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房建施工混凝土质量通病与防治技术分析

2024-04-12白卫国

关键词:钢纤维缝隙裂缝

白卫国

中铁建投廊坊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河北 廊坊 065000

1 引言

在房建施工中,混凝土作为最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然而,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如干缩裂缝、蜂窝、漏筋、缝隙、尺寸偏差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工程的外观质量,更可能危及到工程的结构安全。因此,如何在施工过程中有效地控制和防止这些质量问题,成为了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风险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对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期对混凝土工程质量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1]。

2 房建混凝土质量常见问题及成因

2.1 混凝土出现麻面

混凝土表面的麻面现象,或称为毛糙面,是一种常见的质量问题,表现为混凝土表面粗糙、多孔且不平整。这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浇筑不均匀或振动不足造成的,这个过程被称为骨料下沉和泥浆上浮。具体来说,如果混凝土的振实不足或不均匀,会导致大的骨料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向下沉积,而细的水泥浆液则向上浮动,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多孔和粗糙的现象,即所谓的麻面。

另一方面,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不当也是导致麻面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水泥用量过少,或者石料的级配(粒径分布)不良,都可能导致混凝土浇筑后表面出现麻面。例如,石料的粒径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使其在浇筑和振实过程中不能形成均匀的混合物,从而导致混凝土表面的麻面现象。因此,要防止混凝土出现麻面,就需要从混凝土的设计、施工和养护等环节入手,确保混凝土的配合比合理,搅拌均匀,浇筑和振实充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表面质量,避免麻面现象的出现。

2.2 混凝土出现漏筋质量问题

具体来说,混凝土的搅拌过程是极其关键的一环,它决定了混凝土中各组分(水泥、水、骨料等)的分布均匀性。如果混合物搅拌不充分,可能会形成局部水泥浆液含量过低的区域,这些区域在浇筑过程中无法充分包围和保护钢筋,导致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附着力降低,使得钢筋在混凝土中的位置发生偏移,进而出现漏筋现象。

此外,浇筑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例如振捣不均匀或不充分,也可能导致混凝土无法充分包围钢筋,形成漏筋现象。更有甚者,如果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足,或者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不当(例如水泥含量过低、骨料级配不适宜等),也可能会使得混凝土无法充分包围和保护钢筋,进一步导致漏筋现象。因此,要预防和控制混凝土漏筋,首先需要保证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混凝土的搅拌均匀;其次,需要对混凝土的浇筑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浇筑均匀、振捣充分,防止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出现分层、偏析等现象;最后,需要保证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足够,以保证钢筋在混凝土中的固定位置,避免钢筋暴露。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控制混凝土漏筋的现象,提高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2.3 混凝土出现缝隙质量问题

混凝土缝隙问题,通常是指在混凝土的硬化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在混凝土的表面或内部产生了裂缝或空洞。这种问题主要由于混凝土在干燥过程中的体积收缩,以及施工环境中的温度变化所导致。

混凝土的体积收缩主要发生在其初凝和硬化过程中。这是由于水分的蒸发和化学反应的进行所引起的。具体来说,水分的蒸发会使混凝土内部产生空隙,导致体积收缩;而化学反应,如水泥水化反应,会消耗水分,也会导致混凝土的体积收缩。当这种收缩受到周围环境(如已硬化的混凝土或模板等)的约束时,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一旦这种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裂缝。

此外,施工环境中的温度变化也是导致混凝土出现缝隙问题的重要因素。当混凝土暴露在强烈的日照下,或者在温度急剧下降的情况下,混凝土的表面和内部可能会出现温度梯度,从而产生热应力。当热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也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裂缝。另一方面,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也是影响其裂缝产生的重要因素。例如,如果水灰比过大,混凝土的塑性和流动性会增强,但其收缩性也会随之增大,从而增大裂缝的风险[2]。

