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常武地区针灸医家挖掘和整理
2024-04-09吴辛甜李晗郑涵张建明
吴辛甜 李晗 郑涵 张建明
【摘 要】 晚清至民国时期,在常武地区,以费、马、巢、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在中医的发展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四大医家均是以内外科而闻名于世。在同时期,常武地区同样走出了很多著名的针灸医家。文章通过整理和发掘,回溯常武地区走出的针灸医家的故事,研究其对针灸发展的主要贡献,丰富常武地区针灸学术史。
【关键词】 晚清;民国;常武地区;针灸医家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4)04-0006-03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04.zgmzmjyyzz202404002
Acupuncturists Excavation and Collation in the Changwu Area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WU Xintian LI Han ZHENG Han ZHANG Jianming
Abstract:From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in the areas of Changzhou and/or Wujin, the Menghe medical school represented by Fei, Ma, Chao and Ding left a strong mark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CM. These four medical families are famous for their contribution in the medicine and surgery. In addition,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were many famous acupuncturists inthe the areas of Changzhou and/or Wujin. Through sorting out and exploring, this paper retrospects the stories of acupuncturists in the areas of Changzhou and/or Wujin, studies their main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enrichis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areas of Changzhou and/or Wujin.
Key words:Late Dynasty Qing;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The Areas of Changzhou and(or)Wujin;Acupuncturists
江南名城——常州,最早的记录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圩墩遗址,以及春秋末期的淹城。后来历史上还出现了“延陵”“毗陵”“晋陵”等名称,直至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9)始有“常州”之名。
雍正二年(公元1724),两江总督查弥納以江南赋税繁重为由,上奏分大县治理。常州府下辖武进、无锡、宜兴3县各分为二,形成了武进县(今常州市辖区)、阳湖县(现常州市武进区东部)、金匮县(现无锡市东部)、无锡县(今无锡市)、荆溪县(现宜兴市西南部)、宜兴县(今宜兴市及溧阳市上黄镇)、江阴县(今江阴市)、靖江县(今靖江市)。故而,有了“三吴重镇、八邑名都”“八邑名都,中吴要辅”的称谓。这时期“孟河医派”走上历史舞台,闪耀中医界,故而出现“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美称[1]。
1912年1月,辛亥革命后,废除常州府,武进阳湖合并,改名武进县。无锡、宜兴、江阴等均被划分出去。1949年,建国前后,将武进县分设县、市,即常州市和武进县。
在常州的中医以孟河医派闻名于世,以费、马、巢、丁为代表性人物,其主要专治内外科[2]。如今回溯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其实在孟河医派的土地上,同样出现了很多针灸名家。在目前的孟河医派中,仅存有程氏针灸一脉,其起源于晚清,传至如今已经六代,称之为“江南程氏针灸”,其代表性传承人物程培莲、程子俊已仙逝。后世传人主要围绕程子俊的学术思想,著作了《江南程氏针灸经验集》《江南程氏针灸精粹》等书籍。除了程氏针灸一脉,在常武地区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针灸名家。本文围绕晚清、民国的时间点,结合常武地区历史沿革的特点,深入分析,挖掘当时出生的针灸名家。
1 澄江学派创始人承淡安是常州府江阴县人
关于定义历史人物的籍贯,首要遵循人物出生地原则,这也是学界的共识[3]。众所周知,近代针灸学奠基人——承淡安先生,诞生于1899年,对于其出生地址的描述,文献中常出现的是江苏江阴县[4]。根据前述常州历史名称以及管辖区域的变化,可以推知,承淡安先生出生时,其应该是常州府江阴县。
