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发展、柔性知识集成与课程育人

2024-04-08张舒羽张玉喜陈晶莹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6期
关键词:课程育人全面发展

张舒羽 张玉喜 陈晶莹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大众的教育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也不断提高,因此需要提供与人们知识需求相匹配的教育,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将全面发展观与高校课程教学相结合,深入认识学习、教学以及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课程育人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柔性知识集成途径实现课程教学和育人的双重目标,使全面发展与课程育人相结合,为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提供支持与保障。

[关键词] 全面发展;知识集成;课程育人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改项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金融专业课程育人机制研究”(JG2019B11Z)

[作者简介] 张舒羽(1974—),女,河北邯郸人,产业经济学硕士,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金融专业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6-0169-04 [收稿日期] 2022-11-29

引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从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可以看出全面发展观的形成过程及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属性,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更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近期和长远的需要。课程教学是各阶段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媒介,大学教育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来完成相应的培养目标。由于其直接面向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特点,使得课程的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递进培养和逐步提高。大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具体课程内容有所不同,但能力的培养是连续且要求一致的,从而保证大学教育能够系统实现学生向专业人才的转变。在课程教学中只有始终贯彻面向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思想,才能够真正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

一、基于全面发展观的学习认知

(一)学习与德育

学习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勇往直前。学习的动力不仅来自对知识的追求,更源于对家国的责任感。只有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才能够激发学习的潜力。学习不只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是磨炼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因此学习与品德教育密切相关。

(二)学习与智育

学习不只依靠天赋,更需要后天的努力。人们在学习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将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心智全面成长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通过不断实践和反复思考习得的,高效的学习往往意味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丰富的解决问题经验的结合。

(三)学习与体育

体育具有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和价值。体育的范畴十分广泛,除了大众熟悉的球类、田径以及武术等常见的运动项目外,还包括棋牌以及电子竞技类项目,由此可见,脑力运动也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学习与体育并不是孤立的,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对大脑的挑战和潜力挖掘,同时也在培养大脑和身体的良好协同。

(四)学习与美育

经济和金融是社会科学的范畴,其发展成果亦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结果。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思维和行为也在发生着改变,这些改变会反映到经济和金融活动中。通过经济、金融等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人们可以观察到社会之美、不同思维以及文化之美。正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今天的多元化世界,也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五)学习与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在实践中学习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它就是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是培养其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劳动教育还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体现个人价值,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励大学生不断进取,成为兼具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2]。

综上所述,基于全面发展观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学习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体现,学习成绩不只是智力水平的体现,更是学生毅力、恒心、勇氣、诚实、勤奋等品质以及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学习成绩的正确认识,能够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尝试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目前,大学的很多课程实施累加式考核、过程考核,考核的方式多样化,全过程地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样能够更全面地衡量学生在基础知识、理论、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的效果。

二、课程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程育人是将课程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因此,其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两者的密切合作,以每门课程的教学为基础,在课程体系中不断递进,逐步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应用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的养成,并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下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分析课程育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是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承担者,但教师在教学和育人中的作用亦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课程的连续性问题。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与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特点相适应,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安排课程的先后顺序,由浅入深,由基础到核心,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高校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专注于一门或者少数几门课程,对其他课程的了解程度不够,比如不了解前续课程的具体授课内容和深度,与本课程在内容上的交叉程度,后续课程对本课程内容的应用需求等,从而使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学时利用效率不高。因此,需要提高课程内容上的连续性,实现后续课程对前续课程的全面和充分应用,前续课程针对后续课程的需要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从而提高整个专业课程学习链条的衔接程度和效率,使得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能够保持较好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进而提高应用能力培养效果。

其次是课程的一致性问题。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专业课程内容的变化亦如此,整个课程体系都要不断调整。这就需要高度的一致性,每门课程都要与时俱进,才能使整个课程体系协同发展。目前,高校主要通过定期的专业培养计划更新对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和学时等进行适时调整,但仍很难保证课程变化的一致性。通过增设新专业、停招旧专业,建设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来实现与需求的适应,这一路径往往需要比较大的投入,较难持续进行,因此仍须在课程体系上加以改进。只有实现课程体系的一致性,才能保证课程内容的连续性,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

最后是课程的创新性问题。大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群体,专业课程的教学也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能够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即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很合理和完善,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二)学生方面

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校,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波动加大,因此对于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能够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学习效果方面,学生群体中能够起到带动作用的学生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占比并未上升,这一部分学生往往目的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强,学习效果也比较好。作为中间部分的学生数量在增加,占比也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整体学习效果有所下降,这也是大学课程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由于大学之前的教育大多以应试为目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受应试观念的长期影响。在学习思维方面,步入大学阶段后,应试观念的影响还将延续,如果不能改变学生的应试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大学教育的目标将难以真正实现,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也将产生不利影响。在沟通交流方面,由于通信工具及技术的普及,学生更习惯于借助手机、社交平台等进行沟通,而线上教学的开展又进一步减少了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这导致部分学生在遇到疑问时,难以通过及时的沟通获得有效的指导,不断累积的结果是影响到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

