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能量罐
2024-04-09王芝
王芝
女儿今年六岁,聪明可爱,落落大方,在幼儿园,各项活动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年年被评为“全能小明星”。但是,女儿一旦发现自己落后于人,便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久久不能自拔。渐渐地,“我不行”“我不能”“我做不好”成为女儿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口头禅。
为此,我和先生七分心疼三分困惑:我们从未给过她太大压力,一直信奉的也是鼓励式教育,为何大家眼中优秀的女儿会如此不自信?
先生查阅文献和书籍,十分赞同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观点:所有的小孩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要想改变这种自卑感,第一必须增加他们的勇气,第二必须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使他们不断取得成就,让他们相信通过勤奋、坚持、练习和勇气就可以取得进步,达成目标。
可是,该如何去做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女儿共同阅读了法国心理学家卡琳·西蒙妮的《儿童心理小百科》一书,其中有一篇《自信的秘密是什么?》让女儿很感兴趣。文中介绍,自信就像一座城堡,需要花费时间一点一点建造起来。父母和其他亲属给予的爱,是城堡的地基,而孩子自身积攒的所有经验,都是建造城堡的石头。
看着女儿专注的表情,我突然有了主意。我让女儿挑选了一个漂亮的大罐子,和她约定:如果她取得突破、收获进步,或是发生了非常开心的事情,都可以记录下来,当成“石头”放进罐子中收藏。当遭遇困难、心情沮丧的时候,女儿都可以打开“石头”罐子,看看那些她曾经做得很棒、让她开心的事。女儿欣然同意。于是,我和女儿一同踏上了收集“石头”的旅程。
起初,女儿懵懵懂懂,“石头”的选取基本由我决定。为了让女儿快速进入状态,“石头”的种类丰富,且门槛不高。独自完成一个拼图的“成功之石”,学会了整理床铺的“独立之石”,输棋后哭着开始下一局的“努力之石”,交到了一个好朋友的“快乐之石”,帮助别人解决了问题的“品质之石”……罐子中,几乎每天都有“石头”进账。
慢慢地,女儿的兴趣被点燃,主動询问:“今天我上台当小老师了,虽然读错一个字,你觉得这件事可以算是一颗石头吗?”我心中欢喜,急忙点头:“这是‘勇气之石,当然可以!”
就这样,收集“石头”成了我和女儿的一个仪式。每晚睡前,我们会讨论“石头”的内容,将其仔细记录下来。女儿还会开心地在末尾处画上一颗小爱心作为标记,然后郑重地放入罐中。女儿摆弄着罐子,明媚的笑脸上眼睛如星辰般璀璨:“妈妈,我喜欢这个罐子,这是我的能量罐!”
能量罐越塞越满,女儿的信心也越来越强。前段时间,在幼儿园演讲比赛中,女儿与“故事大王”失之交臂。我以为她会号啕大哭。女儿却风轻云淡地说:“我觉得我进步很大,下次再努力就好了。”我喜不自胜,紧紧抱住女儿。面对失败,她会失落,但不会觉得自己糟糕,更不会失去前进的勇气。能量罐真的向她输送了能量。
我突然意识到,女儿好像从未打开罐子看过,心生好奇,向她询问。女儿却豪迈地朝我摆了摆手:“不需要打开啊,我看着罐子里有这么多石头,就已经知道自己有多棒啦!”我喜出望外,女儿竟有了支撑自己的底气。
莫言在《晚熟的人》一书中写过:“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发生,允许遗憾、愚蠢、丑恶、虚伪,允许付出没有回报,当你允许这一切之后,你会逐渐变成一个柔软、放松、舒展的人。”是啊,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是完美的开始。
寸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我和先生深知成长路上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只愿女儿的能量罐能一直给予她能量,帮助她穿过迷茫、摆脱不安,让她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接纳自己,相信自己。
编辑|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