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政策能否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2024-04-09朱婷方凯黄灏然

新疆农垦经济 2024年3期

朱婷 方凯 黄灏然

摘要:政策引导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既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制度设计,也是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极的有效手段。为测度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生发成效,文章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15—2021年中国县域经济面板数据,利用多期DID模型,剖析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产业园创建政策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对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因此,有必要分区分类合理配置产业园资源,引导地方自主创建不同层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园县域经济增长效能。

关键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多期DID;县域经济增长

一、引言

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要素资源和适宜产业载体作为物质支撑,龙头企业被当作是乡村产业资源转换器和乡村产业振兴生力军。然而,单个农业企业发展仍面临生产资源获取、政治资源承载、辐射带动效应等方面有限度的现实困境,严重制约其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中发挥应有效能。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指经营主体围绕农业主导产业,通过集聚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储存等活动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经济区域,这一载体平台能实现龙头企业间资源聚合、空间集聚、产业融合、市场共拓的规模化发展。这种组团式发展不仅能加快促进乡村产业迭代,而且能快速打造县域经济发展飞地,对于统筹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17年3月,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关于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的文件中指出,“要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設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此项文件核心目标在于,打造水平较为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内容包含农业产业园建设意义、预期目标、创建条件、建设任务和财政支持等维度,是建设产业园的一项管方向、管根本纲领性文件。

县域地区是服务“三农”的重要阵地[1],县域经济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自2017年实施创建工作以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八批公布,共支持创建了300多个全产业链发展、现代要素集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各地创建了5 000多个省、市、县产业园,形成了上下联动、梯次推进的建设格局,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乡村产业振兴平台载体功能和农业现代化引擎功能发挥成效显著,为县域经济增长持续注入强劲动力。然而,纵观国内现有研究,多侧重阐述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理论成效,对其生成的现实效应鲜有研究。事实上,依据现代农业产业园最初角色定位,产业园势必会通过各类资源的集聚形成县域经济增长极,但是由于地区资源禀赋、政策设计、链主发展能力等众多因素干扰,产业园是否切实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而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仍旧需要数据支撑。鉴于此,本文尝试客观分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赋能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及贡献度,颇具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可以帮助厘清产业园创建政策预设价值和实际成效的完成比,更利于持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全国范围内布局。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

1.政府政策与产业园发展

产业园是产业集群的表现形式之一,产业集群研究的先驱马歇尔[2]指出,产业集群形成的两大动因,一是资源禀赋的客观因素促成的;二是主体干预引致。学界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各类产业园区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外部性,基于这一角色功能,政府政策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推手[3],政府部门相信借助政策工具能将功能相近或互补的、具有地理分离的企业实现空间上的集聚,从而使得企业和区域经济同时受益。园区本质是一种制度创新,正是因为政府通过对政策法规、投融资、人才引培等系列产业资源集合的选择和安排,才为园区提供了实践运行和制度创新的弹性空间[4]。张同斌等人[5]以高新技术产业园为研究对象,再次论证政府不仅为产业园提供了最初的安排,而且产业园产生可以说是政府政策作用的结果。任登峰等人[6]更是强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园创建的初始动力便是地方政府作用力。

2.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作用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政策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探索。伴随试点覆盖范围的县(区)数量逐步递增以及政策定向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强,国内学者开始将研究视野聚焦于这一产物的综合性研究,但由于试点时间较短和布局高度分散,有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践探索先于理论积累,整体呈现出研究态势非主流、研究成果寥寥无几、研究主题零散等特征,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国内权威论文库中仅有13篇高质量研究成果。诸如,王丽娟等[7]以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揭示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绩效差异产生原因。汪晓文等[8]认为现代农业园区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有效载体。 张利庠等[9]和肖琴等[10]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切入点,探索乡村产业振兴实施路径。 李和平等[11]、刘子萱[12]等以及张天柱等[13]则深入剖析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问题诊断提出改进措施。基于绝对贫困消除、进入共同富裕路径探索的新时期,王少妆等人[14]以“总体富裕”和“成果共享”两个维度构建地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使用2015—2020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论证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科学性。汪洋等[15]利用理论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经上述分析可得,尽管专家学者已意识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重要性,但研究方向偏好于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一产物本身,缺乏对产业园所处发展环境的影响效应关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根植于县域,需要与县域内的资源、政策、关系网络等诸多要素持续互动博弈,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研究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县为自然实验,深入检验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县域生态环境耦合成效,解析其内在机理,能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县域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政策背景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政策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体现。为应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国务院于2016年颁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其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2017年3月28日,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中强化提及,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的细化任务之一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2017年3月29日,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启动“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渐进开展模式,同年分两批先后批准4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此后,为保持政策贯彻的一致性、连贯性和有效性,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持续聚力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的核心区、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的集成区、新型经营主体双创的孵化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引领区、农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区”的功能定位,累计投入上百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定向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创建。2017—2023年国家先后批准创建和纳入体系管理共计300多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各批次试点数量分别为41、21、52、39、50、50和50个,为引领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县域富农产业培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研究假设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政府设计乡村产业发展制度下的产物,根源在于搭建现代农业发展集成平台后,产业园内各主体自觉增强市场理性和市场效率,对政策资源和自身资源进行整合配置,从而造成产业与就业正向变动,而产业园全产业链上每一个节点主体的行为变动又会引发关联主体同步变动,由此带来县域经济整体的波动。具体来说,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总量有限,各层级政府秉承“姓农、务农、为农、兴农”宗旨,通过高浓度的专项政策定向投放,极力压缩了产业集群生成所需的资源积累时间,使得财政资源、土地资源、科技要素、信息要素、人力资源、金融要素等配套要素迅速集聚产业园,政策利好信号强化了潜在入驻社会资本的预期收益和可获得政治好感度,在此基础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相当于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经济辐射源,现代产业要素密集度高,借助规模经济的溢出效应可有效催生关联性产业布局产业园周边[16],并在“滚雪球效应”作用下,更多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不自觉流向产业园,调动企业联结、设施联结、市场联结、信息联结、利益联结的全产业链共同体形成,建构起产业园自生自发秩序,农业产业化经营“链主”空间上实现高度聚集,推动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进而培育了县域经济新动能。

