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颠覆与形象重塑:浅议李小龙功夫片的“破”与“立”

2024-04-09王大钊

美与时代·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功夫片李小龙

摘  要:20世纪70年代初,李小龙以《唐山大兄》《精武门》等几部代表作成功地将功夫片打入国际市场,引发了全世界的功夫电影热。时至今日,李小龙早已成为功夫的化身和影响全世界的文化符号。从技术颠覆层面来讲,李小龙将自创的武术体系“截拳道”引入功夫片,在武打动作、视听语言、武学理念等方面革新了功夫片;从形象重塑层面来讲,李小龙通过角色塑造和镜头语言所呈现出来的阳刚威猛的男性气质以及不屈不挠的社会底层形象,唤醒了国内观众的民族意识,增强了观众的国族认同,同时也打破了西方人对于东方男性的刻板印象。李小龙以武术搏击和电影为媒介,沟通了中西文化,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先驱。

关键词:李小龙;功夫片;截拳道;男性气质;国族认同

20世纪70年代初,李小龙以《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几部电影接连打破了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票房纪录,并将“功夫片”这一电影类型成功打入好莱坞主流电影市场,引发了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功夫电影热。如今,李小龙早已成为影响世界的文化符号,他本人也已经成为了“功夫”的化身,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武术爱好者和功夫电影人在武术与电影的世界里继续逐梦。就此而言,重新思考李小龙功夫片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一、技术颠覆:李小龙

对功夫类型片的革新与突破

功夫片脱胎于武侠片,并最终发展成在表现手段和美学形态等方面不同于武侠片的全新电影类型。功夫片能够独立成型,与李小龙对于功夫片的贡献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在香港电影界,李小龙并非是最早拍摄功夫片的动作演员。香港较为成熟的新式功夫片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上映的由王羽自导自演的《龙虎斗》和由张彻执导的《报仇》,这两部影片要早于1971年上映的由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但是后世往往把李小龙视为功夫片的开创者,这显然归功于李小龙在功夫片领域的巨大影响力。

正如李小龙遗孀琳达·李所言:“李小龙主要视自己为武术家,其次才是演员。”[1]早在凭借着《唐山大兄》《精武门》等功夫片扬名国际之前,李小龙就已经创立了全新的武术体系,并于1967年7月将其正式命名为“截拳道”。李小龙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武术家,然后才是一名功夫片演员,他在武术与电影的先后关系上是先武术而后电影,属于“打而优则演”的行列,尽管他从小就是一位在香港家喻户晓的童星。也就是说,李小龙是一个会拍电影的武术家,而不是一个会功夫的电影演员。李小龙把他的武术格斗理念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融入他主演的一系列电影之中,以电影这种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宣传推广他的武学与哲学理念的工具性手段。

李小龙对于功夫片的革新是显而易见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盛行粗制滥造、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刀剑武侠片,武打场面程式化痕迹较为明显,武打动作虚假夸张,常常需要借助弹床、吊钢丝等手段来完成跳跃、翻腾等动作,这一时期几乎看不到硬桥硬马、拳拳到肉的徒手搏斗电影。返港后准备在电影界大展身手的李小龙显然不满足于这一电影拍摄现状,于是把他自创的截拳道技术运用到由他担纲主演的一系列功夫电影之中。“正如许多评论者注意到的,李小龙的武打风格并不追求一种真实的‘中国式,而是去地域化的、跨界的,试图从不同的打斗风格中吸取精华。”[2]122截拳道摒弃了狭隘的门派之见,以咏春拳、太极拳、螳螂拳、白鹤拳、蔡李佛拳等中国传统武术为基础,吸收借鉴了空手道、跆拳道、柔道、摔跤、柔术、击剑、拳击等各种国内外的格斗技击技术,将中国传统武术与东西方现代搏击术有机融合,是一种基于实战对攻的格斗体系,主张用自身的攻击拦截对手的攻击,讲究动作的简单直接和真实有效。根据李小龙本人的说法,“截拳道偏爱无形式,所以它也可以属于任何形式。截拳道无派无别,故亦可适用于任何派别。因此,截拳道能运用各门各法,不受任何限制;同样地,一切能达至目的之技巧或手段,均可为其所用。”[3]5李小龙首先是革新了传统武术,然后才是革新了功夫片。李小龙是带着全新的格斗技术和武术理念进入到功夫片领域的,因而当这一与众不同的技術和理念以具象化的影视形象与动作场面呈现在大银幕上的时候,给观众造成的视觉冲击之强烈是可想而知的。李小龙在电影中的武打动作,呈现出近似真实格斗的硬派武打风格,要求武打演员自身要有过硬的武术功底,追求身体和动作的真实性,一改此前虚假夸张、机械而程式化的武打套路和拍片方法。在格斗技能方面,李小龙为功夫片引进了新的招式、兵器和格斗风格,如招牌动作“李三脚”,在功夫片中首次亮相的软兵器双节棍,以及率先使用“裸绞”“手臂十字固”等后来被称为综合格斗(MMA)的技术性动作等。对比20世纪70年代初上映的《龙虎斗》《报仇》《天下第一拳》等影片的武打场面,李小龙在电影中的整体表现要优越于王羽、姜大卫、狄龙、罗烈等同时期的其他武打演员,这主要表现为武打动作的迅猛有力、真实直接。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这一包括格斗技术和武术理念在内的先进的武术体系,明显地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这使得他在70年代初的大银幕上大放异彩。

