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柯施卡的艺术人生

2024-04-09白云峰张修亮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艺术人生绘画风格情感

白云峰 张修亮

摘 要:在西方艺术史上,有一位表现主义艺术家,与其他知名艺术家相比,他显得有一点“冷门”,他就是奥地利画家——奥斯卡·科柯施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名艺术家,通过搜集文献,分析科柯施卡艺术人生四个时期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以及其绘画风格背后隐藏的奥秘。一是科柯施卡前期的经历为他绘画风格的形成埋下了种子,经人指引走上艺术道路;二是受爱情和战争的影响,其画风变得阴冷、忧郁;三是其中期困苦的经历让其画风变得极具表现力,且创作出一系列政治画;四是其后期安稳的生活让其画风变得宁静、明亮,却缺乏激情与张力。这些都反映出科柯施卡的绘画风格与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科柯施卡;艺术人生;绘画风格;情感

科柯施卡的艺术人生总共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艺术道路的开辟——绘画风格形成的开端

奥斯卡·科柯施卡(圖1)是奥地利最优秀的表现主义艺术家之一,出生于1886年。他第一次接触艺术是在身为教堂诗唱班成员的时候,看到了教堂彩色玻璃窗和巴洛克风格的壁画。

1904年,18岁的科柯施卡进入维也纳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在校四年期间,他学习了素描、书籍装订等技艺。虽然学校不教授油画的绘制方法,但是他选择自学油画。1906年凡·高的画展,对科柯施卡来讲意义重大,给予了他极大的启发,对其绘画风格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1908年,科柯施卡遇到了他艺术生涯中的“伯乐”——维也纳著名的建筑设计师阿道夫·卢斯[1]。这次与卢斯的相遇可以说是科柯施卡艺术道路上的起点。卢斯发现了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并从他那里买了一尊塑像。在那个时期,科柯施卡的作品并不被大多数人认可,但卢斯主动保管科柯施卡的作品并帮忙售卖。

1910年,《柏林杂志》的出版商瓦尔登通过卢斯得知科柯施卡的作品,科柯施卡也在这一年抵达柏林。到达柏林后,他开始向表现主义靠拢。在九个月的时间里他与瓦尔登进行了密切的合作,成功进入柏林先锋派的圈子。可以说,如果没有卢斯最初的帮助,也就没有大家熟知的艺术家科柯施卡。自此,科柯施卡的艺术道路可以说是正式拉开帷幕了。

二、爱情与战争所带来的痛苦

——创伤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在1910年以后,科柯施卡在卢斯的支持下进入了绘画创作的高峰期。1912年后,科柯施卡开始用极富张力的笔触绘制肖像,并勾勒浓重的轮廓,代表作品是《自画像》(图2)。看到这幅作品,笔者立马想起了凡·高的《自画像》(图3),可以说在科柯施卡的作品中能看到凡·高对他的影响。虽然二者存在着差异,但那富有动感的笔触、鲜艳的色彩及强有力的边缘线都透露出艺术家内心丰富的情感。

1914年对于科柯施卡来说是痛苦的一年,也正是由于这份痛苦,造就了他的名作——《风中的新娘》(图4)。

《风中的新娘》创作于1914年,被公认为是20世纪表现主义杰作,是科柯施卡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品取材于他与情人阿尔玛·马勒的一次那不勒斯之旅,二人在途中恰巧遇到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当时的科柯施卡和阿尔玛正陷入疯狂的热恋之中[2]。但可惜的是,在“一战”爆发后,画家去参军,阿尔玛以为科柯施卡已经战死在沙场,嫁给了一位建筑师,两人的感情也彻底落下帷幕。画面中展现的是在惊涛骇浪中阿尔玛依偎在科柯施卡身旁的场景。画面中运用了大量变形扭曲的线条,使画面富有动感。蓝色调使画面透露出忧郁的气息。画中的“新郎”盯着“新娘”,透露出对“新娘”可能离去的担忧,汹涌的海浪似乎预示着科柯施卡和阿尔玛即将决裂的爱情,描绘了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

科柯施卡于1915年在战场上身负重伤,随后在德累斯顿附近的乡村疗养院养伤。他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医生认为他精神不正常。这里必须提到一点,那就是战争对这名艺术家造成的巨大伤害,不仅是肉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这次战争带来的创伤也深深影响着科柯施卡日后的绘画风格。

然而,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没有停下他前进的脚步。他的身体开始逐渐复原,并于1924年辞掉了德累斯顿大学的工作[3]。此后他继续发展他的事业,作为一个艺术家,在欧洲旅行并进行创作。在此期间,科柯施卡将创作主题由人物转向风景。他画了一系列风景画,他记录城市或山脉的全景,并通过他特有的笔触和激动的构图传达光线的效果,代表作品是《伦敦:泰晤士河景观》(图5)。

