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合作社研究十年(2012—2022)

2024-04-09孔祥智李愿

新疆农垦经济 2024年3期
关键词:合作社农业经济

孔祥智 李愿

摘要: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馆藏农业合作社主题的相关文献,结合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软件优势,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近十年来国际合作社研究的来源作者、机构、国家等方面的分布特征及关键词、突现词的发展特征,并梳理了国内研究脉络与热点,将其与国际研究进行对比,分析了当前我国可借鉴的一些研究方法与主题。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国际合作社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核心作者群已逐渐完善,但尚未形成大型的跨国家机构合作群。从研究内容来看,近年的研究着眼视角较为微观,多数研究关注合作社自身的绩效、成员、效率等微观因素,且近十年合作社研究从关注自身的成员特征、治理模式、贸易准入能力等内部特征过渡到合作社的福利提升、技术扩散、产业升级等外部效用。从突现词来看,控制权、福利、技术采纳在近几年里呈现出高频趋势,从研究方法来看,近十年合作社研究在方法上越来越多地采用定量而非定性分析,计量而非案例分析。相对于国际研究,我国合作社在内部研究方面存在研究方法单一的短板,需要加强计量方法的更新以及经济学理论的演绎。同时,我国在外部研究中的主题丰富度也欠佳,但这主要是基于合作社发展阶段的差别。

关键词:合作社;文獻计量;农业经济

一、引言

合作社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随着国际合作社运动的发展,合作社模式不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绩效,甚至占主导地位[1],在发展中国家也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2]。合作社最早出现于消费领域,即罗虚代尔先锋社,但农民合作社后来居上,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成功的合作组织类型,也是当代世界合作运动的主体,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4]。最初农业合作社成立主要是为了维护弱小农户的利益,通过共同经营来提高农户议价权,降低其市场准入门槛、改善其经济地位[5]。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合作社已经成为关系着一个国家农业改革、技术进步、环境保护等重要发展战略的组织[6]。

当然,经历多年的发展,合作研究的相关领域已较为成熟,如组织架构、成员异质性等方面。然而,随着实践的深入与研究方法的更新,近年合作社研究出现了上升趋势。一方面,合作社运动实践的发展与时代主题更加紧密,一些重要议题如可持续发展、技术推广等被频频提出[7];另一方面,研究方法的进步使得以往只能够进行定性或案例分析的主题现如今已可以用更为精确的计量技术去控制相关因素的影响,例如在过去合作社异质性难以量化,但如今已可以进行定量的因果检验[8]。这两方面表明合作社是一个不断演变的知识领域,但目前缺乏对最新研究的系统回顾,难以准确了解近年国际合作社领域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以开展后续相关研究。

为此,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核心馆藏论文,综合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的优势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系统、可视化地分析总结近十年合作社领域的文献,探索研究现状,以期揭示合作社的研究动态,反映近年合作社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整合研究框架,拓展新的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馆藏数据库为基础,该数据库是美国汤森路透开发的信息检索平台。以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艺术人文引文索引为核心,收录9 000余种世界权威和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的文献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研究采用分组检索的方法,搜索前提设置为:(T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或“cooperatives”),TS为主题,时间跨度为2012—2022年,文献类型为“文章”或“综述”,共搜得2 810篇,剔除实际不相关论文后还剩余879篇。为了避免重复文献,本文还使用Citespace的重复数据删除功能,通过重复性检验。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展开。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文献为载体来研究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文献体系特征,是一种集合数学、统计学、文献学于一体的交叉研究方法,可探究研究对象的特定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21世纪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9]。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是两个功能强大、相辅相成的文献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是陈超美教授于2004年提出的应用软件,一般用于分析和可视化知识领域的新兴趋势和模式,在文献关键词分析、聚类分析、主题词、作者信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Vosviewer是由莱顿大学的Van和Waltman开发的文献分析软件,在大数据处理和图像绘制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更清晰地展现研究领域的热点和课题。

三、总体状况分析

(一)发文趋势分析

发表文章数量的年度分布可以反映某一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本部分选取2012—2022年关于农业合作社文章进行数量分析,如图1所示。

总体来看,农业合作社相关研究发表数量总体上呈稳定增长态势。具体而言,合作社研究经历了2012—2016年的稳定发展、2016—2018的快速增长及2018以后的持续发展三个阶段,2012—2016年间,国际合作社年度发文量并不高,平均每年42篇左右,并存在明显的次序波动,即一年多、一年少的现象。2016年后,合作社发文量出现井喷式增长,仅两年后,年度发文量已达127篇,相较2016年增长了188%。2018年后,合作社的发文数量仍持续增长,在后续4年中年均发文量达128篇。这说明快速增长的研究量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国际上关于合作社的研究方兴未艾。2022年,相关研究热度则有所减弱,发文量减少至2018年水平。

