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庭坚草书艺术研究

2024-04-09刘馥瑶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黄庭坚

摘 要:在我国书法艺术中,草书的表现力极为丰富,艺术性极强,能实现书写者真情实感的全面抒发,但是草书的书写难度较大。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了很多草书大家,黄庭坚就是其中代表。黄庭坚是“北宋四家”之一,具有高超的草书技艺,其草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基于此,分析黄庭坚草书艺术风格与艺术思想,以《诸上座帖》为例,对其草书艺术进行赏析,进而阐述其草书艺术对宋代及宋代以后产生的影响,期为当代草书书家的创作带来启发。

关键词:黄庭坚;草书艺术;“以禅喻书”;“字中有笔”

一、黄庭坚及其草书艺术概述

据记载,黄庭坚13岁时,其父黄庶去世,自此家境贫困,难以维持生活,便在外祖父家中寄居。相传在更早时期,黄庭坚5岁时能诵读《诗经》,7岁时能作诗作词,14岁时跟随舅舅李常前往淮南学习,16岁时拜入孙觉门下,与孙觉之女订下婚约,但未过多久,孙觉之女病逝,黄庭坚又遭受了严重打击。黄庭坚所生之年,看似政治清明、百姓安居、荒业兴办,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即将出现诸多的政治危机。他在政治上,为元祐党人,其与王安石变法关联密切,与变法后的朋党斗争利益相关,注定其命运多舛,即使颇有才华,也免不了多次被贬官。因此,黄庭坚长期处于逆境之中,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即便黄庭坚身处放逐路途,被饥饿所困,也并未颓废沮丧,依然乐观地面对生活,将所有精力放在诗书学习、技法钻研上。

黄庭坚在书法上取得了诸多成就,成为狂草书家的典型代表。黄庭坚在书法创作上始终强调新奇,致力于探索全新的书法艺术语言,其草书作品不同于以往其他书家的作品风貌,而是显得更为跌宕、锋利、奇险。在北宋之前,流畅、圆转是草书作品的主要特点,然而黄庭坚在草书创作上极具创造性,历经数十年的努力磨炼,其创作的草书作品由崭露头角逐渐发展到惊艳众人,将字与字之间的界限打破,让不同字之间的笔墨线条组合成新形式,变化丰富,魅力十足。

黄庭坚的行书、草书作品都呈现出较强的个人风格,但相比之下,其草书的研究价值更高。观察黄庭坚流传至今的狂草作品就能发现,其中的线条变化丰富,技法水平高超,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之感。书法艺术发展本就需要不断地创新、传承,黄庭坚也不例外,他积极汲取他人的书法精髓,进而形成了独特的草书风格。据记载,黄庭坚学习、借鉴了诸多书法大家的书艺精华,如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羲之等。尤其是将张旭与怀素的草书特点融入自身的书法创作中,历经多年磨炼,形成了全新的草书风格,如洒脱、奇逸、奇硬、雅洁、孤峭,且卓然自立,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黄庭坚的生活境遇密切相关[1]。

二、黄庭坚草书艺术思想

(一)悟

禅门对妙悟尤为重视,因此黄庭坚也追求妙悟,特别是在他不幸被贬官,身处戎州与黔州时,感悟、理解了诸多道理。黄庭坚在年五十时,忽然感悟了草书三昧。其在被贬官前往黔州的路途中,从石扬休家有幸欣赏到了怀素的《藏真帖》与《自叙帖》,研究多日后豁然顿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中可知顿悟也是要建立在具备一定阅历与学养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黄庭坚认为,书法“拙”的表现具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年高,二是手硬,三是心意。由此可知,黄庭坚书法入微的关键在于注重提升阅历与平日练习,其既在书法中求悟,又在字外求法,结合外部事物对书中道理进行感悟与理解。黄庭坚对外部事物带来的感悟作用尤为重视,这与其禅悟思想密切相关,尤其是在他看到荡桨与拨棹后,感悟了笔法、理解了笔法。在此之前,也曾有人通过外部事物得到了书法艺术的经验启示,如怀素看到夏云奇峰后产生了对笔法的感悟,张旭看到公孙大娘舞剑后书艺精进等[2]。

(二)韵胜

黄庭坚对韵胜较为注重,他认为,书法作品不应受工拙法度的约束,字里行间的笔墨线条要能完全展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与精神追求,使观赏者产生无限遐想,为观赏者带来无限启迪,这才是一幅具备艺术表现力、达到韵胜境界的书法作品。刘熙载曾提到,黄庭坚对书法中的“韵”最为强调,如果尚未脱尽俗气,就谈不上韵味。黄庭坚的“韵”即为避俗,只要能避俗,都能将其称为“韵”。其主张避俗是建立在自身书学经验前提下的,所以黄庭坚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实现避俗。同时,黄庭坚的“韵”在其字上也有体现,其认为,作为书法家,应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样笔下的字才能展现出良好的气韵[3]。

