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流模式的《经典常谈》阅读设计
2024-04-11张颖
张颖
摘要:《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专门写给中学生的文化经典普及读本。基于交流模式的《经典常谈》阅读设计立足于义教语文课标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在阅读中突出学生之间的“交流”。阅读任务侧重向本书学习普及经典的经验,交流活动侧重让学生进行普及经典的实践。整个设计意在让学生在交流中爱读《经典常谈》。
关键词:《经典常谈》 阅读 交流
2023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介绍朱自清时特别强调了其文化学者的身份,明确指出《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然而,《经典常谈》作为初中三年最难教、最难读的一部必读名著,学生不爱读,老师也束手无策。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图阐明基于交流模式的《经典常谈》阅读教学设计之于教学的重要意义。
《经典常谈》的阅读策略、课标理念与学情分析
教材定位:普及性文化读本。《经典常谈》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讲述了古代经典知识,用生动传神的笔墨引导读者兴味盎然地去了解一个时代、一个群体或者一类作品的风貌。这正好应和了朱自清在“序言”中所说:“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把它(《经典常谈》)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阅读策略:选择性阅读。语文教材给出的阅读策略是“选择性阅读”。“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在重点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还“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但不管怎样读,都“需要先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精读”。
笔者认为,先整体,再局部;先目录统观,后篇目选读。从兴趣入手,或者以阅读目的作导引进行选择性阅读,再由此及彼,勾联全书,拓展其他,这应该是《经典常谈》最科学的阅读策略。
课标理念: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课程实施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经典常谈》作为初中必读名著,教师需加强阅读引导,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作为经典知识的普及读本,《经典常谈》阅读活动的设计尤为重要,创设科学合理的学习情境关系到能否把相对枯燥的知识讲解内化到学生的能力提升上去。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聆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
《经典常谈》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可以说,《经典常谈》是在向中学生普及经典知识,是在传递信息。因此,读懂书中的知识,并由此能亲近经典,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向他人普及经典应该成为《经典常谈》的阅读重点。
学情分析:初中生难以独立完成枯燥、跳跃、学术的阅读。学生读不下去《经典常谈》,主要是因为其内容和风格与初中其他必读名著迥异。基于此,笔者先从“序”和“导读”入手,教给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大致了解全书概貌。导读课伊始,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梳理“序”的主要信息,理解目錄的编排顺序;可读书中的“导读”时,学生则嫌篇幅太长,内容枯燥,渐渐就跟不上了。
导读课后,笔者要求学生给《经典常谈》中的每篇文章配一个结构图。但从效果反馈来看,很多学生根本没有看懂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于是,笔者在班内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最喜欢读的是《诸子第十》,原因是结构清晰;最大的困难是读不懂文章内容,感觉枯燥、跳跃性强,还有专业术语。学生希望老师能从内容上帮助梳理,并穿插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以便更好理解。可见,学生首次接触学术性作品,抓不住方法,摸不着门道,以致难以推进。笔者认为,此时教师应该基于学情,紧贴作品,创设真实具体的任务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基于交流模式的《经典常谈》阅读设计
基于上述认知,笔者把《经典常谈》整本书阅读的主题定为:随朱先生普及“经典”。一是学习朱自清给中学生普及“经典”的内容和方法,以“普及”为切入口阅读全书,了解其内容和写法;二是尝试用朱自清的方式给他人普及“经典”,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同提升,真正把实用性文本“用”起来。情境的创设基于学生间真实的交流。教学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做好同伴交流,课上推选代表分享成果。
畅所欲言话普及。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极短时间内快速说出自己从全书通读中收获的经典知识。笔者认为,通读全书后,学生对《经典常谈》中的经典知识印象并不深刻,但如果能从他们感兴趣的篇目或知识入手,让学生当众表达出自己的兴趣点,或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鼓励全班都能积极参与,笔者让学生做了前期准备:快速阅读全书,找出《经典常谈》中自己最感兴趣的经典知识,至少写出两条。课堂上,每人脱稿说一条出自本书的经典知识,且不能和别人重复。这样设计既能让学生把所读转化为口头表达,还能锻炼他们认真倾听、迅速调整信息的表达能力。令笔者欣喜的是,学生们只需看着目录,就真正做到了合上书谈收获。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交流中,有的学生甚至能罗列出十几条最感兴趣的经典知识。在这种有备而来,但又不确定自己能展示什么的情况下,学生们高质量地完成了对《经典常谈》整本书知识层面上的积累。