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1: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正向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一方面,立足于產业园本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政策目标呈现一致性,但受制于政策资源总量有限、试错成本控制等因素,各地区创建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创建时间较早的产业园相对于创建较晚的园区而言,由于时间变量的积累,产业园运营已经跨越主体聚合、底层基础设施建设等前期基础工作部署阶段,产业园整体经营增长呈高位运行,但囿于政策刺激效果边际效应递减,运营增长率趋向稳定,赋能县域经济增长的效能同步呈现稳定性。而最新创建的产业园有其他地区先行经验的引导,有更为创新的区域配套政策、人才引进机制和经营管理机制,对政策反应的敏感度更强烈,进而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立足于空间分布,不同地理区位的县城(区、市)在经济社会情况、产业发展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自然资源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尤其是地方政府政治和经济目标的差异化定位,对于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向产业园偏向度存在空间异质性。因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政策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因地理区位差异而不尽相似。西部县城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落后,农业产业链链主数量匮乏,农业产业结构横向优势不足。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冷链运输设施较为完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和对接能力相对较高,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高于西部地区,农业经济提档升级自然引发县域经济整体性提高。此外,各个省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数量也不尽相同,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发达地区在同年度内可能发生多个产业园级别的跃迁,省级政府对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重视度和资源倾斜度自然不相似。

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2: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产生的经济效应呈现地区差异化特征。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为研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政策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联性,本文选取样本为2015—2021年中国县域(市、区、旗)。其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根据农业农村部网站公布名单整理,个别县域样本缺失值结合地方政府官网、地方统计年鉴、均值填充法或直接剔除等方式补齐。县域经济发展数据来源于2016—2022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二)模型设定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政策是外生政策冲击引致,可以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因县域批设时间差异性,为科学测度创建政策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本文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多期Did)开展评估。其中,创建县为处置组,未创建县为对照组,设定如下形式的基准回归模型:

[Yit=α0+α1Didit+Xit+λi+γt+εit]

式中,Yit为被解释变量,是指样本县[i]在[t+1]时期的县域经济增长情况。[Didit]表示核心解释变量,是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政策的交互项,代表政策冲击;[Xit]是指影响县域经济增长水平的控制变量集合;[λi]和[γt]分别代表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干扰项;[α1]代表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本文关注的核心内容。

(三)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

地区生产总值是刻画县域经济发展程度的核心指标,被学界广泛应用,基于前人研究经验[17],本文将地区生产总值(取对数)作为县域经济增长水平的代理指标,数值越大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考虑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文件发布时间基本在年度中旬,政策成效发挥具有滞后效应,因而本文将地区生产总值滞后一期。

2.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核心解释变量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政策冲击,是县域虚拟变量与政策实施时间虚拟变量的交互项,表示[i]县[t]年是否为产业园创建对象,若[i]县在[t]年实行产业园创建政策,则该县在建设元年及后续年份赋值为1,否则为0。由于不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县是在2017—2021年分批次设立的,因而各县域时间虚拟变量并不相同。[Did]系数表示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对县域经济发展生成的实际效能。

3.调节变量

本研究的异质性实证内容涉及3个调节变量,分别是政府规模(Fin)、信息化水平(Lnmobile)和县域产业结构(Sec)。政府规模(Fin)用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比表示[18]。信息化水平(Lnmobile)用固定电话数的对数值来反映。一般而言,产业结构越合理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越显著,沿用黄祖辉[17]的做法,用第二产业增加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来衡量县域产业结构(Sec)。

