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院校“大思政课”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2024-04-09张祖华

高教学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张祖华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立足特色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优势,秉承“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把地方优秀传统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陶文化特色“大思政课”教学新路径。依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三堂融陶”育人大课堂;发挥工艺大师的育人示范作用,构建“多元主体”育人大师资;以非遗传承创新基地为支撑点,搭建“非遗资源库”育人大平台。

关键词: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院校;“大思政课”教学;陶文化;三堂融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0-0173-04

Abstract: The finest traditional Chinese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use finest traditional Chineseculture to cultivat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integrate it into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local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ts & Technology adheres to the educational ideas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teaching students through culture", and combines fine traditional pottery culture oflocal places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le actively exploring a new teaching path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ttery culture. We rely on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in local places, create the classroomsthat integrate theoretical, moral and social science,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demonstration role of craft masters, and construct "multiple subjects"forteaching students, so as to take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base as the supporting point, and build a platform of "intangible heritage resources banks" for talents.

Keywords: excellent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art schools; teaching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eramic culture; San Tang Rong Tao

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2]。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身处陶都宜兴,陶文化是宜兴独具特色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秉承“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把地方优秀传统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陶文化特色“大思政课”模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院校“大思政课”的必要性

(一)  艺术院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关键课,而“大思政课”建设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一环。艺术院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以美育人”是艺术院校创新思政教育的现实路径。艺术院校需精准把握新时代美育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推进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大思政课”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艺术院校教学的根本问题。毛泽东指出“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4]。文艺既然是为老百姓的,就需要培养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遵循艺术特点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德尚艺“以美育人”,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文艺者和接班人”[5]。

(二)  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中华传统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艺术院校承担着中华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使命担当。艺术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要把“育德”与“传艺”相融,探索艺术院校“德艺并举”的“大思政课”教学新路径,从艺术美学视角探索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探索艺术思政化和思政艺术化的新路径,让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引导大学生在做中学,讲好传统文化故事,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学生愿听乐学,增加思政课的实效性,在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  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我们“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爱国爱民、崇尚统一、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劳节俭和践行诚信等优秀品质,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优质精神资源,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很大裨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要改造精神世界,首推文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好的文艺如天上的太阳,照亮人们前进的航向,如春天的清风,温润心灵,给人以精神振奋。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能够引导艺术青年学生从内心深处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文艺者和接班人,从而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二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院校“大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

艺术院校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文艺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艺术院校要充分运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7],建设富有艺术特色的“大思政课”,适应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宜兴紫砂陶是历史悠久、享誉国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晶”[8],我校秉承“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把地方优秀传统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陶文化特色“大思政课”,在课堂建设上,将思政内容与地方传统陶文化相结合,建设“三堂融陶”思政大课堂;在师资建设上,将思政教师与艺术大师相结合,构建“多元主体”思政大师资;在平台建设上,将思政资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相结合,搭建“非遗资源”思政大平台。将“陶故事”“陶大师”“陶实践”融入思政课程,将陶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育人体系,立德树人,德艺并修,铸魂育人,守正创新(图1)。

(一)  依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打造“三堂融陶”育人大课堂

学校发挥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优势,联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全方位、立体化打造“三堂融陶”育人大课堂。

作为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陶故事”“陶精神”“陶实践”融入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开发经典陶案例,如“杰出校友尹瘦石的爱国之情”“制壶大师顾景舟的艺德之境”“十大能工巧匠徐安碧的工匠精神”等案例。在编好“陶案例”的基础上,开展学生讲好“陶故事”的课堂实践活动,寓理于例,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在实践拓展上,因地制宜开展“竹林里的思政课”,打造“思政课”“美育课”“劳动课”,三课合一的“竹文化+”育人品牌。学生乐做爱学,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和学生获得感。

