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焦虑状况及应对的质性研究

2024-04-08刘俊香董美珍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4年3期
关键词:对象研究生心理

刘俊香,董美珍

北京协和医学院 1.马克思主义学院;2.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730;3.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23

医学生承载着较高的家庭和社会期望,学业繁重、培养周期长、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特别在临床轮转时,因风险和压力增大、工作时间普遍较长、睡眠不足等原因,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症状,其发病率远高于其他专业类学生[1]。一项全球荟萃分析发现三分之一的医学生出现焦虑症状[2],中国医学生焦虑的患病率高达30.8%[3]。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压力较大,同辈竞争激烈,这是导致焦虑的另一重要因素。尽管很多研究关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负面影响,但针对中国医学研究生焦虑状况的质性研究及较为具体的预防和应对策略相对较少。本研究访谈了北京某高校一年级部分临床硕士研究生,了解他们的压力源、心理状况及应对,试图发掘其缓解焦虑的积极心理品质和有效应对方式,并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为减轻这一群体的焦虑情绪、促进其身心健康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北京某高校临床专业硕士一年级的12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本研究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CAMS&PCUM-ICE-2023-020),研究对象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即在自然情境下收集资料,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

1.2.1 资料收集:基于研究对象理解研究目的、内容、意义及承诺的基础上,进行半结构式、个体化深度访谈来收集、整理资料,全程录音。具体内容包括:1)描述临床学习状况和感受;2)科研状况和感受;3)经济补贴是否满足日常生活;4)人际关系(导师及同门、父母、朋友等);5)缓解压力的方法和应对策略;6)个人未来工作生活愿景、就业等方面的想法。访谈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每位学生的访谈时间约60~100 min。以资料饱和为准。

1.2.2 资料分析: 访谈结束后一周内进行录音整理,反复分析总结,归纳梳理。为保护研究对象隐私,按照访谈的先后顺序对每名访谈者资料进行汇集、编码归档,以代码N1-N12替代其姓名。

2 研究结果

通过分析提炼访谈资料,最终形成以下5个主题:1)压力源和心理状况;2)人际关系;3)应对压力的调节方式;4)自我认识;5)职业认识和未来愿景。这些主题既能呈现访谈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感受,也可发掘其积极心理品质和有效应对方式,在此基础上从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为该群体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2.1 主题1:压力源和心理状况

2.1.1 临床工作时间较长、压力和焦虑感强: 所有访谈对象都反映临床学习或工作时间普遍较长或太长,几乎占用了绝大部分时间。

N1:“上午一般七点半左右到科室,晚上经常八九点下班,有的科室到晚上十点或十一点。”

N3:“早上一睁眼就想着今天有几台手术,上班后毫无闲暇。我是麻醉科的,需要一直呆到手术结束,每天有一种被关在手术室里的感觉。”

长时间的临床工作使大部分同学感到身心俱疲,睡眠不足,少有闲暇去运动或兼顾一些业余爱好、社会活动等。此外,大部分访谈对象刚到临床时,感到不懂不会,十分焦虑和紧张。

N6:“刚来值班时,晚上被频繁叫起来,值班手机不响也睡不着觉,担心出事情,怕自己处理不了。后来习惯了就好了。”

N7:“刚上临床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每天提心吊胆的,感觉有压力、比较焦虑。”

这个阶段有老师指导和帮助,研究对象通过努力学习会逐渐适应临床工作的节奏和要求,焦虑有所缓解。

2.1.2 科研压力和同辈竞争: 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再做科研,无论从时间精力还是当前的学术训练与积累,对研究生颇具挑战。现有评价体系导致同辈竞争激烈,许多同学为此着急、感到无奈。

N3:“大量时间花在临床上,做科研的时间就很少了,只能减少睡眠。我还没出什么成果,别人已经发了好几篇文章,压力很大。如果不努力做科研,在随后的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比如每年评奖评优、申请读博或找工作、工作后晋升也都有文章要求。”

由于当前的各种评价体系对科研论文都有一定要求,所有访谈对象对自己的学业、就业和职业发展都有较高期望,临床学习之余再把非常有限的空余时间投入到科研,整体都处于比较紧张焦虑的状态。

