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中很冷的一面,我不会回避

2024-04-11

青春 2024年4期
关键词:卡夫卡城堡小说

引言

徐畅小说集《鱼处于陆》包含了九部短篇小说,分别是《鱼处于陆》《母亲》《良宵》《山体环绕》《苍白的心》《窒息》《狐》《安静》《醒来》,西北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的十位同学与作者徐畅对小说集展开了一次圆桌对谈,这不仅仅是读者(评论者)与作者的交流,更是写作者之间的切磋,颇有点意思。

周思言:“鱼处于陆”四字出自《庄子 · 大宗师》,题目昭示了一种困顿的处境,环境是极为不利的,鱼是窘迫煎熬的。

小说以家庭史为线索,展现了孩童视角下,由父母一次次创业失败或者说改变处境失败而给现实生活带来的痛苦。小说塑造了不羁的、勇于反抗的、比较打破传统的母亲形象。作者描绘家庭的裂变时,自然而然地展现了南方渔村与北方农村的时代图景。母亲作为小说的主角,一出场就展现了鲜明的形象:勇敢、泼辣、有主见。这些特质让她与农村语境下的大多数人区别开来,也注定了她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破陈规。婚后,母亲勤劳干练,用劳动撑起了家庭,但她不满足于传统的农村妇女生活,在村里办了第一家幼儿园,但最终失败。改革开放后,母亲拍板去南方闯荡,让“我”寄宿在舅舅家。但他们并没有搭上时代快车,而是换了个地方过着底层生活,之后母亲又因失业等问题成为家庭主妇,开始写信给“我”,诉说她与父亲的嫌隙。再次回到父母身边时,“我”出于复杂的心情,向父亲告发了母亲仍在私下筹办幼儿园的事情,父亲怒不可遏,毁灭了母亲隐匿的教室,“我”与母亲的冲突也直线升级,击溃了她最后的心理防线。母亲愤然离家,不知所终。

母亲是那条鱼,她有抱负、有热情,但却总是与现实世界错位,因此造成悲剧。而父亲则因为早年的经历总是在逃避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蹉跎。他在母亲发泄、反抗的时候缺席,又否定母亲的所作所为,认为她执着的除了一个希望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作者借“我”的口吻对父亲进行反驳,母亲做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意义,实现自我价值,也有很实用的一面,就是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这虽然不符合传统定义的母亲职责,但也是责任心和母性的体现。在家庭关系中,旧的秩序已经倒塌,新的规范还远没有到来。

徐畅:我倒与这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并不是一篇略写父亲的小说,我在写作过程中其实花费了很多笔力刻画父亲,只是写得比较隐晦,并有意让给母亲空间。关于母亲的结局,这里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但我用了“它”回来看我,可以看作幻想,但母亲确实成了“魂”。

向雨昕:《母亲》进行了成年视点和童年视点的巧妙转换,叙述焦点最终回归于母亲,这样的视域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小说中对于亲戚们的刻画入木三分,形成了一个人物群像,使人性中自私、伪善、贪婪的一面呈现出来,真实地反映了生活现实,有极强的社会意义,而这也是母亲竭力抗争的冲突所在,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母亲所处境地的尴尬与不适。

在文学作品中,“母亲”是一个被“符号化”的概念,或者说是一种结构性的表述。某种抽象的隐忍苦情的形象会吞噬千万个真实而具体的母亲,但母亲并不是一种“伦理正确”或“绝对价值”,徐畅此文便是对母亲这一概念的解构、重构与消解。传统母亲宏大、善良、内敛、坚强的固有词条,自我牺牲、放弃、无私以及忽视自我表达的异化,都需要实现形象的重构和再刻画,而文中的每个细节也都服从于这种刻画。

这种解构其实是具有危险性的,本文所传达的个人与命运的无效抗争、生活里的一地鸡毛,都具有一定的悲情色彩,但作者的行文用语却将其进行了中和。这极考验作者的语言功力,作者在对故事进行编排时,把握“度”或是“分寸”,不急于将整个前因后果呈现出来,而是采用娓娓道来、徐徐讲述的方式,将各个脉络串联起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创设好的心境中。字里行间的情绪虽然看似波澜不惊,但实则沉稳有力,从中表现出母亲不服输的内外性格,喻示了母亲最后的触底反弹,母亲在故事结尾大摆鸿门宴,当面揭露亲戚们的自私,给压抑的情绪一个爆发点,也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徐畅曾在访谈中说过,愈是强烈的情感,作者越应该保持理性,加以克制,在此文也体现了出来。