(二)研究作者的网络分析

通过分析作者的合作网络,可以确近十年农业合作社领域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和核心研究团队的实力。Vosviewer软件分析了发表超过3篇文章的作者合作网络。通过颜色渐变,可以直观地反映近年来各学者的合作情况(见图2)。可以发现,发表文章数量较多的作者表现出明显的网络特征,主要包括浙江大学的梁巧(Liang Q)、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的Nilsson J和瓦赫宁根大学的Bijman J的合作网络。这标志着他们在合作社领域发展了一支高产作者研究团队。

学科的发展是该学科知识不断积累和创新的结果,核心作者是其中的骨干力量,而核心作者群的相关成果对其所在领域的研究具有导向作用,识别核心作者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该学科的主流观点和研究动态。在文献计量分析中,发表文章3篇以上的作者被视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Cheng P)。发表文章数量排名前三的学者分别是浙江大学的梁巧(Liang Q)、密苏里大学的Jasper Grashuis和瓦赫宁根大学的Marijke DHaese。数据显示,近十年合作社研究核心作者有43人,发表文章416篇,占该领域发表文章总数的49.46%,接近Derek J. de Solla Price提出的50%的标准(当核心作者发文量占据领域内总研究的50%时,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便已经形成),这表明农业合作社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已逐渐完善。

(三)研究机构的网络分析

以研究机构为节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获得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图(见图3)。图中节点大小代表发文数量,连接线粗细大小代表机构间合作强度,节点及连接色彩代表了发表的年份。从前三名主要研究机构信息来看,密苏里大学发表文章数量最高(24),其次是浙江大学(22)和瓦赫宁根大学(21),并形成了以这三家研究机构为核心的研究网络。这表明这些机构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且不同机构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和大规模的协作。为了察看中外合作的关系,本文利用Citespace进行图谱分析,发现近十年浙江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发文量较多,且时间跨度比较广。四川农业大学异军突起,在近两年内与新西兰林肯大学等机构一起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文章。此外,福建农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在前几年也发表了一定文章并与国际合作密切。当然,合作社研究也有一些固定的机构合作关系,如根特大学与安特卫普大学、鲁汶大学等比利时院校的内部合作网络。总体而言,研究机构处于局部聚集状态,这表明研究机构分布相对集中,形成了小的聚集群,但尚未形成大型的跨国家机构合作群。

(四)研究国家的网络分析

从 表 1和图 4可以看出,中国、美国分别发表了162、156篇文章,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中美两国发文数占总文章数的19.3%、18.5%。从图4的连接情况性可以看出,节点之间的连接密集而复杂,这说明相关研究在不同国家间存在着丰富的合作关系。图4中,节点连接线颜色表示合作文章发表的年份,连接厚度代表合作強度。从合作深度来看,中国学者近年与瑞士、新加坡、加纳等国的合作相对较强。从合作广度来看,在发文量前20的国家中,有12个国家与中国有着合作关系,而美国与19个国家都有相关合作,这说明我国合作社研究在国际协作方面还需加强。具体而言,中国与比利时、巴西、土耳其、古巴、埃塞俄比亚等国近十年暂无合作研究,而以上各国在合作社研究中亦占有不低份额,其研究价值得深挖。

四、关键词和热点分析

(一)基于关键词的分析

关键词从论文的标题、摘要或正文中提取,虽然在文中所占篇幅极小,但凝练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透过关键词可以较好地把握论文的研究主题和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了解近十年来国际合作社研究的整体情况,笔者绘制了如表2所示的关键词分布情况表。本文通过Citespace对3 397个关键字进行梳理,并计算与其他关键词的共现链接的总强度,选择总链接强度考前的1 000个关键字进行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出现频次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为“绩效”“政府监管”“小农户”,这一方面反映了合作社作为特殊的农业经济组织,其绩效为主要目标,小农户为主要关注对象,而政府监管为重要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近年来的研究着眼视角较为微观,多数研究关注合作社自身的绩效、成员、效率等微观因素。从关键词集中度来看,超过80%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在5次以下,说明近年的研究所涉领域较为广泛。

关键词抓住了文章的核心思想。通过对一个领域关键词的研究,可以快速掌握该领域的热点话题。本研究采用VOSviewer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图5知识图谱中的节点表示关键字,节点越大,频率越高,节点之间的线表示特定关键字的共现次数。此外,在VOSviewer知识图谱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发表时间,相同的颜色代表相同的发表时间。通过分析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以发现,近年来大数据、环境变化、福利、杠杆是较为热门的关键词,而政府监管、合作社决策等呈现出较大的研究跨度,说明其重要性与创新性仍在加强。

