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4-04-08孙金曼德新玲

电脑迷 2024年2期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孙金曼 德新玲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体系愈发受到人们重视,倡导“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提升课程育人的丰富度,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更有力的载体。如何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各大院校需面临的重要问题,有着非常重大的研究价值。因此,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交叉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此进行了综合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调研了教学现状以及拟解决的问题,探讨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关键词】 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管理专业

跨学科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社会热点所在,成为高等教育领域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之一。各大院校纷纷启动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划,深入挖掘科学、艺术、人文、历史、社会等不同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相通的教育理念,形成学科整合,打破学科壁垒,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及时解决,才能真正使得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顺利落实。

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创新教育体系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以下简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创新教育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科学研究范式。著名的设计师克莱门特﹒莫(Clement Mok)曾指出:“未来10年将要求人们跨领域进行思考和工作。”据统计,在近100年的300多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有将近一半的研究是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结果。显然可见,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布局交叉前沿领域基础研究,就是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也必然会成为教育体系的重点布局方向,学科的边际正趋向于模糊,它必然有利于创新现有的教育体系,提升教育的质量。

(二)有利于拓宽人才就业渠道

各大院校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实际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创新,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还将有利于拓宽人才的就业渠道。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利于拓宽人才就业渠道,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的人才将是“一专多能”型人才,同时也打破了过去单一的“专业—产业”布局,形成了“专业链—产业链”结构。复合型人才具备多维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对接一整个产业链中的多个产业窗口,满足多个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走入社会后,学生的择业面较大,就业渠道也更宽。第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将有利于拓宽人才就业渠道。应用型人才代表他们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具有較高的综合素质,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切实需求,也将拓宽人才的就业渠道。

(三)有利于突破单一学科人才的桎梏

新时代需要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复合型人才必将能够满足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并持续引领社会科技发展。通过调查社会发展的体系改革趋势就会发现,当下社会上单一型人才正处于“过剩”状况,而复合型人才却处于“缺失”阶段,为了满足社会企业需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就业或创业,各大院校需要加速、加强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课程体系

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需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工程、土木工程技术、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专业课程内容具有一定复合性、综合性,学生的择业面较其他课程也会比较广阔。但在实际实施中发现,不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全面,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面是比较窄的,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全面,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养成。

(二)教师建设以及教研不足

工程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领域,需要一支高素质、复合型教师队伍来引领课程建设。但在实践中发现,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发展,师资队伍往往是单一学科人才,不能满足多学科交叉和行业需求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陈旧

就现状而言,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存在陈旧、制式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课程教学方法陈旧,过度采用“灌输式”教育,缺乏课堂互动以及先进教法的应用,这导致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融入度不够。另一方面是课程教学中缺少实践教学环节,这导致学生的学习较为理论化,不能切实掌握实践技能。

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优化设计课程内容

学校需要找准专业课程的定位,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是注重专业课程的应用型特点,专业课程的定位与内涵需最大程度向着岗位需求靠拢,即“以岗定课”,以岗位需求来制订专业课程育人方向,以职胜力为培养目标,分析专业要培养哪方面的人才、社会岗位需要人才哪方面的技能,就要着力培养哪方面。这需要高职院校开阔视野,对接企业,做好市场调研,打造完善的专业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要注意专业课程的复合型特点,重新整合的教学内容应注重复合型、综合型特点,能够对接一个产业链上的多个产业窗口,探究科学、艺术、人文、历史、社会多个学科的内涵、联系以及相通的教育理念,将各项优秀的学科教育内容交叉融合在一起,进而丰富专业课程的内涵。

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需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工程、土木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战略管理、风险管理、营运管理、绩效管理、成本管理等)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性的土木工程技术以及立体化的管理学技能。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也要求学生具备相关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技术,懂得如何操作土木工程相关的信息化软件或数据分析软件,如工程制图、BIM技术等,并具备大数据思维和能力,能够从信息数据中找出规律,挖掘出有管理价值的数据。更甚者,可让学生拓展掌握一些市场、金融、信息、商业、工程法律等方面的技能,如企业架构学课程、社会调研课程、资源调控、人力资源等,搭建工程管理学科领域与企业管理学科领域的桥梁,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在课程设计时,应突出实训课程,以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训课时应不少于必修总课时的50%,拓展、交叉的学科领域内容,如市场、管理、金融、信息、商业、工程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可以选修课的方式存在。