以艺术第二课堂为着力点,积极探索艺术思政化和思政艺术化的创新路径,实现活动育人。一是学校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精心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红色艺术创作”“千人千艺·礼敬百年”艺术创作活动。引导广大师生运用专业所长,将红色元素与艺术创作有机融合,师生们运用紫砂壶、陶艺、雕塑、服装、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抒发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怀。如教师和紫砂村民合作创作的《红军·军魂》紫砂壶,让观赏者在感受紫砂壶传统韵味的同时,更感悟到红色诗词的壮美和革命精神的崇高。二是组建传统非遗研习社,设立“妙指生花”非遗研习项目,鼓励学生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造性转化。三是开设“陶工厂”,学校免费为学生创业购买设备和原材料,构建“陶瓷电商平台”,让学生在线上、线下销售创梦产品,把成长之路铺到学生脚下,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四是以艺术文化环境为结合点,实现环境育人。学校建设校史馆、张志安纪念馆、古龙窑等文化地标和研究高地。校园建设中注重多形式融入多样化艺术元素,白墙红瓦、东坡提梁壶、彩陶音箱、紫砂门牌等陶元素,实现艺术与科学有机结合,增强校园文化品位。

作为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思政小课堂,步入社会大舞台。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传承陶文化,弘扬陶精神”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陶瓷博物馆、紫砂博物馆、古龙窑等,让学生在非遗、文物中触摸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丰富内涵,体验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开展“‘陶冶生活,艺在指尖手拉坯”“抗疫雕塑制作比賽”“文脉宜兴——寻觅宜兴陶文化起源”“振兴乡村经济紫砂导师团”公益项目等活动,让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乡村经济振兴的参与者,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陶实践活动,以“雕塑童年”“七彩课堂”“传承紫砂非遗,传播文化自信”等陶文化感知教育活动为载体,关爱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开展田间地头“思政课”,开启田野上的党史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

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陶艺交流活动,依托“中国宜兴国际陶瓷艺术文化节”“国际陶艺教育交流学会年会”等,接待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师生和陶艺爱好者来校参加陶艺交流和体验活动,推动陶文化对外传播。

(二)  发挥工艺大师的育人示范作用,构建“多元主体”育人大师资

建设“大思政课”需要建设“大师资”,艺术院校要着力打破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与各类教育主体之间的藩篱,建设多元融合的“思政大师资”体系,充分发挥各方教育主体的育人作用,明确他们的育人职责,完善“思政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与保障条件,激发各类教育主体的内生动力,推动他们有效联结、协同育人,切实形成“思政大师资”体系的强大育人合力。

一是我校充分利用思政教师与工艺大师“结对子”,共建“大师育人工作室”。思政教师负责对工艺大师的思政辅导和思政元素的挖掘。目前建有“紫砂艺术育人工作室”“艺术设计育人工作室”“中超景象时空育人工作室”“江南服饰技艺传承与创新名师育人工坊”。大师工作室是“育德+传艺”的最佳场所,大师不但承载着传承技艺的责任,还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艺术生个性鲜明,创作意识强,因此,大师可以通过布置融合思政元素的命题作品,创新艺术思政化育人路径。如作品《启航》以嘉兴南湖红船为创作主题,寓意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启航;《逆行》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东方巨响》颂扬“两弹一星”精神。把思政理论寓于形象的艺术作品之中,寓理于例,能起到润物无声、事半功倍育人效果。大师的言行、示范是最好的思政教育“滴灌”技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对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高尚情操,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二是邀请陶都大地上的大师、劳模、工匠、先进人物、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构建多元育人主体体系,培养合格的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文艺者和接班人。

(三)  以非遗传承创新基地为支撑点,搭建“非遗资源”育人大平台

学校以非遗传承创新基地为载体,协同推进非遗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拥有“宜兴紫砂陶·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依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平台,把其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形成系统、鲜活、生动的艺术院校思政教育资源。

一是学校开设“非遗云端课堂”,开展网络文化育人。学校建有陶文化特色思想道德教学、宜兴紫砂陶、陶瓷装饰、传统紫砂工艺等国家级、省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思政教育相融。

