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以人为本”理念的有效路径

2024-04-10秦一雄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管理工作理念

秦一雄

[摘           要]  通过了解“以人为本”这一理念,高校应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与和谐社会建立都需遵循这一理念。然而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依然存在学生自主选择权丢失、管理体系趋于模式化、教师对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足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使全校对教育管理工作凝成共识;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为“以人为本”思想理念融入教育管理工作筑牢基础,创建教育管理新格局。

[关    键   词]  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3-0153-04

21世纪以来,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要求,我们需要深化发展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速度。高校作为人才储备的蓄水池,是我国人才队伍快速发展的根本,可以为社会输出源源不断的人才,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不同领域、不同效用人才的重大责任使命,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方针的桥头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高校将“以人为本”理念引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以应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各种风险和挑战。高校“以人为本”理念实施的完善性,体现出高校搭建人才体系的完整度。高校应主动探索教育管理模式新路径,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实现以学生培养为中心,以输送大量人力资源给社会为目的,进一步强化校园人文理念,是促进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屏障。

一、“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蕴含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伴随时代不断进步,其已经深深融入各行、各业、各领域当中。作为衡量利益与价值的一个科学标准,“以人为本”在当前所呈现的特点与要求,能够深度反映出各行业本身对人员的态度和需求,有效为人民形成一种价值导向,从而使其正确把握事物运行本质规律,体现出人民群众自身在事物运行中的价值,进而推动社会稳定运行。现阶段,对“以人为本”的内涵理解需要从两方面进行,首先,要了解“以人为本”的“人”是与物和精神相对而言的人民群众,是一切事物开展的主体和基础。其次,“以人为本”的“本”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言的一种价值理念。简单来讲,“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生活的主题。而在高校教育管理方面,“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1]。以此深化素质教育体系,有效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指明路径,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教学管理服务,为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以人为本”理念融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一)引导性原则

引导性原则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力。首先,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中,学生被视为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通过引导,管理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探索,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其次,引导性原则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往往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可以提供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他们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的学术态度。最重要的是,引导性原则可以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来成功的重要素质。管理者的正确引导能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业计划,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时间管理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术挑战和生活压力。总之,引导性原则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原则,有助于培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学生。

(二)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为不同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管理服务,从而创建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教育环境。首先,差异性原则倡导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尊重这些个性差异,高校教育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教育管理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满意度,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术活动。其次,差异性原则要求高校采取分层次的教育管理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大学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通过差异化管理,高校为每个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资源和支持。此外,遵循差异性原则以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想问题的关注。在大学中,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学术方面的,还包括思想和价值观的塑造。通过差异化管理,高校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問题,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支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与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更有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强调将学生视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和自主选择,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其全面发展。主体性原则要求高校管理者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主体,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策。大学生是成年人,应该有权做出自己的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使他们参与教育管理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发展能力。主体性原则鼓励学校打破传统的控制型管理模式,采取更加灵活和开放的管理方式。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以规则和纪律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和创造性。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遵循主体性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度,让他们自主参与决策和管理,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

三、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以人为本”理念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学生自主选择权丢失

从众多高校教育管理实际情况中不难发现,大部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往往是将教师管理作为重点,而轻视学生管理工作,教育管理重点产生偏差。一般高校教育管理者认为,仅需做好教师管理工作便能确保各项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便能有效带动学生发展。在此错误思想影响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短板[2]。

特别是在学生自主选择权方面,由于高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疏忽,采取较为生硬的策略来应对学生群体,导致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甚至缺失,其自主学习动力受到极大限制。比如,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因为其信息来源较少,常常盲目选择学习专业,其对自身所选专业并不了解。在步入大学之后经常会出现其所学专业不符合自身预期设想的状况。但由于转换专业程序过于烦琐,学生很难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只能遵循高校安排课程学习,导致其学习态度越发消极。又如,从专业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学生无法对现有课程进行自主选择。高校会尽力对每一学科专业进行多元化课程内容设置,使各类专业课程足以涵盖学生各类学习需求。但课程设置多呈现出一种模式化输出形式,并没有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去编订课程教学内容,学生也不能针对自身兴趣选择课程,并且其专业授课教师也是由教育管理人员统筹规划,学生对教师人选也没有选择权,当遇到自身不感兴趣的教师和课程时,往往缺乏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对课堂教学氛围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不仅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相悖离,甚至对学生发展造成阻碍。

(二)教育管理体系趋于模式化

一方面,部分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时,其工作多是以应对考试为主,导致教育管理重点向学生成绩方面发生偏移。此种管理模式下,高校教师只能应用传统课堂育人方式,按照书本知识来规划课堂教学内容。常常将授课内容划出重点考点交给学生去死记硬背,使学生缺少自我认识和对问题的思考,直接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现阶段教育管理系统多是以行政体系为基础而运行。此种运行体系下,高校行政部管理部门是全校主体,也是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大部分规章制度和教学、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也是以此进行。而一线教职人员少有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以及工作规划的机会,高校实际事物处理将无法与教育管理工作有效对接。