4.中介变量

鉴于前文分析,机制验证内容涉及2个中介变量,一是产业规模化程度(Lnindustry),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取对数作为代理指标[18];二是金融发展水平(Lnloan),用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的对数值作为代理指标。

5.控制变量

考虑到控制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以降低估计偏误,结合数据可获性,本文控制变量选择如下:资本积累(Lnsave,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对数值)、人力资本积累(Student,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比重)、政府干预(Govspend,财政支出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人口密度(Lnpopulation)、行政区域面积(Lnarea)等变量纳入指标体系中。国家农业产业园脱胎于地方农业产业园,考虑到地方产业园创建效能可能具有累积效应,本文还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二期(Lngdplag2)作为控制变量予以对照,考察控制前期发展积累后的影响。

(四)描述性统计

全部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呈现在表1。由表1可知,研究期间各县域经济增长水平、信息化水平、金融发展水平、资本积累、行政区域面积等指标具有较大的差异。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平行趋势检验

本文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政策的县域经济发展效应进行测度,以验证研究假说H1。该方法应用的先决条件是实验组和控制组没有受到政策冲击前需符合平行趋势的假设,即产业园政策实施前,创建县和非创建县的县域经济增长变化趋势应该是相同的。考虑到产业园政策实施前3年和后1年的数据较少,本文将这两个时间段的数据汇总整合到第-3期。如图1所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政策实施之前各期的系数估计值显著性不强,表明模型设置通过平行趋势检验,采用多期Did研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政策的县域经济发展效应是合理的。而政策实施后,产业园前期基本处于产业生态转型升级以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产业园政策红利释放有短暂的不显著甚至回落,随时间推移县域正向促进作用逐步显现。

(二)基准回归

平行趋势检验通过后,多期Did步骤进入基准回归测算,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表2列(1)代表未加入固定效应时,县域经济增长和产业园创建政策之间的回归结果。列(2)是指在仅控制固定效应时,产业园创建政策的虚拟变量Did的系数为0.145,且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相较于非创建县,该项政策让创建县县域经济增长提高了14.5%。列(3)显示的是在逐步添加控制变量后且控制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估计值虽变小(0.042)但仍为正值,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因此,研究假设H1得到支持,反映出國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显著正向作用。

(三)异质性分析

1.地区异质性

如上文分析,政策实施效能通常存在“地区特性”,若要全面把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县域经济效应产生的时代背景,需要深入探究创建县可能存在的地区特性,验证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在东西部地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对于县域经济增长有较为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中部地区产业园创建政策冲击系数为正,却并未通过统计性检验。其中,东部地区Did的系数为0.04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东部地区产业园创建县比非创建县的GDP增长高4.9%;西部地区创建县比非创建县的GDP增长高6.5%。

2.经济基础和要素禀赋异质性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产生的县域经济发展影响效应是国家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政治经济手段为工具的直接结果,但同样离不开地区经济社会基础和要素禀赋结构共同耦合作用,不同梯度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必然带来成效分化现象。本文的调节变量有政府规模、信息化水平和县域产业结构三个。其中,政府规模可以用于表示地区经济基础,信息化水平和县域产业结构可用来衡量要素禀赋。借鉴黄雨婷等人[18]的研究经验,本文在模型设定中分别加入政府规模和核心解释变量的交互项(Did×Fin)、信息化水平和核心解释变量的交互项(Did×Lnmobile),以及县域产业结构和核心解释变量的交互项(Did×Sec),进行回归测度,结果如表4所示。

表4中的列(1)Did×Fin的系数、列(2)Did×Lnmobile和列(3)Did×Sec在统计上均不显著,这说明政府规模、信息化水平和县域产业结构三维度差异化与产业园创建政策成效关联度可能并不存在。这强化了上文验证结果,即西部地区政府规模不大、信息化水平不高和县域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但产业园创建政策冲击依旧显著。

综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政策的县域经济增长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性,但是与地区经济基础和要素禀赋的关系不大。具体来说,相对于中部地区,政策对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促进成效更为明显。研究假设H2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

(四)稳定性检验

1.安慰剂检验

考虑到实证结果可能受无法观测的影响因素干扰,为解决回归结果偏差问题,本文通过建立虚拟的政策发生时点进行安慰剂检验,将交互项放入原方程进行回归,且进行随机抽样500次。图2绘制了抽样回归结果的核密度分布,可以观测到500次抽样中估计值均集中在零点附近并服从正态分布,说明安慰剂检验通过,本文设置的回归模型具有稳健性。