(二)研究热点与前沿

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前沿,本文还对突现率进行了展示分析。突现率是反映文献被引频次或关键词出现频次变化率的关键指标,而基于突现率来分析未来研究趋势即研究前沿在当前文献计量分析中较为普遍。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导入所有关键词,在计算各关键词突现率的基础上,列举了近10年来的突现关键词(见表3),并对这些关键词在样本文献中进行二次检索,以进一步分析未来合作社研究的前沿问题。

由表3可知,近十年突现词呈现交替变化的趋势。单独看来,公平贸易认证、土地利用、农户、贫困在早期(即2012年)就展现出高频变化率,但除了公平贸易的热度一直持续到中期外,其余关键词仅是昙花一现,关注度在不断减弱。中期出现的突现关键词中,除控制权的热度保持较久外,其余热度都只持续2~4年左右,这说明合作社控制权在合作社研究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研究内容比较丰富。最后福利、技术采纳与水果种植户在近两年呈现出高频趋势。接下来本文对重要突现词进行分析,以期探究研究前沿脉络。

控制权: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传统的农业合作社模式正受到挑战[10],为了在国际市场形成足够的竞争力,合作社不得不克服公平限制以提高效率[11]。控制权作为合作社组织结构与治理结构的核心,其分配与影响日益受重视。在早期,合作社控制权与所有权是否分离及为何分离是主要的研究问题[12]。同时,合作社有何种组织、治理结构,不同控制权的分配有哪些影响等问题露出水面[1];随着研究的深入,控制权分配对合作社未来可持续性的影响也越来越多[13-14]。

福利:福利研究涉及合作社有效性的评估。合作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合作社造成的收入不平等、贸易公平、空壳社等问题。因此,科学评估当前合作社的价值,在考察服务利用对社员福利的影响时,客观回应对合作社发展的质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5]。此外,福利的研究是基于以往合作社对农户收入、交往等各种行为的影响研究之上的。由于不同国家的政策目标不同,衡量农户福利或家庭福利的方式也不一样,故而研究具有较强的多元性。但在方法上,研究又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因此近年来发文较多。

技术采纳:技术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农业技术也被认为是打破贫困陷阱的主要途径。然而,改进的农业技术的采用率却并不高[16]。农业合作社作为农村重要的社会经济组织,既承担了技术集纳又承担了技术培训的角色。随着近年来科技的不断发展,合作社研究中对于技术采纳的关注度骤然上升。从技术主题来看,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下的农业可持续问题是21世纪的重要议题[17],绿色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18],而研究角度也是围绕着合作社作为技术培训方对社员技术采纳的影响及合作社作为技术接收方,其技术感知对产量、销售的影响等。总体而言,目前的文献侧重于合作社的参与和技术的采用对农民收入状况、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应当指出,技术扩散除了合作社,在农村还有企业、政府等多个主体,未来对各个主体影响能力的对比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此外,由于快速城市化、收入提高和对其营养价值认识的提高,发展中国家正在出现对高价值农产品(如水果)的新消费模式和偏好[19]。这进一步引发了当地农业食品系统活力和转型进程的变化,对小农融入面向市场的价值链产生了积极影响[20-21]。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农户或因为市场运作不良,交易成本高阻碍了他们的市场参与,或因为达不到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从而进入不了国际市场,这两项约束亟待解决[22-23]。而合作社正是解决小农户市场准入难、生产技术不规范的有效组织,其在高端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这也是为什么“水果种植户”成为突现率较高的词。

总的来看,突现词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揭示了合作社研究的进展脉络。一方面,近十年的合作社研究呈现由内而外的趋势,从关注合作社自身的成员特征、治理模式、贸易准入能力过渡到合作社的福利提升、技术扩散、产业升级等效用;另一方面,近十年合作社研究在方法上越来越多地采用定量而非定性分析,计量而非案例分析。两者是具有相关性的,内部的研究考虑到深度与差异性,使用案例方法更深入;而外部研究往往将合作社成员资格作为自变量,所受影响作为因变量进行因果推断。由于以往的案例研究、相关性研究较难在技术上控制内生性问题,而近年对于选择性偏差等内生问题解决的方法层出不穷,合作社成员资格作为二元变量便搭上了这一趟快车。

五、国内外研究对比分析

对国际合作社的研究进行梳理,其落脚点在于为国内合作社研究提供方法、视角等方面的借鉴。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研究脉络的梳理与国际相关研究进行对比,以反映两者的共性与差异。

(一)近期国内研究的主要脉络

总体看来,我国近些年的合作社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两类。前者是指对合作社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成员参与、组织演变、绩效等传统研究角度;后者主要是指合作社的功能性,即应用研究。