(三)“以禅喻书”

黄庭坚在评论部分参禅书家时,总会以禅为喻。黄庭坚曾说,王著的书法好似小僧缚笔,杨凝式的书法好似散僧入圣,而李建中的书法好似讲僧参禅。同时,黄庭坚在对杨凝式的书法表示赞扬时,以散僧入圣来形容,指出杨凝式的书法极具韵味。由此可知,黄庭坚对杨凝式书法较为推崇的原因是其书法超凡脱俗,展现出无穷的禅意。

(四)“字中有笔”

黄庭坚认为,书法能带来感悟,写字的关键在于笔法,即“字中有笔”,并认为其与禅家提出的“句中有眼”类似。所谓“字中有笔”,指的是用笔既要有开合,也要有收放,下笔不仅要变化多样,还要错落有致。黄庭坚指出,在临摹学习初期,应对用笔规律予以掌握,处理好每一笔的转折。如此一来,黄庭坚经过多年练习,将此理论化为己用,即能自如用笔,不越出规矩。这说明黄庭坚尤为注重笔法,他认为成功的笔法在于不具备人为雕琢,能摒弃矫揉造作,要处于一种忘我状态,沉浸在艺术之中,即心手相忘,互不相知。诸多书法家如张旭、王羲之等,都能达到这一境界。

三、黃庭坚草书作品赏析

在黄庭坚草书作品中,《诸上座帖》的风格最为突出,他所展现的章法、笔法具有较高的欣赏与探索价值。本文以《诸上座帖》为例,对黄庭坚草书作品进行赏析。黄庭坚草书具备诸多特点,如笔力圆润有劲、运用诸多使转技巧、境界洒脱等。在《诸上座帖》中,有很多部位都能反映黄庭坚草书的书写特点,如连断、顺逆等,其整体上给人一种自由、狂放、纵情之感,即便运笔大开大合时,字体结构也相对完整,值得当代书家进行欣赏与学习。同时,《诸上座帖》在章法处理方面,对文字的丰富程度较为讲究。该作品前半部分松散,后半部分紧凑,无论是文字大小,还是章法布局,都能给人惊艳之感。

第一,顺逆与虚实。对黄庭坚《诸上座帖》进行赏析时,发现他较为常用的行笔方法为逆笔,在该帖中,逆笔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三种:一是逆起,二是逆接,三是顿挫。在书法行笔中,逆起是较为基础的笔法,逆接则是隔断相邻两字而产生的逆接动作,而顿挫是对逆势进行反复使用所产生的效果。对于书法艺术而言,作品中虚实的表现形式也尤为重要,虚实可以改变字体大小,对文字的轻重进行划分,使部分字更为突出,进而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黄庭坚在处理虚实方面,表现出了较强的个人风格。在《诸上座帖》中,黄庭坚在处理虚实时运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调节字体的大小,让相对较大和较小的字形分别呈现出实与虚的效果,进而在两种字形的映衬下,产生块面效果;另一种是运用连笔方法进行书写,并连接相邻的字,例如“落”“始”“得”三字之间的连笔能让人在视觉上产生实的效果。

第二,连断与整散。黄庭坚在草书创作中常用断笔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笔意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笔意全部断裂,另一种是笔断意连。除此之外,在《诸上座帖》中,连断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单线呼应,另一种是双线交错。这两种形式都展现了黄庭坚的草书艺术风格。同时,在草书作品中,整散也尤为关键。其中,“整”主要通过聚集部分字体来实现,而“散”主要通过散列字体来实现,由不同字体组合产生的“整”“散”两种效果之间具有相关性,为保证书法作品张弛有度,并为观赏者带来视觉美感,应对“整”“散”关系进行合理设计。在《诸上座帖》中,不少位置的字体都具有整散特点,例如部分字体处于连绵的状态,这一部位能体现出“整”的效果;而部分字体毫无秩序,如“佛诸善识知”五個字,就相对松散,所以这一部位又能体现出“散”的效果。与此同时,可以看出《诸上座帖》中的整散效果的部分位置与怀素草书《自叙帖》相类似,这说明黄庭坚在创作时,借鉴了怀素的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将个人风格融入了其中[4]。