因此,要防止混凝土出现缝隙问题,需要从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浇筑和养护等方面入手。具体来说,要合理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尤其是控制好水灰比,以降低混凝土的收缩性;在浇筑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浇筑和充分振捣,防止混凝土内部产生空洞;在养护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混凝土的养护条件,如避免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受到强烈的日照或温度急剧变化等,以防止混凝土出现热应力裂缝。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混凝土出现缝隙问题,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

3 房建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预防对策

3.1 预防混凝土产生干缩、裂缝

要预防混凝土的干缩和裂缝,我们需要从混凝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的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操作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材料选择上,我们应优选质量上乘的水泥,因为水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可以通过添加矿物掺和剂,如低热水泥、矿渣、粉煤灰等,来减缓混凝土的水分散失和热变化,这样可以降低混凝土的干缩性,进而降低裂缝的风险。其次,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上,我们需要控制合理的水灰比。水灰比过大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性,导致干缩裂缝的风险增大;水灰比过小,会使混凝土流动性差,不易均匀浇筑,也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条件和技术要求,设计出合理的水灰比和混凝土配合比。最后,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执行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操作规程。在浇筑过程中,要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浇筑和充分振实,以防止混凝土内部产生空洞和不均匀结构,这些都是产生裂缝的隐患。在养护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混凝土表面的覆盖和湿润养护,以防止混凝土的表面过早干燥,引发表面裂缝。同时,还应避免混凝土在硬化初期受到外部荷载或其他不利环境的影响,如急剧的温度变化等,这些都可能引发混凝土的裂缝。

3.2 认真落实钢纤维的施工环节

首先,在选材方面,我们需要根据混凝土的设计要求和工程条件,选择适合的钢纤维。钢纤维的性质,如强度、韧性、长度、直径和形状,都会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例如,钢纤维的直径和长度决定了钢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分散性和锚固性,而钢纤维的形状(如直纤维、波纹纤维、端钩纤维等)则影响了钢纤维与混凝土的粘结性。其次,在用量计算方面,我们需要精确地计算钢纤维的用量。过多的钢纤维用量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下降,如流动性变差、易产生偏心等;而过少的钢纤维用量则不能达到预期的增强效果。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工程条件以及钢纤维的性质,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确定合适的钢纤维用量。最后,在浇筑施工方面,我们需要确保钢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均匀分布。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添加钢纤维,并且要确保搅拌时间足够,以使钢纤维在混凝土中充分分散。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充分的振捣,以防止钢纤维在混凝土中聚集,影响混凝土的均匀性。

3.3 有效防止混凝土出现蜂窝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确保混凝土搅拌的充分性。充分的搅拌能保证水泥、骨料和水等混凝土组分的均匀分布,有助于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从而减少蜂窝的产生。其次,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振捣是防止蜂窝产生的关键。振捣的目的是使混凝土更加紧密,挤出混凝土内部的气泡,使其在混凝土中分布均匀。振捣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振捣工具和技术,如高频振动棒,以及按照从下到上、从中心向四周的顺序进行振捣。再者,我们需要对模板的设计和施工进行严格的控制。模板的设计要尽可能简单、顺直,以减少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的流动阻力。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模板的安装精确,防止模板移位和漏浆,以减少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的流动阻力。最后,对混凝土的养护也非常重要。合适的养护条件能保持混凝土的湿润,有助于水泥的水化,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耐久性。

3.4 防范出现漏筋问题

混凝土漏筋是一个严重的质量问题,不仅会影响结构的安全性,还会导致钢筋生锈,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防止漏筋的出现,需要从设计、施工和质检几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首先,在设计阶段,需要选择适当的混凝土配合比和适当粒径的骨料,以保证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的工作性,从而能充分包围钢筋,防止钢筋暴露。其次,在施工阶段,钢筋的定位和固定非常关键。钢筋的位置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定位,不能出现偏移和变形。在浇筑混凝土时,应确保混凝土充分包围钢筋,没有空隙和松动。为此,需要采用适当的浇筑方法,如自下而上的分层浇筑,并配合使用振动器进行充分的振捣。再者,在施工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如采用探伤仪对混凝土进行无损检测,发现并及时处理漏筋问题。特别是在混凝土硬化初期,应加强巡查,因为此时混凝土的保护层最易被破坏。最后,施工后的养护也不可忽视。应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以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引起混凝土的收缩裂缝,从而暴露钢筋[3]。