第一是内部研究,这一部分研究主要着眼于合作社的治理结构、盈余分配、绩效效率等方面。具体而言,有关合作社内部相关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其本质性规定[24],近年在这一方面的讨论较多。尽管“所有者与惠顾者相统一”作为合作社本质特征已达成共识,但现实来看,“异化”的合作社在实践中更为普遍[25]。因此,有学者提出这一本质规定过于严苛[26],更有学者认为中国合作社应该服务于实践,不必过多研究其本质[27]。事实上,合作社本质或者说其边界的规定就在于两個方面:剩余控制权的从属与剩余索取权的从属。两者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第四条都有具体体现,前者体现在“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后者体现在“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只不过,法律除了规范合作社发展,还界定了财政的支持对象。从这一角度来看,关于其本质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连接合作社理论与实践、减少虚假合作社及对政策效果进行更好的检验[24]。而从实践角度看,合作社本质问题的背后是组织目标与现实操作之间的矛盾。合作社作为社会经济组织,除了有经济性,还具有社会性,其组织目标除了经济效益,还需要兼顾公平性[28]。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它还被寄予着助农扶农、将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衔接甚至加强乡村治理的社会期待[29-30]。在现实操作中,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彻底打破,人力资本或企业家才能的高定价成本使得本应属于农户的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越来越集中于核心大户、理事长或合作社投资者[31]。这样,异化的所有权结构就引申出不同的治理模式,如“成员大会-理事会”“普通成员—核心成员—理事会”等[32]。而不同的治理结构与分配方式都是多方博弈的均衡解,资本索取利润、政府期望政绩、农民参加合作社也都是追求帕累托改善而非最优[33],于是现实操作与组织目标就产生了偏差。如何理解偏差的具体路径、如何使合作社实现保护农业劳动者的预期功能等问题就应时出现[34]。从合作社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治理结构又涉及其绩效乃至发展的相关问题[35],而这些问题也是近些年研究的要点。

第二是外部研究,这一部分研究主要着眼于合作社的经济、社会等功能。从合作社经济属性来看,将农户与市场的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提高小农户的市场竞争力是合作社的主要功能。因此,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如对合作社的增收效应的估计[36]、对合作社增收渠道的分析[37]、对其他经济组织的促进作用[38]等。但正如前文所言,我国大力推行合作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其经济效应,更将其看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去连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因此,现有研究也关注合作社对农民的技术扩散效应[39]、对农业的绿色推动效应[40]、对农村的益贫效应[41]等。此外,由于合作社类型丰富,其功能已不再局限于经济功能, 正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42],其“意外性”研究不断增多。事实上,所谓意外性研究指向的便是合作社的社会功能,诸如增强社员社会资本[43]、加强地方乡村治理[29]、提升区域社会信任[44]等。总的来看,相对于合作社内部研究,外部研究的现实性更强。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这类研究对合作社并没有很详细地分类或甄别,而是直接将其当作二元变量进行解释。因此,他们更多地将我国现有合作社做概念化处理,从而延伸合作社的应用功能。

为了清晰地展现近年国内研究的热点主题,本文也收集了2012年以来CSSCI范围内的合作社研究,并以被引排序,选取近1 500篇国内合作社论文并加以分析,在计算各文章关键词的突现率的基础上,列举了近10年来的突现关键词(见表4)。可以发现,国内研究热点与国际趋势并不一致,而是呈现出内、外部研究交替的特征。此外,乡村振兴这一关键词的突现率最高,这也体现了发展农民合作社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本身具有高度一致性。

(二) 相关问题的国际研究对比

1.从合作社内部研究的主题来看,其异化问题并不是国内独有。早在1990年的AAEA会议上,富尔顿就指出合作社产权模糊问题将会成为未来的挑战,CHADDAD和COOK[45]在世纪初也从产权和不完全契约的逻辑视角来重新看待合作边界的重新设计,并提出不同的治理结构模型。事实上,为了应对立法改革、市场集中、行业竞争和国际化等新的战略挑战,世界各国的农业合作社都正将更多的决策权从成员转移到管理者手中,所有权和控制权就此分离[46]。首先,随着合作社市场化的深入,合作社的并购、发展等都需要额外的资本。CHADDAD[45]以及NILSSON[47]的研究表明,需要额外风险资本的合作社可能会改变其所有权结构,这反过来可能会导致内部治理的变化,例如将决策权给予外部投资者。其次,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直接民主的管理方式具有很高的交易成本,授权变得非常必要,委托代理模式就此引入[48]。再次,当合作社变得更大和更面向市场的时候,合作社需要更为专业的管理监督,这种专业人力资本的引进必然导致权利结构发生变化[1,49]。从成员异质化的角度来看,通过合并、收购和国际化追求增长战略的合作社往往会改变其内部治理,以适应不同成员群体的不同利益[50]。可以发现,国际合作社在对所有权、控制权相分离的研究更多地从组织发展、演化的角度来说,而我国除了从组织发展这一角度研究合作社的“异化”,还存在着从政策激励等独特的角度去阐释。正如上文所言,本质性规定成为研究热点后,国内合作社两权分离问题的研究重點就偏向了“何为异化”“为何异化”,后者在内容上与国际合作社研究中的“为何演化”“如何演化”等问题更接近。

