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美术史“风格代时期”新逻辑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2024-04-09李琪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艺术风格

摘 要:要培养具备时代精神的艺术人才,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必不可少。为了改变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沿用按照历史时期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艺术风格着手,强调中国美术史的审美性、连贯性与通感性,结合中国美术史中的艺术家、图像、实物及文献等多角度论述,将课程分为“滥觞质朴、交互渗透、写实再现、抒情表意”四个不同风格,以期为高校艺术必修课程中国美术史及相关课程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艺术风格;历史时期;中国美术史;教学方法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高校艺术必修课程中国美术史‘风格代时期新逻辑教学体系研究”(2022YB0054)研究成果。

中国美术史课程是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理论必修课程,是美术专业学生创作的重要前提。现阶段对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相对而言,大多立足于教学改革现状及目的与当今教学方法两大方面,集中体现在整合教学内容、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师生身份转换等表层上。同时,传统课堂多以时间为纵轴,结合不同朝代典型的艺术家和作品进行知识讲授,教师以美学思想、性质分析等讲述相关知识点。这种概念论述会使课程趋于机械化,致使每个朝代变成静态时间段,生硬割裂了美术发展的演变过程,使得学生只能学习浅层面的点状知识,而非纲举目张式的以点带面,缺乏深层次的美术发展演变逻辑认知。这就要求教师需从源头着手,改变传统教学思维,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有机的课程结构设置。

一、“艺术风格”代“历史时期”的含义

中国美术史传统的讲授方式是根据历史时期,即按照政治朝代硬性划分。美术的发展并不会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改变,而是有极大的传承和延续性。通过时间脉络分析不同朝代下的艺术作品,整体来阐述中国美术史发展规律,比较适合于同一时空上针对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陈列;艺术风格则是更为直观性的专业认知。这样看来,我们所需要的理论是崭新的更好的理论,能够在可能的情况下经受历史材料的检验[1]。

刘勰《文心雕龙·议对》曰:“及陆机断议,亦有锋颖,而腴辞弗剪,颇累文骨,亦各有美,风格存焉。”[2]此为中国理论中较早提出有关风格的议题。这也说明中国文人对于文学作品的风格早已有了自己的看法。而在美术史领域,风格也是在研究过程中经过文学、史学、艺术史学等不断丰富完善起来的。我们现在学习的中国美术史,是通过假借有关历史的叙事理解学习中国美术的历史,通过主体认知,表述当事人或者经历者所见所闻,从早期的“形式语汇”到“模拟自然的再现”,再到后来的“重视主观能动”“个人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剖析叙事进程中的艺术语言,确定研究对象十分重要。通过研究对象,从中剥茧抽丝,用艺术风格重新整合客体化知觉认知。

外国专家研究认为,图像学分析是“解码图像的意义,记述图像被制作的时间与地点、正当流行的文化风格或艺术家自身的风格、赞助人的愿望等”[3]。通过图像,不仅能够认识艺术家本身,还可以从整体把握美术史中的风格问题。对此,艺术史家方闻教授认为,中国绘画皆源于一个有意义的图像符号系统,不论是再现性艺术还是非再现性艺术(或谓抽象艺术),其所要表现的是自然之道而非自然形貌本身。这就意味着,风格不仅是单纯的形式,同时也是意义本身[4]。艺术作品是无法说话的,对艺术作品风格的剖析,是对社会、历史、文化及个人的深层次解读。所以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艺术风格可以让学生通过视觉化的输出,建立自身个体与艺术作品之间思想交互的桥梁。这种审美直觉性的养成,使学生自主建构艺术逻辑思维模式,通过直接式学习加上视网膜呈现图像,亲身参与艺术作品产生的过程。

