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指标与子宫肌瘤及其继发贫血的关系研究
2024-04-11杨跟兄
杨跟兄
甘肃省临潭县妇幼保健院 747500
子宫肌瘤主要是因为子宫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所致,是一种发病风险相对较高的良性生殖器肿瘤,部分患者以腹部触及包块、生理周期紊乱、白带异常为主要症状,也有部分患者无任何表现,极不利于育龄期女性妊娠。随着时间推移,子宫肌瘤体积不断增加,月经量不断增多,将会不断加重出血症状,诱发继发性贫血,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现阶段,对于子宫肌瘤患者的凝血表现,具有诸多的个案报道,特别是存在凝血危险因素时,容易增加出血风险,说明此类患者体内血液凝固异常[1]。但子宫肌瘤患者体内血液凝固状态如何,有无低凝或高凝,尚无确切报道。而子宫肌瘤患者群体中,继发性贫血是一种普遍多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影响患者转归的重要因素,故而在子宫肌瘤发展过程中寻找一种与之紧密有关的指标,提高对继发性贫血的预测效能,从而指导现代临床针对性预防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子宫肌瘤患者体内血液凝固状态异常,其病灶体积的增大可能引起继发性贫血的发生,因此,深入探讨子宫肌瘤患者血液凝固状态,为现代临床预后评估提供循证支持,从而指导临床有效诊治,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甚少报道凝血指标与子宫肌瘤及其继发性贫血的关系,能否对继发性贫血进行有效预测尚存争议。鉴于此,本研究纳入111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临床对象,通过对照探讨,比较凝血指标水平与子宫肌瘤体积的相关性以及预测继发性贫血的效能,期望为临床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111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实验组,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38.79±6.52)岁。入组标准:均为18周岁以上的成年女性;经彩超检查确诊;意识状态良好,能够正常沟通交流;患者知情,已经签署研究同意书,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正在接受抗凝治疗;伴有其他良恶性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孕妇;绝经女性;哺乳期女性;认知或意识障碍、智力残疾或精神病史而不能主动配合。另抽选11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常规组,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8.82±6.49)岁,均为女性。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抽取5~10mL外周静脉血,抽血之前需嘱咐受试者空腹8h以上,然后将抽取的血液进行抗凝处理,使用离心机离心10min,3 500r/min,留取血清、血浆,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以及相关配套试剂测定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运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若血红蛋白水平<110g/L,则视为继发性贫血。另外,临床治疗子宫肌瘤患者之前,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阴道检查,全面观察子宫形态、直径大小,并做好详情记录,子宫肌瘤体积=子宫长宽厚×0.52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受试者孕产次、子宫体积及BMI指数等临床基线资料间的差异;Pearson分析实验组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大小与凝血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根据血红蛋白检测结果,观察子宫肌瘤患者有无继发性贫血,并对比继发性贫血患者与非继发性贫血患者的凝血指标。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 两组受试者孕产次、年龄、BMI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子宫体积较常规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
2.2 两组凝血指标对比 实验组TT低于常规组,PLT、FIB、PT、APTT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指标对比
2.3 凝血指标与子宫肌瘤体积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通过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子宫肌瘤体积大小与FIB、PT呈正性相关(P<0.05)。见表3。
2.4 继发性贫血与非继发性贫血患者凝血指标对比 实验组111例子宫肌瘤患者经过血红蛋白检测,其中继发性贫血患者31例,占27.93%,另80例无继发性贫血,占72.07%。
其中继发性贫血患者FIB更高,APTT更长,与非继发性贫血患者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表4 继发性贫血与非继发性贫血患者凝血指标对比
3 讨论
子宫肌瘤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与干细胞功能失调、服用激素类药物、雌孕激素紊乱、遗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而超重肥胖、初潮低龄、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因素可能会诱发子宫肌瘤,进而导致患者白带增加、生理周期异常、腹部坠胀,甚至因为瘤体压迫输尿管,引起尿路刺激征,不仅影响患者妊娠,而且还有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恶变,降低患者生命质量。
子宫肌瘤发生率在育龄期女性群体中高达25%左右,由于早期无特异性症状,极易被忽略,大部分都是经过体验偶然发现[2]。由于子宫肌瘤体积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大,导致患者月经出血量长期增多,故而认为血液凝固状态与子宫肌瘤体积有一定的关联。子宫肌瘤病灶慢性出血,久而久之生成微血栓,导致纤溶活性升高,凝血因子降解,增加月经出血量。子宫肌瘤迁延,其病情不断加重情况下,病灶体积不断增大,从而诱发慢性失血,影响血液凝固状态,导致凝血异常,而异常的凝血状态又会不断增多月经量,诱使子宫肌瘤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3]。本文中,实验组TT低于常规组,PLT、FIB、PT、APTT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子宫肌瘤患者机体血液凝固异常,这与子宫肌瘤导致的月经出血量持续增多、月经周期间隔时间缩短、每次出血时间延长等症状相符[4]。但是还需要临床深入验证,进一步明确子宫肌瘤出血机制。
子宫肌瘤体积逐步增大时(≥200cm3),凝血酶失活,提示血液低凝,有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5]。本文经过Pearson分析,提示子宫肌瘤体积大小与FIB、PT正性相关(P<0.05)。说明FIB、PT随着子宫肌瘤体积增大而升高。这是因为长期月经异常情况下,凝血因子大量被消耗,加之瘤体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大,PT延长,由此引起的出血量将会不断增加,出血风险也因此不断升高[6]。在凝血途径中,FIB是直接影响凝血途径的关键指标,当子宫肌瘤体积不断增大,FIB表达随之上调,是因为月经出血过多,大量消耗了凝血因子,以至于凝血途径被阻断,FIB凝血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7]。需提及的是,需注意纤溶系统变化,一旦纤溶系统被激活,有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失血风险,加重失血症状。
继发性贫血与月经出血长期增多、凝血功能减弱有关。血常规检查诊断贫血的准确性相对较高,但是单一使用效果差强人意,必要时可以增加凝血指标检测,以提高对继发性贫血的检测效能,从而为现代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本文中,实验组111例子宫肌瘤患者31例继发性贫血,其FIB、APTT与非继发性贫血者对比差异明显(P<0.05)。说明继发性贫血的子宫肌瘤患者凝血状态异常更加明显。可能与纤溶活性、凝血因子消耗有关[8]。子宫肌瘤患者月经异常,当月经出血量长期增加,微血栓形成情况下,纤溶系统被激活,以至于FIB表达上调,APTT延长[9]。需注意的是,对于月经周期延长、月经失血量较多的子宫肌瘤患者,是否可以通过对凝血系统的干预而降低继发性贫血的发生风险,目前有待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体积越大,凝血指标FIB、PT升高越明显,提示子宫肌瘤患者体内血液凝固状态异常,而对于继发性贫血的预测,FIB与APTT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价值,临床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