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殷墟:三千年文脉启新篇

2024-04-12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殷墟新馆甲骨

张 霄

殷墟博物馆新馆在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考古學的同时,更阐释着商文明的世界意义。

洹水之滨、殷墟之上,殷墟博物馆新馆矗立在水中央,与殷墟宫庙遗址隔河相望。这座宏伟的鼎形建筑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也成为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之一。

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约2.2万平方米的展厅内,近4000件套文物令人目不暇接,其中3/4以上的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馆内展陈聚焦商文明主题,在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同时,更阐释着商文明的世界意义。

上溯起源

2022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遗址。习近平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令总书记“向往已久”的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是探索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点和基石。

自1928年10月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在安阳小屯村铲起第一锹土开始,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栉风沐雨,对殷墟持续发掘研究。在这里,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区、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分工明确的手工业体系……都系统展现了商代社会文化面貌、商代文明发展成就。

如今,随着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开放,殷墟这座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关键遗址,仍将继续揭示中华文明密码、延续中华民族精神根脉。

“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安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高永说,“新馆的投用,让古代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为我们扛牢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宣传阐释中华文明密码、延续中华文化根脉提供了新的支撑。”

据介绍,殷墟博物馆新馆设“探索商文明”“伟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三个基本陈列,以及“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等四个专题展览和一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展览主题鲜明,紧密衔接,生动而鲜活地“讲述”着“大邑商”的故事。

步入展厅,上新文物随处可见。刚刚在两会C位出道的亚长牛尊、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铜方鼎、曾“一片甲骨惊天下”的屯南甲骨、威风凛凛的亚长铜钺等都在新馆内展出,吸引无数观众慕名而来。

“大家以前在媒体上见过的、听过的,甚至闻所未闻的文物,都将出现在新馆。”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赵清荣介绍,新馆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让观众更直观、更沉浸式感受商文明的无穷魅力。

在这里,《史记·殷本纪》中有着3000字记载的商王朝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商文明蕴含的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清晰可见,“何以中国”的答案逐渐清晰。

创新表达

“这次的疾病是否严重?我是否能去上学?”

3000多年前的一天,武丁和妇好最宠爱的小儿子生病了,不敢无故旷课的他进行了一次占卜,“子其疫,弜往学”的卜辞镌刻在一片甲骨上,留存至今,让观众看到了商代“请假条”的模样。

不过这只是“王子日记”的其中一篇,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展厅内,110余片首次展出的甲骨记录着这位商朝小王子的生活日常。

“首次以商代卜用甲骨作为主要展品而策划的一个人物主题展览,更是一次开创性的尝试。”该展策展人、安阳市文物局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及考古研究专员于成龙说,自己和策展团队历经一年多的时间,通过“子系何人”“子之起居”“子占卜与商王占卜”三个单元,把数百片甲骨组成的“王子日记”串联起来,进一步揭示商代的占卜习俗、商人宗法制度、社会结构及家族形态。

对此,全程参与殷墟博物馆新馆建设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这样说:“通过适合考古的表达方式,全面地阐释商文明,是我们的策展理念。”

“我们以科技考古为手段,通过人骨考古研究揭示了亚长的性别、年龄、身高等基本信息,同时还展示了亚长当时的生活习俗、疾病创伤甚至死亡原因,重塑了亚长的血肉身躯。”何毓灵说。在“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以透物见人为主旨,以考古学家的全面系统发掘与研究、科技考古的全面介入为线索,3000多年前亚长铁血英武贵族形象跃然而出。此外,该展厅内还以多媒体交互装置丰富了展览内容和形式,“音频交互装置呈现了亚长墓出土3件铜铙的测音成果,让3000年前的声音绕梁于今,与观众实现共鸣。”

博物馆展陈手段的精心设计,也让观众观展体验全面升级。

“快看,这里的面具在挤眼睛、水牛也活了。”在裸眼3D展厅,湖南宁乡的人面青铜鼎上的人脸会挤眉弄眼,殷墟妇好墓的跪坐玉人神奇地站了起来,山西闻喜酒务头的兽面纹觥的兽首能来去自如地甩头,江西新干县大洋洲乡的伏鸟双尾青铜虎发出了嘶吼……依托数字技术,游客穿越时光,沉浸式感受着20多件商代珍贵文物在同一空间完美呈现,享受一场商代历史文化“盛宴”。

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广泛运用的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赋予文物、文献、甲骨记载等新的时代表达方式,提升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广度、深度、精度,构建文物、历史与数字虚拟空间交互场所。

多元融合

在殷墟博物馆新馆,“世界的商文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与“探索商文明”“伟大的商文明”共同组成三个基本陈列。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侧墙体上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等外国文博机构展出商代文物的场景,一张巨幅“商代文物海外收藏地图”则无声述说着大量青铜器、玉器、刻辞甲骨等商代文物流散海外的历史。

随后,为保护商代文物、探索商文明的深层内涵殚精竭虑的众多外籍学者的精彩论述和真知灼见也被一一呈现。大量文字、图片、实物及互动游戏为参观者还原了一个3000年前多元文明交相呼应的精彩世界,也展示了当今世界商文明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慕名而来的郑州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阿西姆在参观后有感而发:“殷墟博物馆新馆令人惊叹,参观后我受益匪浅。通过一件件文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是如何生活的。特别是博物馆采用中英双语的介绍方式,让外国人能够更加方便、深入地了解伟大的商文明。我认为只有通过交流和互鉴,我们才能更好地尊重和理解彼此,让全人类和谐相处。”

近年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安阳围绕殷墟开展了很多中外文化交流活动。2013年,韩国旅游团到殷墟开展“我在甲骨文发祥地写汉字”活动;2018年,来自国内外的3300名优秀学子身穿传统服饰在殷墟参加“世界大同·文明安阳”2018研学游—国际学子成人礼……此外还开展了同外国学者访问团的学习交流活动以及中外友好甲骨文书法交流活动等,积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作出努力。

对此,何毓灵表示,“文化交流与融合始终具有双向性,正是这种永不停歇的资源流动和交往交流,让殷墟文明不断向外扩散与传播、向内吸收与融合,中华文明也因此得以生生不息,永不枯竭。”

追忆殷商,遥望世界。商文明中蕴含的开拓创新、兼容并蓄、和平与共造就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更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殷墟新馆甲骨
深圳科技馆新馆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说甲骨新缀所见的“南孟”与“奠子方”
甲骨释字四则
殷墟随葬乐器补议
遥望殷墟——音乐考古与商代史
殷墟
以人为本、科学谋划,以创新引导首博新馆建设
刻在甲骨上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