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溢》创作实践与感悟

2024-04-09马嘉欣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花鸟画笔墨

摘 要:中国画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其中花鸟画自独立成画科以来,便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许多风格鲜明的艺术家及艺术团体,并承载着对花鸟绘画情感的艺术表达。《春溢》作品的创作是将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手法融合的结果,同时也是探索学习“兼工带写”花鸟画后的成果。作品创作素材贴近生活,从“兼工带写”花鸟画角度出发,向人们呈现牡丹的美丽。文章将分析创作背景及灵感来源,阐述创作实践过程以及在实践中融入的个人特色,并对将作品中的创新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兼工带写”;笔墨;花鸟画

在中国画中,以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绘画被称为花鸟画。花鸟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表现方式。自明清以来,“兼工带写”花鸟画一般被视为小写意花鸟画的同义词[1]。“六法论”是中国绘画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其在不同时代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表现手法与绘画风格,随后不断发展和壮大、成熟和完善[2]。基于任伯年、周彦生、王雪涛三位花鸟画大师的作品与风格,笔者进行了创作实践,进而阐述对于花鸟画的见解及实践过程的感悟。

一、《春溢》创作缘由

(一)创作背景及灵感来源

笔者对花鸟画有着很深的感情,幼时家中养花养鸟,在笔者心中埋下了一颗兴趣的种子。随着对绘画门类的进一步了解,笔者更加坚定地选择了中国画,加上老师的日常指导,所以深深地被花鸟画吸引,而且花卉的颜色鲜明亮丽,四季变化不同,姿态万千,这也是笔者选择花卉作为创作主题的关键原因。

在进行花卉主体选择时,笔者尤为谨慎,再三思考下选择了牡丹。春天来临时,牡丹长出新的枝叶,在阳光与一次次风雨的洗礼中生长绽放,尽显国色之美。在搜集绘画素材时,笔者观察到枝上牡丹的闲逸姿态,加上学习了任伯年笔下的牡丹花是那样的洒脱随性,因此笔者也想通过牡丹来表达自己对自由和闲逸的向往。这次素材的搜集给予了笔者灵感,让笔者下定决心通过刻画牡丹之逸来进行创作实践。

(二)师古人,从今者

“兼工带写”是中国绘画技法的名称,指的是画面中的形象既包含工笔的严谨且细致的部分,又有豪迈写意的笔触。花鸟画主要以花、鸟、虫、鱼为描绘主体的形式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图案纹样,虽然不能称之为绘画,但其是中国画发展的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花鸟画产生了萌芽,而后经过唐朝的发展,直到宋朝,中国花鸟画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这个阶段的工笔花鸟技法较为成熟,多为小幅画作,其颜色雅致,给人以静谧之感。而写意花鸟画在元朝时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直到明清时期,花鸟画融入了水墨写意,拥有了借物抒情的功能。笔者认为,“兼工带写”更像是工笔向写意过渡时期的绘画技法,其展现出的画面既充满了写意画的逸笔草草,又将工笔技法发挥得笔精墨妙。接下来笔者以任伯年、周彦生两位画家的作品为例,从构图、技法、色彩等方面展开分析。

笔者在创作中,主要借鑒了任伯年画牡丹的技法。任伯年的绘画十分严谨,笔法坚韧,在他的花鸟画中,“兼工带写”技法运用得非常多。以《牡丹孔雀图》为例,对任伯年的绘画进行分析。首先,此画自右下向左上进行构图,呈现出“S”形的画面,意趣浓厚,从树上伸出的叶子遮挡着牡丹叶,空间感油然而生,画面上方和下方出现的枝干、石头,巧妙地调和了整幅画的疏与密;其次,从技法方面来看,任伯年采用了没骨画法来表现牡丹,他是“海派”的领军人物,吸收并融合了西方水彩、没骨画法及民间工艺等表现手法,以“兼工带写”的技法来描绘石头和枝干,叶子则用写意来表现;最后,整幅画的色调多为绿色,红蓝色的牡丹与画面共同营造了气韵生动的美感,在笔墨运用方面也流露出作者的真实情感。

周彦生是岭南画派的重要领军人物,也是中国当代成就极高的花鸟画大家。周彦生从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出发,又深受任伯年的影响,从任伯年的绘画中学到了写意画的宏伟和巧妙的构图,最终画作别开生面。周彦生的花鸟画注重作品整体构图的表现,这也为笔者在创作初期对于构图的选择提供了思路。首先,笔者在构图方面学习了周彦生的“色块与似满”,他的画中将花与叶进行层层渲染,以此强化画面的纵深感;其次,他在谈及绘画技法时,推崇将工笔与写意相结合,展现在同一画面中,以此创作出逸趣十足的“兼工带写”的绘画作品,例如花、叶部分,用细笔进行一次次的勾勒,山石部分以赭石为主色进行整体渲染,使画面充满张力;最后,纵观整幅画的色调,以蓝色为主、绿色为辅,花卉和树干都存在紧密的关联,通过“色块”来展现作品的主体内涵,使装饰变成一种艺术表现。

