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黎小说中的婚恋观透视
2024-04-08詹雯慧
詹雯慧
【摘要】潘向黎热衷于探寻浪漫的归依之处,其婚恋小说始终流露出对古典理想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本文首先从潘向黎小说中的婚恋世界入手,把握以“真”为前提的婚恋观。其次,从作家的家庭环境、创作情怀等方面探讨潘向黎婚恋观的成因。最后,把握潘向黎浪漫爱情写实化的处理方式。潘向黎一方面坚持对实际生活进行考察,揭示女性在都市中爱情和婚姻分离的矛盾与焦虑;另一方面,她仍肯定了以“真”为前提的纯粹情感关系。这对大家认识当前中国人婚恋生活的真实状态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潘向黎;婚恋观;现代女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2-004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2.014
潘向黎是当代文坛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她既不致力于书写宏大叙事,也不热衷于沉湎极端的私人化体验,而习惯于从容不迫地将都市图景里的真实温情描述出来。大家可以发现,从小说首作《无梦相随》到新作《上海爱情浮世绘》,爱情始终是潘向黎思考的中心,而现代都市女性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是她创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潘向黎的作品受到了文学评论家的关注,但评论大多集中于《白水青菜》《穿心莲》等个别文本上,缺乏对潘向黎小说中婚恋觀等整体而系统的论述。因此,本文从基本内容、书写动因、叙事策略三个角度来剖析潘向黎婚恋观的实质。内容上,她的小说始终坚持以“真”为前提的纯粹情感关系,追寻精神高度契合的伴侣。人物上,潘向黎塑造的大多是物质条件充足但精神孤独的小资形象。其中的女性在面对爱情和婚姻的分离时,尽管失落、焦虑,但仍保持着现代女性应有的独立和洒脱,勇敢地追寻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对大家认识当下中国人婚恋生活的真实状态具有现实意义。
一、在浮动世界内求“真”
从古至今,爱情和婚姻是作家在创作生涯中无法回避的话题之一。对潘向黎而言,爱情的前提是“真”。这里的“真”包含纯真、真实和真性情之义。潘向黎小说的人物是真性情的,其中的女性一方面敢于追求真挚纯粹的两性关系;另一方面也勇于面对寻爱而不得的精神困境,洒脱果敢,从不将就。潘向黎的创作姿态是求真的,她以真实的细节构建情感世界,对许多冲突都进行了淡化处理,从未歇斯底里地揭露爱情的不确定性。可以说,潘向黎保证了小说求“真”的品性。
爱情和婚姻体现着男女之间最直接的关系,因此,通过爱情和婚姻来审视潘向黎笔下的两性关系,有助于大家理解现代都市中男女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况。
潘向黎指出:“所有的童话里,‘公主与王子结了婚,这便是最美妙的结尾。后来的事便茫然不知了,没有后来了——因为后来的故事往往不太符合童话的需要,一点都不传奇、不浪漫了。” ①但细读潘向黎的小说,可以发现所谓“后来的故事”,在潘向黎温和细腻的笔下获得了某种源自生活的真实感。例如,面对现代都市女性在婚后生活中“幸福戛然而止”的情况,潘向黎真实地传达出现代女性之声。在《白水青菜》中,男女主人公原本童话式的绝美爱情,由于第三者嘟嘟的出现而戛然而止。曾经的甜蜜让位于他者的新鲜刺激感,童话式爱情变得如梦幻影。尽管如此,大家却感受不到潘向黎笔下对婚外情所施加的道德压力。或许是由于对纯爱的向往与追求,潘向黎对真诚的美具有怜惜之感。当嘟嘟闯入“我”的家中,就白水青菜汤的配方征求意见时,“我”没有激烈地抗拒,而是冷静隐忍地将细腻浓郁的白水青菜汤变成了清汤寡水,继而寻求自己的职业道路。
而在《告别蔷薇》中,婚后的小羽不止一次对婚姻现状感到失落和焦虑,由于个人神圣的爱情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了冲突,小羽有一种面对虚空呐喊的感觉,“又像用力打在棉花上,根本不着力,自己也没趣” ②,最后便主动选择开口说分开。同样面对粗糙平淡的婚姻生活,《白水青菜》里的妻子和《女上司》中的钟可鸣,都选择勇敢决绝地回归自我。这样的洒脱与果敢,是现代女性所具有的特质。