学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受学校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变着学校的整体氛围。不同的大学其环境因素可能差别很大,尤其是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学校自身的条件等方面,由此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学生在适应学校环境的同时,产生了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共性需求以及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个性需求,使得教师在教学时要与时俱进,也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多元化培养上进行创新[3]。

三、基于柔性知识集成的课程育人路径探索

(一)全面发展与柔性知识集成

知识集成,就是将已有知识通过集成产生新知识的过程。广义的知识集成可以是包括所有知识在内的集成过程,而狭义的则可以是专业知识的集成,而专业知识本身也是集成的结果。知识集成可以根据所集成已有知识量划为不同的层级,基础层级的知识量较少,可能是以一个概念或者理论为核心的集成过程,包括发展脉络、应用方法、发展前景等内容的梳理,也包括分析这些内容获得的关于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等新知识;越高层级的知识量越多,集成难度也会增加,所需的软硬件要求都会提高。知识在具体运用时,一般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与其他知识共同作用。不同的问题,集成的结果也会不同。因此,知识集成本身亦是创新的过程,不管是功能上的创新,还是知识本身的创新[4]。

柔性知识集成是指将全面发展观融入课程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质识别、获取、共享、综合组织课程内外的相关知识,探索知识创新的奥秘,思考与他人以及社会的联系,并将所学、所思、所得应用于实践,在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同时,达到教学和育人的双重目标。基于柔性知识集成的课程育人模式应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知识集成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将专业课程教学与知识集成相结合,在知识学习的深度上寻求突破,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5]。

(二)柔性知识集成与课程育人

将柔性知识集成应用于课程教学,首先须要探讨其适应性问题,尤其是面对教学中的新形势、新问题。一是学习内容的更新问题。知识量的快速增长,使得如今的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更多,同时要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持续建立联系,来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这也为知识集成增加了难度。二是课程之间的联系问题。从基础教育开始,各门课程就是界限分明的,課程内容也是专注度极高的,缺乏交叉或者融合,因此产生了课程在重要性上的差异。在大学阶段,这一问题同样存在,在教学中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对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认识不足,也不利于所学知识的集成。三是课内课外的关系问题。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会通过布置的作业来深化课程知识,同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检验教学效果,因此,课后与课程有关的学习活动也属于课程教学的范畴。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都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定限制,课外的学习活动就成为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培养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集成也需延伸至课堂之外。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实现专业课程的真正融合,兼顾课内教学和学生的课外学习,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与应用专业知识的需求,在每一学年或者每一学期,结合该阶段知识的学习组织相应的专业实践活动。在课程的安排顺序上,应先安排学习和实践中需要的基本能力相关的课程,例如信息素养课程;之后学习专业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学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得对所学内容的全面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是综合性方法的学习,学生可以在集成的基础知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构建初步的分析思路,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有效衔接。

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要将柔性知识集成融入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自学能力更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课内知识的学习是自学能力培养的基础路径,将实践教学所需应用能力的培养融入理论教学,学生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都将进行知识集成的应用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对课程知识进行重构。在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应更多采用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由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观点或想法,综合运用已有知识集成成果和经验进行分析和验证,通过讨论进一步反思观点以及验证过程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到对于知识的创新理解。

結语

通过柔性知识集成将全面发展与课程育人相结合,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这一路径得以实现,在知识集成的过程中打破专业课程的界限,将专业知识依据应用功能进行整合,同时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对专业知识进行重构,获得并积累创新的经验,深入理解专业的价值,提升创新能力,找到自身未来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柔性知识集成与课程育人的结合仍存在诸多挑战,按照应用的需要如何重新组织专业教学内容,如何设计具体的课程教学活动,以及如何形成切实可行且高效的教学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EB/OL].(2001-05-29)[2022-06-19].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1/content_60920.htm.

[2]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7.

[3]幸泰杞,苑津山.困境与突围:普通大学生在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身份定位与意义探拾[J].江苏高教,2022(10):67-73.

[4]谢友柏.设计科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J].中国工程科学,2013,15(4):14-22.

[5]蔡猷花,陈国宏.知识集成研究综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2(6):15-22.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Flexible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Curriculum Education

ZHANG Shu-yu, ZHANG Yu-xi, CHEN Jing-y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enrichment of materials, the demand for education is increasing in quantity and qual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education that matches peoples knowledge needs, 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oncept of students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with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teaching, and the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urriculum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explores the way to achieve the dual goal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education through flexible knowledge integration, so as to combine students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with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provide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training professionals who can meet the demand of na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knowledge integration; curriculum education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全面发展
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扎实推进课程育人研究
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
五项教育,推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
生态育人之初探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将素质教育渗透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简析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