艺术风格的体现,必然要通过美术史中的艺术品方能呈现,作品隐藏在社会中,而艺术风格暗藏于艺术作品中。图像和器物是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作品的分析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研究目标。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社会背景等,这些活在当时社会的人物和艺术产物构成了整个美术史。但是现阶段对于艺术作品的研究很难在第一时间正确地阐释其存在的意义。我们站在当代去观察体悟过去的艺术作品,无法保证自己的论述完全正确,结合作品图像分析艺术风格的同时,有必要结合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以及画家的生平经历,准确明晰艺术走向,这样通过共性风格的解读,也能够使学生快速地学习与了解一个时代美术作品的发展情况。

二、中国美术史新逻辑课程体系的建构

现阶段各个学校采用的中国美术史教材虽略有差别,但基于美术史的史实性,知识内容并无过多差异。所以,怎么教,教什么,如何合理安排、合理讲授以艺术风格为主导的内容体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72课时、4学分的中国美术史课程为例,将课程分为“滥觞质朴、交互渗透、写实再现、抒情表意”四种不同风格。

(一)滥觞质朴风格

滥觞质朴风格需从艺术的起源开始讲述。相比于艺术概论所谈论的艺术起源来自“模仿說”“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的观点,中国艺术的起源则诉诸神话传说故事。“初民作画,全为实用,不在审美,雕题文身之俗,固无论矣;即稍进于文明之域者,亦多用以记事状物图案,有巢氏之绘轮圜,伏羲氏之画八卦,轩辕氏之染衣裳,无不旨在实用。”[5]无论是中国美术还是西方美术,史前时期相对于艺术的审美性都更重视艺术的实用性。这种早期艺术表达,淳朴天然,缺乏艺术审美认知,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敬畏。虽带有为寻得内心安慰的功用性,但这种功用性更趋向于集体大众的综合艺术形态,包含着人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呈现实用性与潜在艺术性的结合。从某个方面来说,原始艺术也是一种再现,但是这种再现是建立在无艺术性基础上、对于再现对象的幼稚尝试。

(二)交互渗透风格

交互渗透风格是指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特色等多方面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艺术发展趋势,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极其显著。自秦汉时起,中国进入了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时期,艺术审美呈现“大美”气象,这种艺术风尚既来自艺术作品呈现之宏大,也来自对宇宙万物认知的审美文化理想。虽然秦汉时期的艺术在某些方面依旧秉承先前传统,比如,霍去病墓前循石雕刻的石刻保留着早期艺术古拙淳朴的雕刻手法,但又有着受社会影响下个人的美学观点,艺术表现方面趋向表达“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理念,其中画像石、画像砖都极具代表性。就艺术风格而言,这种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手段开启了全新的创作思路,映射了南北文化交融的特点。

(三)写实再现风格

唐代的绘画尚现实,主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中央美术学院尹吉男教授就曾指出:“写实,是理解唐朝人物画的一个关键。”[6]他认为唐朝属于贵族的时代,与西方贵族喜欢写实肖像画的原因相同,无论是帝王还是贵族,血统上都存在天生的优越感。帝王喜欢写实,也是因为帝王对于肖像画的要求与热爱,加之“成教化,助人伦”的要求,艺术更多地成为上层集权维护统治的工具。这种功用的观念,直接影响了当时很多画家对于绘画类型及风格的选择。再加上以写实为基础的神品——传神,成为评判人物画的最高准则,能不能画人物画、能不能画得传神成为画家合格与否的重要品评标准,要求艺术家严格执行。唐朝地位较高的艺术家,如:“画圣”吴道子,其按照人体结构走向的“吴带当风”的风格凝練了高超的写实技巧;阎立本、张萱、周昉等,大多数既是贵族,同时还为上层贵族服务,在双重属性下写实传统随之成立。

到了宋代,美术在写实技巧上已臻中国古典写实主义的顶峰[7]。绘画的主流依旧是写实主义,总体建立在写生的实际操作里,以宋徽宗为领导的宋代画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花鸟画为最。花鸟画画家在初唐就有画鹤“能得其神”的薛稷,五代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北宋初期有崔白的“写生精神”,加之宋代崇尚理学的影响,为写实主义在院体画体系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石。宋徽宗统治时期,其秉承前人尚实传统,非常注重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描绘。“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矣。”[8]宋人写实来自“逼真”,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即为写生花鸟画的典范及模本。