(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专业课程育人的质量,因此,为了让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到位,学校需要重视跨学科教师的建设。学校需要选聘优秀的人才,并且必须对教师进行严格的、系统的、科学的职前培训,同时全方位、多层次地对教师展开培训,或者定期举办一些校本培训,或者邀请优秀教师或专家来校演讲,将跨学科教学的理念以及方法传输给教师。同时,组织深入的教研活动,构建跨学科教育相应的教学模式教研课题,明确相应的教研方法,邀请跨学科教师交叉共研,进行系统性教学研究,查阅文献或教育理论,并制订实践模拟,搜集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成果,随之对跨学科教学以及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创新,持续驱动教育不断进步。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相关课程教师应注意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改变“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吸引学生,促使学生深度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杜绝浅显化、粗放化的学习模式,广泛将实践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运用于课程教学中,以全面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方法创新还体现在加强实践教学方面,应尽可能提升实践教学的占比,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中仅进行理论教学的问题。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专业课程与教师要构建完善的工程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模拟工程管理工作环境,对照工程管理岗位实际需求构建模拟分岗机制,划分小组并对应不同岗位工作,制订相应的循环分岗实训计划,明确实训总课时、实训分单元、实训分单元具体安排、实训计划表等。在循环分岗实训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经历岗位实训单元后进行岗位调动、循环,分阶段、循环单元时进行学习总结和岗位交接,经历多岗位循环实训,在实训中引导学生学习工程管理的相关技术,在演练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技能掌握程度。

(四)创新课程模式

对课程育人模式进行创新,构建“学、训、赛、创四位一体”模式。就“学”而言,即日常教学过程,应当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就“训”而言,可构建工程管理实训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行分岗实训。除此之外,校企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实训途径,学生可以进入工程管理类企业或工作情境内进行企业参观或者顶岗实习,切实了解工程管理的工作模式以及工作崗位的具体细节,以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工作之中,提前了解未来就业模式,从而达到实训提升的目标。就“赛”而言,建立健全国家、省级、校级的工程管理职业技能比赛,教师鼓励和促使学生参与到这些工程管理职业技能比赛中,通过比赛来提升学生的基本工程管理知识和技能水平,可以对学生参与技能大赛的表现予以奖励,与学分挂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弹性支持。就“创”而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推动专创融合,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让学生分析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创新之举、创业契机,教师向学生说明工程管理专业链的就业环境,促使学生更加了解本专业链,了解市场前沿信息,以及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技能比赛、项目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实践性地模拟创业过程中去深度掌握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五)完善育人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来反映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标准、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等,也为后续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提供方向。对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完善的评价体系是重要一环,教师应构建精细化的评价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主体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全面提升课程评价的有效性。在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方面,教师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评价指标,明确课程支持的毕业要求,逐步设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矩阵,并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权重。评价管理是一个不断制订目标、检查目标、寻找对策的过程,需要不断改进,搜集数据去优化和调整评价标准和弹性范围设定。在完善的课程评价支持下,教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了解,获得一个更加客观、更加准确的评价,根据评价内容,持续保持教学模式中的优点,不断改进教学体系中的缺点,从而不断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学校致力于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价值。实际实施中,学校要注意优化设计课程内容,并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课程育人模式创新,实施完善的育人评价体系,多措并举,打造完善的课程育人模式,让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 方周妮,郭建勋.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 冶金丛刊,2021,6(02):221-222.

[2] 李晓娟,刘艺姝,冯超.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管理智能信息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J]. 福建建材,2022(06):112-115.

[3] 田莉梅,贾云波,徐东升,等. 基于BIM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0(04):100-104+107.

[4] 汪慧. 多学科交叉融合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对策:以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 房地产世界,2022(16):85-87.

[5] 张新新.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 四川建材,2022,48(01):244-245.

猜你喜欢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于协同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
面向电力行业需求,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
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研究
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