二、《春溢》创作实践过程

(一)创作之感,艺术之思

人生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也是作品呈现的基础。在求学中,笔者总是喜欢走在校园里观察植物的变化,尤其是在学校后方的花园里,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植,如桃花、牡丹、月季等。早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芬芳的花丛之中坐下歇息,风景美不胜收。随着季节的更替,这些植物所映现出的美景可谓上天的馈赠。在四季变化中,笔者对于牡丹的变化观察得最为细致。夏天的牡丹花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叶子和牡丹枝干却拼了命地生长,目光所及处,全变成了绿色;秋冬时期,叶子慢慢凋落,等待着春天的来临;春天的牡丹花蕾慢慢生长,并抽出了嫩绿的新芽,舒展着自己刚穿上的新衣,而这时,是笔者观察牡丹盛开、积累素材的最佳时期。

牡丹从花苞到盛开,需要一天又一天沐浴风雨。当春风吹来,牡丹掉落在地时,笔者便会将掉落的牡丹捡回去,仔细地观察一番。通过观察,笔者有了新的发现,并再次被牡丹的美丽所征服。这一系列的观察使笔者迫切地想将牡丹通过《春溢》创作表现出来,于是笔者开始了画面构思。

(二)意在笔先,文向思后

绘画构思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精神活动,它不仅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进行观察积累,还需要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绘画形象。因此,笔者进行了多次实地拍照,这些照片在头脑中形成自己对于牡丹的真实理解,与此同时,笔者还在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的绘画理论,进而了解“意”的重要性。

唐代张彦远曾言:“用笔紧劲连绵,所谓春蚕吐丝之类,循环超于,调格逸易,风趋电掣,意存笔先,画尽意在。”[3]他所表达的意思便是画者的绘画意图要包括主体的构思、物象的刻画、笔墨的运用[4]。这便对画者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即在动笔前必须思绪成熟,做到三者后,落笔时方可“顺意”,下笔后才能“释意”。在笔者的创作中,构思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它对画面最后呈现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笔者在进行创作时,学习了任伯年的绘画手法,总结出任伯年的牡丹泼墨画中多种技法交施互用、具有水分、生动活泼。为了更好地学习任伯年笔下的牡丹,笔者进行了一次次的手绘构图,让画面变得更加完善。在画面构图中,枝干的穿插错落要符合规范,切忌平行、十字交叉、画面太空。在有了新的思路之后进行画面设计,通过一次次构思到炭条勾型,进行主体造型的调整,最后借助手机进行拍摄,保留其中的整体效果,然后进行创作和处理,这样笔者心中就有了一个既定的形象表现,进而做到“下笔如有神”。

(三)解衣般礡,胸有成竹

1.笔墨技法的运用

用笔和用墨在中国画造型中具有重要作用。纵观中国绘画史,古人对于用笔皆有“书画同源”之说[5]。美学家李泽厚曾言:“书法的骨力决定中国画线条的品格,中国画讲究用笔,毛笔绘出的线条自然存在不同的内涵。”[6]因此,笔者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书法线条,以求达到“骨法用笔”的笔法要求,表现运笔的“平、留、圆、重、变”[7]。

在创作局部中,笔者刻画枝上的叶子时使用了侧锋,讲究顿挫用笔。牡丹的叶子为一叶三出,笔者在画叶子时,第一笔湿润些,紧接第二笔、第三笔,画新枝时要优柔,画老枝时要苍老,在老枝与新枝的连接处留出空间;笔者通过一次次练习牡丹,追求“意”的表现,在描绘牡丹时,使用没骨法,中侧锋用笔,笔法要灵活,并注意毛笔的用法,从上、下、左、右起笔,以不同的用笔来表现空间的虚实感;对于枝干,笔者使用了大兰竹笔进行表现,老枝干用侧锋,小枝干用中锋,并多用干笔,逆笔而上,这样可以画得挺拔,且有“力透纸背”之感。画面用笔精细,收放变化自如,此为对用笔的深入体会和熟练运用。

