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心灵的价值

2024-04-10王红霞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关怀心灵师生

王红霞

202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的通知》,健全名师名校长遴选、培养、管理、使用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和管理机制,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环境,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孙辉校长作为名校长入选其中,他提出“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呵护”这一教育理念,即守护学生心灵与精神的价值,给学生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一、思想的时代意义

呵护人的心灵、关注生命的成长是基础教育永恒的追求。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的国家主义与经济主义的价值诉求使得教育领域功利主义与效率主义盛行,学校教育常常被窄化成知识技能与分数的得取,忽视了“教育首先是精神的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遗忘了教育守护心灵与精神的重要使命。我们身处的时代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未来不确定性会持续增加,时代发展更加呼唤人的主体性、关怀性与创造性,必然要求学校教育切实重视呵护人的心灵、关注人精神成长的本质属性。

二、思想的实践智慧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呵护”意旨教育是以呵护心灵为目的的、促进学生完整生命成长的事业。指向完整生命成长的教育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促进身体的健康生长;二是促进智慧的生长;三是促进心灵的丰盈即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包括对人心理的教育,即情感、人际交往、关怀与合作的培养;对人道德水平的提升,即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人的志向、理想信念等精神追求的培养。为实现“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呵护”这一理念所倡导的教育目的观与教育内容,孙辉校长的教育智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植入理念与信仰,培育爱与责任的学校精神

1.塑造共同愿景,将目的植入学校生活。孙辉校长塑造了“教育为了呵护师生心灵成长”的共同愿景,用愿景内含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信仰充实学校灵魂,将善的理念与目的植入学校生活,回答了什么是“好的教育”。通过表达界定核心价值观、向内外部人士清晰地传达、投放资源强力推行等方式,将教育精神与品格注入学校生活,唤醒学校自为意识和责任。

2.服务式领导,让理解与关怀穿透心灵。孙辉校长通过交往走进师生内心,关怀生命在生存世界与精神意义世界的遭遇、困境与需要,以心灵为尺度去衡量和体会他人、获得自身体验和认知,并因责任竭尽全力满足师生各种需求,建立起与师生的主体关联性。比如每逢教师子女参加中高考,学校都会送去水果和美好祝愿;每逢教师生日时学校都会为教师送上祝福;每年都有教师节年度奖励大会等。学校倡导“幸福工作,快乐生活”的文化理念,学校的理解与关怀是对教师生命的理解与关怀,也是对教师职业价值与尊严的珍视与尊重。通过服务式领导,校长将理解与关怀、责任与服务植入教师心中,教师将生命理解与关怀传递给学生,培养起安全感、关怀等情感意识。

3.变革创立制度,为呵护心灵成长“立法”。通过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变革教师评价制度与学生评价制度、创立导师制等,强有力地表明学校主张什么与反对什么,将“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呵护”的育人理念与价值追求、教育信仰、关怀与理解的专业态度等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确保培养个体的、灵性的人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二)养师生之志,启发真学习

1.榜样示范,启发师生对于精神生命的关注。宣传并嘉奖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例教师,唤醒师生对于精神生活的情感意识。学校每月开展“星级教师”评比,发掘教师们精神成长、呵护学生心灵成长的榜样与感人事迹,让人格与精神榜样在师生志向变更与精神发展中发挥重要影响。

2.改造教师学习,培育有志能思的主体。呵护心灵的教育注重发展教师德性。教师的德性在于教师是具有自我意识、有主体内在追求、能进行自我创造之人。有德性的教师是精神工作者,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来反观自我,以不断地求知来照料自己的心灵,从而形成学习求知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引导教师向内思考职业价值与志向,开启有“我”之思。通过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研学活动、“为身边同事点赞”“你的巅峰时刻”“职业畅想”等活动引导教师思考职业价值、自我生命的价值与职业志向等,借此引导教师向内观看,让他们对未来有想法、对学生与学校的未来有责任和担当。同时通过阅读激发教师的热情和对教育教学的敬畏之心,提振教师精气神。另一方面,丰富教师知识学习、滋养教师精神。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教师精神的发展与观念的更新,而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系统是支持观念更新的基础。学校着力促进教师拓展知识、深化知识、更新知识与综合知识。比如学校除日常的教研与备课活动外,每年都要选派教师到教育先进地区学习取经、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到校做生涯规划等专题报告、坚持开展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选拔教师参加全国数学与英语教学大赛等,还专门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学院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等。

3.滋养学生心灵,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呵护心灵的教育致力于使人成为人。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真正建构起自身的心靈与意义世界。学校从“心灵唤醒”和“精神滋养”着手,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我可能成为什么”,以此来打开个体生命成长的内在空间,形成知识学习与精神成长的积极关联。

一方面,引导学生自我认识、唤醒精神。学校在齐齐哈尔市首先引入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自我认识,向内观看,认识、探索心灵是丰富心灵促进精神成长的前提。另一方面,丰富学生学习、养育精神。学校建立了以“五育”为基本脉络的多彩课程指向学生“身体———大脑———心灵”的完整生命成长,同时丰富的艺术社团与德育课程拓宽了学生精神成长的体验,满足学生精神成长的个性化需要。多彩课程同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基于课程观指引下的“自主———互助———问效”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三)引领家庭教育,创设呵护心灵成长的良好生态

1.学校以核心价值主动链接家长与社区,建立育人共同体。学校注重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与社区传递“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呵护”所内含的理念与价值,引领家长与社区对教育的理解、改善他们对教育的期待,在各主体间形成情感共鸣,唤醒家长与社区的责任意识,使各主体因认同学校教育的内在意义、分担各自责任而建立关系,形成了基于价值认同的呵护学生心灵成长的育人共同体。

2.学校同时积极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并指导家长科学开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主要聚焦学生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养成、心理疏导、责任意识培养、关怀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亲子关系改善等内容。从而最大限度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以此影响家长与社区甚至区域教育生态。

三、思想的未来思考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呵护”这一教育思想具有示范性。它回应时代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回归教育的本质、坚守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的价值底线。同时它声明基础教育的基础在于促进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良好发育,即促进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使人首先成为人性意义上真正的人。而人的幸福,最重要成分是精神的享受包括精神的创造等,也是以此为基础的。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呵护”这一教育思想具有发展性。发展性表现为它所引发的关于教育的进一步思考,比如基础教育需要适当做“减法”。青少年更加看重荣誉感、自尊、友谊、志向等精神价值,学校教育要意识到“误用学生的光阴比浪费光阴更可怕”,要呵护心灵成长,不破坏或不伤害学生的这些心智觉醒时刻,有时候比做什么更加重要。比如,要让学生有犯错的机会,要让学生在不断试错中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与志向等。教育需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才可能将爱、尊重、包容等融入学校教育的日常,使教育真正成为使人成为人的事业。

见习编辑/张婷婷

猜你喜欢

关怀心灵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唤醒心灵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