从研究主题上看,国际早期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合作社剩余索取权为重点的非传统所有权模式的分析[51-53],例如CHADDAD和COOK在分析组织结构形式时,采取了六项指标以区分私人投资公司、合作社等机构,其中四项与剩余索取权相关。而在后期的研究中,剩余控制权的关注度大幅提升[12]。此外,国际合作社发展时间较长,并在20世纪的欧美经历了一系列合并和收购,大批合作社被淘汰。在这样的背景下,合作社如何能存续,是否有周期等研究主题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大量学者也提出了相关理论予以解答[54-55]。

尽管国内外研究在主题上很接近,但是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仍有许多不同。第一,国际研究对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的研究方法更为多样化。除了运用案例研究来解释所有权结构的分离或是治理结构的演变,国际研究还经常运用计量方法对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以验证并拓展合作社理论,如DE MOURA COSTA等[56]研究了巴西不同所有权结构合作社的决定因素,BENOS[57]采用因子分析与OLS估计了混合所有权和治理特征对绩效的影响等。此外,国际研究还通过经济学模型演绎的方法去拓展理论,如M?REL[58]利用收入池(revenue pooling)模型分析了在农户异质性假设下合作社对高质量生产者的吸引力水平。相较而言,我国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案例、计量这两种实证研究方法上。

第二,不同于国内对于异化的激烈讨论,国际更关注于合作社的“演化”,这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国家的合作社法对于合作社的定义本就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异化问题在国际范围内不存在共性土壤。另一方面,“惠顾者所有”这一合作社标准已经为大多数研究所接受,在不涉及政策目标的考量下,剩余控制权及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变化在研究中就自然变成了“演化”而非异化[56]。

第三,合作社与企业的对比研究法是国内较为欠缺而国际较为丰富的研究方法。尽管合作社与私人投资公司都是广义上的企业,但是从两个极端来看,传统合作社与私人投资企业之间的差别很大,在统一市场上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从合作社周期的角度来看,其发展后期的一些模式已经非常接近私人投资公司(IOF),这说明两者的演进路径有着一些内在相似。因此,在差别和相似都十分显著的情况下, 区分两者关系对我们理解合作社自身的治理结构变化及在市场中地位十分有必要。例如HANISCH[59]通过IOF与合作社的对比实证分析了合作社的扶农特性,MALIA-MARTI[60]通过对比分析了合作社在面对市场冲击时的独特优势,DENG[61]通过对比分析了合作社CEO在何种情况下进行外雇相对于私人投资公司优势更大等。

第四,将合作社概念化为企业进行研究也是国际研究相对于国内研究的特殊方法,比如Franken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来解释美国合作社460名董事会主席的调查反馈,并利用资产回报率(ROA)、股本回报率(ROE)和附加值指数(EVI)衡量其财务绩效[62];GRASHUIS[63]通过扩展的杜邦分析研究了美国最大的1 000家合作社的绩效、效率、生产率和杠杆之间的联系,并且使用分位数回归来估计整个响应分布中杜邦组成部分的统计相互关系。

2.合作社的外部研究在国际上的成熟并不早,与之相关的实证检验也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64]。与国内类似,合作社的经济功能是其早期研究的重点,研究的结果也较为一致,即合作社在促农增收方面有着显著作用[65-66],但影响的程度是不确定的。另外,在进行合作社应用功能的研究时,学者也往往将其视为一个概念化的组织来探究它对成员、社区的各种影响。例如合作社对技术采纳、化肥减量、社会网络、食品供应链甚至意识形态塑造的影响[67-70]。在研究方法上,计量分析法占据了绝大部分研究。一般而言,倾向得分匹配、内生转换模型、处理效应模型是较为常用的方法。其中,PSM受限于匹配样本,其应用在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中更广泛[2]。最后,国际合作社研究的计量方法也在逐渐完善和发展,呈现由简到精的趋势。例如利用分位数回归进行异质分析[63],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动态分析等。对比来看,近年国内外研究的外部研究分野与内部研究不同,前者在研究主题上差异较大,在研究方法上较为接近,后者则相反。具体而言,国内近年更关注合作社对乡村振兴这一范畴下的可能变量的影响,而国外更关注其在技术扩散、食品供应链等市场影响这一范畴下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差距并不大,只是国内研究的方法丰富度欠佳。

