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儒释道精神

2024-04-09覃艺岚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1期

摘 要:儒释道精神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儒家的“教化助人”思想、佛教的“禅悟境界”和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等方面。儒、释、道三种文化融为一体,不断推动历朝历代的中国传统人物画画家在艺术创作和审美实践上取得进步。

关键词:中国传统人物画;儒家精神;释家精神;道家精神

人物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中发展最早的,也是成熟最早的一个画科。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儒释道精神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产生的文化艺术和表现形式。儒家“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释家“禅悟境界”与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不断推动历朝历代的中国传统人物画画家在艺术创作和审美实践上取得进步,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具有中国风格的传统人物画作品。

一、中国传统人物画作品中的儒家精神

以孔子、孟子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为核心思想的儒家精神影响中国古代画家对自身的品格追求完善,讲究“成教化,助人伦”,并在作品中体现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对人文精神的考量和对现实社会的极大兴趣,因而中国早期人物画作品大多具有劝勉、教化、助人的重要文化功能。中国传统人物画源远流长,“成教化,助人伦”这句话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强调的是绘画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否定绘画只是一种享乐形式的观念,对拓展绘画学科和发展价值功能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在汉代,儒家精神文化对汉代绘画艺术有强弱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精神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对汉代文化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汉代人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汉画艺术进一步得到升华。

随后,汉代出现了许多以儒家思想为题材的壁画,多以圣人、贤人和烈士等为题材。例如山东省嘉祥武氏祠画像石中,就有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孔子见老子》等圣贤像。这些画像石通过塑造仁者、圣人、英雄的形象,倡导实行仁政,反对暴政和苛政,赞美“仁义礼智信”,体现了对儒家“克己复礼”和“忠义”思想的尊重。

山东省嘉祥武氏祠中还有画像石“二桃杀三士”,体现出晏婴的“智”和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的“义”,宣扬了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观念中的“智”与“义”,也展示出对封建政权效忠的故事主题,符合当时社会道德的标准与价值,达到了儒家思想教化育人的效果。如东汉应劭在《汉官仪》中记载:“郡府听事壁诸尹画赞,肇自建武讫于阳嘉,注其清浊进退,所谓不隐过,不虚誉,甚得述事之实。后人是瞻,足以劝惧。”鼓励他们忠于“皇室”,用“奖赏”来表彰地方官吏和将军的美德与贡献,为后人做表率。宣扬重教化的中国传统人物画作品有扬善、惩恶两种,“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在汉代壁画中生动地体现教化育人的功能。

另外,“君子比德”思想是儒家“以德治国”政治理念的体现。“君子”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是具有良好品行的掌权者的符号象征,是儒家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表述。儒家提倡“寄情外物,皆以养德”,借自然物的外在形态来隐喻君子高尚人格,例如许多与梅、兰、竹、菊等相关的古代绘画作品就对君子不求名利的品格进行赞颂。这些作品虽是画家精神追求的体现,但也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赞颂了风雅、谦逊、淡泊、正直等君子之风,表达了儒家的审美理念,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观。“人品即画品,画品即人品”的审美标准和道德评判标准,也体现了中国传统人物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人物画作品中的释家精神

释家即佛家。中国传统人物画在表现释家精神方面,充分体现了佛教文化对绘画艺术的深远影响。佛教于汉代从古印度传入我国后,逐渐与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且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找到了丰富的表达方式。佛教经典中包含大量的思想论述与学说,以图像的直观生动形式来传播教义,更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因此,有佛教的地方往往就有与之有关的形象。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以来,各地兴建了大量的石窟寺、佛塔和寺院,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佛教造像,包括佛、菩萨、罗汉、高僧、护法神以及各类故事画等。这些图像不仅组成神奇的佛国世界,作为人们的礼拜对象,还成为弘扬佛教思想、讲述生死轮回和善恶报应等佛教故事的重要载体,从而宣传佛教的核心教义。在唐代,佛教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故事题材深深渗透到绘画艺术之中。其中,佛教文化中所推崇的“舍己为人”精神,在绘画中表现为描绘佛、菩萨、高僧大德为了普度众生而做出的伟大牺牲与奉献;“忍辱负重”的精神则体现在对各类佛教人物在面对艰难困苦时保持坚韧且以慈悲为怀的形象刻画上;“苦行”精神则通过描绘修行者的艰苦修行生活,传达出对信仰执着追求的精神。此外,唐代画家们还大量借鉴了佛教经典中丰富的故事情节。佛法追求的心灵澄清与智慧圆明境界,对画家个人修养和创作心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将禅意、空灵以及对生命真谛的体悟融入画作之中,开创了一种富有哲理性和内省性的艺术风格,促使唐代绘画在技法和意境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为中国绘画史留下了诸多传世佳作。

宋元时期,随着禅宗与净土宗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画家们在“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的思想影响下,创作的绘画作品更显个性与精神独立。画家们不再拘泥于对物象外在形态的忠实描绘,而是注重表达内心世界与宇宙真理的契合,追求一种超越形似的、以意为主的艺术表现手法。唐代僧人贯休所绘《十六罗汉图》中的形象夸张,大异常人,而到了北宋时期,文人画兴起了水墨写意的新风潮。这一时期,许多高僧大德通过创作禅画来启迪众生,将禅宗思想融入绘画之中,使之成为传达佛教教义和禅理的独特载体。禅宗中“玄因妙旨”“幽深清远”的境界,在文人画中被转化为深远而富有哲理性的画面意境。闲静、清逸、空灵、淡泊、悠遠等是文人画审美追求的核心要素,不仅体现在山水画中,也渗透到了人物画创作中。文人画家们在作品中追求的不仅仅是形神兼备,更是那种超脱于具象的“境生象外”,力求在笔墨之间体现出禅宗的空寂与自由无碍之境。

