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作品在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4-04-10李榕榕

剧影月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再现部德斯坦呈示部

李榕榕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不仅是古典乐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早期浪漫主义奠基人,被人们誉为“乐圣”。他的一生坎坷,在不断反抗病痛、和命运抗争中,贝多芬变得更加坚强、忍耐。这样的气质自然流露在他的作品中,给予人们力量。《华德斯坦》是贝多芬《三十二首奏鸣曲》中第21号作品,创作时间为1803年,于1804年夏天定稿完成。这首作品有富有生机的旋律、变化多样的节奏、充满张力的力度变化,因此被认为是雄伟的钢琴田园交响曲。同时也体现了贝多芬中期音乐风格的慢慢成熟,推翻古典主义刻板的规条,给予范围广大的自由与伸缩。

一、贝多芬第21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之音乐分析

《华德斯坦》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C大调,4/4拍,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分为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

(一)富有生机的旋律

主部主题旋律短促而活泼,并以“pp”的方式略带神秘、富有想象,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从第9小节开始渐进渐强形成华丽音群,在前面乐句的铺垫下,拨开云雾般,在阳光的普照下结束了这一乐段。整个主题短暂但个性鲜明,以轻快、活泼的情绪来陈述主题,将主题延伸发展并结束,以充满激情的向往,把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主题及它的发展在《华德斯坦》第一乐章中出现了五次,在发展部和再现部各出现了一次,尾声出现两次。

副部主题旋律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右手高音区结束这段圣咏般的旋律,紧接着左手也在低音区弹奏了相同的旋律,两个乐句采用重复变化的方式来发展音乐。音乐色彩上相对于主部,副部旋律更具歌唱性,且依旧是阳光而又积极向上,富有生机。在这一乐章中,副部主题总共出现三次,在再现部和尾声也各出现一次。

呈示部结束部分从74小节到89小节,乐句短小,起到了补充过渡的作用。先是在第74小节至第77小节的旋律,右手在和弦音之间来回轻盈地跑动,之后低八度重复进行,激动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从第82小节开始,左手旋律向上进行,右手旋律向下进行,同样节奏型的旋律在后面连续出现了四次,音乐也变得越来越安静,最后温柔地引出展开部。一进入展开部,旋律又回到了呈示部的主部主题,让生机在沉寂后重新迸发出来。这段旋律总共出现两次,在再现部进入尾声的地方也出现了一次,将再现部的旋律过渡到尾声。

(二)变化多样的节奏

《华德斯坦》第一乐章充满激情和动感,不仅因为它充满活力的旋律材料,也因为作曲家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节奏型。

1.倚音。主部主题中运用了前倚音,将动机进一步发展,与基础的节奏型交替使用,形成变化多样的节奏型,节奏明朗欢快,表现出了清新的鸟鸣声画面。

2.震音。从第14小节至第34小节对主部主题的材料进行分解。第14小节至第17小节左右手的震音让音乐变得更加急促紧张,之后扩大并逐步过渡到副部主题。震音也在发展部和再现部作为发展主部主题的手法被多次运用。

3.三连音。三连音在《华德斯坦》第一乐章中的运用主要在两个地方:一处是在副部主题的进一步发展,另一处在发展部。从42小节开始,副部主题的旋律从右手转移到了左手低声部和右手中声部,高声部以三连音的形式出现。利用三连音使音乐更加流动,体现出優美旋律的同时也推动乐曲向发展部过渡。第112小节到第141小节,节奏型由三连音所构成,短琶音波浪般起伏着,以三个4小节为方整性乐句,之后乐句做不同变化,但音乐材料相同。在音乐发展中,采用了高、低音区不同的力度变化和伴奏织体,进行模进、变化,强化了音乐的发展动力。