在电影的视听语言方面,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堪称标新立异。首先,非常明显的特征是大量人物特写镜头的运用。特写镜头排除了多余的背景环境,放大了物体的细节,用在拍摄人物头部的时候能够让观众看清楚人物的眼神、表情和面部细节,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人物此时此刻的情绪,增强了故事情境的感染力,提高了演员的银幕魅力。特写镜头的反复出现,也加深了观众对于演员的印象,容易形成明星效应。其次,与快速剪辑相配合的是长镜头的大量使用。长镜头保证了情节和动作的连贯性,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真实的打斗场面,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最后是主观镜头的巧妙运用。伴随着标志性的吼叫,李小龙连续面向镜头挥拳或踢腿,这一极具辨识度的著名场面,也是令观众无比兴奋的所在。主观镜头的运用迫使观众认同李小龙在影片中的对手的视点,让观众正面感受来自李小龙每一次出拳或踢腿的力度与速度,李小龙的招牌动作“李三脚”也因较高的出镜率与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李小龙的出现标志着武打电影‘从以导演为中心到以具备真才实艺的明星为中心的转变。”[2]13李小龙在其主演的一系列功夫片中,集编剧、导演、主演、武术指导于一身,此外,他还介入布景、机位和灯光等多个摄制领域,是典型的“明星式作者”。李小龍是其主演的功夫片中的核心和灵魂人物,无论影片是否由其亲自执导,或者是由哪位导演来执导,我们都可以清晰地辨认出这是一部“李小龙电影”。李小龙独特的银幕魅力,使得他的影片极具辨识度。

李小龙将哲学融入武术,他对于功夫片的革新不仅表现在具体的武打动作方面,更表现为他对于武术的哲学性思考。在进军国际大银幕的中美合拍片《龙争虎斗》中,李小龙借助角色之口说出这样一段蕴含武学哲思的台词:“别想,快点,反应要快,就像是直觉地把手指向月亮,记住,假如反应慢了只能够看到手指,绝不能让你再看到月亮的光华了。”此外,由李小龙编剧并主演但未完成的遗作《死亡的游戏》,最初的剧情讲述了一位绝顶的武术高手为了夺取稀世珍宝而勇闯五层宝塔,在其逐一击败镇守各层宝塔的不同门派的武林高手之后终于到达塔顶,但是,在发现的藏宝匣内却没有什么稀世珍宝,里面只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生命是一段等待死亡的历程”。《死亡的游戏》通过武术格斗的形式外壳,去探究人生意义的精神内核,透露出李小龙对于武学和生命的哲学性思考。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摒弃建立在固定招式和教条上的武术,反对门派之见和束缚身体的各种有形的招式,他把武术训练当成完善自我和自由表达的方式,他在武学著作《截拳道之道》中这样写道:“当没有圆心和圆周,真理才会出现。当你自由地表达,你就是所有的形式。”[3]203李小龙曾多次在电视采访中提到著名的有关“水的哲学”的言论,主张每一个会功夫的人都要像水一样柔软而有韧性:“清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成为虚空以求整全。”[3]8

二、形象重塑:以阳刚威猛的

角色塑造打破刻板印象,重构国族想象

18世纪以来,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在经过多次工业革命之后逐渐成为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在以西方为中心的话语体系中,中国由富饶、神秘而极富魅力的国度逐渐沦为被凝视的“他者”,有关中国人的话语表述也逐渐被扭曲、异化、丑化,乃至妖魔化。在电影、电视等传媒工业极为发达的西方世界,白人群体尤其是白人男性始终占据着叙事的中心主体位置,而以华人为代表的亚裔少数群体则只能出演一些边缘化的配角或龙套角色。“在李小龙之前,美国银幕上的华人不是像傅满洲这样拖着长辫子,阴险狡诈、狠毒冷血、性格行为怪异的‘黄祸形象,就是唯唯诺诺的仆人、贫穷落后的华人苦力等低贱角色。”[4]这些角色形象又通过影视媒体的广泛传播,进一步加深和固化了西方人对于华人的刻板印象。有着在美国生活和求学经历的李小龙,非常厌恶西方电影银幕上呈现的对于华人带有污蔑和歧视色彩的负面形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电影作品来表现真实的东方人的形象,因而他拒绝任何歪曲中华民族文化的不公平的角色和事情。长久以来,李小龙因其作品的民族主义色彩和“美籍华人”的身份而始终是一个争议性的人物。琳达·李曾在访谈中解释说:“李小龙不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中国人,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世界公民有一个使命,这和他是什么国籍真的没有什么关系,他希望把他在短暂一生中曾经历过的对武术、生命和文化的感悟展示给世界各地的观众。”①