2.1.3 读博竞争: 许多临床专业硕士都有读博的愿望和需求,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N12:“几乎所有人都要考虑读博士的,硕士很难在大医院找到工作,就算找到了工作,以后晋升也比较麻烦。”

读博要通过临床、外语、科研能力等一系列考核,需要努力备考,心理上也会感到紧张。

2.1.4 经济压力: 访谈对象表示,国家与学校每月补助二千元左右。

N5:“吃饭等基本生活是够了,学费得父母支持。家里每年大概支持我两三万。这么大了还要依赖父母,心理上难以接受,觉得有点对不起他们。”

N8:“我是农村出身,父母无法帮助我,经济压力还是很大的。”

总体来讲,访谈对象经济上并不宽裕,多数感到捉襟见肘,需要家里补贴,少数家庭较为困难的同学经济压力更大。

2.2 主题2:人际关系

2.2.1 与导师的关系: 整体来说,多数访谈对象认为导师很关心自己的学业、生活,定期召开组会予以指导。

N7:“我老师每次跟我聊的内容一定会有三点,第一是工作,第二是让我一定要好好锻炼身体,第三一定要好好享受北京这个城市,他很亲切,感觉就像父亲一样。”

也有个别访谈对象反映自己的导师比较冷漠,主要是工作关系,很少关注学生的情绪、思想和生活等。

N2:“我比较期待亦师亦友的关系,或是一个亲切的长辈,事实上我的导师属于稍微冷漠一点的,有时会特别严厉,我在学习、生活上有什么想法和困惑也不太敢跟她说。”

2.2.2 与同门的关系: 同门学长是访谈对象的另一主要人际关系。如果他们能够帮忙或指点的话,就会少走一些弯路。

N9:“如果有问题需要帮助,肯定会跟师兄师姐们联系,他们有需要也会跟你讲,是互帮互助的状态。”

总体来看,同门之间主要交流临床学习工作上的事情,其他方面的交流因人、因科室而异。

2.2.3 与父母的关系: 多数访谈对象会和父母定期联系,沟通交流较多,保持良好的关系。

N4:“每周和父母联系,一般谈日常生活、询问我的情绪等,我的事情基本上都会跟父母说,感觉没必要瞒他们,不开心的时候,就跟他们说不开心,开心的时候就把开心事告诉他们。”

N8:“平时做任何事情,遇到任何困难,父母无法帮助到我,还得完全靠自己。”

父母主要给予生活、心理方面的关爱和支持,当有不良情绪时多数访谈对象能得到倾诉和宣泄。也有少数同学和父母交流少,难以获得来自家庭的经济、情感等支持。

2.3 主题3:应对压力的方式

2.3.1 认知与心理方面的调整: 面对临床、科研以及考试等压力,心理调整尤为重要。

N12:“发现自己有问题,会采取一些积极行动把苗头扼杀掉。适当表达,展现自己的脆弱,大家会觉得你更真实,比一个人憋在心里被迫坚强好。我有自己的节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不少同学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衡量自己和周围的人,认识到每个人出生的家庭、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同,积极调整心态,减少与他人的盲目比较,有勇气让自己活得更真实,不断肯定和悦纳自己,努力做好当下事,减少对未来的忧虑,以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

2.3.2 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调整: 与心理调整相对应,访谈对象在生活态度和日常行为方面也不断调整。

N10:“在各科室轮转见到各种各样的病人,我觉得身体最重要,先保证睡眠,适当出去运动,烦的时候跟家人或好朋友倾诉一下,比较愿意跟身边人聊天、倾诉,感觉就会好点了。”

大部分同学感到非常疲惫或意识到自己情绪不好时会选择睡觉、运动、聊天等方式休息和放松,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不良情绪蔓延或加重,这是很积极的应对策略。

2.4 主题4:自我认识

访谈中发现,研究对象对自己有较为清醒的认识,积极向上、勤勉自律,比较谦虚和理性。

N1:“我不敢说自己聪明,只能说比较能吃苦,悟性好一点。”

