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涌大湾区 风劲好扬帆

2024-04-12汪灵犀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满目繁华、气象万千,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加快形成,绽放出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无限魅力。

南海之滨,风劲潮涌。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5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勾勒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宏伟蓝图。

5年巨变,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满目繁华、气象万千。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人们见证着这片热土上高铁飞驰、大桥飞架,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优势互补,现代化产业体系迸发出新动能;民生融合、往来密切,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加快形成,绽放出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无限魅力。

软硬联通不断拓展

阳春三月,深中通道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收尾工程,向着2024年建成通车加速冲刺。这项世界级跨海工程连接珠江两岸,通车后,中山直达深圳的通勤时间,将由以往的2小时缩至30分钟。

不仅深中通道,狮子洋、黄茅海等跨江跨海通道也在加紧施工。当下,“联通”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主题,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为大湾区经济循环高效畅通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8年广深港高铁通车运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2019年南沙大桥投入使用,2023年广汕高铁正式运营;“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相继实施,大湾区互联互通、融合发展迈出关键一步;拱北口岸、横琴口岸、青茂口岸实行“一次排队、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便利化措施,让通关进入“30秒跨境珠澳”新阶段……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超25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5000公里,高铁、城际、地铁、高速等交通网络越织越密,构建起外联内畅、通江达海、高效便捷的大交通格局,“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现在坐高铁15分钟就能到深圳繁华商圈,购物、吃喝体验非常好,偶尔我们还会去享受按摩、看看电影。”住在香港、周末不时带着全家人到深圳游玩的李先生说。

“硬联通”完善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软联通”也在不断加速,5年实现大跨越。

在金融领域,“深港通”“跨境理财通”“互换通”等制度落地实施,粤港澳金融市场加速互联互通,市场双向开放不断提升;在标准衔接方面,随着第二批“湾区标准”清单的公布,“湾区标准”已覆盖食品、交通、养老等32个领域183项,“一体化”进一步走进居民生活;在营商环境方面,“数字湾区”启动建设,10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粤港跨境通办,“湾区通”工程深入实施,“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深入推进,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实现“一网通办”;在民生领域,2021年“湾区社保通”上线,港澳居民“足不出境”就可以享受广东的社保服务,同年“港澳药械通”政策实施,在医疗方面实现粤港澳大湾区资源互通……

数据显示,目前港澳居民在粤参保达34.67万人次,领取待遇4.72万人。截至2023年底,粤港澳三地共67家银行、6.92万名投资者参与“跨境理财通”试点,累计办理相关资金汇划128.1亿元人民币。截至2024年1月8日,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累计批准19家指定医疗机构,临床急需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56个,共惠及4509人次。

科创产业加速发展

时速160公里的地铁在隧道中飞驰,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和广州大学城等创新平台连珠成串,“澳门科学一号”空间科学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实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粤港澳三地数据、资金、人才等科技要素加速流动。凭借协同创新的独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正加快打造中国科创高地和经济发展超级引擎。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超过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多所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大学、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实质推进和已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50个,一批高素质人才、研发平台、产业化基地在这里形成聚合效应。

在百行千业蓬勃发展的带动下,2023年大湾区经济总量预计超13.6万亿元,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

科创的第一资源是人才。“粤港澳大湾区吸聚人才不仅在打造‘宜居湾区上发力,更为我们开拓了广阔的施展空间。”澳门大学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麦沛然介绍,他和团队在珠海横琴设立了实验室分部,并牵头成立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微电子研究院,专注于芯片领域的研究。

深植大湾区这片沃土,深圳湃诺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彦燊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科创发展满怀信心。在他看来,香港有雄厚的科研能力,而深圳、广州等大湾区内地城市有完整的产业链条,粤港澳科创优势互补,可以整合资源构建世界级的科创生态。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立项数量已达31家;广州超算中心打通全国首个超级算力直达香港的网络专线,已服务港澳地区用户近300家;湾区内大型科研设备可以24小时预约“即报即放、到厂检验”通关……一项项体制机制障碍被破除,创新要素流动更加畅通,粤港澳三地正从合作迈向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科技领域的合作与创新。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表示,大湾区不断跑出创新“加速度”并跻身全球顶尖科技集群,靠的是持续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不断优化区域创新体系。随着一系列平台载体的建设,深港河套、珠海横琴“两点”,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两廊”,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布局逐渐成形。

人文湾区“连心架桥”

5年来,粤港澳三地充分发挥地域相近、人文相亲的优势,持续在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开展交流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品牌人文交流活動,以文化融合促进民心相通——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已成功举办3届,湾区11城每年以艺术之名集结,在大湾区掀起文艺风潮;深港澳共同举办“湾区云和声——深港澳阿卡贝拉菁英交流艺术周”系列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增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化认同和民心相通;广州文交会、香港书展、澳门艺术节等众多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合力展现大湾区多元的文化内涵与人文魅力。

今年初,首部珠澳联合创排的现代粤剧《无声的功勋》在广州粤剧院上演。作为珠澳两地开展“文化走亲”交流活动的重要成果,该剧邀请珠澳两地的文艺工作者共同参与,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红色医生”柯麟用医术、奉献与人格魅力赢得澳门百姓信任和爱戴的故事重现舞台。

“自珠澳‘文化走亲交流活动启动以来,两地聚焦文化交流、精品创作、文化品牌打造等板块展开多领域合作,以人文促进两地同胞交流交融,拉近彼此距离。”剧目制作方、珠海演艺集团总经理邹建红介绍,今年珠澳将继续加大联合创作力度,并邀请香港团队参与其中,为大湾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和艺术作品。

在香港西九文化中心,一座造型独特、精致典雅的建筑傍海而建,为香港的天际线增添了一抹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这就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自2022年7月开馆以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共呈献16个专题及特别展览,接待海内外访客超过210万人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外文化交流的新地标。

作为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桥梁,香港和澳门在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携手社会各界积极推动盛事经济,促进中西文化艺术的对话互鉴,夯实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文化艺术盛事委员会主席郑志刚表示,香港今年将举行超过150项盛事活动,希望借助相关活动举办的机会,认真讲好中国故事、香港故事,透过香港这扇“世界之窗”传播更多中国声音。

在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看来,推动湾区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不仅能展现湾区文化软实力,还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他建议,澳门应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和人文优势,不断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吸引海内外文艺领军人物和重要文博机构来澳门交流、创作、展演,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

汪灵犀 人民日报海外版記者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