李小龙功夫片的故事情节通俗易懂,大多讲述的是中国社会底层人不甘屈辱反抗强权和压迫的故事,或者是身在异乡/国外的华人如何反抗种族歧视,因而能让观众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李小龙自然的表演和出色的肢体语言上面。电影类型和故事内容决定了此类影片难免会涉及暴力元素。武侠功夫片原本就是一种暴力场面比较集中的电影类型,然而,中国文化所倡导的“替天行道”“劫富济贫”“为父报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侠义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暴力画面所带来的不适感,给了侠客/勇士们一个师出有名的理由。

不同于以往古装武侠片里相对含蓄内敛的人物着装风格,李小龙在其主演的功夫片里一般都是身穿唐装——这种极具民族身份标识的传统服饰;而在打斗过程中常常赤膊上阵,裸露身体的上半身,露出健美的肌肉。李小龙似乎着迷于肌肉线条的展示,经常在镜头中炫耀他超人般的倒三角形背阔肌。健硕的肌肉、桀骜不驯的面部表情、嚣张的身体姿态、凌厉的眼神、打斗中不时的怪吼、对对手的不屑,以及受伤后舐血的动作等一系列肢体语言,都让李小龙电影呈现出强烈的男性阳刚气质,极具个性魅力。这种张扬的暴力美学让西方人看到了阳刚、强壮、性感的东方男性气质,刷新了欧美人对于东方男性的认知,并逐渐打破了他们对于东方人的刻板印象。

李小龙功夫片充满了男性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和民族主义情绪。在由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中,他饰演的角色常常只身涉险,以一己之力去对抗整个邪恶和黑暗势力,且在与邪恶势力对抗的过程中,少有得力的帮手,所有的叙事重心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李小龙重创或摧毁了邪恶势力,正义也因此战胜了邪恶。在李小龙功夫片中常常出现以一打多的武打段落,主人公只身陷入敌人的包围,经历一番恶斗之后击败所有的对手全身而退,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重,其中最典型的作品是1972年上映的《精武门》。片中李小龙饰演的陈真身负国仇家恨,以一己之力对抗以虹口道场日本空手道武士为代表的日本侵略者,陈真多次成功踢馆虹口道场并最终以自身的高超武艺击杀了馆长铃木宽。尽管虚构的故事情节充满了乌托邦意味,但是却激发了观众的民族主义情绪。《精武门》中在陈真凌空踢碎“狗与华人不得入内”的招牌、打碎“东亚病夫”的牌匾,并在第一次成功踢馆后说出“中国人不是病夫”的那一刻,陈真/李小龙就已经成为了观众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李小龙功夫片唤醒了观众的民族意识,增强了观众的国族认同,重构了国人的民族想象,将观众凝聚成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香港著名动作影星洪金宝先生在2005年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特别节目“光影百年”的访谈中曾说:“我们香港很久以前一直下来,自己很多人都没有说自己是什么中国人,中国是我们国家,我们是怎么样怎么样,当时这种情绪会很少。可自从看了他(李小龙)的戏以后,很多年轻人都会挺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李小龙)带动了这种气氛、这种思想很重要,民族思想大了很多,所以他的电影能够疯狂到那么多中国人,或者是全世界。”②

三、结语

李小龙因英年早逝而留下了一个几近完美的形象,很少有哪位电影人像李小龙一样,生前仅凭四部电影就蜚声国际,且死后依然威名不减。功夫片能够成为中国电影的特有类型以及中国电影对于世界的独特贡献,李小龙实在功不可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还因为贫穷落后而被欧美人鄙视的年代,李小龙成功地将功夫片推向世界,并让“kung fu”一词写入英文词典,改变了中国人/华人在世界上的形象。李小龙以武术搏击和电影为媒介,沟通了中西文化,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先驱。李小龙是当之无愧的“华人之光”,这个名字值得被人们永远铭记。

注释:

①引自约翰·里特(John Little)编导的纪录影片《李小龙:勇士的旅程》(2000)中对琳达·李的访谈内容

②参见新浪网:《面对面》光影百年 访武打巨星洪金宝[EB/OL].http://ent.sina.com.cn/v/m/2005-10-08/1737859557.html

参考文献:

[1]琳达·李.1975年原版序一[C]//李小龙.截拳道之道.杜子心,罗振光,译.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4.

[2]汉特.功夫偶像:从李小龙到《卧虎藏龙》[M].余琼,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小龙.截拳道之道[M].杜子心,罗振光,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4]郑杰.李小龙:不朽的东方传奇[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61.

作者简介:王大钊,硕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猜你喜欢

功夫片李小龙
李小龙:传统文化的守护人
《叶问4》成功了,但功夫片真能回春吗?
甄子丹最后一部功夫片《叶问4》发布会举行
做最真实的自己
做最真实的自己
北美观众为何不爱看功夫片?
很帅气!小学生模仿李小龙秀健美发达肌肉
迷你李小龙的奇幻游记
文化走出去与武术电影的文化开掘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