2.更换研究方法

使用多期Did方法得出的实证结果较为显著,但由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县并不是随机选择的,实际上产业园是否能成功认定还受制于园区前期基础、链主实力、园区申报意愿等多因素影响,同时现代产业园创建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互为因果的可能性,可能存在样本选择偏误,因此替换PSM-DID进行稳健性检验,以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表5中列(1)是采用1∶1最近相邻匹配法重新估计的结果,列(2)采取半径匹配方法,列(3)采取核匹配的方法。PSM-DID的结果与前文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前文的研究結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3.更换被解释变量

本文采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对数值(Lnavegdp)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代理指标,并进行多期Did回归,结果见表 5。列(4)是未加入控制变量的估计回归结果,Did的系数在 1% 的水平下显著为正,列(5)是加入控制变量的估计回归结果,Did的系数在 10% 的水平下显著为正,与上述研究结论保持一致,证实产业园创建确实能够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为论证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政策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本文使用2015-2021年全国县域经济面板数据,采纳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现代产业园创建和县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确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且产业园的作用成效呈现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即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拉动作用突出,中部地区不显著。

(二)政策启示

2017年3月,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的会议精神,农业部与财政部两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立了一个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对接现代农业、由产业园带动县域农业整体发展的新型农工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模式,这不仅是统筹县域经济开发资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还是更高层次联结农业产业化“链主”以此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大举措。就目前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县域富农产业培育而言,本文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各级政府制定有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政策组合拳的有效性,同时剖析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作用深度和作用区域差异,为相关政策进一步设计提供了多重启示。

首先,本文研究结果肯定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对于县域经济影响的重要性,表明现代农业产业园能正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囿于中央资源有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不可能一步到位覆盖全国,各级政府有必要因地制宜,自主探索不同层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及政策完善,尤其是西部地区要设计加快产业园创建政策制度转换效率服务保障机制,确保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具有普惠性。

其次,应明确依靠自然变迁力量难以在短时间内拉平东中西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差距。因此,要考虑到差异化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产业园资源,通过地方专项政策扶持和东中西传帮带机制,有序推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欠发达地区效能显现,不断缩小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差距。

最后,本文研究结论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农业强国建设,这不得不客观要求培育现代农业建设新载体、新平台、新路径和新动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可以借助资源整合配置效应,在更广领域聚集现代生产要素,打通先进生产力进入农业的通道,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的投融资环境,激活乡村产业链“链主”联农带农效应,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这对于探索农户持续增收机制和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祖辉,宋文豪,叶春辉,等.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县域经济增长效应——基于返乡创业试点政策的考察[J].中国农村经济,2022(01):24-43.

[2]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J].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961,31(77):430-444.

[3]唐红祥,夏惟怡,黄跃.西部陆海新通道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识别及突破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2,380(08):131-139.

[4]刘莹,康建辉.陕西大学科技园区政府政策扶持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02):31-34.

[5]张同斌,王千,刘敏.中国高新园区集聚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J].科研管理,2013,34(07):53-60.

[6]任登峰,郑林.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工业园为例[J].热带地理,2005(04):361-366.

[7]王丽娟,王树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运行模式与绩效关系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01):117-120.

[8]汪晓文,杨光宇.现代农业园区:应重点培育的新型经营主体[J].河北学刊,2013,33(05):118-120.

[9]張利庠,罗千峰,王艺诺.乡村产业振兴实施路径研究——以山东益客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J].教学与研究,2019(01):42-50.

[10]肖琴,罗其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1):57-62.

[11]李和平,张晓晓.农户视角下现代农业产业园利益联结机制探析[J].农村经济,2019(07):119-126.

[12]刘子萱,李国景,罗其友.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基于11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12):126-136.

[13]张天柱,詹建臻,周磊,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与合作社合约选择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2,43(03):185-195.

[14]王少妆,杨学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与共同富裕[J].南方经济,2022(12):115-133.

[15]汪洋,王宏.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04):57-64.

[16]乔晗,刘奥龙,邱珂欣.农业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增长——来自河南现代农业产业园设立准自然实验的证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3(11):87-100.

[17]黄祖辉,宋文豪,叶春辉,等.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县域经济增长效应——基于返乡创业试点政策的考察[J].中国农村经济,2022,445(01):24-43.

[18]黄雨婷,潘建伟.电商下乡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吗?[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03):48-59,126.

责任编辑:管仲

Research on the County Economic Effect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s

Zhu Ting Fang Kai Huang Haoran

(College of Economy and Trade,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225, China)

Abstract: Policy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institutional design for achieving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but also an effective means of cultivating county-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effectivenes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reation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s as a quasi natural experiment, based on panel data of Chinas county-level economy from 2015 to 2021, and uses a multi period DID model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and impac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 on county-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has found that:(1)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s has a positive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level of county-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2)the policy of creating industrial parks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untie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but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entral reg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ivide and classify industrial park resources in a reasonable manner, guide local governments to independently creat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s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fully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s in counties.

Key words: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multi term DID; county level economic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