集思广益助普及。本环节中的“助”是指互帮互助,有两重含义:一是有的学生对《经典常谈》某方面内容感兴趣,理解得比较好,于是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分享,帮助其他同学扫除这方面的阅读障碍;二是学生对《经典常谈》中的有些知识不感兴趣,部分原因是它不能适应当今中学生的接受心理,因此可以尝试用其他方法,帮朱先生普及“经典”。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五六人,从全班疑惑中选取一两个,把自己擅长的能读懂的整理出来,分享给全班听。实践证明,这种同伴交流、互帮互助答疑解惑的阅读方式符合选择性阅读策略,有助于攻克《经典常谈》的阅读难关。
一方面,用选择性阅读经历帮朱先生普及“经典”。笔者把学生的疑惑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如何把握文章结构。有学生认为,读书时记住了细节,却没有记住文章框架是因为阅读方法不当,应抓住《经典常谈》的知识普及性特点,先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大致结构,再细细品读。其以《〈史记〉〈汉书〉第九》为例进行分析,指出面对比较长的文章,要找文中高频词、看首尾中心句、对照前后结构,以了解其主要内容。第二,怎么理解文章内容。针对书中易混内容,有学生提议要进行对比阅读,并把《〈诗经〉第四》中的歌谣和《诗第十二》中的汉乐府进行了对比讲解。如当书中出现的新名词与今天说法不一样,怎么办?其以《〈诗经〉第四》中“断章取义”为例,对比古今含义,指出一定要结合书中语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来全面理解,切忌以今篡古。第三,遇到新名词怎么办。有学生回归文本,先把《经典常谈》中两篇文章都提到“孔安国”的语句找出来,然后放在语境中进行分析总结,但又引发了新的疑点:孔安国到底是谁?于是,再借助网络搜索,查阅资料,得出相对全面的解答。当然,搜索引擎只是帮助读者进行浅层认识,要想深入理解,必须借助实体的文献阅读。第四,如何对待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比如,“百家争鸣”时代到底有没有一种确切的思想让所有人信服?有学生从本书知识,并结合学过的历史,概述了诸子产生的历史背景,分别阐述儒家、法家、墨家和道家的主要学说,从而得出结论。最后总结做法:立足书中知识,更要做跨学科探究,多与他人交流,及时记录想法。
另一方面,用其他方式帮朱先生普及“经典”。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写给中学生阅读的经典普及性读本,但由于时间跨度长等原因,今天的初中生读起来仍有很多障碍。于是,有些学生拿出了普及经典的新方案。如人们今天经常说到的是“四书五经”,但《经典常谈》里却多处提到“六经”“十三经”,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有学生给出方案:查阅资料,给书籍加注释,使内容易于理解。再如仓颉造字和春秋获麟的传说,朱自清都用现代汉语和现代人容易理解的白话语言讲述了出来,即使今天的中学生读了也特别感兴趣,这启示学生普及知识时,适当穿插故事,可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但有些地方,朱先生依然引用的是古书原文,无形中加重了某些学生的阅读负担。于是,有学生建议在必要的地方继续用白话文表述古汉语,使语言通俗易懂,减轻阅读困难。另外,在适当的地方加入一些过渡性语句,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经典常谈》阅读课程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的阅读交流课,学生阅读此书的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了。
有的学生为了加大该书的普及力度,专门为每篇文章配了一个副标题(如《尚书》——误读千年的赝品,《诗经》——借真情实感传政治教化),目的是想让同学一目了然就能知道此文的大体内容。
有的学生把学过的李杜诗歌联系起来,通过具体的诗篇体会书中提到的知识“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从而深入理解朱自清对杜甫的推崇和喜爱,感受杜甫对后世诗歌的重要影响。
有的学生发现了新的疑问——《〈战国策〉第八》最后一段写到的战国时代的起止时间与初中历史课本不一样,后来通过查阅资料,向历史老师请教,从而解决了名著阅读中的困惑。
有的学生对孔子是否读过《周易》感兴趣,因为本书写道:“孔子只教学生读《诗》《书》《春秋》,确没有教读《周易》”,而《典籍里的中国》却说孔子读过《周易》。于是,这个学生先上网搜索,又通过查阅文献和考古数据,最终解开疑惑。
基于交流模式的《经典常谈》阅读设计以选择性阅读开始,最终回归整本书阅读,整个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承经典的决心。可谓一举多得。
实用性,整本书阅读重在“实用”,在阅读中加强交流,在交流中深化阅读。课堂上创设普及经典的交流平台,学生借此交流自己从书中收获的经典知识,并把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成果分享给全班听,学生仿照书中的普及经验去开创新的普及路径等,这些任务活动的设计紧扣“实用”,在真实而具体的学习情境中,用“输出”来检验阅读效果。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有助于学生把书中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书面文字表达出对文本的深入思考,通过口头交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条经典知识或一本经典古籍,学生开展“读—思—查—写—讲—听”等系列活动,真正把实用性的经典知识用起来。学生读明白了,听懂了,爱读了,还想再探究什么,就是最好的学习评价和教学反馈。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2]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1月.
[3]汤飞平.或“兴之所至”,或“有的放矢”——《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4):27-30.
[4]陈晓雯,冯善亮.选择性阅读:《经典常谈》整本书阅读规划[J].语文教学通讯,2023(4):47-50.
[5]顧静静,施云峰.把握学术作品整本书阅读的三个维度——以《经典常谈》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3(5):11-14.
[6]林同兵.基于语言运用的《经典常谈》作业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23,(5):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