五代末宋初画家石恪虽然留存作品较少,但据后世文献记载,他的画作具有大胆变形、简练放逸的特点,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追求个性解放和心灵自由的精神风貌。画家梁楷则是南宋时期大写意人物画的杰出代表,他的《泼墨仙人图》等作品以淋漓尽致的水墨挥洒,将人物形象简化到极致,甚至以大片留白来象征空灵深远的禅境。梁楷笔下的形象既有形似,更重神韵,其绘画技法不仅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也在内涵上深深地烙印了禅宗的美学理念。总而言之,石恪与梁楷等人通过吸收和反映禅宗思想,为中国传统人物画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他们的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和形式语言,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为文人画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

三、中国传统人物画作品中的道家精神

道教创建于东汉晚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推崇,道教思想得以迅速发展。道家在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中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中国传统人物画与道家美学息息相关。先秦时期,就有以老子、庄子为核心代表的道家思想,道家精神提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强调人的主体和意境,主张将人的主观情感和思想融入画面。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绘画理论、审美思想和绘画创作,赋予了中国传统人物画不同于其他国家绘画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道家思想认为追求自然的“质”和“朴”,就是所谓的“自然而然”。比如,老子把这些理论用四个字概括为“道法自然”,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北京师范大学刘笑敢教授说:“老子之自然,首先是一种最高价值,表达了对人类以及万物关系的终极关怀状态。”这种道家精神对以后各朝代画家的审美和创作都影响至深,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影响极其深远。道家学派认为,天与人皆是自然中一部分,二者互不排斥,重视和提倡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相处关系。人在追求欲望的同时,也对知识、理性充满渴望,而人与自然最初的和谐关系被忽略,“天人合一”的常态被破坏,所以更应该敬畏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因此,以老子、庄子为核心代表的道家思想鼓励人们克服因知识和理性所造成的自身欲望和狂妄,打破人们思想的束缚,解放人性,回归自然,提升自我精神境界,达到万物与我合而为一。

先秦两汉时期,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热衷于追求内在精神世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自由。以老庄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中国传统人物绘画审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艺术手法是大胆的幻想、大胆的选择,自由、简单、活泼,表现出朴素自然的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画家们受到道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墓室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追求形与神的“平淡”“自然”,体现出“道法自然”的道家精神。也反映出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不拘礼法,谈玄论道,追求个性张扬,展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取向,同时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思潮与时代特征。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精神,据《庄子·齐物》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道与人道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天道与人道分割开的说法,最终还是讲究天道与人道相统一。历朝历代的中国传统人物画画家们遵循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创作出流传后世的闻名画作,值得后代传承与学习。

道家精神在中国传统人物画历史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和必不可少。尤其到了盛唐时期,在艺术活跃的状态下,人们崇尚的儒家精神、道家精神和释家精神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社会的精神支柱。随着老子地位和名望的提升,人们对道家哲学的重视度也逐渐提高。道家精神使人的精神境界向“天人合一”靠近。道教思想文化中的天人关系,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思想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庄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而且也影响了唐代画家吴道子创造出浪漫、大胆的壁画。再有,展子虞的作品《游春图》中,整个画面体现道家精神中的质朴美、自然美与纯真美。盛唐时代,大多数画家尝试新题材、新画风,画家张萱的仕女形象绘画表现出道家的美学思想。《唐朝名画录》中记载张萱擅长画仕女,最初以历史题材和宣扬统治者以及功臣为主,后期转变对宫廷生活的绘画为主。在其代表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画家在画面中选择了独特的构图,以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构造了一个均衡物化的结构空间。同时,画家把天、地、人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个具有审美背景投影的精神空间,不仅充分体现了道家的审美思想,还对张萱后期的绘画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儒家、释家、道家三大精神支柱的存在,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艺术理论与艺术风格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人物画也是儒释道思想的产物。通过历代传承,中国传统人物画逐渐完成了道德境界、艺术境界、生活境界与儒释道精神相结合的过程。体现儒释道精神的审美观念对中国传统汉字绘画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不断推动历朝历代的中国传统人物画画家在艺术创作和审美实践的过程中,创作出优秀的、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张道一.汉画故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方立天.慧能创立禅宗与佛教中国化[J].哲学研究,2007(4):74-79,129.

[4]刘笑敢.老子古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郝美娜.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以汉代人物画比较为例[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8(10):62.

[6]孙境泽.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人物绘画的影响[J].小品文选刊:下,2017(8):159.

[7]华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与中国古代人物画[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7-91.

[8]曾繁森.中国美术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9.

[9]梁海明.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丛书:老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0]詹石窗.道教人格完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哲学研究,2006(4):46-52.

[11]祝明惠,余方舟.“思”与“画”的交融:儒道思想在中国传统美术领域的体现[J].戏剧之家,2018(17):240.

[12]冉茂列.谈中国传统人物画里的儒释道精神[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4):116-118.

[13]王琦.浅析古代画论中道之体与用:谢赫“六法”中老子道家思想研究[J].明日风尚,2018(8):104.

[14]李靜.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哲学因素[J].美术教育研究,2021(10):58-59.

作者简介:

覃艺岚,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笔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