若时光倒流,大家回顾潘向黎笔下人物的恋爱初始状态,可以发现她们所持的爱情观即便如何理想化,也仍是由“真”为基础的。
在《告别蔷薇》中,小羽是一个极致浪漫的女性,“她一直盼望在教堂举行婚礼,如诗如幻的婚纱、音乐、鲜花,在神的面前交换戒指与终生不渝的诺言” ③。但小羽对萧力云最初始的心动,是因为他日日在漆黑的楼道里枯枯等待着自己,却没有丝毫抱怨。《恋人日记》里的日本男孩内田打工为“我”买了八万日元的杯子后,“我”顿时热泪盈眶。由于认识到内田对“我”的感情和欲望是自然且健康的,“我”才接受了这份真挚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爱。此时,性不是推动爱情进程的必需品,“真”才是爱情存在之根本。除此之外,无论是《弥城》《雪深一尺,我在美浓等你》的主人公,还是《轻触微温》中的秋子,她们都视爱情为清澈之泉,坚持探寻基于真情的纯粹情感关系。
许多文本的呈现与潘向黎本人的婚恋观如出一辙,她期望的是“天造地设、浓情似火并且此情不渝、相伴终生的爱情”,期望每个人都能以最坚定的信念抵御“快餐式爱情”的裹挟,但同时,潘向黎也允许爱情破碎,承认爱情的不确定性。
二、潘向黎婚恋观的创作溯源
婚恋观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作家独特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从潘向黎的家庭环境和文化修养来看,父母良好的教育和情感熏陶使得潘向黎对情感持一个理想的高度。潘向黎的父亲在文学艺术上颇有造诣,是著名评论家、散文家,母亲同样担任教师职务。潘向黎六岁时就开始接触中国古典作品,她回忆道:“那些在爸爸面前背诵诗歌的日子,是童年的好时光,也是一生中难得再现的好时光。” ④之后,潘向黎便养成了阅读经典作品的好习惯。父母对潘向黎的爱是足够的,以至于潘向黎这样说母亲:“现在想起来,那全是因为妈妈独自用双肩承担了苦难的重负,并用她温柔的双手遮护了我,才没有让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或留下创伤。” ⑤她这样说父亲:“我已经知道了,我会一直写下去,父亲会一直在乎下去,高兴下去的。不在于他是评论家还是别的职业,就因为他是我父亲,我是他女儿。” ⑥可以说,理想化的情感早在潘向黎幼时就埋下了种子,一个没有暴力、死亡等创伤因素的家庭,为潘向黎今后的求“真”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
与此同时,受《红楼梦》等经典文学的影响,潘向黎追求纯粹至真的爱情。宝黛二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源于彼此的精神共鸣,“这是一种无功利的纯粹审美意义上的相互欣赏和爱慕”。⑦潘向黎同样在小说中传达了类似的观点,对洁净纯真的爱持绝对的向往和追求:“没有一件事比‘爱更值得骄傲了。爱得越真挚、越纯洁、越宽广,生命就越值得珍惜。” ⑧另外,潘向黎也表明在现实中寻觅到理想完美的爱情是极难的,常有“求全失全,求美失美”的情况发生。然而即便如此,潘向黎仍然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入世的态度。无论是《一路芬芳》中的李思锦、《穿心莲》中的申蓝,还是其他爱情受挫的都市女性,她们均持有女性的尊严,没有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潘向黎为现代女性重构了这样一种理想人格。
作家个人的创作情怀为自己的婚恋观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写作在潘向黎的心目中只是写作本身” ⑨,换言之,写作在潘向黎眼中是洁净的、无杂质的。潘向黎对写作的看法极大地影响了她未来的创作观。如果说写作是潘向黎呼唤和挽留美的一种方式,那么选择以爱情为主题写作就是她珍惜和铭记真的一种方式。当90年代当其他作家竭尽全力吸引读者眼球的时候,潘向黎把写作仅视为写作本身。潘向黎一方面以丰富细腻的女性情感去共情都市女性,透视物质冲击下女性的精神困境。其笔下的女性外表上看精致而优雅,内里上则坚强独立、敢爱敢恨,虽然追求唯美的爱情,但若不如意,便敢于挥手告别。潘向黎笔下女性寻爱而不得的精神困境正是作者自己内心的投射。另一方面,她与外界媚俗的市民社会保持距离,力图构建具有青春底色的水晶理想世界。正是因为外界充斥着混乱不堪的杂质,无瑕的爱情被虚伪薄情的现代世界弱化,潘向黎感到十分惋惜和焦虑。最后,潘向黎选择继续追寻浪漫的归依之处,力图让一些美的片刻能有一块栖息之地。