六、总结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馆藏农业合作社主题的相关文献,结合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软件优势,分析了近十年来国际合作社研究的来源作者、机构、国家等方面的分布特征,以期反映近十年合作社领域研究的发展状况。此外,本文还利用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大数据研究了该时期内的热点主题与前沿,以期探究研究脉络与方向。最后,本文梳理了国内研究脉络与热点,将其与国际研究进行对比,分析了当前我国可借鉴的一些研究方法与主题,研究表明:

第一,近十年来国际合作社研究发展较快,学科期刊论文量年均增长21.12%,2018年后为蓬勃发展期,年增长率最高达60%。数据显示,近十年合作社研究核心作者有43人,发表文章416篇,占该领域发表文章总数的49.46%,农业合作社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已逐渐完善。不同机构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和大规模的协作,其中密苏里大学、浙江大学、瓦赫宁根大学三家各自的协作网络较大,一些研究机构也形成了固定的小聚集群,但尚未形成大型的跨国家机构合作群。从国家来看,中美是发文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两国发文数分别占总文章数的19.3%、18.5%,两国与国际的合作都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此外,中国的研究占国际合作社研究的比重较大,说明我国研究在不断走向国际化。从研究机构来看,浙江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在该领域的国际发文较多。从合作国家来看,我国与比利时、巴西、古巴等合作社研究重国近十年在样本范围内暂无合作研究,说明在国际协作方面还需有很大空间。

第二,从关键词分析来看,近年的研究着眼视角较为微观,多数研究关注合作社自身的绩效、成员、效率等因素,且研究所涉领域较为广泛。从突显词来看,其呈现交替变化的趋势。其中,控制权、福利、技术采纳在近几年里呈现出高频趋势。总的来看,一方面近十年的合作社研究呈现由内而外的趋势,从关注合作社自身的成员特征、治理模式、贸易准入能力过渡到合作社的福利提升、技术扩散、产業升级等效用;另一方面,近十年合作社研究在方法上越来越多地采用定量而非定型分析,计量而非案例分析。

第三,通过国内外研究对比发现,对于合作社内部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研究主题虽然大体相近,但是丰富程度、研究方法等却有一定差距。例如国际上对合作社可持续性的研究较多,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又如国际上对合作社所有权结构、异质性、绩效等方面的研究除了综合利用案例、计量等实证方法外,还通过经济学模型演绎的方法去拓展理论,而我国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案例、计量这两种实证研究方法上。同时,我国计量分析的文章有“庸俗化”的趋势,即通过精巧的模型证明一些通识性内容,这一点尤需注意[71]。对于合作社的应用研究,国内外研究方法虽然大体接近,但是研究主题并非一致。例如合作社对环境、市场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在国际中占比较多,而国内更关注其对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导致的主题差别,两者可以相互借鉴。

参考文献:

[1]BIJMAN J,HENDRIKSE G,VAN OIJEN A.Accommodating two worlds in one organisation:changing board models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Wiley Online Library,2013,34(3-5):204-217.

[2]GRASHUIS J,SU Y.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farmer cooperatives:Performance, ownership and governance,finance, and member attitude[J].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Wiley Online Library,2019,90(1):77-102.

[3]苑鹏.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1(06):63-73,205-206.

[4]黄祖辉.农民合作:必然性、变革态势与启示[J]. 中国农村经济,2000(08):4-8.

[5]VALENTINOV V.Why are cooperatives important in agriculture? An organizational economic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3(1):55-69.

[6]HAZELL P B R.Is there a future for small farms?[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32(s1):93-101.

[7]CANDEMIR A,DUVALEIX S,LATRUFFE L.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nd farm sustainability-a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2021,35(4):1118-1144.

[8]HOHLER J,KUHL R.Dimensions of member heterogeneity in cooperatives and their impact on organization-a literature review[J].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2018,89(4):696-712.

[9]何小清.引文分析法及綜合性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1998年被引排序与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04):192-202,207.

[10]ALHO E.Assessing the willingness of non-members to invest in new financial products in agricultural producer cooperatives:A choice experiment[J].Agricultural and Food Science,2017.

[11]BRIGGEMAN B C,JACOBS K L,KENKEL P,et al. Current trends in cooperative finance[J].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16.

[12]CHADDAD F,ILIOPOULOS C.Control Rights, Governance,and the Costs of Ownership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Agribusiness,2013,29(1):3-22.

[13]GRASHUIS J.An exploratory study of ownership and governance interrelationships in traditional and hybrid farmer cooperatives[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2018,39(6):664-673.

[14]ILIOPOULOS C,VARNIK R,FILIPPI M,et al.Organizational design in Estoni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Journal of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2019,7(2).

[15]LIU G,QIAO D,LIU Y,et al.Does Service Utilization Improve MembersWelfare? Evidence from Citrus Cooperatives in China[J].Sustainability,2022,14(11).