三、流亡的经历与对战争的痛恨——悲愤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1937年,德国从博物馆中撤走了科柯施卡的所有作品,谴责它们是“堕落的艺术”。此后,科柯施卡逃亡至伦敦,定居英国。同年,科柯施卡创作了《“堕落艺术家”的自画像》(图6)。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出艺术家的精神状态,此时的科柯施卡已经年过半百,对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看似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结果,但事实上融入了画家对生活经历的思考,同时透着真实和淳朴的气息[4]。这幅作品笔触流畅,色彩鲜明,然而画中的科柯施卡却双眼无神,表情忧郁,鲜明的色彩更加衬托出了艺术家对战争的痛恨及对现实的不满,也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

笔者在此时想到了罗特列克的《用早餐前的罗特列克伯爵夫人》(图7),虽然这幅作品描绘的是罗特列克的母亲,与科柯施卡的这幅自画像不同,但二者的笔触和色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罗特列克对科柯施卡绘画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两幅作品均采用了流畅的笔触及鲜明的色彩来表现画面,不同的是,科柯施卡的作品比罗特列克更具张力。

战争期间,科柯施卡画了一系列政治画,寓意和讽刺以最独特的形式联系在一起[5]。在此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红蛋》(图8)、《安斯卢斯-爱丽丝梦游仙境》,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人类苦难的悲痛,是对所有在“二战”期间发生的战争罪行的控诉。

四、与痛苦经历的告别

——安宁生活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二战”后,从1947年在维也纳的一次大型展览开始,科柯施卡在欧洲和美国的其他地方举办了一系列展览,这使他第一次获得了财务上的完全保障,充裕的经济使科柯施卡能进一步将身心投入到绘画当中。他后期的作品风格比他早期的更平静、更明亮,画面色彩不再继续使用大面积的冷色,而是使用大面积的暖色,而且色彩纯度和早期相比变低了,明度却提高了,画面让人感觉很舒适,表达出他晚年的轻松生活,也表明其一定程度上治愈了早年在战争中所受到的创伤,可以安享晚年了。

科柯施卡晚期的代表作品有《科列托·庞蒂》、《请吧,时间先生》(图9)。但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两幅作品可以发现一点,那就是和早期作品相比,科柯施卡晚期的作品显得不那么富有激情了,表现力也没有此前那样强烈了。正如一些评论家声称的那样,科柯施卡晚期的作品缺乏他早期的激情和表面强度。这可能和他的年龄有关,毕竟人在年老的时候很难像年輕时那样去强烈地表达心中的情感,阅历的增加也使他能够看淡世间万物。早年痛苦的经历一直困扰着科柯施卡,我们可以从其作品忧郁的冷色中看出这点。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柯施卡早期的作品那种激情和表现力是展现自己内心痛苦的方式,而晚年丧失了早年的激情和表现强度,也是其对过往痛苦经历的告别,是其与自己真正的和解。

科柯施卡在1980年病逝于瑞士,享年94岁。

五、结语

科柯施卡的一生漫长且充满动荡,在维也纳工艺美术学院的学习、受凡·高等艺术家作品的启发、与建筑设计师卢斯的相遇、和情人阿尔玛·马勒的热恋、在欧洲旅行并创作的经历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经历,这些都深深影响着科柯施卡的绘画风格。作为一名表现主义艺术家,科柯施卡的作品大多更注重表现内心情感。本文通过分析科柯施卡艺术人生的四个时期,展示科柯施卡在不同时期的境遇和风格特点,来让科柯施卡进一步走进大众的视野,让这名在艺术史上不太“出名”的艺术家为人所熟知。

科柯施卡作为表现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影响着当代艺术的发展,为人们研究表现主义绘画提供了借鉴。他在绘画过程中并不十分注重写实,更多的是注重融入自己的情感,这种独特的绘画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总的来说,科柯施卡的艺术风格就是他一生经历的写照,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他情感的真实流露。作为一名艺术家,他是成功的,他的传奇经历和独特画风将被永远记录在艺术史上。

参考文献:

[1]赵灵芝.灵魂画手——科柯施卡早期肖像画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2.

[2]孙龙杰.爱情与风暴:解读科柯施卡《风的新娘》[J].读者欣赏,2004(9):49.

[3]孙龙杰.艺术与流亡:奥斯卡·科柯施卡的艺术传奇[J].读者欣赏,2006(1):45.

[4]孙文科.悲怆之诗:奥斯卡·科柯施卡肖像画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9:13.

[5]冯培霞,关健.表现主义鬼才:科柯施卡[J].固原师专学报,2000(4):44.

作者简介:

白云峰,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油画)。

张修亮(通讯作者),硕士,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画。

猜你喜欢

艺术人生绘画风格情感
乔瑜:雕皮留青的艺术人生
书画家任玉良的艺术人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徐震时艺术人生
张显盛艺术人生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浅析梁楷的绘画风格及成因
浅析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当代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