(三)充满张力的力度变化

翻看整个乐章中所有力度记号,发现音乐力度变化很大,突强sf、强后突弱fp、从pp到ff或是从ff到pp的渐强渐弱,这些力度记号随处可见,既要有静谧的小音量,又要演奏出充满力量的大音量。乐曲表现黎明中大自然的景色,在太阳笼罩大地之前的这段时间,是昏暗、静谧的,因此全曲有许多地方运用pp来表达那个时间段的景色。其中有一些渐强渐弱的细微变化,似乎是动物慢慢苏醒或是醒后又睡去的画面。这里又不得不提及乐章的主部主题,在低音区运用pp的力度演奏,之后右手将音区变高,就如同渐强一般,接着以f和sf的力度达到高潮,阳光照射下万物的苏醒,最后减弱回到pp结束这一乐段。整个乐段充满画面感。

(四)贝多芬的音乐创新

《华德斯坦》是贝多芬中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除此之外同时期的还有《告别》《热情》等精彩的钢琴奏鸣曲。从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与初期相比,贝多芬中期的音乐风格慢慢成熟,跳出古典主义固定的奏鸣曲结构,运用了转调及和声变化等将乐曲的格局扩大。规模的扩大:《华德斯坦》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呈示部从1小节至89小节,发展部从90小节一直到155小节,再现部是从156小节到243小节。从小节数可以看出展开部分量变重、篇幅变长,对比呈示部和再现部仅少了二十几个小节,三个部分篇幅几乎等长。尾声是乐曲重要的组成部分,尾声中常采用各部分未能得到充分展开的材料,使乐曲完满地终止。

音乐调性变化多样:1、主部与副部调性。传统的奏鸣曲式中主副部的调性关系是“主——属”,而《华德斯坦》第一乐章的主部发展到副部时,调性从C大调转到远关系的E大调上。主部的第一乐句以属音上的停顿结束。副调在大调的上中音调上,第一次主题由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和弦陈述出来,在调性上起到过渡作用,与主要主题也形成鲜明对比。2、主部调性变化。第90小节开始是发展部,贝多芬在音乐元素上再次运用了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元素进行变化和发展,将调性从主部主题的C大调转变为F大调,并进行展开。从156小节开始为再现部,第156小节到第174小节整个音乐将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完全再现,无论是旋律还是和声,都运用了主部主题的所有元素,但是在音乐快要结束的地方,作曲家替换了调性,将此处与呈示部第12、13小节对比,这里第167小节至第170小节对比,第167小节至第170小节是再现主部的结束部分,再现部结束在主调C大调的半终止上,从而进入连接处部分。

从174小节到195小节是连接部,这里采用了托卡塔织体,将主部主题的元素进一步延伸。与呈示部一样,这里把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但是与呈示部不同的是,连接部的再现在第二部分也就是184小节并没有转调到E大调上,而是转入A大调,并运用A大调和a小调的相互交替来完成副部的过渡。

(五)副部调性变化

《华德斯坦》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第一次出现是从35小节到50小节,旋律和声从E大调开始陈述。副部主题第二次出现是在再现部,此处副部主题是从196小节到211小节。再现副部也同样运用了呈示部的副部主题元素,只是压缩了副部的音乐元素,但是在调性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先是在A大调上进行音乐的陈述,然后又转向a小调,并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相互交替发展音乐,但结束又进行到了a小调的平行大调——C大调上,并终止在这个调上。尾声副部再现回到了C大调上。

二、贝多芬第21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教学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欣赏《华德斯坦》第一乐章,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乐观、勇敢、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通过分段聆听《华德斯坦》第一乐章,多媒体讲解奏鸣曲式及主题,以乐器演奏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对比《华德斯坦》与《热情》中不同的风格、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了解贝多芬生平,简要学习奏鸣曲、奏鸣曲式的音乐知识。能够初步了解《华德斯坦》中作曲家的作曲手法。了解贝多芬中期音乐特点。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以《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在设计《华德斯坦》第一乐章欣赏课时,需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首位,辅之以必要的音乐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聆听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过程方法中视听结合,丰富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知识技能要层层递进,从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入手,随着教师的讲解由浅入深,从而实现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

(二)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的理性分析,感受《华德斯坦》音乐情绪及贝多芬中期音乐特点。教学难点:聆听《华德斯坦》感受音乐情绪。

设计意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是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笔者设计的教学重难点中,强调音乐情绪体验,根据贝多芬中期音乐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以达到欣赏课的教学目标。