[16]WOSSEN T,ABDOULAYE T,ALENE A,et al.Impacts of extension access and cooperative membership on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household welfare[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7,54:223-233.

[17]ACEVEDO M F.Interdisciplinary progress in food production, food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J].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38(2):151-171.

[18]LIU T,WU G.Doe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membership help reduce the over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22,29(5):7972–7983.

[19]WIGGINS S.Afric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ssons and challenge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Wiley Online Library,2014,65(3):529-556.

[20]REARDON T.The hidden middle:the quiet revolution in the midstream of agrifood value chai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K,2015,31(1):45-63.

[21]MOSSIE M,GEREZGIHER A,AYALEW Z,et al. Determinants of small-scale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Ethiopian fruit sectors value chain[J].Cogent Food & Agriculture,Taylor & Francis,2020,6(1): 1842132.

[22]WORAKO T K.Transactions costs and spatial integration of vegetable and fruit market in Ethiopia[J].Ethiop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15,24(1):89-130.

[23]MA W,ABDULAI A.Does cooperative membership improve household welfare? Evidence from apple farmers in China[J].Food Policy,2016,58:94-102.

[24]邓衡山,孔丽萍,廖小静.合作社的本质规定与政策反思[J].中国农村观察, 2022(03):32-48.

[25]应瑞瑶.合作社的异化与异化的合作社——兼论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定位[J].江海学刊,2002(06):69-75.

[26]徐旭初,吴彬.异化抑或创新?——对中国农民合作社特殊性的理论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17(12):2-17.

[27]刘老石.合作社实践与本土评价标准[J].开放时代,2010(12):53-67.

[28]林坚,王宁.公平与效率:合作社组织的思想宗旨及其制度安排[J].农业经济问题,2002(09):46-49.

[29]崔宝玉,马康伟.合作社能成为中国乡村治理的有效载体吗?——兼论合作社的意外功能[J].中国农村经济,2022(10):41-58.

[30]徐旭初,吴彬.合作社是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理想载体吗?[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 80-95.

[31]马太超,邓宏图.从资本雇佣劳动到劳动雇佣资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剩余权分配[J].中国农村经济, 2022(05):20-35.

[32]冯娟娟,霍学喜.何种合作社治理模式更加有效?——以苹果种植户合作社为例[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9-19,148.

[33]李琳琳.我国本土合作社的现实图景——对合作社“制度變异说”的反思与讨论[J].农业经济问题,2017, 38(07):24-32,110.

[34]应瑞瑶,唐春燕,邓衡山,等.成员异质性、合作博弈与利益分配——一个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分配机制安排的经济解释[J].财贸研究,2016,27(03):72-79.

[35]刘同山,孔祥智.治理结构如何影响农民合作社绩效?——对195个样本的SEM分析[J].东岳论丛,2015, 36(12):16-23.

[36]张晋华,冯开文,黄英伟.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增收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2(09):4-12.

[37]钟真,黄斌.要素禀赋、入社门槛与社员增收:基于三家农民合作社的案例分析[J].改革,2018(09):126-134.

[38]郑风田,王若男,刘爽,等.合作社自办企业能否更好地带动农户增收?——基于纵向外部性与不完全契约理论[J].中国农村经济,2021(08):80-102.

[39]郑适,陈茜苗,王志刚.土地规模、合作社加入与植保无人机技术认知及采纳——以吉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8(06):92-105.

[40]蔡荣,汪紫钰,钱龙,等.加入合作社促进了家庭农场选择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吗?——以化肥、农药减量施用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9(01):51-65.

[41]刘同山,苑鹏.农民合作社是有效的益贫组织吗?[J].中国农村经济,2020(05):39-54.

[42]阎占定,白照坤.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乡村政治参与状况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05):72-77.

[43]张纯刚,贾莉平,齐顾波.乡村公共空间:作为合作社发展的意外后果[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2):8-14.

[44]赵昶,董翀.民主增进与社会信任提升:对农民合作社“意外性”作用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9, (06):45-58.

[45]CHADDAD F R,COOK M L.Understanding New Cooperative Models:An Ownership-Control Rights Typology[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 26(3):348-360.

[46]BIJMAN J,HANISCH M,VAN DER SANGEN G. Shifting Control?The Changes of Internal Governance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 the Eu[J]. 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2014, 85(4):641-661.

[47]NILSSON J.Organisational principles for co-operative firm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17(3):329-356.

[48]WILLIAMSON O E.Corporate Boards of Directors:In Principle and in Practice[J].Th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2008,24(2): 247-272.

[49]ADAMS R B,HERMALIN B E,WEISBACH M S.The Role of Boards of Director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10,48(1):58-107.

[50]HEYDER M,MAKUS C,THEUVSEN L.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gribusines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European Cooperativ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Food System Dynamics, 2011,2(1):77-93.