3.5 重视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首先,湿润养护是一种最常见的养护方法。通过持续喷水、覆盖湿麻袋或者湿草席等方式,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防止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过快蒸发,这有助于混凝土的水化反应的进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其次,覆盖养护主要是通过覆盖防水布、塑料膜等材料在混凝土表面,防止混凝土表面受风吹和阳光照射,减少水分的散失。这种方法适用于天气炎热或者干燥的环境。再者,封闭养护是指在混凝土表面涂抹一层能够防止水分蒸发的养护剂,形成一层封闭的保护层,防止混凝土内部的水分蒸发。这种方法适用于无法进行湿润养护和覆盖养护的环境。此外,温度和时间也是混凝土养护的重要因素。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24小时内,应进行养护;并且在养护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混凝土的温度稳定,防止温度变化过大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

3.6 注重缝隙情况的防治

缝隙是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们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外观质量。为了防治缝隙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可以加入特殊的添加剂和外加剂,如收缩减小剂和抗裂剂。收缩减小剂可以减少混凝土干燥收缩,降低裂缝的产生风险。抗裂剂可以提高混凝土的韧性和抗张强度,减少裂缝的扩展。这些添加剂和外加剂能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从而减少缝隙的形成。其次,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和温度。过快的浇筑速度和温度变化大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应力集中,从而引发裂缝的产生。因此,要合理安排施工进度,避免过快的浇筑速度和温度变化过大。另外,对于已经出现的缝隙,应及时进行修复,以防止其扩大和深化。修复方法可以采用填缝剂或修补材料进行填补,确保缝隙处的密封性和强度。需要注意的是,缝隙问题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优化以及质量控制的严格执行。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耐久性。

3.7 有效防治外形尺寸上的偏差

首先,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使用精准的测量工具,如激光测距仪、全站仪等,对混凝土浇筑的尺寸进行准确测量。这样可以避免人为误差,并确保施工的准确性。其次,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工程图纸,控制混凝土的浇筑尺寸和位置。这可以通过使用合适的模板和支撑系统,以及精确测量和调整施工过程中的位置和尺寸,来实现。再次,通过全程监控混凝土施工过程,包括浇筑、振捣和养护等环节,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尺寸偏差。监控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如传感器、自动化系统和远程监控等手段来实现,以提高施工过程的准确性和控制能力。最后,定期进行施工现场的检查,特别关注尺寸偏差的情况。一旦发现偏差,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几何形状和稳定性。此外,还应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确保他们具备正确的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以减少尺寸偏差的发生[4]。

4 结语

在房建施工中,混凝土质量的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优质原料的选择、适宜的施工技术和养护措施,可以预防混凝土产生干缩、裂缝、蜂窝等问题,并注重钢纤维的施工环节,有效防范漏筋问题。此外,强调了养护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注重缝隙情况的防治,有效防止外形尺寸上的偏差。通过全面采取这些预防对策,可以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和工程的可靠性。然而,混凝土质量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包括设计师、施工人员和质检人员。只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不断改进混凝土质量管理的水平。在未来的房建施工中,我们应继续关注混凝土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提高施工技术和设备的水平,以进一步提升混凝土质量的可控性和可持续性,实现更高质量、更安全、更可靠的建筑工程。

猜你喜欢

钢纤维缝隙裂缝
碳酸盐岩裂缝描述七大难点
裂缝(组诗)
雨的缝隙
地球的裂缝
早强钢纤维水泥混凝土在S20道路养护中的应用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锈蚀后钢纤维和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单向分布钢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Ⅱ):制备及钢纤维增强作用
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墙基于CONWEP的爆炸响应
从文本的缝隙挖掘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