第三,穿插、颠倒与开阖。首先,在《诸上座帖》中,穿插手法较为常见,例如黄庭坚在书写“审”“也”字时,其中的“丨”“乚”基本从虚处落笔,给人以“丨”“乚”在字体结构中穿插的感觉。同时,《诸上座帖》中还体现出顶真技巧,这也是穿插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次,在草书艺术的颠倒手法中,黄庭坚通常以两种方法进行表现,一种是颠倒部分字体笔画或颠倒部分字体偏旁,另一种是颠倒字体的重心。而在颠倒字体重心上,也有两种方式,分别是颠倒散字重心与组合字重心。最后,在《诸上座帖》中,黄庭坚为实现对比,运用了开阖方法,例如“复”“别”二字,分别采用了左右分开与起接两笔呼应的表现形式,同时在两字之间、两行字之间的开阖上,又采用了其他的表现方法,比如前一行“眼始得古人道”中的“人”字,与后一行“那个是”中的“个”字,这些字体都较为特殊,所以这两个字在对应行中展现了开阖效果。

在黄庭坚的草书作品中,《诸上座帖》是经典代表,其笔画动荡纵横,给人以顿挫之感,行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能强烈地表现出黄庭坚的草书风格特点。作为黄庭坚的成熟草书作品之一,《诸上座帖》的赏析价值较大。

四、黄庭坚草书艺术的影响

(一)对宋代及以后的影响

在宋代,黄庭坚的草书被世人赞誉,对当时的习书者产生了较大影响,无论是皇亲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在临摹学习黄庭坚的草书。张纲曾说,黄庭坚行草变化丰富,态势如飞动一般,极具风韵。由于黄庭坚在世时作书较多,因此他的很多书法作品在民间流传。然而,黄庭坚大多书法作品都在战乱中毁于一旦,后来世人将其书法作品进行翻刻,也一样被习书者视如珍宝。在宋代书坛上,黄庭坚草书极受欢迎,且“北宋四家”中也唯有黄庭坚在草书上的成就最大,民间也形成了临摹学习黄庭坚草书的风气。到了元明清时期,也依然如此,很多画家、书法家都因黄庭坚草书而深受启示,对其赞不绝口。如:明代的祝允明的作品《赤壁赋》,就借鉴了黄庭坚的草书风格,其用笔力聚毫端,果断精确,也常常将连贯呼应的进笔与流转和涧的笔势交相运用,呈现出气势磅礴、笔势动荡的书法风貌;沈周在晚年时期倾心学习黄庭坚草书,其书法线条锋利活锐,结构跌宕开阖,中宫收紧而四维开张,所谓“长撇大捺”,遒劲奇崛。以上足以说明他们在创作时,皆受到了黄庭坚草书的启示及影响。清代时期,书画收藏家孙承泽曾说,黄庭坚书法作品的字法放荡,好似龙腾虎跃,不受控制,实属奇观。黄庭坚数十年都在努力探索草书艺术,不断领悟进步,直到晚年时才登峰造极。具体而言,黄庭坚艺术成就颇丰,在宋代受到诸多赞扬,文学界认为在张旭与怀素之后,唯黄庭坚草书达到了巅峰。

(二)对当代的启示

在当代,为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依然要不断地进行创新,突出自我,强调新奇。在现代书法创作中,往往缺少像黄庭坚这样的艺术精神。因此我们在学习草书时,应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使自身认知水平逐渐提高,并对黄庭坚草书作品中的布局、运笔规律予以钻研,做到布局均衡、运笔灵活,不断加强自身技法能力,提升自身审美素养,学习、借鉴黄庭坚书法作品的精髓,并努力探索,在反复实践中形成别具一格的风格,从而实现自我艺术水平的提升。具体而言,现代书法学习者应借鉴黄庭坚的草书艺术精神,在书写草书时避免困在固定的模式中,应积极创新,发扬独特且专属于自己的草书风格,以此实现突破,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5]。

五、结语

在我国草书艺术发展进程中,黄庭坚属于重要人物,其开创了一条别具一格的草书之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庭坚草书艺术思想包括四方面:一是悟,二是韵胜,三是“以禅喻书”,四是“字中有笔”。其草书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社会背景、生活境遇密切相关。对黄庭坚草书艺术进行研究,明确黄庭坚草书艺术内涵,学习、借鉴其草书艺术风格,将对现代书法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强.黄庭坚草书风格特征及其对当代草书的取法意义[J].收藏与投资,2023(10):7-9.

[2]刘皖苏.“字中有笔”:论黄庭坚草书笔法对我创作的影响[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3]张书玮.寒瘦雅健 奇逸洒脱:“宋四家”之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J].收藏与投资,2022(4):8-10.

[4]刘子腾.黄庭坚行草书对明中期行草书创作的影响:兼谈对我学书的启发[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22.

[5]张庆仁.历代书家对二王草书的创变:以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为讨论中心[J].艺术品鉴,2022(23):95-98.

作者简介:

刘馥瑶,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

猜你喜欢

黄庭坚
江维中书法作品
录自黄庭坚词《诉衷情》(并序)
白饭、皛饭与毳饭
从棋品看人品
黄庭坚对联逞风流
楼钥与黄庭坚诗学的离与合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