[51]HENDRIKSE G,BIJMAN J.Ownership Structure in Agrifood Chains:The Marketing Cooperative[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 84(1):104-119.

[52]HOLLAND S J,KING R P.Trading Mechanisms for New-Generation Cooperative Stock:The Architecture of Organizational Formation and Demise[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 86(5):1262-1268.

[53]COOK M L.The Future of U.S.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5):1153-1159.

[54]COOK M.A Life Cycle Explanation of Cooperative Longevity[J].Sustainability,2018,10(5).

[55]VIERGUTZ T,ZUBEK N,SCHULZE-EHLERS B.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switching rates in large cooperative membership base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dairy sector[J].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20,47(4):1438-1472.

[56]DE MOURA COSTA D R,CHADDAD F,FURQUIM DE AZEVEDO P.The Determinants of Ownership Structure:Evidence from Brazili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the determinants of ownership structure[J].Agribusiness,2013,29(1):62-79.

[57]BENOS T,KALOGERAS N,VERHEES F,et al.Cooperatives Organizational Restructuring,Strategic Attributes,and Performance:The Case of Agribusiness Cooperatives in Greece[J].AGRIBUSINESS,2016,32(1):127-150.

[58]M?REL P,SAITONE T L,SEXTON R J.Cooperative stability under stochastic quality and farmer heterogeneity[J].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5,42(5):765-795.

[59]HANISCH M,ROMMEL J,M?LLER M.The Cooperative Yardstick Revisited:Panel 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Dairy Sector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Foo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De Gruyter,2013,11(1):151-162.

[60]MELIA-MARTI E,MARTINEZ-GARCIA A M.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Cooperative Mergers and Their Results[J].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2015,86(3):479-504.

[61]DENG W,HENDRIKSE G W J.Managerial vision bias and cooperative governance[J].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5,42(5):797-828.

[62]FRANKEN J R V,COOK M L.Informing Measurement of Cooperative Performance[G]//WINDSPERGER J, CLIQUET G, EHRMANN T,et al.Interfirm Networks: Franchising,Cooperatives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Cha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209-226.

[63]GRASHUIS J.A 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rmer cooperative performance[J].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2018,78(1):65-82.

[64]COOK M L,CHADDAD F R.Redesigning Cooperative Boundaries:The Emergence of New Model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 86(5):1249-1253.

[65]AHMED M H,MESFIN H M.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membership on the wellbeing of smallholder farmer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eastern Ethiopia[J]. Agricultural and Food Economics,2017,5(1):6.

[66]ITO J,BAO Z,SU Q.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 China:Exclusion of smallholders and potential gains on participation[J].Food Policy,2012,37(6):700-709.

[67]AJATES R.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remaining competitive in a globalised food system:At what cost to members,the cooperative movement and food sustainability?[J].Organization,2020,27(2): 337-355.

[68]WYNNE-JONES S.Understanding farmer co-operation:Exploring practices of social relatedness and emergent affect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7,53:259–268.

[69]YANG D,ZHANG H,LIU Z,et al.Do cooperatives participation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improve farmers welfare in China? A joint analysis accounting for selection bias[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21,20(6):1716-1726.

[70]MA W,ABDULAI A,GOETZ R.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nd Investment in Organic Soil Amendments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in China[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8.

[71]孔祥智.農民合作社研究的高质量学术成果——评徐志刚等《转型背景下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理论与经验》[J].农业经济问题,2022(05):144.

责任编辑:李亚利

O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2012—2022)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and Vosviewer

Kong Xiangzhi  Li Yuan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100872,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Taking the advantages of Citespace and Vosviewer bibliometric software abd bibliometric methods, it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research sources, authors, institutions, count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keywords and prominent words in the past decade. By sorting out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focus in China and compared them with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the paper has analyze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mes that China can learn from currently.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researches has shown an upward trend in the past decade, and the core author group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but a large cross-national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group has not yet form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content, recent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a more micro perspective, with most studies focusing on micro factors such as the performance, members, and efficiency of cooperatives themselves. In the past decade, researches on cooperatives have shifted from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member characteristics, governance models, and trade access capabilities to external effects such as welfare improvement,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erging words, control rights, welfare,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have shown a high-frequency trend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methods, cooperative research in the past decade has increasingly adopted quantitative rather than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rather than case analysis. Compared to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here is a shortcoming in the internal research methods of cooperatives in China, which requires strengthening the updating of econometric methods and the deduction of economic theor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richness of themes in external research in China is also poor, but this is mainly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s of cooperatives.

Key words: cooperatives; bibliometrics; agricultural economy

猜你喜欢

合作社农业经济
关于新型农业营销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贱利抑或高利:抗战时期川省农村合作贷款利率研究
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与启示
完善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烟农专业合作社用工管理探析
我国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概述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