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法、内容与视野

2024-04-09卢怡王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编年史十月革命中国化

卢怡 王锟

摘    要:俞樟华主编的《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编年史》(上、下)全面展现了1917—1949年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的历史。就方法而言,该著作采用编年史的研究方法,以时间为序进行史料的编纂与整理。就内容而言,该著作梳理了33年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研究的历史史实,所采用的文献类型多元而丰富。就视野而言,该著作视野宏阔,兼收并蓄,关注到以往研究中被相对忽视的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难得的编年史著作,该著作具有溯本清源之义,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领域研究必有助力作用。

关键词:《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编年史》;马克思主义;编年史;史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4)02-0012-05

收稿日期:2023-09-25

作者简介:卢怡,女,浙江永康人,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王锟,男,甘肃天水人,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俞樟华教授主编的两卷本《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编年史》,共计120万字,于2023年4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可谓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的最终成果。它梳理了1917—1949年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还原了这33年间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翻译、创作、传播的历史事实,展现了中国近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生平概貌,视野宏阔、史料厚重、内容详尽而细致,值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的研究者和读者认真关注。

一、方法:编年史

中国人历来有着强烈的时间意识,重视历史的记录与编纂,史学研究的传统也是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便已修订完成。关于史学研究的方法,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史学的对象是史料”[1]308,认为“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1]308,主张“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2]6。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与史学研究是一致的,对于研究者而言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便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2]11。与其他人文学科一样,研究者若想要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上有突破和创新,就必须挖掘和掌握新的史料。

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献史料。马克思主义主要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而这几部分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多元的整体,丰富的文献资料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支以及与其相关的研究领域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养分。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相关文献被挖掘、整理出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文献的重视程度愈加深切。

文献史料是做学术研究的源头活水,只有掌握了扎实可靠的文献史料作出的东西才会厚重可信。但本书之用法,绝非替代原始文献的阅读,而应当是刺激人们去寻找、阅读感兴趣或有价值的原始文献。在这点上,应着重谈谈本书在编年史料时穿插进的“编者按”。这些编者按中,有些是对相关史料、相关文献的解释说明,有些是原始文献的梗概与转述,有些则列举呈现了原始文献的相关片段。几种方式并举,详略得当,可以看出编者对于还原出尽量真实、立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史所作的努力。如果说整部编年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随着时代历史发展而产生的变迁生长的概括,那么书中穿插的按语则为读者寻找、阅读相关书目提供了指引,帮助研究者搜罗材料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比如,在写1919年五四运动时,正文记录了五四运动这一事件,点出了五四运动的性质;按语则援引了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孟庆仁等对五四运动的评价,还注明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通过编者按,一个单薄的、孤立的事件与后来者对它的评价、它在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期其他历史事件等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与书中某一事件、某一文本相关的事件和文本,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这一事件在历史中的作用,更好地把握事件之间的关联,以及对于后续革命和研究的影响。

本书梳理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33年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进程中一个小的整体,而一个整体只有将其放置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中才能充分展现它的整体性特征。所以,可以考察本书研究的大背景,进而展现1917—1949年这33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的成长源于挑战,这一论断也适用于中国。1840年,英军的坚船利炮破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国门,鸦片战争在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思,他们企图寻找一条道路,以帮助中国走出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被动局面。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梁启超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学问上的“进化”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以及“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3]4030。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国在舰船、枪炮、火药等武器装备上的悬殊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器物上的不足首先被发觉提出并着力加以改进。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力图学习西方的军事与科技,然而由于未能從更深层次加以变革,这种在器物上的努力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洋务运动失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开始戊戌变法运动,倡导在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同时,改革政治、教育制度,但终因清政府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而失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终结了清朝统治,但由于当时社会发展、思想准备上的不足,统一的共和国没能建成,反而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光在器物、制度层面学习西方是不够的,还应当在思想文化上作出变革。随着各种西方思想潮流、政治意识形态纷至沓来,知识分子边学习吸收边加以甄别比较。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随着西学东渐传入中国,在众思想学说的竞争中,马克思主义何以脱颖而出并成功挽救中国的前途命运呢?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也并非一开始就被坚定选择,而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潮没能成功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加之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包括中国工农在内的世界无产阶级人民,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才开始了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虽然早在十月革命前的1877年就已有基督教传教士在其文章中谈及“共产主义者”,之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词汇也散见于一些政治论著的中译本中,但它真正开始迅速传播和发展却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研究,多围绕某一人物或某一主题展开,而鲜少采取编年史的方法。不同的研究方法其研究内容各有侧重,各有其优缺点。主题研究的优点在于重点突出,能够对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或某一问题作精准把握。但主题研究由于视野聚焦,难以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把握问题。与之相对应,编年史将相关史实平白铺陈开来,其聚焦性较弱,但能够清晰呈现出某一事件的发生背景与前后时间发生的其他事件,有助于研究者探寻和发现历史中各事件间的联系。可以说,本书填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编年史方面的空白,对于学界产生新的创新性成果有所助益。