二是创建非遗传承创新社团。建立了“巧手匠心·云端非遗”社团、乐陶社、“雕刻时光”紫砂雕塑社、釉彩研制社等非遗传承社团。每年组织学生定期开展传承项目的学习培训、传统文化基地的参观、陶艺大师的寻访、紫砂陶文化的宣传传播、传统文化传承交流等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三是建设陶文化虚拟实践资源。构建“AR陶文化育人实践室”,开通“陶冶铸德”微信公众号,建设虚拟实践资源,融合线上+线下实践资源,打造“红色陶文化”长廊,让学生更为直观地参与“红色陶文化之旅”。同时,举办大学生互联网文化艺术节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四是建设“氿邑大讲堂”,开展科学与艺术的对话。开展“紫砂陶历史与宜兴制陶的文化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科学与艺术”“宜兴乡土陶艺人才的培养”等讲座。

学校全力打造陶文化特色的非遗育人大平台,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堂融陶”育人模式,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鲜活故事,有效融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把工艺大师故事、大国工匠故事、劳动劳模故事等发生在师生身边最直接和最接地气的现实资源,生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升了学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院校“大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9]。“大思政课”作为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已经越来越受到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高校积极探索“大思政课”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具有艺术特色的“大思政课”依然是艺术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短板”,思政教学脱离专业,师资建设存在“痛点”,协同育人存在“难点”,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仍有差距。

(一)  思政课堂革命的挑战

“大思政课”背景下的课堂建设,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拆除思政课堂与专业课堂的藩篱,“打通思政课改革的‘最后一公里”[10]。艺术院校要建设具有艺术特色的“大思政课”品牌,积极探索“思政课堂+艺术案例”“思政课堂+艺术实践”“思政课堂+传统文化”等思政课堂改革,通过整合教学资源、设置教学情境,通过讲好故事、课堂探究、课堂观影、沉浸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教学中感知、内化思政理论,提升课堂质量。思政教学要运用互动论,重塑课堂唤起学生的“对话实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现实互动、学生与新的世界的互动,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同时,艺术院校要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打造“传统文化+”思政课并引导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院校“大思政课”背景下的“大课堂”建设,面临着提高课堂质量,进行课堂革命的挑战。

(二)  师资融合发展的挑战

“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11],这恰好映射出“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点与难点。艺术院校思政教师如何加强与艺术大师、工匠名家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建设“大思政课”的迫切要求。“大思政课”不是只讲大道理,要回应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关注的问题,运用学生乐听愿学的话语形式答疑解惑。思政教师要加强与艺术大师的融合发展,邀请艺术大师、工匠名人等上思政课,了解经典艺术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弘扬工匠精神,做“德艺双馨的新时代高水平艺术人才”[12]。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案例讲解,有名的工艺大师、杰出的能工巧匠等解惑答疑,及时有效地回应学生的关切,善用艺术语言表达时代生活,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三)  社会协同育人的挑战

目前,高校的“大思政课”建设,社会各方协同育人的思政功能还没有充分显现,学校思政课与地方传统文化育人场馆的合作共建还存在实施难度,“协同要求落实不够、制度协同有待完善、合作共建存在难度、协同效能需要提升等现实问题”[13]。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共同体”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和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大思政课”建设还面临着社会协同育人的挑战。

參考文献:

[1] 郑施平.高扬思想之旗 汇聚奋进之力[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12):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 毛泽东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5] 张红.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5):88-91,96.

[6]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EB/OL].(2023-03-1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

23/0317/c1001-32646535.html.

[7]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8]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铸匠心 育人才[EB/OL].http://xh.xhby.net/pc/con/202212/21/content_1147682.html.

[9] 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10] 李蕉,周君仪.“大思政课”视域下对建设高质量课堂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2(7):79-84.

[11] 教育部高教司:高校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2921/mtbd/202

102/t20210224_514644.html.

[12] 张艳.艺术院校“大思政课”的气质特征与实践路径探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2(7):120-122.

[13] 石书臣,韩笑.“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问题与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2(6):71-76.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