徐畅:《母亲》是想展示我对黑暗的体悟。在母亲发泄之后,人物没有变得正常,它是一种非理智的状态,确实吓到了年幼的我,所以我对她的感情是有躲避、恐惧在里面的。这是人性中很冷的一面,我不会回避。

祁小童:《良宵》通过一个男性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爱”产生的过程。小说的主人公二十五岁,正处在学生与社会人这两种身份之间的过渡阶段。主人公的很多行为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在小说开篇,他租房子时试图与房东砍价,但在看出房东鲜明的反对态度后,便不敢再做别的尝试。

小说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现代人存在的共同困境。那就是在这样一个倦怠社会中,人们不断向内剥削自己,以致陷入一种“空心”状态。主人公在高中选专业时选择了对他而言有着明确过程结果的理科。他抗拒对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然而,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他不免还是产生了一种孤独感。在孤独感的驱使下,他开始逐渐尝试去打破“自我”的边界。但是正如前文所提出的,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需要去学习的过程。

女主角夏君最初是主人公“自我”的投射。他被女孩在便利店工作的身影吸引,认为女孩和自己一样试图独立生活。在这一阶段他开始产生了一些陌生的心理状态,爱欲开始产生。在交往过程中,主人公的“自我”边界逐渐崩溃,一個真正意义上的“他者”闯入进来。从夏君没有按照约定出现在实验室,主人公的心烦意乱,到他们发生关系后主人公开始担心女孩的反应,都说明爱作为一种需要他者的情感,对个人而言其实是有侵略性、改造性的。在主人公和夏君一起见了她的前任之后,经历了优越、自卑、吃醋、患得患失等情绪感受之后,他为夏君和前任的故事流下眼泪,这一刻爱的欲望与精神才真正诞生了,夏君才真正作为与主人公相联结的“他者”而存在。

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个人对于爱的探索。吴强离开时对主人公的微笑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成熟的爱情观念。爱情的结束并不是因为有第三者的介入,而是早已到了该说分别的时候,“自我”与“他者”在彼此心里愈发清晰。

徐畅:这篇来源于我听来的一个完全理性之人的爱情。我们总以为对女朋友、对妻子的爱是独一无二的,但其实世界上可能有很多人对她的爱比我们的更深、更伟大,比如作品中的前男友,相比之下,会有自惭形秽的感觉。别人的爱情可能要比自己的爱情更广博。

罗兰:我主要从三个关键词“城堡”与“山体”的象征、主人公与卡夫卡的感同身受、“色彩”变形记来尝试解读这篇小说。

主人公在开往拉萨的火车上,带着一本卡夫卡的《城堡》。而这本书也是理解整篇小说的关键密码。迷惘、游离和卡夫卡式的孤独和痛苦气息,弥漫在作品之中。特别是主人公受父亲干涉,不得不更改个人志愿,与卡夫卡迫于父命,改学法律的人生经历几乎相同。

卡夫卡的《城堡》中,K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堡,但始终无法进入城堡。处在城堡之外的他,却又无法不受城堡的限制。城堡似乎不存在,又无处不在。他环绕着城堡,却无法进入其中。《环绕山体》中的主人公夏质,也面对着这样一个庞大的“城堡”。他迷惘,游离在整个社会的体系之中,却又无法真正摆脱。在书中这个“城堡”也有一些具体化的体现,比如,更好择业的化学理科专业,一份体面安定的公务员工作。这其中的每一个选择面前,夏质都做过一些徒劳无用的抵抗,都以归顺作结。主人公环绕着山体,就像是K环绕着城堡。文中主人公在两个恋人之间反复横跳,也不断变换着职业。实际就是一种徘徊在城堡周围,又无法抵达“山体”(珠穆朗瑪峰)的游离状态。

胡双梅:每一部小说都有它的密码,卡夫卡是这部小说里的其中一个密码,《城堡》在文中出现过几次,吻合了夏质的内心变化以及个人爱好,也意味着叙事情节的转换。小说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柔软和迷茫感,这可能是当下时代青年的一些共同感受,人物性格也是社会的一种反映。我们清楚地知道影响夏质性格的女友、父母以及工作这些,在了解他的创伤、阴影、痛楚以及难以治愈的心灵的孤独后,似乎能够体会到那种模仿卡夫卡所带来的余荫。

罗兰:书中特别吸引我的地方,是关于“色彩”的主题。夏质在染坊工作时,他感知到的奇异的色彩变化和他写出来的那个色彩变化的故事:李默某一天发现自己身上各部分开始陆续变色。首先是他的精液变成了彩色,然后是他的肚腩变成紫色,屁股两股靛蓝,再到头发变成红色。变成“变色龙”的他,遭遇了卡夫卡《变形记》里格里高尔一样的情景,被家人疏远,为世界隔绝。变成彩色的李默最终化为透明,成了世界上消失的存在。

