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减”政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24-04-10孟迪,王慧媛,范运红
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全面贯彻“双减”政策,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以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质量为出发点,以课后服务、作业管理和课堂改革为抓手,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提高课堂效率为宗旨,开展了“今典杯”课堂教学展示、“青蓝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系列活动。将“‘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学研讨主题,关注学科核心知识结构,关注学生课堂思维发展,以此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策略
“双减”政策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实施后,创新作业设计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教师应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质量,确保其有效性,以助学生巩固知识。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原则。为此,教师应遵循鲜活性、适切性、限度性、多学科融合性原则进行作业设计,以提升作业的有效性,满足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及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实施现状,笔者设计了“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问卷调查(教师版)”,本次参与调查的有32 位教师,来自5 所学校。在调查中发现,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中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对道德与法治作业重视不够,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生活性思考,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形式单一,只设计背诵、复习知识点的传统式作业以巩固学生知识基础。这种道德与法治作业形式,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兴趣和提升其知识应用能力及思维能力,会使学生觉得道德与法治知识枯燥乏味。二是专职教师队伍缺乏,教师质量亟待提高。笔者在“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问卷调查(教师版)”中发现,绝大多数道德与法治教师都不是思政专业毕业的,甚至各校专职道德与法治教师非常少,更多的是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且不少道德与法治教师表示,平时不关注课程标准,对如何设计道德与法治作业更是重视不够。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原则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促进他们人格的发展与完善。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鲜活性原则。陶行知曾说过:“生活是学习的源头活水。”道德与法治课程原本就有着鲜明的生活性、活动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任务时,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生活资料,紧扣学生生活实际,立足学生认知发展,将教学目标融入交流和分享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适切性原则。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一定要考虑作业的难易度,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现状,关注学情与年龄特点,融入分层作业设计的理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完成其作业,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三是限度原则。“双减”政策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精准掌握学科的特征,深化作业的育人价值,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基础上,达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目的。所以,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尤其要严控作业的数量,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通过增质控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升作业的效果。四是多学科融合原则。“双减”政策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有思政一体化的观念,要将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连接,更要构建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位一体”思政教育新格局,在减负的理念下实现多学科场域整合设计。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策略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道德与法治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这就要求作业设计目标立意要高,必须坚持其政治性、方向性,凸显其思想与价值引领。落实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导向作用。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作业在价值引领、素养导向方面的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思政课的领导。二是处理好作业质与量的关系。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求“减”量,而不能“减”质。强化质量意识,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从关注量向重视质转变,应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富有时代生活气息的作业。力求少而精,既能保证学习效果,又能减轻过重的作业量,不设计无效、低效作业,才能更好增进学习效果。三是聚焦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只有用核心素养把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统摄起来,才能抓住本课程的灵魂和要旨,起到减负增效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确定学习目标,再进行作业设计。四是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教师要立足于学生需求,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学情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整体规划,将作业和课堂评价有机整合为一体。把作业纳入整个教学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更好地在教学评一体化过程中进行作业设计。五是调动学习积极性,让知行合一。在布置、设计作业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感受到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完成实践和拓展类作业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促进学生发展。同时,对教师改进教学也有很大帮助,通过整理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结果,也能对教学有一个反思和诊断,由此改进今后教学,提升整体课堂的教学质量。
总之,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既要明确道德与法治作业在小学阶段的政治站位和重要性,又要关注学科教学的质量,让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不断与时俱进。因此,教师要在改革作业形式、控制作业数量的基础上,形成多样的作业形式、丰富的作业内容、巧妙的作业设计,发挥好作业的引导、诊断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孟 迪)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让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高质量的发展。在落实“双减”政策和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积极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与创新,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上进行探究与尝试,即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统领下,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和内容进行系统规划、整合设计,关注联系,关注发展,充分发挥和落实单元学习价值。下面以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单元为例,尝试探究单元整体设计,促进核心概念的自主建构。
研读课标要求,把握教材主旨
一是单元的育人价值与素养价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新课标对数感的界定也更加具体,“数感主要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这句话界定了“数感”这一数学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突出了“直观”。
分数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小学生数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小学阶段所有数的知识体系中,分数是核心知识。分数是数学思维真正进入小学数学的标志,正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分数也是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真正困难的实际起点。分数与自然数不同,分数是连续的、可无限分割,具有多个不同的表示法,分数的含义也较为丰富。