承淡安先生在近代中国针灸历史的发展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前后创立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针灸医院,以及后来的江苏省中医学校,为中国针灸界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如邱茂良、谢锡亮、杨甲三、高镇五等。同时刊发了《针灸杂志》,出版了一系列针灸著作,如《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校注十四经发挥》等。如今,他的嫡子嫡孫们遍布五湖四海,为针灸的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 北京的两位针灸名家:朱琏和杨甲三
朱琏先生,江苏省溧阳县人,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卫生部针灸法实验所主任(现针灸研究所)创建人兼所长。其撰写的《新针灸学》一书,曾得到毛主席的高度重视,并且作出重要批示——“针灸不是土东西”[5],其所发明的温和灸和雀啄灸成为了目前针灸临床实践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朱琏先生重视针灸现代科学机理的探索,紧密结合时兴的巴甫洛夫学说,提出针灸的兴奋法和抑制法。
杨甲三先生,生于1919年的江苏省武进县前黄镇,早年拜师武进针灸名家吴秉森,后师承承淡安先生,并且加入过武进国医学会,后调至北京中医学院,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建系主任,前后著有所著《经络挂图》 《腧穴挂图》 《针灸临床取穴图解》 《杨甲三取穴经验》等,培养门人遍布海内外[6]。
3 海派秦氏针灸创始人:秦亮甫
秦亮甫先生,出生于1924年的江苏省武进县,其针灸系武进秦氏针灸第六代传人,后移居上海,开宗立派,成为现海派针灸的重要一支——秦氏针灸。生前秦亮甫先生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教授。创立了“秦氏头八针”“独取督脉,以治四肢病杂病”的学术观点,并且在心内科、颅脑外科手术中,大胆运用针灸麻醉技术[7]。
4 常州中医学会创始人:陈士青
陈士青,生于1904年,系常州府武进县礼河镇大路村人。早年拜当地名医徐竟成老中医为师,学习中医内外科,在教学之余义务看病。后移居无锡,拜承淡安先生为师[8]。
1951年成立常州中医公会,陈士青出任副主任,后又被选为主任,1953年常州市中医公会改为常州市中医学会,陈士青出任会长。同时期响应政府“组织起来,走集体道路”的号召。陈士青与金言(其夫人)、中医外科医师吴卓耀、中医内儿科医师周玉麟、内妇科医师葛丙春等在局前街组建“同新中医联合诊所”。后来此诊所联合其他一些诊所,成立了东风医院(现儿童医院)。因为早年受教于承淡安先生,故而在临床上强调了中西医结合,同时受到承氏“无痛进针”思想的影响,发明了管针法[8]。
5 国际针灸名家:吴惠平
吴惠平先生,生于1916年,武进县马杭人,博士学位,早年加入了武进国医学会,创办武进国医喉外科针灸学社,推广中医针灸。后在建国前移居台湾,先后出任台湾“考试院”针灸科考试委员、台湾“内政部”医学委员会顾问、台湾“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 台湾“行政院 ”卫生署中医学委员会委员兼针灸组主任、台湾“国立中国医学研究所”顾问兼针灸委员会主任、台湾中医出版社社长、台湾地区“中国针灸医院”院长、台湾地区“中国针灸学会”理事长、国际针灸学会会长、世界中医师联合总会名誉会长、台北市武进同乡会常务理事等职[9]。主要著作有《中国针灸学》《针灸基础学》《经络生理学》《针灸医学》《针灸铜人图谱》《经穴挂图》《吴惠平针灸学》《高血压症之研究》《风湿痛专著》《中国实用医学大全》《针灸概要》等。
早在马可·波罗访华之际,针灸就已经在西方有所传播。近代,中国大陆的针灸,再一次影响世界,是始于尼克松访华时期。当时的针刺麻醉给学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10],中国针灸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日俱增。在这之前,代表中国针灸在世界上发声的,就是吴惠平先生。当时,国际有个组织——国际针灸学会,由法国德拉裴博士创办于1949年,每年开会1次,开始只有5个国家的医师参加。当时,吴惠平博士和国际针灸学会创办人德拉裴博士法国、东洋针灸学校创办人柳谷素灵医师(日本),在国际上大力弘扬针灸,人类健康贡献良多,被誉为世界三大针灸名家。国际针灸在界定针灸起源国时,因为德拉裴心里抵触中国大陆,同时日本针灸大家柳谷素灵医师的存在,“针灸”起源国的界定对中国很不利。幸好,吴惠平博士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最后承认了针灸的起源国是中国[11]。
6 在台湾传播针灸的庄育民
庄育民,出生于1902年,系常州府武进县阪上镇人,早年以善治喉科疾病闻名于乡里。建国后迁居香港,出任香港中国国医学院针灸学教授,后于上世纪70年代移居台湾,历任台湾“考选部”中医师检核面试委员、“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委员、针灸组召集人,台湾“中国医药学院”教授,兼针灸研究中心顾问、台湾“中国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考试委员、教材编审委员等。曾获香港出版人发行协会优异奖状、法国巴黎医学会金星勋章。著有《针灸经穴之运用》 《保健温灸法》 《针灸选穴歌诀》 《针灸与气的关系》 《庄著中国针灸学》等[12]。
