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数字化”不可“公式化”
2024-04-08朱逸慧
本刊记者 朱逸慧|文
起步晚、问题多、转型难几乎是原材料工业数字化发展面临的共同困境,2024年1月,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 年)》(以下简称“《方案》”),为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规划了实施指南。
政策“及时雨”解了行业之渴,《方案》明确提出,到2026 年,有色金属行业数字化基础和网络化支撑明显增强、智能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发展与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技术供给与公共服务持续强化,初步建成技术先进、体系完备、安全高效的数字化转型生态。
细细研读《方案》,须注意的是,有色“数字化”应杜绝“公式化”。
有色金属细分品种多、工艺差异大,不同企业实力各异,对数字化认知程度不一,执行难度和水平自然产生差异。2023年是有色金属数字化转型加速,硕果累累的一年,“智慧矿山”“黑灯工厂”在业内频频涌现,尤其部分央企国企走在前列,已成为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但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由于自身体量小、营收少、数字化需求分布零散等原因,推进数字化转型难度较大,难见成效。
龙头企业已经在回答“数字化转型如何做”的疑问。要先行先试,要敢于突破关键技术,提出新想法,积极寻求跨行业合作,加速推进关键工序和关键业务环节数字化,勇当“世界第一”“业内首家”。同时要坚持系统观念,厘清企业生产运营各领域各环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将企业数字化转型从单个领域或环节扩展到企业生产运营全过程,推动有色金属数字化转型向成熟发展。
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显然与龙头企业不同,它们尚且还在思索“为什么”的问题,即在生存艰难的背景下,企业凭什么还要投入成本进行数字化转型。它们不期待成为“业内首家”,而希望数字化转型在不涉及太高成本投入的前提下,真正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数字之惠,要落实到每一家有色金属企业,就绝不能提倡“公式化”的发展办法,要让企业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赋能力量,要为不同企业分层次、分需求设立发展目标,主动踏入这一场数字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