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县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2024-04-10赖晓璐邓春晖王瑾周腰华
赖晓璐,邓春晖,王瑾,周腰华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161)
县域作为连接农村和城镇的纽带和中间环节,具有条块沟通、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辽宁全面振兴三年新突破必经之路,也将支撑全省县域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1 辽宁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辽宁辖41 县(市),县域面积占全省的83%,县域常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一半。从辽宁县域经济总量上看,2021年辽宁县域生产总值为7 357.1 亿元,占全省总量的26.7%。2017—2021年5年间辽宁县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2.6%,2019年出现大幅下降,2020—2021年逐步恢复增长,2021年总量达到最高(表1)。从产业结构上看,县域三产结构比为25.5∶30.4∶44.1。县域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辽宁县域经济总量增长缓慢,越来越成为制约辽宁经济发展的瓶颈。
表1 辽宁县域2017—2021年生产总值及增长率
2 辽宁县域农业经济现状
县域农业经济是辽宁第一产业产值增长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总量上看,2021年辽宁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 877.9 亿元,占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的76.3%,2017—2021年5年间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了30.7%(表1),同期全省增长了29.4%。从产业结构上看,2021年辽宁县域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为25.5%,而在全省范围内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仅占8.9%,农业经济为主体仍然是当前阶段辽宁县域经济的重要特征。
3 存在问题分析
3.1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较弱,无法反哺农业
辽宁县域经济总量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虽然整体发展水平是上升的,但是经济综合实力仍然较弱,与全国平均水平及江苏、浙江、山东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22年,全国“千亿县”(生产总值超千亿元)数量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全国有54 个),但是辽宁县域仅瓦房店市(生产总值为1 091 亿元)进入全国百强县“千亿县”群体,百强县排名第61 位,相比上年度辽宁减少2 席,而江苏、浙江、山东在百强县榜单中分别占23 席、16 席、13 席。因此,辽宁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无法获得必要的公共财政支持,如建立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必备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和其他工业体系;农产品加工、转化、运输和销售的各链条无法有效连接。
3.2 区域间发展不均衡,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辽宁县域基于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各地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基础存在差距。各个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素集聚和布局分散,不均衡现象持续存在,且各县(市)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差距越来越大。具体表现在县域农业经济总量上,2021年全省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最大县(市)(庄河市,130.4 亿元)是最小县(市)(调兵山市,3.7 亿元)的35.2 倍。一些县域农户仍以分散式、小规模经营为主,集中度低,布局分散,缺少规模体量大、专业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农业经营主体,导致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质量无法提高。
3.3 产业提升缓慢,区域性农业特色产业不明显
近年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已逐步转移到县域。但是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缺乏动力,缺少专业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规模体量大的区域性集约化的产业,辽宁县域第二产业增长缓慢,百亿千亿级产业集群数量不足。2017—2021年辽宁县域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仅为1.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域农业经济在整个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辽宁县域第一产业比重从2017年的21.9%上升到2021年的25.5%。但是县域农业同质化发展较为严重,产业集中度较低,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较少,县域内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不足全省(80 家)的一半,难以形成产业特色优势。
3.4 先进技术支撑有限,农业人才短缺问题严重
县域产业发展在技术方面,引入先进农业高新技术和核心攻关技术不足,难以高效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引导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如: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升级。农业科技人才明显不足。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到第七次人口普查,除沈阳城区、大连城区之外,辽宁其他地区人口都是负增长。县域人才流出问题也严重,因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一些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纷纷流向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造成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制约当地县域经济发展。
4 促进辽宁县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4.1 整合资源要素,增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能级
一是差异化因地制宜发展。科学谋划县域经济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加快资源要素整合,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将县域作为重要载体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行动,统筹配置公共资源,重点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二是增强镇域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缩小县域城乡发展差距,加强县城和周边城市的互动、对接,畅通县域与周边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的相互连接,有效弥补县城基础设施的薄弱之处,为县域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增长极。三是加强建设中心镇。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机构向县城副中心、重点镇、经济发达镇、特色镇延伸集聚,提升镇区人口承载能力。加快中心镇规划布局和农业产业集聚,突出辽宁县域发展中心镇的功能定位,更大程度发挥辐射与带动作用。四是促进“农业+”融合发展。以县域为中心,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将县域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以及“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推进县域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4.2 加快产业聚集,打造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优势
一是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集聚资源要素,结合县域的主导及配套产业,依托人才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强大农业产业集群。二是加快农业产业集群升级,加大招商、完善配套、加快落地,加速产业聚集。深度整合县域分散的同类农业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升级,形成更大的集群规模效应并辐射周边县域。三是瞄准产品科技含量高、产业聚集潜力大、企业带动支撑能力强的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优化县域农业产业结构,构建县域农业产业新格局,夯实高质量农业发展的基础。
4.3 培育特色农业产业,构建县域发展新格局
立足县域的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聚焦主导产业,培育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一是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等方式,加大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辽宁县域农业经济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二是推进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挖掘县域特色资源,促进同类化农业产业转型发展,重点打造优势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和品牌。三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为其打造优质服务体系,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四是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建立连接国内外科技成果的信息网络,推动县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
4.4 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以农业企业为创新主体,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重点进行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大幅提升县域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立足县域农业产业布局,重点放在产业核心技术和农产品关键研发环节上,加大产业创新支持力度。三是结合市场科技需求,积极寻求在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农业企业之间开展新技术合作。如通过设立企业科研基金、共建技术中心或科研所、技术入股企业等密切的合作方式,促进县域内农业企业科研进步。四是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示范。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技术创新。
4.5 加强引进人才,促进县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吸引优秀农业人才入驻县域。制定人才政策时更多考虑如何积极调动人才的创新性,如通过改善人员工作、生活福利,企业股权分配等,广开思路留住人才。二是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各县(市)与涉农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大多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人才质量。三是加强对本土优秀农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留用工作,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来辽宁县域工作和创业,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水平,为县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