7 结语
此外,常武地区还有著有《温灸术》的许元龙、建国后移居美国成为加州针灸学会会长的卞伯岐等,均是这一时期有名的针灸医家。可见,在孟河医派的发源地——常武地区,不仅有着出色的内外科传承,也诞生了很多针灸名家,内在缘由值得深思。
7.1 常武地区中医药氛围浓重 在晚清、民国时期,全国中医药分布不均,其中江浙皖和闽粤川黔中医较为集中,且以私人诊所形式较为常见。据1935年的《江苏民政》统计,全江苏省合格在册的中医私人诊所共3061人,其中针灸推拿科164人,主要分布于常熟、武进、吴县、江都、东台等[13]。正所谓量变引起质变,有着云集的中医从业人员,才有可能走出较多的名医名家。
7.2 中医传承家传和师徒教育为主,现代化医学院校出现 在晚清、民国时期,中医传承主要还是依赖家传,诸如创立澄江学派的承淡安、秦亮甫、吴惠平、庄育民、卞伯岐、许元龙,江南程氏针灸的程培莲、程子俊一脉均属于此类。朱琏先生亦是在延安参与红色革命,拜任作田为师,通过师承的方式,系统学习了针灸理论。
但是,同时期很多中医人士已经摒弃了中医传内不传外的腐朽思想,走向现代化医学教育,开始创立中医学校,其中孟河医派代表性传承人丁甘仁即属此类。承淡安先生的创立的针灸学研究社,招收学员,促进了针灸队伍的壮大,陈士青和杨甲三即此时成為承淡安的嫡传弟子。建国后,承淡安主持建设的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开设中医师资班,程式针灸的程子俊亦在此时前往深入学习。
7.3 展望 如今,中医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诸如承淡安、杨甲三、朱琏、秦亮甫等,这些针灸名家的后人对其学术思想均有很好的总结和整理工作,出版了一系列的学术著作。但是通过笔者的研究发现,诸如陈士青、吴惠平、庄育民、程培莲、许元龙,都有一定的学术著作传世,尚待深入挖掘和提炼。
日前,《人民日报》发文《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梳理挖掘古典医籍精华,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增加人民健康福祉。”通过整理这些针灸名家的医籍著作,有利于丰富常武地区针灸学术史。
参考文献
[1]柯善学.常州方志馆读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1-7.
[2]史晓,杜修东.孟河医派的研究意义与特点[J].中医药文化,2009,4(1):31-33.
[3]陈启生.关于历史人物籍贯的几点思考[J].中国地方志,2002,22(4):34-37.
[4]劉冬,夏有兵.针灸医家承淡安与朱琏的比较研究[J].中医学报,2017,32(4):687-689.
[5]张立剑.朱琏与针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308.
[6]中国针灸学会.沉痛悼念杨甲三教授[J].中国针灸,2001,21(6):14.
[7]赵海音,李璟.秦亮甫教授“头八针”临床应用撷萃[J].中国针灸,2007,27(10):745-748.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常州文史资料(第3辑)[M].常州:常州文史资料,1982:143-146.
[9]李夏亭.海内外针灸名家吴惠平[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7):536-538.
[10]曾文露,文庠.针刺麻醉对针灸国际化的影响及其重要因素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2):90-96.
[11]杨卓欣.放眼看中医——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中医药概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48.
[12]杜建.台湾中医药概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228.
[13]文庠.民国中医药分布特点[J].档案与建设,2007,24(10):39-40.
(收稿日期:2023-05-29 编辑:刘 斌)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2004453);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MS 2022075);江苏省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基金(XZR2020043);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青苗人才项目(CZQM2020083)。
作者简介:吴辛甜(1984—),女,汉族,硕士,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疼痛相关性疾病。E-mail:xt0531@126.com
通信作者:张建明(1973—),男,汉族,硕士,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孟河医派。E-mail:zjm69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