(三)精选教学过程

1.环节分配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不宜过长,需要保证新课教学的完成,由于导入部分引用了视频,视频长度控制在3分钟以内,导入部分设计时间总长度为5~7分钟。新课教学是重中之重,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华德斯坦》第一乐章呈示部音频时间2分30秒(不进行段落重复),展开部音频时间1分45秒,再现部+尾奏音频时间4分30秒;其中呈示部知识点较多,重点讲解,笔者设计有15分钟来教学。扩展学习中《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音频时长7分30秒,扩展学习设计时间总长度为10分钟。最后学习总结设计5分钟。

2.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1)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以贝多芬的生平作导入,以小组讨论合作的形式让各组分享贝多芬的小故事,将贝多芬生平知识点用填空的方式小组回答加分,并播放《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快闪视频,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

(2)新课教学

设计意图:此处是教学重难点解决的主要环节。如果一开始将音乐全曲播放,由于时间过长,学生注意力涣散,或出现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所以在欣赏乐曲的时候,分段聆听比较符合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将乐曲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現部+尾声三个部分,结合乐曲的音乐分析与总结进行学习。同时板书可以加深印象,提出问题以此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也能让学生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

除此之外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将贝多芬21号钢琴奏鸣第一乐章曲式结构与贝多芬C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二之三第一乐章曲式结构放在一起展示会使学生更加直观理解这部作品的整体结构。前者呈示部从1小节至89小节(C大调— E大调),展开部从90小节一直到155小节(F大调—C大调),再现部从156小节到249小节(C大调—A大调),尾声从249小节~302小节(C大调);后者呈示部从1小节到90小节(C大调—G大调),展开部91小节至138小节(C大调),再现部139小节到217小节(C大调),尾声218小节到258小节(C大调)。

根据小节数可以发现,《华德斯坦》第一乐章中三个部分的篇幅长短几乎相同。再现部的分量加重,特别是发展部篇幅小了很多,从而引出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的创新之一以及贝多芬中期作品的风格变化,对比初期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二之三》,运用了转调及和声变化等将发展部扩大,乐曲的格局也随之扩大。

在播放音乐时不仅可以使用多媒体,还可以运用其他教具,如钢琴、鼓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带动旋律加深印象。在讲解音乐知识点时,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东西,从而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减少对陌生知识的枯燥感。

(3)拓展学习

设计意图:将课本中学生需要学习或已学习过的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与《华德斯坦》进行音乐风格的对比:《华德斯坦》是光明的、晴朗的、快乐的,它被许多音乐评论家称赞为一首欢乐的生活颂歌,与光辉明朗的大自然心心相印。而《热情》正好相反,庄重而压抑,就像贝多芬回答申德勒的话:请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它所描写的是波澜壮阔的战争画面、残酷严峻的斗争以及贝多芬面对困难时刚强的意志和狂澜般的情感,从而能够准确感知不同音乐要素给作品在风格和表现上带来的不同色彩,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贝多芬和他的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4)学习总结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让一堂音乐课有始有终,是不能轻易忽视的。学习聆听了贝多芬《华德斯坦》第一乐章,在分析乐章各个部分的时候学习认识了贝多芬所使用的一些创作手法;通过对比《热情》奏鸣曲的音乐情绪,也明白了贝多芬不同时期不同情绪的变化,引发学生的好奇并自主进行学习、深入了解,从而达到课堂目标。课堂总结中布置下一节课的任务,让学生进行下一堂课的备课,也能在课堂总结中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并思考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材料广泛地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同样非常重要,教学设计的基础就是丰富的音乐材料,从而增加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教学设计还要注重教学重难点,通过音乐材料分析归纳,从贝多芬的创作技法着手,运用视、听、带唱、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带领高中生感受贝多芬中期的音乐特点。通过对比的手法更加突出贝多芬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沉的音乐思想,加深学生对贝多芬的了解和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倾听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再现部德斯坦呈示部
欧元之父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去世,享年94岁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感染新冠去世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浅析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
传承与引领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中连接部在再现部中的改写特点
浅析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奏鸣曲式原则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套曲中奏鸣曲式呈示部中连接部的特点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欧元之父”与法国艳星的癫狂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