三、婚恋书写的探索之旅
潘向黎很自然地将小说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互调和,这样的调和通过她笔下的都市景观、意象和细节得以展现。
首先,为了贴合小说主题,潘向黎选取的大多是物质条件充足的人物。比如,《我爱小丸子》笔下的姜小姜喜欢穿由刺绣、荷叶边拼接起来的服饰;在《一路芬芳》中,李思锦是新世纪报业大厦的副总编,她青春靓丽、无拘无束,喜欢一切时尚信息。然而,姜小姜在感情上也会和普通女人一样,仅仅由于和奔4之间的距离没有缩小而感到沮丧,期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奔4的女朋友。而李思锦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自己的上司罗毅,仅仅因为罗毅认为穿裙子更能彰显气质,李思锦转头就重新穿上了裙子。
无论潘向黎笔下的人物无论多么富裕和从容,都会有自己的生活烦恼和情感困惑,这何尝不是都市人真实的生活状态?这些小资化的人物不仅揭示了现代都市人的“都市病”,还悄然揭开了都市女性寻爱而不得的精神困境,这何尝不是潘向黎小说世俗性的表达?
潘向黎善于用典雅的意象将婚恋故事一一展开,如瓷器、花、咖啡等,但也可以发现,这些典雅浪漫的意象无法脱离现实的臂膀而独自飞翔。
瓷器和爱情一样美好,但无法否认它十分易碎。在《白水青菜》中,那承载着纯粹之爱的白水青菜汤,汤罐依旧,汤汁却不如从前;在《永远的谢秋娘》中,面对韩定初的意外身亡,谢秋娘将其杯子碎了满地,暗示着情缘的凋零。然而,潘向黎并没有一味地书写忧伤,反而呈现出“哀而不伤”的优雅气息。花意象被赋予了浪漫的意味。《牵挂玉米》茶几上的大红玫瑰是枝茎壮硕的,《缅桂花》中的缅桂花是馥郁的,但它们的枯期无定律,常让人猝不及防,就像丁吾雍怎么也想不到,店里的蝴蝶兰和洋水仙竟会被雷劈死。而咖啡意象在潘向黎的小说中繁复出现,不仅为每篇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提供了具有小资意味的浪漫场所,也有助于体现上海等优雅精致的都市文化。在《雪深一尺,我在美浓等你》中,潘向黎表明“咖啡人就是这样的,对窗外的功名利禄无动于衷,宁可在咖啡香里消磨时光,浪费聪明,放纵自己在远离现实的时空里发呆,在那个时刻,他们的躯壳在这里,是他们的灵魂通过咖啡热气隐藏的一个秘密通道已经飞走了,飞到了许多遥远的小行星上面。” ⑩换言之,咖啡馆为潘向黎及笔下的都市女性提供了理想爱情的栖息之地。潘向黎在意象的营造上别有一番诗韵,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婚恋观。
也许有人会认为小说中的爱情过于理想化,但事实上,潘向黎对浪漫理想的爱情做了写实化的处理。小说中的婚恋观不是传统琼瑶式的婚恋观,而是结合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婚恋观。例如,在《天使与下午茶》中,虽然杜蔻和言家和的相遇堪称“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绝佳范本,但大家也不禁会和卢妙妙一同发出疑问:这是一种想象吗?潘向黎最终拱手托出完美童话,证明了这是真实存在的,彰显了爱情的无限可能。潘向黎也在访谈中表明《天使与下午茶》是唯一在现实中有原型的真实故事。总之,潘向黎在作品中传达了她的情感态度:爱是那么重要,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而执着于寻觅理想爱情,是在保留某种理想生活的可能性。
真实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文学作品的真实感。无论是《旧情》中母女的旅行房费和交通方式,还是新式里弄房子的使用权、布局、楼层,抑或是上海国际饭店的蝴蝶酥……这些看似无关的描述,都是潘向黎实际考察过的现象和结果,无不增强潘向黎小说的真实感。至少對于上海都市人来说,这些细节是如此符合自然逻辑,清晰且真实。