N5:“我本身比较喜欢帮助人,希望从事能创造价值、有意义的工作,来这里读研是我自己的选择。”

N3:“从小到大都是一步一步踏实做事,这已经成为一种信念了。”

N7:“我是一个比较有计划的人,从小就是先做事再玩。”

N8:“我是从普通学校考上来的,身边同学多数来自一些知名院校。我深知自己各方面远不如人,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与其说坚持,不如说无路可退,只能往前走。”

研究对象对自己的个性、习惯、志向、优劣势、周围环境等有清晰的认知和判断,这是既往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支撑其面对当前压力和挑战的积极心理品质。

2.5 主题5:对职业的认识和未来愿景

2.5.1 对职业价值的认同: 虽然现在非常辛苦,多数访谈对象还是认同临床医学的。

N6:“每月补助低也没啥不平衡的,反正不是为赚钱来的。学医肯定是为了治病救人,在这里能学到全国范围内水平较高的一些诊疗方案,手术台上也会给很多操作机会,能学到不少东西。”

访谈对象认为学医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别人,职业本身会带来价值感和成就感,现阶段虽辛苦但自己在不断成长,心理还是比较平衡,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2.5.2 未来愿景: 多数访谈对象希望将来能兼顾工作和家庭生活。

N1:“我不奢求经济多么优渥,希望有一个规律的上下班时间,能照顾家人,结交朋友,有时间培养下一代。毕业后更想回老家,成家后各方面都需要父母帮忙,父母岁数大了也需要我们照顾。”

N11:“我愿意去成长,但生活也很重要,我的生活不能全都是工作,要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半数以上的访谈对象觉得在北京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毕业后希望去离家近、压力小点的地方。也有一两位同学愿意留京,个别同学觉得未来不确定因素很多,等读完博士再做打算。

3 建议

由于临床学习或工作时间普通太长,科研和经济压力较大,同辈竞争激烈等诸多原因,导致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焦虑程度较高,这既是困扰个体、亟待调节的心理问题,也是一个广泛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需从学生个体、教师及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多个维度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其身心健康。

3.1 个体层面

笔者发现访谈对象具有较为理性客观的认知能力,对自我和周围环境有清醒的认识与评估,生活态度积极,职业认同感较强,能够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进行调节,努力做好当前事情。

应对是个体为减少或容忍压力情境的内外需求而采取的认知和行为策略。积极应对主要采取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行动和有效情绪调节来改变压力状况。消极应对则是以情绪表达、逃避压力和社会孤立为主的方式,它可以在短期内缓解压力但并不能解决问题,有时还会增加压力、导致有害的生活方式。已有研究表明,许多医学生同时采用两种应对方式[4]。

因此,应着力培养医学研究生个体有意识地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积极应对策略,通过处理造成问题的原因,直接减少或消除压力。如想出几种不同的解决办法,分析比较各种办法的优缺点,寻求最佳解决办法;列出优先事项,确定行动方案,更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并立即采取行动等。研究表明,采用积极应对策略的学生具有自信、乐观、易协作的特点,在实践中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要求,能够积极寻求社会支持以求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身体状况更好,情绪反应更稳定,满意度和学业成绩也较高[5]。

事实上,时间、环境、经济条件、个体心理的改变等都可能导致个体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学校老师的适当辅导和咨询可以改善医学研究生应对策略的选择和使用。

3.2 学校层面

医学院校应更多关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身心健康,而非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作为未来的医生,其服务对象是病人,他们自身首先要身心健康。学校应给予他们更多人文关怀,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种便捷、安全、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服务。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重点帮扶和资助。积极建设有利于医学研究生身心健康的文化氛围、评价体系也势在必行。

