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现代楚辞学转型的文化考察

2024-04-11谢君

新阅读 2024年1期
关键词:楚辞思潮屈原

谢君

在流淌蜿蜒的历史长河中,有急流险滩,亦有平波慢徙,而近代无疑正是其中甚为惊险奇崛的一段历程。文学历史发展的洪流在此掀动滔天之水,引得惊涛迭起,历经二千余年的楚辞研究亦随波而兴,经过中西思想的不断融合与学术研究方法的进步,完成了由古代到现代的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地位。李金善、赵然的新著《五四文化思潮与中国楚辞学的转型》(人民出版社,2023年7月)正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节点,对近代中国楚辞学的转型进行了全面研究。两位学者皆从事楚辞研究多年,将深厚的学术积累与对于楚辞的丰沛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全书条理分明,脉络清晰,论述全面而深入,以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思潮和楚辞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当时社会文化思潮的背景与诸家学者的楚辞研究思想密切结合起来,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纵览全书,精彩之处不胜枚举,其中尤为突出者,共可概括为三大亮点。

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宏观与微观结合

该书从整体上把握了西方影响下楚辞研究特征的变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将楚辞研究放到中华文化阐释的框架中,同时又多维度、多角度地对楚辞进行细化研究,关注到了其特征的方方面面。

该书在纵向上将这一时期的楚辞研究特点与前代进行对比。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楚辞学,近现代转型时期的楚辞学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和研究范畴三个方面都发生了转变。首先在研究理念方面,近现代以来的楚辞学较之以往变得更加科学和理性,如书中以游国恩的第一部楚辞学著作《楚辞概论》为例,此书作为新时期楚辞学专著的开山之作,共分为六编,在章节设计上遵循着一定的逻辑顺序架构起来,在社会历史环境中整体地观照楚辞与当时其他文学体式及地理文化的内在联系,其思路已与传统楚辞学的研究特点甚为不同,因而《楚辞概论》被称为是“楚辞研究史上传统观点和现代方法之间的分水岭式的著作”。另外一个楚辞学史上标志性的节点事件是1922年胡适发表的《读楚辞》一文,首次在楚辞学领域触及了经学,提出希望楚辞研究能够摆脱经学的束缚,走上真正文学研究的道路。该书作者看到了《楚辞概论》与《读楚辞》的问世在近现代楚辞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点明了研究理念方面的转变。其次在研究方法上,该书在传统楚辞学通常所使用的直觉感悟与分析归纳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又总结出近现代楚辞研究中新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方法与心理学方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也带来的更加丰硕的成果,而心理学研究方法则更加有助于人们对屈原及屈原作品产生更加深刻的体悟与共情。最后,在研究范畴方面,该书也指出在近现代转型时期的楚辞学中出现了一些古代楚辞学中从未有过的研究内容,如楚辞神话学、楚辞文化学及楚辞考古学等。

除此之外,在横向比较中,该书亦将楚辞研究放入到了当时中华文化框架与时代背景之下。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整个文化历史共同演进进程中的一部分,不同的时代中各种社会思潮往往与文学研究密切相关。作者在对一种文体进行关注的同时,也看到了五四以来产生的启蒙思潮、疑古思潮、文化地理思潮、文化人類学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女性主义思潮及马克思主义等各种新的思想,并将其与当时的楚辞研究联系起来。

文学提炼于现实之中,每一种思想的诞生亦皆是时代洪流奔涌而出的支流,欲沿时光之甬道回溯当时,必然脱离不开历史的背景。该书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横向与纵向相交织,从整体着眼的同时又对楚辞研究方方面面的变化及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分析。如果以排兵布阵之法比喻该书布局,其精妙之处不仅在于纵览全局、宏观阔大,更在于面面俱到、节节勾连,每一个侧面均统摄于主题之下,从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效果,令人通读之下豁然开朗。

角度新颖,多有创见,弥补学界空白

在该书之前,虽然亦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近现代时期的楚辞研究成果并加以探讨,但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考察,该书的问世代表着学界对这片空白领域所进行的新开拓。作者选取多种角度,对这一阶段的重要学者与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论述,其中多有创见。

正如序言中方铭先生所指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五四运动之后,西学东渐彻底发生了质变,西方文化在这一阶段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该书作者选取“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研究近代中国楚辞学转型的一个节点,通过一个足够创新又精当的切入角度,深入浅出地对近代中国楚辞研究的转型进行了探讨,指出当时的楚辞研究在西方分科的学科体系支撑下把楚辞纳入到了不同分科中,这样有利于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屈原及其楚辞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考察,见解独到。