墨法是中国画特殊的绘画语言。自古以来,中国画论中就有“墨分五色”之說,即干、湿、浓、淡、黑。不仅要求画面中有笔与笔之间的结合效果及笔触的轻重缓急,而且要干湿并用,浓淡有别,有若即若离的效果,这便是用墨的准则。

笔者不仅通过学习王雪涛的牡丹进行创作,还通过临摹任伯年花鸟画册来掌握笔墨的表达方式。在《春溢》创作的练习中,笔者画牡丹叶子时多蘸浓墨,让笔肚充满淡墨,以此画出叶子的虚实变化。在叶子完成后,还可以用干笔对叶子进行皴擦,表现出叶子的层次感。在画牡丹时,使用了较软的羊毫毛笔,在画花瓣时,用胭脂和朱磦加少量钛白,由上而下,以飞白显质感,这样花朵就具有初绽的韵味,画面效果也会更生动。

2.颜色的运用

笔者在《春溢》创作过程中,采用了四尺生宣纸,学习了任伯年与王雪涛的赋色手法,从一片花瓣开始,到牡丹花的整体颜色,再到一丛丛树叶的训练,并与收集的素材进行结合,将它们一起呈现出来。笔者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反复尝试,使画面变得自然不突兀。

另外,笔者针对作品进行了创新和完善,使作品能够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和自然。例如在进行创作时的稿本中只有三朵牡丹,色彩单一,因此笔者在大幅纸中增加了黄色、紫色的牡丹以及叶子,以此丰富其中的色彩效果。在增加颜色的过程中,笔者将互补色结合起来,降低了整体颜色的饱和度,使颜色看起来更加稳重。在进行作品表现时,因为牡丹在画面中存在较多细节,所以花瓣的装饰会变得更加腾跃。笔者便以大红色加钛白来塑造牡丹内部的结构,待至片刻,在不涮笔的情况下,加入曙红浸到笔肚,笔尖加胭脂,以强调花瓣的颜色对比,在摆笔时要随意些,同时要保证不回笔,如此一来,花瓣才能水润饱满。为了更好地把握树叶的颜色尺度,笔者进行了达十几次的颜色调配,最后选定了用少量赭石加入花青和藤黄以及淡墨来描绘叶子,通过颜色的深浅,表现叶子的明暗对比,从而丰富了画面的趣味性。

三、《春溢》作品中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笔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重点关注着色、笔墨的塑造,在经过多次尝试后最终成型,并在明确整体美感后定稿。笔者在绘画过程中,首先对牡丹进行刻画,通过加强不同颜色在画面中的表现来突出细节,并用钛白提亮,加强造型的感染力;其次在对叶子的刻画之中学会了以新方法来表现疏密,就是将水墨的渲淡融入画中,使此画具备一种崭新的趣味;最后通过学习构图,强化物体之间的逻辑关系。此过程让笔者受益颇深。

(二)不足之处

艺术源于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得到升华。笔者在绘画创作初期,存在很多不细致的地方,技法尚未成熟。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不管是对外在形象的刻画,还是对内在意象的表达,都要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这足以说明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于古法的继承和创新都非常重要,也突出了写生与临摹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创作中,笔者会加以重视。

四、结语

《春溢》是对笔者求学生涯学习的总结。该绘画作品无论是从构图还是从色彩来讲,都不仅是对传统绘画技法的传承,还蕴含着现代化的形式感和绘画语言。此次创作过程为笔者在未来的美术生涯中开拓了崭新的道路,并扩大了自己在花鸟画中的艺术表达范畴。笔者针对绘画技法的探索在始终如一地进行着,并在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特征,让绘画作品变得更加开放,使作品具有古今对话的意味。

参考文献:

[1]王雨晴.国画花鸟中的写生方法与创作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9(1):43-44.

[2]黎孜孜,刘坚.花鸟画中的写生方法及创作探究[J].美与时代(中),2020(1):44-45.

[3]叶尚青.中国花鸟画史[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14-15.

[4]闫先超.任伯年花鸟画探究[J].美与时代(中),2017(12):47-48.

[5]王泷.开一代宗派画风创小写意花鸟先河[J].艺术市场,2003(10):80-82.

[6]贝妍菁.中国花鸟画在创作中融入现代设计的色彩构成[J].大众文艺,2017(20):57.

[7]周步芳.浅析绘画创作中构思立意的重要性[J].美术界,2011(7):76.

作者简介:

马嘉欣,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花鸟。

指导老师:

王迪,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画(花鸟)、壁画、艺术教育。

猜你喜欢

花鸟画笔墨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工笔花鸟画
寧靜以致遠——简评张峻民的花鸟画
笔墨童年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
卓尔不群——顾光明花鸟画欣赏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