(三)教师对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足

首先,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包括思想认知、教育教学、课堂管理等,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传授学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其自身素质将直接影响教育管理水平,但部分高校教师自身教育管理观念落伍,缺乏对学生的基本人文关怀,导致教育管理效果大打折扣[3]。再者,教师管理参与度较低。现阶段高校在制定与教育教学相关联的运行机时,并未将教师纳入相关讨论建设当中,直接打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导致部分教师在执行教育管理任务时没有足够的责任意识,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执行状态,不能领会到管理计划制定的目的,更无法将及教育管理工作精准落实到每一具体事物之中,导致整个宏观教育管理制度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

四、“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融合与渗透路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凝聚工作共识

高校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其教育管理人员应率先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理念,充分认识此理念渗透融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意义。所以,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必须先革新工作意识,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并以此提高实际质量,进而有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具体来讲,高校应创建管理者与学生、教师良好沟通的环境,并从思想上及时做出转变,深入探究“以人为本”内核。在实践过程中,教育管理人员要理解“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内涵,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以满足学生需求和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同时管理工作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另外,高校开展“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工作,要始终坚持“人”是一切工作开展的根本。高校的根本就是全體学生和教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师生个性化需求、依靠每一位师生力量。将“以人为本” 的思想观念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去不断完善、优化现有教育管理形式。

(二)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完善规章制度

1.教育管理人员应破除落后教育管理理念束缚,深刻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尊重其个性化差异

利用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理解自身作用、价值。比如,高校在学生专业选择上,应适当减少转换专业所需的种种限制,准许学生在合理合情的情况下依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或者为学生设置相应选修专业,并将选修专业与主修专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但高校在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理性选择。另外,高校还应积极建立任课教师—专业课程—学生三者之间互选机制,允许学生在不影响自身和他人学习情况下自由选择喜欢的课程和教师,增强其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从而为学生营造优渥的学习氛围,为其今后发展打实基础,将“以人为本”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

2.教学始终将学生当作第一主体,并以新时期人才需求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

首先,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教师应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开发自身潜力,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加快学生学习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教师应在课堂和空余时间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并在实际教学中增加问疑与解答环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助力学生持续加强自身知识学习。其次,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实现课堂内外时间互换、角色互换的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担任课堂“主讲人”,而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名倾听者或协作者,对学生了解不充分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说明。以此令学生在课下自主查找学习资料、规划学习内容、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从而进一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就是要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持续优化教育管理规章和制度,让管理更精准、更具體、更高效

有效的规章制度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高校工作中融合的根本。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侧重行政化,现在随着“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其管理的规范和人性化都应持续增强,教育管理应进一步提高一线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建立教师参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通道,允许教师与高校管理层共同制定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实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实际工作合理衔接。

4.健全人性化关怀机制,完善评价体系

构建人性化关怀机制需要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实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有机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在于平衡管理的规范性和教师、学生的创新性和自由性。学校应该鼓励教师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仅仅关注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保护,确保管理工作的人性化和系统化。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改进评估方法,从多维角度评价教师的工作,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的关注,并且管理者需要掌握管理任务和要求,具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需求。另外,完善评价体系是构建人性化关怀机制和激励性评价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学校需要持续完善教师的评价机制,以更好地激励他们,并为他们提供人性关怀。教师的评价不应仅仅关注课堂教学效果,还应该考虑其他方面,例如,教育工作者的个人发展和贡献。高校可以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为教师提供发展空间,构建综合性的激励体系。对于学生而言,学校也需要完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仅应关注学生成绩,还应该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评价方法应多维度,涵盖学生的各种方面,以更好地了解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帮助学校优化教学工作。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筑牢教育管理工作基础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价值观念要想得到真正融入和传播,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非常关键,教师个人能力素养、水平会将直接影响理念执行成效。所以,通过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教学管理者具有更高的人文素养,不仅是建立“以人为本”教育管理体系的必要环节,还是促进“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融合与渗透的必要条件。

首先,高校应帮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持续加强对其专业素质以及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研究,并将“以人为本”理念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以此为标准定期对教师的教育管理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敦促教师自身思想转变,加快“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融入进度。其次,鼓励教师之间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增加教师群体经验交流机会,以此探索“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融合方式。于此,教师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探讨,发现自身短板,及时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从而使教育管理工作整体得以优化,真正将“以人为本”理念有效贯彻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当中。最后,教师不仅是管理体系的一部分,还是教育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为进一步激发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其教育教学责任感,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高校应考虑建立相应激励体系,鼓励教师群体积极参与学校各项事务管理工作,对教师在“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实践路径加以考察。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反馈机制,并以此对教师进行嘉奖,树立其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营造积极氛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环境下,高校作为向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是符合时代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次伟大尝试。高校围绕“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从学校管理体系建设到对教师、学生工作具体指导,精准把握重点要领,充分培养师生的各项综合素养,逐一对教育目标、专业课程、授课方式、激励制度进行优化更新。借此建设完善、系统性管理机制,达到科学、人性化教育管理的目的,从而为学生创建优越的学习成长环境,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更高效地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我国的人才强国政策作出贡献,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冯盛彬.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深入渗透思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7):53-55.

[2]林静,韩茹.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探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5):100.

[3]施予恒.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路径[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2):111-113.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管理工作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