(四)抒情表意风格

中国绘画中有两个概念,一为“写实”,一为“写意”。中国画的写意,是艺术家以艺术语言表达“不可言说之物,无法直畅之意”,通过作品寄托深意、传递思想。

元代文人大多受到宋代苏、米思想的精神导向,接受了文人画理论。元初赵孟頫极力摒弃宋院体画风,推崇“古意”,提出“不求形似”,托古改制、借古开今,引导元代绘画整体走向写意,加之异族统治,元代文人间逐渐流行隐逸风尚,崇尚林泉精神,遂使元代文人画迅速发展。

明清时期,文人画仍然在画坛占据主流,明朝后期董其昌的南北宗论高度赞赏南宗为主的文人画家风格体系,并极力推崇文人画。与元代有所不同的是,因时代发展,此时的画家集多家所长,多种风格兴起,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的地区流派,并且南宋盛传的院体花鸟又重新被艺术家接受。明后期“白阳青藤”的写意花鸟画将写意风格推向了新的高度。

三、教学的成效与不足

经过一年时间中国美术史的完整授课,教学改革初步达成既定目标。相比于之前的教学模式,学生也能更为直观且轻松地学习理论知识,但是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一)成效方面

第一,以“风格代时期”授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被中国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深深打动,深刻认识到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有存在的意义,并且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比如,学生明白了何谓“事死如事生”之后,在欣赏秦汉的墓葬艺术,在看画像石、画像砖时,就会了解到这些砖石是具备人文、社会、信仰等多重属性的艺术品。有的学生在学习过青铜器纹样后,对饕餮纹产生极大兴趣,多次专门到博物馆研究青铜器纹饰经历了哪些转变、如何体现“礼乐”,并将博物馆采集到的纹样图像做成画册,分享给同学共赏。

第二,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创作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从教学培养方案来看,美术专业教学并不局限于某个方面,需要多重视角、多重构建,通过系统理论知识结构的塑造,从思想层面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一件好的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融思想、个性、专业等于一体,通过风格系统论证,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艺术家因理论知识提升创作能力,同时又因艺术作品展现自身思想内涵。学生学习不同艺术家的精神符号后,在艺术创作时会主观融入所思所感,避免创作出无思想、无表达的平庸之作。

(二)不足之处

首先,关于风格的分类。课程虽分为四个风格,但有时一个时期会存在多种风格样式。从艺术发展视角来看,此种系统分类较容易理解,但相对而言,也容易使学生直接将各个时代的风格定性区分,反而达成画地为牢的反向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随时细致划分。

其次,关于课程内容选取。中国美术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72学时的课程时间不足以将所有内容面面俱到、详细分析,再加上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考研的需要,知识点大多集中在绘画领域,对于工艺美术、书法等领域重视度不足,但这些内容恰恰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构成,加之艺术风格的分类并不能适用于所有门类,为此在学习艺术风格的基础上,笔者专门设定了书法、工艺专题讲座,保持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整体性。

四、结语

学习中国美术史,学习美术史中的构成元素,既是为了探索和研究艺术创造力,也是为了传承与创新。通过此种授课方式的尝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效,但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查漏补缺,总结成效与经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只有充分认识学习中国美术史的重要性,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结合历史发展、社会背景、人文风情、艺术审美等多重视角,才能培养出传承美术精髓、兼融传统文化、满足社会需求的新时代美术栋梁。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M].范景中,杨思梁,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92.

[2]刘勰.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9:343.

[3]达勒瓦.艺术史方法与理论[M].徐佳,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32-33.

[4]黄厚明.中国美术通史写作中的分期问题[J].美术观察,2021(9):11.

[5]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7:30.

[6]荣新江,辛德勇,孟宪实,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287.

[7]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146.

[8]佘城.宋代绘画发展史[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7:433.

作者简介:

李琪,博士,河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美术理论。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改革艺术风格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军用建筑机械维修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教学从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的探索与实践
参与式教学法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