与彩色相对的,是夏质在动画工作室内时,私下偷偷制作的黑白短片。帮忙做动画的女同事桌面,一边是公司工作内容的彩色动画,一边是夏质的黑白动画。黑白与彩色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中夏质认为“黑与白”才是卡夫卡的颜色。

关于色彩的理解,我做了一个猜想,是否黑与白是主人公的某种精神空间,但是外在的要求是他变成变色龙那样的彩色,他在彩色的世界中尝试表达出他内心的黑白,却遭到驳斥,他在彩色中,却永远迷失了自我。

徐畅:这是两个人的人生经历,男主身上有我自己的影子,对爱情比较困顿。故事是一个比较荒诞的故事,比较悲凉,所以我也不想用冷冰冰的、特别悲情的写法去写,而是带有很多的荒诞。我有一个在染料厂工作的朋友,他曾告诉我,有很多老年人为了赚钱在那里工作,但那些染料的浓度是相当高的,它会不断被人吸食,有的老人取下口罩,吐的痰都会有颜色,这就是被人体吸附了。这个世界有很多色彩,让我们有真实感觉的,往往却是黑白。一切最根本的颜色是白色。写与颜色有关的人,有些荒诞也很有意味。另外,这篇小说屡次提及卡夫卡,是有意与卡夫卡形成互文。卡夫卡有很多次想结婚没有结婚,想爱没有爱,是一种未抵达的状态。

我在这篇里用了太多象征,象征其实不能准确表达一些意思,现在会更倾向于准确的表达。

雷东昊:《苍白的心》这篇小说引用了周作人的一篇散文《初恋》中的结尾作题记,基本也延续了《初恋》的主题,是对自己怀恋对象的回忆和惋伤,以及对自身离散又孤独的生活的细腻感知。

《苍白的心》里有一段关于梦境的描写,梦里的“我”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端起一杯水,水却流不出来。这个情景与后面陈怡喝冰箱里的牛奶,结果发现牛奶冻住了流不出来那段形成了呼应,既是叙事层面上的联系,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梦对现实的隐喻。作者把濒死的状态看作棋局以及棋局上种种人情世故的道德和规则的束缚。联系到“我”对人生中这段爱恋情感的遗憾和伤痛,这种联想可能也是在为自己之后情绪的突然爆发找寻一点心理上的依据。我觉得作者很喜欢用梦这种形式来丰富小说的奇异色彩和象征性,同时梦也能起到辅助叙事的效果。梦境往往都是一些奇观性的场景和事件,是最具有创意性和想象力的。作者小说的语言非常简洁流畅,是一种专心叙事的状态,没有太多的修饰性的语句。虽然直白,但读起来也没有让人觉得乏味,因为每一处内容都写得非常充实,是脚踏在地上的稳定感。

总结来说,《苍白之心》阅读过后的情绪感受是比较阴郁和沉闷的,小说的情绪会偏向消极对抗,最后又在无可奈何之中结束,是恋而不得的遗憾,也是美好人物凋零的感伤心理。就像周作人的那段自白一样,心里的纠结像一块大石头落地那样释然了,“我”再次回到那种与世隔绝、疏离人群的孤独生活,舟舟和陈怡的短暂出现只是荡起一阵涟漪,随后又恢复平静。苍白的心可以理解为陈怡病态的面容,也可以理解为“我”自己那颗失望可怜的心。

徐畅:《苍白的心》,跟周作人的《初恋》有情感上的共同点。那里面喜欢的女孩死去以后,写了“心里面那块石头放下了”,这个笔法很有意思。本篇写了一个三角恋,但不止于此,前面的铺垫想写他过了几年隐居的生活,来自作者自己的一段生活。庙,香灰,是主旨,这个庙已经不在了,但有信仰的人还是会来烧香。主人公唯一有激情的就是那份爱,但他没有得到,相当于一个精神的寄托。想要有一点最后依靠的东西,最后也没有了。想写出一种人的状态,人经历很多事情,生活之后,一些东西就会放弃掉。创伤的东西,让人冷下来,甚至放弃表达,这被其他人误认为是一种躺平。存在主义给人生一个解释,但一切又没有答案。还有关于梦境的书写,更多是出于叙事层面的衔接。

赵熠飞:欲望和现实的矛盾一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窒息》不同于传统乡土小说的现实主义笔法,在写法上更具现代性。小说整体描写由外转内,将文章的重心聚焦于人物的内心之中。