在对具体的学者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讨论的同时,也能看出作者在其中倾注的心血,行文中体现着智慧的深思,力图从归纳总结出来的现象特征中发掘出更大的价值。如谈及梁启超时,作者在书中提到,梁启超的楚辞研究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要如何处理学术自由与学术为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书中指出,梁启超是一名启蒙主义者,他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知识、思想的启蒙与对封建的批判,其终极目的是个性的解放。但另一方面,作者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梁启超的立场进行了分析。梁启超生活于20世纪初的中国,外有列强瓜分,内有封建统治和军阀混战,在这种背景之下,他本身又有着政治家的身份,对于建立“新中国”有着天然的渴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永远无法摆脱为其政治活动服务的目的,这与屈原的处境甚为相似,也使这两位伟大的创作者之间即便相隔千年依旧产生了精神上的强烈共鸣。作者看到了梁启超的双重身份和任务,由此产生了对学术的自由精神与学术为社会服务功能之间关系的思考,并认为正是由于梁启超的这种特质,才使得他既能够对楚辞和屈原的历史地位做出肯定,又能够以西方的文艺理论知识对屈原和楚辞进行理性客观的评价,最终把楚辞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类似于这样的创新性角度与积极思考的内容书中还有很多,作者以此表达自身观点,从总结与归纳之中发掘价值,从而向阅读者呈现出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引导阅读者与创作者共同思考、大胆质疑,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思维模式。

情感充沛,融情于理,强调情感作用

正如该书所言,“楚辞的诞生恰恰证明了不破不立的道理,社会越是动荡,越将有新思想和新力量的产生”,可见,楚辞这一伟大文学作品的诞生是具有一定巧合性的。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来说,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文化交融,带有浓重巫文化色彩的楚国文化得以与中原文明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带来了新的思想;从创作者自身来说,身为楚国贵族的屈原具有强烈的个性与独特的人生经历,这激发了他的灵感,也形成了他独特鲜明的创作风格。正是两者的相互作用,才形成了楚辞这种别具一格的文学样式。该书作者善于运用追根溯源的方式,从楚辞所扎根的土壤出发,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体现出一种对于“人”本身的关切。

例如,在分析启蒙思潮与楚辞之间的关系时,该书将启蒙思潮对楚辞学的影响总结为三个方面,包括理性精神的注入、生命意识的觉醒及科学方法的运用,这体现出了作者对理性与情感的双重关注。理性思维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理性和逻辑的运用能够使文学创作者具有锋利的洞察力及澄明简洁的思路,将自身的观点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与此同时,任何文学创作也难以脱离情感的积淀与生命意识的觉醒,这是创作者将个人情感注入到文学作品当中的前提,后世骚体作品的感情基础正是由屈原强烈的个性特征所奠定。可以说,情感出于一个人本身所具有的人生经历与生命感受力,人生的经历越丰厚,生命的感受力越敏锐,越能够获得将情感喷发和宣泄出去的动力,从而产生文学创作动机。

该书作者不但看到了这一点,更加践行了这一点。例如书中肯定了楚辞文化人类学方面的成就,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对近现代楚辞研究的特征进行挖掘。书中以“山鬼”的形象为例,指出古代楚辞学和近现代楚辞学中对其進行解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古代楚辞学中,王逸以山鬼比喻臣,洪兴祖进一步猜测其为“夔”“枭阳”,而朱熹则认为《山鬼》中表现的乃是君臣之义。可见,在当时视野的局限性之下,人们对山鬼的理解始终没有脱离比、兴等表现手法。但到了近现代时期,“山鬼”不再作为一个僵化干瘪的符号而存在,开始拥有自身独立的形象、谱系及生存背景,苏雪林以“人神恋爱”阐释《九歌》,学者闻一多、孙作云等人按照现代的研究方法论证了山鬼即楚神。该书以此为例展现文化人类学对于楚辞研究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逻辑严密、理论清晰,另一方面又将独属于人的情感与血肉投入到作品解读的过程中,理性与柔情的光辉荡漾在字里行间,给人以莫大的触动与启迪。

又如,书中单独用一节探讨了女性主义思潮对楚辞学的影响,其中指出,“性别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对关系,不可避免与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具有同一向度,楚辞研究也不能脱离这一规律”。近现代以来性别意识的觉醒,使得研究者对女性群体的情感发生了改变,楚辞中的女性观念被更加深入地加以分析,女性形象也愈发鲜明立体,而楚辞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也进一步推进了当时社会女性意识的传播。该书既看到了个人情感对楚辞创作与研究的重要意义,又肯定了楚辞对人类情感的表达和激励作用,将“情”与“文”紧密地结合起来,若非作者心中有情,断不会分析得如此透彻。

总而言之,《五四文化思潮与中国楚辞学的转型》一书全面、深刻地对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楚辞研究特征进行了总结,并通过对现象、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发掘出其中的经验教训,文辞流畅,情理相生,令人读来获益匪浅,再次为中国楚辞研究的成果添砖加瓦。

作者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中国屈原学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楚辞思潮屈原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和楚辞
秋夜读《楚辞》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屈原送米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