3.2.1 定期开展心理筛查,积极预防心理疾病:医学院定期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症状和危险因素的筛查是很必要的。筛查结果可以帮助学校制定合适的心理健康促进计划,识别高危学生并采取措施积极预防[6]。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被视为软弱的标志这一观念长期植根于医学文化中,病耻感被认为是医学生不愿寻求心理帮助的潜在原因,甚至倾向于否认生病[7]。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支持和指导,包括普及心理学知识,开设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课程和讲座,提供安全有效、灵活可及的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等,鼓励医学研究生直面而不是回避问题。同时应向正在经历严重焦虑和抑郁等症状的医学研究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注意保密和保护隐私。此外,医学院可以组织一些减缓焦虑的项目,如生活技能训练和正念疗法等[8]。这些项目可由学生和教师组成,鼓励更多医生教师公开讲述其所经历的心理困境,分享心理调适方面的经验,有助于纠正医生必须精神坚强的偏见。这会对医学研究生产生积极影响,帮助他们真实察觉和认识自身问题,主动倾诉和分享自己的情感,减少必须坚忍的压力,从而在感到焦虑时能够寻求帮助[9]。

3.2.2 调整评价体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过度强调竞争极易导致紧张焦虑。学校应努力淡化、减少以分数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在不影响学业表现的前提下,建议将有些科目/项目的考核改为以ABCDE等有区分度的评价,既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又避免学生过度关注考试分数,有利于缓解一些负面情绪,促进同辈间的团结合作,增强凝聚力。

强调竞争和医护人员自我牺牲的文化背景容易导致个体忽视自我照顾、难以平衡工作和生活[10]。访谈对象的现状和对职业与未来生活的愿景都充分表明,工作生活的协调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非常重要。学校应给予医学研究生平衡学业与生活的支持或建议,适度强调自我身心关照,提高其自我照顾的意识和技能,为处于关键过渡期的研究生群体应对终身学习营造友善宽松的文化氛围。

3.2.3 注重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提高医学研究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医学院校教师是改变学生面对心理问题的关键实施者。教师群体要充分关爱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帮助学生勇于接受挑战,将挫折和失败看作是学习的机会而非对自我能力或人格的否定。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更有可能制定合理的目标,灵活应对问题,不容易感到疲倦,面对压力或情感、精神危机时能迅速恢复,从而促进个人情感、学业等方面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和满意度[11]。

3.3 家庭和社会层面

应对压力是个体生存、成长、保持完整性的动态、持续过程。家庭、社会也是减少医学生焦虑的重要方面。乐观、问题解决能力、自我调节等内部因素和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老师/同伴关系等外部因素都密切相关[12]。

对中国医学研究生而言,家庭是重要的支持来源。上述访谈表明,得到家庭经济支持、情感慰藉的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更好,良好的家庭功能与学生个体的心理症状呈负相关。家庭支持越多,学生焦虑程度越低。反之,没有得到足够家庭支持的医学生更容易情绪衰竭[13]。此外,医学研究生们最欣赏、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来自周围的同学,他们面临相同问题,觉得同辈是唯一能真正理解彼此的人。因此,促进家庭、同辈关系的和谐十分重要。有效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医学研究生获得来自家庭和同学的帮助,并能充分利用这些支持。

当前许多公众对从医人员的期望不切实际,过度期望他们自我牺牲、奉献,使其在整个学习工作过程中深受社会舆论、文化和教育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公众和医疗行业要充分认识医学研究生未来从事的是关系到人生命安全的职业,必须重视这一群体的身心健康,努力营造对医学生以及医护人员尊重理解与宽容关爱的社会氛围和政策支持,当他们行医时才能以尊重和关爱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同行和患者,提供更安全优质的服务。对于经济困难的医学研究生,政府、社会应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减轻因经济压力带来的焦虑。

4 本研究的局限

研究选取的访谈对象都曾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并都采取积极应对策略进行调整,但不能因此推论该高校所有临床专业一年级研究生的状况;访谈对象来自北京某一医学院校,不能推及其他医学院校。

5 结语

临床医学研究生群体的焦虑状况是当前迫切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它既需要个人具有成长型思维方式,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动态调整;也需要教师的关怀指导和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与评价机制;更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诸多支持。只有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可能有效缓解这一人群的焦虑,增强其自我关照的意识和能力,促进身心健康,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和从业热情,增强其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猜你喜欢

对象研究生心理
神秘来电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