孤独感的塑造在于对麦安形象的边缘化处理。麦安作为春萍的丈夫,在故事一开始便将她留在了南桥。而且春萍与麦安的相识和交欢始终是在客观的间接描写之中呈现。而相比之下,春萍与李融的交往则是以更加直接、主观的描写呈现。麦安的边缘化,不仅将春萍置身于孤独的困境之中,而且还模糊了她和读者心中的道德感,为她的出轨提供了前提条件。

欲望的描写则更为直接,欲望为春萍的出轨提供了动力,却也成为她人生的第二重困境。在性的快感和背德感的刺激下,她逐渐放低自己的底线,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男人们泄欲的工具。她也曾在朦胧中意识到,她眼中那些完美的男人只不过是些被欲望美化之后的东西,但她再想回归到正常生活时,才发现自己早已深陷入欲望的漩涡,不能自拔。事情败露之后,恐惧终日折磨着春萍。恐惧成了萦绕在她身上的最后一重困境。起初是对自己遭受何种审判的恐惧,随后变成对情人是否会被麦安报复的恐惧。小说的结尾,更是将这种恐惧感推向了高潮。麦安的原谅和意外死亡,将所有积压在春萍心中的恐惧爆发。对今后生活的绝望感和犯错之后的愧疚感,三重困境相辅相成,层层递进,将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动无一例外地表露出来。

春萍这一人物形象背离了所谓道德,可能会让人产生反感。但她的行为绝对是符合情理的,我想,作家做的事情正应该是描写甚至逼迫读者,去直视人性中的弱点。

徐畅:人的欲望,对吃饭、爱情之类的追求,那是人的本性。但道德层面总是要求人克制,对其做出评价。小说家最好不要有非常世俗的道德倾向,“人的存在有代价,即是万物以我为主视角,我们个人只能看到自己视角下看到的,看不到的客观现实等等就是代价。” 本文就想写出人对欲望的追求,一直往下潛水到海底的感觉。结合自己的经历,深潜之后压力很大,黑暗且寒冷,很容易窒息。在文中,欲望毁掉这个女人,这个感觉、意象大概就是来源于这些。

小孩在这里有作用,有孩子和家庭之后,女人追求欲望,是厌倦生活的表现。

胡鑫:在短篇小说《狐》中,顺叙记述“我”所见到的舅舅一家对小国的“治疗”。四次插叙中,作者勾勒出外公的轮廓。归来、见闻、离开,小说的结构清晰明了。

小说总共不到一万字,且没有分节,但作者熟练地切换顺叙、插叙,使情节流畅自然地行进。举例来说,第一次插叙外公过往经历是这样操作的,“你知道爷爷在哪里吗?他突然问”。这是小国所说的一句很突兀的问话,但作者在写之前就铺垫充足了小国本来的种种异常,甚至在邻近这句问话时,作者还有一个小铺垫,就是“临睡时我问他,你刚才在说话吗?没有啊,他说。我反倒不觉得奇怪”。随后,才是小国的问话,这就让插叙变得合理。又如通过思考“小国的头疼病跟外公的死有什么关联?”顺势带出对外公打鸟的回忆,在“我”与外婆闲聊、外婆与舅舅舅妈通电话的过程中,带出对外公往事的回忆。顺叙和插叙不断切换,但转场十分自如而从容,一气呵成。

徐畅:我们和亲人之间,有时候通过训斥表达亲密,苏北人就是这样,比如我舅舅。我跟小国的情感,应该多写一点。我不会把医生引进小说里,不会任其对迷信的东西做出判断,形成科技与迷信的二元对立。

讲个细节吧,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小国的事其实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孙硕:读完《安静》这篇小说后,带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一种“回味感”与“无力感”。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讲的是主人公在完全失聪前的向内挣扎、向外探寻,以及发觉无路可走后的挫败出逃。

主人公的失聪源于一次高烧,乡村医生的那剂退烧针令他在十二岁后听力逐渐减弱,这令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显而易见,最重大的变化并非发生于外界,而是直观地呈现于“他”的内心。他理解了晚年失聪的诗人拉金,理解了他所写的“失去了听觉,也就失去了生命的一部分”。

