以身边事为切入点,展开交流讨论,引发思考。

3.课后思政育人元素拓展提升——线上拓展高阶探讨

课后作业:课后再次进行思政育人元素挖掘,引导学生通过线上拓展学习进行知识巩固,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课外阅读:阅读文章与思政元素无缝衔接,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课程思政育人有机结合。

四、建立合理考核机制——线上线下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

以“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为任务,除了对知识技能的考核,还要对核心素养、情感认同、价值塑造、精神引领等隐性教育进行过程性考核。

从考勤、课堂参与度、互动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通过观察法、交流谈话法,着重评价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是否对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国家战略、时事新闻等发生认知方面、情感态度方面和思想方面的变化。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考查学生课前的线上自学、课中的线下课堂表现、课后的线上拓展,与结果性考核中期末考试(考试试题中包含对课程思政学习内容的知识层面考核)相结合。

笔者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以日语阅读课程为主要内容,依托学习通平台,探索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从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来看,本课程的线上任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的完成率达到100%。通过导学,学生课前自学低阶知识,课后拓展学习,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线下课堂授课,引发学生思考,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通过沉浸式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升华思想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启智润心;通过引导式交流探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探讨的积极性更高,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实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绝非一门课程的一朝一夕之功。其育人效果具有滞后性、潜伏性,无法在短期内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也无法在课程中一次实现,需要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逐渐体现。因此,课程思政育人要注重育人过程,不能急功近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2).

[3]贾克水,朱建平,张如山.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教育研究,2000(8).

[4]郭毅然.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社会心理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7(5).

猜你喜欢

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AHP方法对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网络平台效应对传统大型零售企业线上商业模式选择的作用机理探讨
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对我国零售行业O2O模式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