四、小结
潘向黎的创作具有一定程度的不足。在主题和人物的选取上,潘向黎不免视野不够广阔,多聚焦于都市白领的婚恋,忽视了城市农工的婚恋观。在情节的表现上,每篇故事的发展模式有雷同之处,男女情感故事往往在相似的场景中上演,继而落幕。在思想内容上,在潘向黎构筑的婚恋世界里,理想纯粹又浪漫完美的爱情止于婚前,然而实际上,恋爱和婚姻都无法超然度外,即使没有步入婚姻的殿堂,恋爱也并非总是冒着粉红泡泡。
面对这样的情况,潘向黎对都市人的婚恋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和审视。她当然解构了天长地久式的童话爱情,阐述了浪漫爱情面对粗糙的现实生活时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潘向黎是个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相反,潘向黎所渴望和追求的,仍然是那份皎洁如明月、纯粹如水晶的纯真爱情。在文学层面,潘向黎拓宽了当下的都市爱情书写,构建了一个处于日常生活里的上海世界。在现实层面,潘向黎无疑对当下年轻人的婚恋观给予现实关怀。对于上海人的精明和过度理性,潘向黎并没有竭力批判,她希冀通过文学光环向当代年轻人传达积极真诚的爱情观,从人性的角度呼吁爱情的最佳可能性,为一些纯净的美提供栖息之地。
注释:
①潘向黎:《秋天如此辽阔》,载《无梦相随》,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页。
②潘向黎:《告别蔷薇》,载《无梦相随》,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③潘向黎:《告别蔷薇》,载《无梦相随》,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④潘向黎:《关于童年,也许》,载《茶生涯》,江苏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21页。
⑤潘向黎:《生生世世做你的女儿》,载《红尘白羽》,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页。
⑥潘向黎:《为了永远不告别》,载《无用是本心》,海天出版社2014年版,第240页。
⑦李永建:《论〈红楼梦〉对爱情独具个性的深刻阐释》,《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⑧潘向黎:《纯真年代》,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100页。
⑨李翠芳:《二十闺秀创作论》,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3页。
⑩潘向黎:《雪深一尺,我在美浓等你》,载《我爱小丸子》,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参考文献:
[1]潘向黎.红尘白羽[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2]潘向黎.无梦相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3]潘向黎.我爱小丸子[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4]潘向黎.无用是本心[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
[5]潘向黎.茶生涯[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6.
[6]潘向黎.万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7]潘向黎.白水青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
[8]潘向黎.上海爱情浮世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
[9]吴俊.越过青春沼泽的期待——潘向黎小说的蠡测[J].当代作家评论,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