二、内容:多元而有序

本书梳理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的历史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这33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是极为重要的。在这33年间,发生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形成与破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大事件,在一次次历史挑战中,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次又一次焕发出真理的光芒。

本书所包含列举的文獻类型并不是单一的文体,而是一个多元的体系。书中不仅有杂志上的评论、革命者的文章、革命者的事迹,还有与列举文献相关联的论述、文献等。这样一个复杂的文献体系,加上中国近代马克思主义相关材料之众多,在材料选取和整理上的难度是很大的。材料与材料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印证,所以本书的编年内容是复杂的。能将复杂的东西整理出条理,对重要性不同的材料加以恰当的选取,做到轻重合宜,是不简单的事情。具体而言,一方面,编者将相应编年年份内所囊括的条目分为研究背景、研究论文、研究著作、卒于是年的研究者四大部分,将相应材料分门别类地归于这四部分之中,使得本书的内容清晰而有条理。另一方面,在材料的选用上,编者紧扣“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一主题进行编纂,并根据材料的重要性差异加以详略不同的按语说明。譬如在编纂1921年的历史时,在研究背景部分,编者以时间为序梳理了湖南新民学会开会,天津第一份工人报纸创刊,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所在莫斯科成立,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等历史事件40余条,但只着重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人民出版社等几个影响深远的事件作了按语说明。在研究论文部分,这一年的材料数量有近200条,若无指引,读者易觉茫然。好在编者并非将所有材料等同处理,而是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一些文章进行按语的补充说明:在近200条材料中,编者选取了李达的《马克思还原》《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李季的《社会主义与中国》、蔡和森和陈独秀的《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通信)、李大钊的《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张君劢的《社会所有之意义及德国煤矿社会所有法草案》等十余篇文章作了较为详细的原文引用或梗概介绍。这些文章对于把握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变化、把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发展而言是相对紧要的。总体而言,本书将马克思主义在现代中国传播、研究的历史画卷大体勾勒出来,布局上主次有序、条理清晰,内容上细致全面、重点突出,使得读者的阅读和研究更为轻松高效。

马克思主义学说并非枯燥单调的“绝对真理”,而是在历史的构建中不断生成发展的学说,想要更好地把握某种理论、某种学说,就必须将其放置在百年历史视野之中。本书将马克思主义放置于在中国传播、研究的历史背景之中,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成就,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者的变化,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过程中的斗争历史,现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中国现代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特点,现代报刊和出版机构对传播、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贡献以及国外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成果。本书以翔实的历史史料为主干,串联起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的发展脉络,起到溯本清源的作用。

三、视野:宏阔有重点

本书的突出优点在于视野宏阔而有重点。

第一,本书在史料的选取和剪裁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有助于读者针对性地理解与把握。譬如在编年史的开端上,本书没有选择从鸦片战争开始写起,而是选择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起点。开篇前两段首先描述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及我国学界对于此次革命的反响。“2月,俄国爆发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但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按:列宁领导二月革命的消息传入中国,陈独秀即于4月1日在《新青年》发表《俄罗斯革命与我国国民觉悟》一文。是该刊第一篇介绍俄国革命的文章,也是陈独秀接受新思想的开端。”[4]1这样处理一方面使得行文简洁,另一方面也更突出重点。1917年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虽然已经有了译介和传播,终究是传播范围有限、影响也比较小,而在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爆发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才提高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一开始能在中国广泛传播、产生较大影响,与俄国爆发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是息息相关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可信度,扩大了其在中国的影响。

在兼顾行文简洁的同时,本书也能较好地包容与所写历史事件相关的重要材料。譬如在叙写十月革命时,本书按语编入了斯大林、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文章和讲话片段。按语道:

斯大林《十月革命与民族问题》说:“十月革命的伟大的世界意义,主要的是:第一,它扩大了民族问题的范围,把它从欧洲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局部问题,变为各被压迫民族、各殖民地及半殖民地从帝国主义之下解放出来的总问题;第二,它给这一解放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这就大大地促进了西方和东方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把他们吸引到胜利的反帝国主义斗争的巨流中去;第三,它从而在社会主义的西方和被奴役的东方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毛泽东说:“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5]2

斯大林与毛泽东的论述对于理解俄国背景下的十月革命、理解十月革命对于中国之影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编者在按语中插入这些文章和讲话的片段,一方面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十月革命这一事件,另一方面也为读者寻找和阅读十月革命的相关论著作出了指引。

第二,本书视野宏阔,兼收并蓄,有助于精彩创见的产生。譬如,在展示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路径上,编者关注到了日本、西欧以及苏联这三条路径,并且著录了大量这几方面的翻译论著,能够帮助读者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译介与传播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过程。又如,在展示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者的变化上,本书除了关注早期共产党人以及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努力外,还关注到了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有所贡献的国民党人,如廖仲恺、胡汉民、宋教仁、戴季陶等。就像该书前言所指出的,他们“尽管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却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研究的先导”,这批国民党人至少在客观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贡献了力量。然而,关于他们的研究学界着力并不多,本书也收录了他们的论著。再如,在展示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区域的传播和研究上,本书除了关注到中共苏区之外,还关注到了国统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研究。编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的传播虽遭遇挫折甚至封禁,但“不绝如缕,从未中断”[5]21。在不利条件下,大批知识分子依旧设法传播与研究马克思主义,这更彰显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的意志与昂扬的信心。总之,本书以兼收并蓄之态度进行史料的编纂,内容涉及以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相对忽视的方面,其开阔的视野能够启发后来者的研究思路,其丰富的史料则能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源头活水。

总的来说,本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难得的编年史著作,填补了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编年史研究的空白,所记内容具体而全面,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细致的史料参考,也为他们寻找和阅读相关原始文献提供了指引。

四、结语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记录历史,是远古时代人类长久以来的渴望,而文字的发明使得这一渴望得以实现。历史通过文字沉淀下来,当它被后人阅读、思索,逝去的事件就变得鲜活。编年史是最为古老的历史书写体裁,其生命力在当下仍源源不绝,因为今人与古人一样,有着保存时间、记录生命的冲动,而编年史恰好是最契合这一冲动的历史书写方式。然而,历史已然过去,未来尚未展开,人只能在当下有所作为。在《历史意识的维度》中,雷蒙·阿隆写道:“历史所表达的是当下与过去之间的对话,而在这对话中,当下采取并享有主动。”[5]7我们研究任何历史,都是站在当下的立场,研究目的也是服务于当下。当今中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历史背景之下,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理论,如实回顾它在现代中国的传播、研究与发展,系统溯源其在曲折与斗争中成长壮大的历史,对于更好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作用和宗旨,更稳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开放自信地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大概这也是本书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3]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14卷 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4]  俞樟华,俞扬,陈含英.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编年史: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

[5]  阿隆.歷史意识的维度[M].董子元,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薛一筝】

Method, Content and Horizon—Chronicle of Modern Chinese Marxism Research: A Historical Research Perspective

LU Yi,WANG Kun

Abstract:YU Zhanghuas Chronicle of Modern Chinese Marxism Research (Part I and Part II) comprehensively presents the history of the spread and research of Marxism in China from 1917 to 1949. As far as the method is concerned, the book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hronicle and it compiles and arranges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he order of time. As far as the content is concerned, the book renders a combing of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dissemination and study of Marxism in China with rich and diverse literature and documents in the past thirty-three years. As far as the horizon is concerned, the book is more inclusive in scope, focusing on what have been relatively neglected in previous studies. As a rare chronicle book in the field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Chronicle of Modern Chinese Marxism Research will certainly contribute to the research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tracing Marxism back to the original times.

Key words:Chronicle of Modern Chinese Marxism Research;Marxism;chronicle; historical fact;Sinicization of Marxism

猜你喜欢

编年史十月革命中国化
“十月革命”的纪念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十月革命发生在1月7日却为何叫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阿拉伯编年史家伊本·艾西尔及其所处的时代
埃及编年史家杰巴尔提及其史学“三部曲”
漫威电影宇宙编年史——中篇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苏联及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的1917年十月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