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上看,分数具有独特的生长力,这主要表现在计数过程中,它表达的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或者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由整数计数中一一对应的思维上升为思考两部分之间关系的关系思维。这种关系思维不仅是认识分数的需要,更体现了人对于事物之间相对关系的认识。分数的统摄性表现在,运用分数的知识可以将整数除法以及倍数关系、比的意义等知识串联起来,同时分数中表示具体量的意义可以用小数表示,表示分率的意义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因此,分数的认识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是教材分析与知识梳理。纵观小学阶段全册教材,我对分数意义的教学阶段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知识脉络。在第一学段,学生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意义,对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积累经验,并直观地理解分数表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在第二学段,从不同维度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进行分数的运算,使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比的学习中,梳理分数、除法和比的关系,形成完整知识体系。通过系统梳理发现,在小学阶段分数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作为有理数出现的一种数,它能参与运算;另一个是以比的形式出现的数。对分数含义的界定,张丹教授的划分非常清晰且有价值:即比率、度量、运作、商四个层面。五年级“分数意义”单元的教学,教学主线分为两条,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其中,分数的意义作为单元核心内容,贯穿整个单元,也是学生理解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单元整体建构,借助直观模型,理解分数意义
一是单元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程度是教学起点,也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因此,教学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调研。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不够丰富,还停留在分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上,当多个物体为整体1 时,学生就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不能从其他角度全面理解分数的意义。此外,我们还发现,有40%左右的学生能够借助画图,从“份数比”的角度来思考;有接近50%的学生是从“数量比”的角度来思考,用“数量比”来表示;还有的学生会混淆量与率,对部分与整体1 的关系不清楚。
二是聚焦学生问题,进行单元整体建构。结合学生的问题及困难点,梳理本单元五课时的内容,进行单元整体建构。在教学中借助多种直观模型,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具体如下:第一课时,借助面积模型和集合模型,理解分数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二课时,借助长度模型、分数墙、十进分数模型,认识分数单位;第三课时,借助长度模型和面积模型,理解分数表示具体数量的意义,突出量与率的对比;第四课时,借助数线模型,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第五课时,利用长度模型,理解分数表示部分与部分的关系。这样的直观模型有利于多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发展数感。
三是借助直观模型,在操作、辨析、比较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教学中通过多种直观模型,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清晰、直观地区分分数表示量、率的不同含义,理解除法算式是平均分的过程,分得的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借助平均分凸显分数与除法的密切关系。在单元整体建构中,放缓学生学习过程,将“量”与“率”的不同含义进行多次对比分析,把握分数的意义,积累活动经验,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多元化评价学习效果
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要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以有活力的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分数的意义”单元教学中,笔者设计的其中一项数学实践作业为:在学校的“大典农场”里有一块花圃,它是由两块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组成的,学校计划用整个花圃的四分之一栽种向日葵,请你来当小小设计师,你会怎么设计呢?画出你的设计方案,要求合理又美观。结合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不同水平的学生呈现的设计也会有所不同。这样的评价活动不仅能考查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程度,还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造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单元整体的把握是重要“抓手”。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拾级而上、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本单元教学中,借助多种直观模型,抓住分数的本质,通过多次对比分析、辨析,使分数的意义逐渐清晰、明朗,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分数意义,发展数感,数学思维得到不断提升,从而实现“减负”和“增效”。
(文/王慧媛)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探究
教师不仅要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真正意义。传统教育早已脱离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新时代教师应当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根据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展开有效创新与改革。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紧密联系,深入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提质增效?这是当务之急。
培养学习兴趣,优化精品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会大大提高。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压力也会减轻,从而更好地实现“双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活动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需要将小学数学各单元的知识点关联在一起,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也能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以乘法、除法的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然而,通过对新课标的研究可以发现,数与代数领域的学习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量感、符号意识、抽象能力和运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教内容应该涉及对算理的研究,引领学生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解决运算问题时,能够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运算问题,以促进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
营造和谐氛围,创设特色课堂
小学生好奇心强,新颖的内容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进行重复练习。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逐渐降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开展了新的教学工作,学生也很难提起兴趣去学习,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也需要随之改变教学方式,可以运用多媒体等设施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比如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以小组或者个人的形式进行探讨,这样在讨论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
改变教学策略,开展个性发展
传统的灌输式或填鸭式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这样的课堂学生难以参与到课堂活动和主动探究中,导致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数学课堂的学习,学生应能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课堂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联系实际情境,设计轻松愉悦的课堂活动。
除了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思路也需要随之转变。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思想和其他特点。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发扬。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此外,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例如,在学习“圆柱”时,对于喜欢美术且实际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自己做一个圆柱,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发现制作圆柱侧面的多种方法,以及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之间的关系。又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并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将长方体的六个面涂上不同的颜色。这样将学生喜欢的课程与数学课程相结合,可以增加他们对课堂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注意力,并逐渐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数学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阅历比较少,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各个面值的人民币,标上物价,通过模拟超市购物的情景,让学生通过买东西找零来认识人民币。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在模拟情境中,学生还进行了一些数学计算,而且这种方式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逐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需要转变思想,不断学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创设个性化课堂。这些教学方式既要具有特色,适合学生发展,又要紧跟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切实使小学数学课堂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文/范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