在小说的高潮部分,主人公听从老友建议回到了那个让他倍感安心和舒服的地方——家乡的大河湾。只是当他真的抵达时,却发现童年的那个秘密基地由于长久无人,早已成了一片野地。于是,连同失聪的困境一起,多种情感交织于他心中,他感到烦躁、愤怒、失望。或许正是基于此,他接下来近乎疯狂的行为有了可解释的出口,即陪母亲看病时趁着无人注意勒死了村医院的狗。我认为这也是该篇小说最为出彩的地方。作者并没有交代主人公出于何故勒死了那只狗,但从叙述中我们可以得知,这所村医院主人公曾经来过,而今为母亲看病的冷医生正是当年他发烧时为他诊治的人。

由此,勒死村医院的狗便有了理由,故地重游,再见故人也无法为当年的自己讨个说法,可是又愤怒不甘,于是便急切地想要做点什么来宣泄、报复。而亲自将小狗生命终结这个举动,何尝不是主人公对听觉、对逐渐麻木的内心的最后一回试探。他不仅想听到小狗尖利的尖叫,以此等待奇迹降临,也想从那挣扎绝望的眼睛里,探寻到关于求生的强烈渴望,以此来唤醒一些内心的震颤与触动。

作者没有说明太多,仅用这一情节就写出了人性中善与恶共存的复杂。读来先是觉得惊异、不解,而后竟能感受到一种唏嘘和苍凉。同时更深觉,主人公因失聪而生发的一系列举动,似乎像极了每个平凡人在人生困境前,又或是不可逆转的绝望前,做出的普遍选择。挣扎逃避,跋山涉水,直至退无可退后归于接受,并走向最终的平静。

徐畅:故事来自一个朋友,听觉丧失的细节来自舍友的亲身讲述,除此之外是虚构。作者认为面对这种苦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任其发生,就像被石头绊了一跤。苦难往往不会让人更强大,而是让人再遇到某件事的时候可能突然就撑不住了。我在写完之后给朋友看了,并经过他同意,方才发表。勒死小狗主要来自叙事手法的处理。

姜天如:《醒来》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首先是人物真实。男主是个清醒的人,很有自知之明,心思很细腻。他知道自己本性自私。而陈露其实比男主更清醒,观念很成熟。其次是感受真实。陈露生病对于人生的看法变化写得很真实。“经过这次住院,我对很多事的看法都变了,我以前认为对的,现在觉得不对,以前觉得错的,现在又犹豫了。”“你来吧,我不会拒绝你的,至少现在不会。”比如陈露拒绝了他的时候,他说自己感到很痛苦。他用毛线将自己绑起来。“现在这股痛苦,正是他所需要的。”这种感受非常真实。

《醒来》的语言诗意而克制,讲男主喜欢上陈露的过程:“她咀嚼着,两片嘴唇是紫色的。”笔触有点像汪曾祺。还有一些地方写得很有趣,比如陈露和骆驼拍照,旁边写着“禁止拍照”。

《醒来》的主旨隐喻一共有三层含义。

首先是生理意义上的醒来。开头一段很有隐喻性,写得很有感觉,一个人从窒息到畅快地呼吸。暗示自杀是解脱吗?其次是生活意义上的醒来。陈露的拒绝也让男主醒来。“他望着她的背影,仿佛身体的一半已经离开了他。夏天里,他往广东跑过几次,但他明显感到那另一半时而存在时而毫无踪影。”陈露其实承载了他人生理想的一部分。陈露离开了他,他才从幻梦般的理想中醒来。最后是人生意义上的醒来。男主开始意识到自己被分割的时间和人生处境,他对陈露说:“这几年我都活在一个梦里,如今我知道这都是虚幻的。”比如脾脏的隐喻作用。“脾脏很脆弱,生活中轻微的碰撞都会弄坏它。但是没有了脾脏,还能正常生活。”

小说的观点是,人生不过是一个围城,一个圆圈。“那时我太想做成一件事,现在想来那不过是另外一个圆圈。我非得往里跳,跳进去了,才发现跟之前的圆圈差不多。”包含很多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徐畅:写了很多的梦。在梦里直接看到那种意象和情绪。可以场景混乱,自己喜欢这一篇写梦的语言,很纤细。梦里的细节是很多的。在情感上,妻子对男人的看法,两个女的喜欢一个男的,男的选择的女人死了,富裕的女的让他忘记她,他说可以做到,让他把回忆也忘记掉,他犹豫了。那是幻想的空间被剥夺。最后男主和这个女人见面,赴局,其实只是人家和丈夫的一个游戏。这篇里有一个小说写作技巧,当初想好了梦的开头和结尾,后来家里发生有妻子生病这样的事,给了灵感。

责任编辑 猫十三

猜你喜欢

卡夫卡城堡小说
《卡夫卡传》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魔逗城堡
空中飘来一座大城堡
大城堡
魔逗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